APP下载

论文化传承创新的主体和思想基础
——兼论张岱年先生的文化观

2012-04-13迟成勇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张岱年中华文化知识分子

迟成勇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江苏南京 210031)

论文化传承创新的主体和思想基础
——兼论张岱年先生的文化观

迟成勇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江苏南京 210031)

文化传承创新,是指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和汲取西方文化的积极、合理性因素,并进行融合创造出体现民族性和时代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是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主体,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内在的思想基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创新的现实主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创新的思想基础。

文化传承创新;文化综合创新论;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一、前言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校庆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说:“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胡书记的精辟论断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教育的新使命。其中,“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即是文化传承创新的旨意。“传承”指的是“优秀文化传承”;“创新”指的是“思想文化创新”。而“优秀文化传承”,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批判继承,也包括对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外国文化先进成果的借鉴汲取。所谓文化创承创新,“不是泛指一切知识领域及其成果,而是主要指人文社会科学,换句话说,主要讲的不是科学技术,而是思想文化,是以价值体系为中心的思想文化的传承创新”[1]。具体而言,所谓文化传承创新,就是指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和汲取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外来文化的积极、合理性因素,并进行融合创造出体现民族性和时代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张岱年先生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学家,也是著名的伦理学家。在文化建设的问题上,张先生提出“文化综合创新论”的文化观。1987年,他在《综合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中指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优良文化传统,同时汲取西方在文化上的先进贡献,逐步形成一个新的文化体系。这个新的文化体系,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的指导下,以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来综合中西文化之长而创新中华文化。它既是传统文化的继续,又高于已有的文化。这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的新文化。”[2]253-254简而言之,“文化综合创新论”,就是“融合中西马,创造新文化”。“文化综合创新论”的文化观力图超越文化保守主义与文化激进主义的两极对立,为探寻中国新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实现中华文化现代化的现实途径,提供了一把思想钥匙。张岱年先生认为,文化综合创新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基本方针是文化综合创新论。

胡锦涛总书记从大学历史使命的角度提出“文化传承创新”的文化观,张岱年先生则从重建中国新文化的方法路径提出“文化综合创新论”的文化观。“文化传承创新”的“传承”,主要是指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也包含对外来文化先进成果的借鉴改造;“文化综合创新论”的“综合”,也是指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近现代西方文化先进成果的批判继承和创造转换。张岱年先生认为,真正的综合必是一个新的创造。综合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创造的必然。无论是“传承”还是“综合”,其重点都在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的批判继承和新的创造。创新是以立足于传统为前提的,既是批判解析传统的过程,又是创造新传统的过程,是对传统的一种历史超越。因此,“超越”是创新的本质内涵。张岱年的综合创新文化观,“在实质上代表中国哲学文化现代化的思想主流,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新文化方向是完全一致的,和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也是完全一致的”[3]。“文化综合创新论”、“文化传承创新”,其指导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或者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综合创新;其方法原则即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其价值目标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不断促进先进文化发展。

二、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主体和思想基础

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反过来又塑造主体人。主体与文化是不可分离的。没有主体,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同样没有主体。文化是人作为主体的标志。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张岱年先生认为,文化的创造来源于有原创性的人民。“所有健全的国民,康强聪敏,有魄力有胆量,无奴性无惰性,肯下苦功夫,有创造精神,有坚定的信仰的人,就是创造新文化的原动力!这些人的信仰,能激发精神鼓舞勇气的信仰,就是创造的原动力。”[4]260在中国古代社会,优秀知识分子可谓是人民大众的杰出代表。张岱年先生认为,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是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主体;自强不息精神是文化传承创新的思想基础。自强不息精神则是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优良品格和作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发扬自强不息精神,才使得中华文化绵延不绝,才推动中华文化不断传承创新。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是主体所具有的自强不息精神、生生不已精神的延续和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主体与思想基础,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互为表里,相互渗透,共同促进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与创新。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虽然没有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水平,但《尚书》中提出的“民为邦本”、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荀子提出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则蕴含着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的思想观点萌芽。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主体,是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人民大众。其中,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是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核心力量。中国知识分子在古代称为“士”。北宋哲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即表达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具有担当天下的责任意识和传承创新文化的自觉精神。明代东林党人顾宪成曾经说:“官辇毂,念头不在君父上;官封疆,念头不在百姓上;至于水间林下,相与讲求性命,切磨德义,念头不在世道上,即有他美,君子不齿也。”(《明儒学案·东林学案》)这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社会和国家的深切关怀。真诚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精神,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由此可看出,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可谓是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主体。学者李泽厚说:“真有文化自觉的人,他的精神状态应当是‘古今同在’的;并且由古今同在的程度,来决定他的精神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复兴中华文化,在精神上,必然是复古的,同时必然是开新的;复古与开新,从精神上说乃是同时存在。”[5]396即是说,复兴中华文化,既要做到“复古”即文化传承,又要做到“开新”即文化创新,也就是把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张岱年先生说:“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创造发展过程中,知识分子起了巨大的作用,知识分子所以能在中华文化创造发展过程中起巨大的作用,主要是由于多数的知识分子表现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在《易传》所宣扬的‘刚健’、‘自强不息’的思想的熏陶影响之下,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表现在三个方面的优良品格和作风:第一,诚挚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二,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第三,刚强不屈与不良势力进行的斗争。”[6]667-668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无论在顺境时还是在逆境中,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科学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努力向客观世界寻求真理;宗教和唯心主义哲学家虽然主要是为统治阶级作辩护,但其中也含有真理性的颗粒。《史记·太史公自序》云:“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做《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这篇有名记载折射出中国古代士人或优秀知识分子具有愈挫愈奋、刚健有为、奋发进取的精神。正是因为中国优秀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刚健”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才推动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不断传承创新。

张岱年先生认为,对中华文化传承创新起促进作用的,是《易传》中提出的“自强不息”精神。《周易·乾卦·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体现的是一种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彖传·大畜》云:“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周易·系辞上传》说:“日新之谓盛德”,《彖传·大有》云:“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人应该效法天,日新其德,具有刚健的品德。“刚”即不屈服于外力,“健”即具有持久力,刚健有为即是要发扬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刚健”和“自强不息”都是《易传》提出的,而其思想渊源在于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孔子自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体现的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进取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在历史上曾经对很多知识分子起过激励作用。“孔子‘刚毅’,曾子‘弘毅’,《易传》‘刚健’、‘自强不息’的思想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501《周易集解》引干宝对“自强不息”的解释是:“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天王日厌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故曰自强不息矣。”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坚持“刚健”、“自强”的人生准则,为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确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张岱年说:“在民族文化之中,在传统哲学思想之中,确实存在着提倡‘自强不息’的精湛思想。这是传统文化中所含蕴的奋发前进的内在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更新的内在契机。”[8]435历史上,坚持反对不法权贵的忠直之士,尽力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孜孜不倦探索真理的思想家、科学家,致力于移风易俗的文学家、艺术家等,都体现了“刚健”、“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学者总结道:“大凡身陷逆境之中的人,而又能痛下决心排除固有的一切世俗观念的干扰,真正静下心来,再不断深入地专门探索以往百思而不得其解的‘大道’或者‘圣人之道’,则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学说、新体系往往就会油然而生,顿悟而成。”[7]即是说,中国历史上的优秀知识分子在逆境中仍然能够保持独立的人格境界,往往不屈服于命运安排,发扬自强不息精神,自觉承担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早在20世纪30年代,张岱年先生就说:“中国思想之发展,简括论之,也可说只三大段,原始是弘毅、刚动的思想,其次是柔静的思想,最后否定之否定,又必是弘毅、刚动的思想。”“中国要再度发挥其宏大、刚毅的创造力量”[4]198-199。总之,“刚健”、“自强不息”思想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几千年来延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刚健’、‘自强’是中华文化的自我更新的内在的思想源泉,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努力实现中华文化的自我更新,必须发现、认识、理解文化更新的内在思想源泉。”[2]462“刚健”、“自强不息”精神,既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内在的思想基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创新的现实主体和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属人的东西,是人的社会实践的产物。即是说,文化既不是自然物,也不是神秘物,而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因此,人是文化的主体,也是文化传承创新的主体。文化传承创新的主体是人。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主体,可分为个人主体、社会主体和集团主体。只有人才能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主体,而其他任何动物或“神”都不可能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主体。但作为主体的人不是先天确定的,而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是创造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历史活动构成的。所谓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过程中的人”[8]73。现实的人即广大人民群众,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体,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毛泽东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江泽民说:“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我国几千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同时,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9]278即是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是文化传承创新的现实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创新的现实主体,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毛泽东说:“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10]66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努力传承创新反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再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理论,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光辉典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哺育了我们党,我们党也一直是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11]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批判继承和历史超越。因此,它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江泽民说:“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和凝聚起来,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12]262无疑,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创新也是不可设想的。胡锦涛总书记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中华文化历来包含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强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增强全民族的自强自尊精神,大力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13]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继续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弘扬中华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同样体现了传承创新精神。总之,“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定实践者,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真正继承者”[14]2277。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创新的核心力量。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确保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沿着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果,它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创新指明方向。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根本,应当始终不渝地坚持”[15]。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对中华文化传承创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批判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张岱年先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包括“实践运动”和“文化传统”两个方面的结合,即“在政治上,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在文化方面,马克思主义应与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相结合”[16]314。从世界文化史来看,每一民族每一时代的文化,必需确立一个主导思想、主流文化,即在中华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结合,应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主导方向”[16]451。张岱年先生既反对“东方文化优越论”也反对“全盘西化论”;既批判“中体西用”说也拒斥“西体中用”说。他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中国当今的时代精神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又要保持中华民族的主体性。具体地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批判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吸取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并将其融合会通而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社会主义新中华文化的创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发扬继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吸收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这是中国新文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16]451张岱年先生认为,“文化综合创新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创新的正确路径,才能体现民族性与时代性、传统性与创新性之有机统一的文化品质。总之,马克思主义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创新的思想基础。

无疑,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创新的现实主体。张岱年先生说:“简单说来,民族文化包含学术文化与民俗文化。学术文化即是学者思想家的思想学说,民俗文化是民间大多数民众的思想意识。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贯通而相互区别的。”[16]220其中,学术文化即是精英文化。现代新儒家余英时先生也说:“大体说来,大传统或精英文化是属于上层知识阶级的,而小传统或通俗文化则属于没有受过正式教育的一般人民。”[17]129知识分子是精英文化传承创新的现实主体,普通民众则是通俗文化传承创新的现实主体。有学者指出,民间文化就是由广大普通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18]3民间文化或通俗文化,是既是主流文化的温床,又是主流文化的演变,还可以是主流文化的补充。因此,从此意义来看,普通民众是社会文化创造的主体。也可以说,普通民众从通俗文化角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创新;知识分子从精英文化视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创新。可见,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创新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现实主体。或者说,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创新的现实主体。其中,知识分子是文化领域中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群体,肩负着精神文化生产、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使命,搞好文化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知识分子的工作。“从未来学和预测学的观点看,21世纪有望作为一个文化的时代来到我们的中间。在一个全球性的范围内,当经济的增长临近到自然生态的极限时,经济发展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转向为人自身的文化资源和智慧资源。”“文化时代的到来,只能是‘知识分子社会’成为时代的主导。”[19]17-1821世纪是文化的时代,知识分子将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中坚力量。邓小平说:“我国广大的知识分子,包括从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正在努力自觉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20]186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传承者和创新者,既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开拓者,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骨干和核心力量。离开知识分子,科技进步和文化传承创新,是不可想象的。胡锦涛总书记把“大力推进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界定为大学和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之一,充分揭示了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知识分子在文化传承创新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自觉而富有成效地承担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是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知识分子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从社会精英角度讲,张岱年先生对新时期文化综合创新的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文化综合创新的主体要有“文化自觉”、“文化比较”及“辩证综合”的意识或能力,即“要实现中国文化的新生,文化创造主体必须具备文化自觉,对文化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下的社会实践进行辩证的综合。”[21]张岱年先生认为,文化综合创新的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综合创新论,就是抛弃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僵化思维模式,排除盲目的华夏中心论和欧洲中心论的干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开放的胸襟,兼容的态度,对古今中外文化进行融会贯通,辩证综合,创造出一种体现民族性和时代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总之,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创新的现实主体。

[1] 陈来.文化创承创新的战略意义[J].中国高等教育,2011,(20).

[2] 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6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3] 张小平.张岱年学术思想及其独特价值[J].哲学动态,2003,(12).

[4] 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1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5] 李泽厚.世纪新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6] 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5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7] 钱耕森.多难兴学 创新不已——纪念张岱年先生逝世二周年[J].哲学动态,2006,(7).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 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 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上)[J].红旗文摘,2010,(15).

[12]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 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N].人民日报,2006-01-10.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5] 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摘,2010,(16).

[16] 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7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17] 余英时.士与中华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8] 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

[19] 邵建.知识分子与人文[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20]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1] 汤海艳.张岱年先生的文化观[J].中国哲学史,2007,(1).

The Mainstay and Ideological Basis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With an Emphasis on ZHANG Dai-nian’s Cultural Views

CHI Cheng-yong
(DepartmentofSocialSciences,NanjingRailway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Nanjing210031,China)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refer to the efforts to borrow and assimilate positive,reasonable elements from western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frui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 aim to create a socialist culture bearing strong features of Chinese nationality and epochal realities.ZHANG Dai-nian holds the view that some distinguished ancient Chinese scholars constitute the mainstay of Chines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while the spirit of continuous self-renewal of Chinese nation serves as the ideological basis for them.In the new epoch of constructing a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masses of people including the intellectual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CPC are the mainstay of Chines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while Marxism is the underlying ideological basis for them.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the theory of comprehensive cultural innovation;the masses of people;CPC;Marxism

B261

A

1674-2273(2012)04-0052-05

2012-05-11

迟成勇(1966-),男,安徽合肥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哲学博士。

(责任编辑操申斌)

猜你喜欢

张岱年中华文化知识分子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哲人张岱年:其意心知
《张岱年先生手迹选录》之三封书信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张申府与张岱年研究》专栏特约主持人按语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