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郫县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2012-04-13骆永亮

四川农业科技 2012年1期
关键词:服务站农技全县

□骆永亮

(通联:成都市郫县农村发展局611730)

近年来,成都市郫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理顺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管理体制,取得了一定成绩。面对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农业服务体系机制运行还需不断完善,以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改革建设基本情况

1.稳步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为主动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在强化政府承担公益性职能的基础上,加快公益性与经营性“两种服务”的彻底分离,同步推进,互为补充,共同发展,满足千家万户多样化、全方位的需求,郫县农业服务体系已历经“四次改革”,稳步推进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一是设置区域性农业服务片站。2004年,按照市、县乡镇机构改革精神,根据全县农业产业布局和区位条件,打破原有行政区域布局,撤销了原各镇设置的农技、畜牧、农机服务站,实行按片区布局、分专业建站,新建了8个农技、4个动物防疫、3个农机片站,每个片站编制配置5名人员,形成了片区建站、县局直管的管理方式。二是整合县级农业管理部门。2005年,县农业发展局、畜牧局、农机局和县委农工办进行了整合,新成立了县农村发展局,挂县委农工办牌子,统筹协调全县“三农”工作。三是建立村级农业服务点。2006年,在原镇级畜牧兽医站的基础上,以现有建制镇为单位,在全县组建了14个畜牧兽医技术服务站,拥有了一支98人的社会化动物防疫专业队伍。目前,正在新建村级农业服务点,将在全县161个村中建立100个村级农业服务点,解决农技推广“最后1公里”问题。四是建立镇级农业综合服务站。2010年,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貌、统一标识、统一配置设备“五统一”的要求,新建10个占地2~3亩、建筑面积852m2的镇级农业服务站办公场所,已将全县8个农技、4个畜牧、3个农机专业片站重新整合,建立了10个农业综合服务站,每站合理配置了农技、农机、畜牧技术人员等8~10人,1名正站长和1名副站长,做到人员到位、工作到位。

2.制定了岗位职责和规章制度制定了农业综合服务站、农技推广员、植保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员、农机管理与推广员、畜牧推广员、动物防疫员、农村能源推广员、农村经济信息员主要职责,以及服务站学习和会议制度、考勤和请(销)假制度、值班制度、公务用车管理制度、印章管理制度、安全工作制度、卫生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外出公示制度、首问责任制度等10项制度。

3.创新服务方式 为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继续实施农民需求型的订单服务方式、三级联通的呼叫服务方式、进驻特色基地的集中推进服务方式、依托科研院校的专家技术承包服务方式和整合社会资源的多元化服务方式。

4.探索管理新机制

(1)量化到人的目标管理制度 因地制宜制定服务站工作目标,并分解到每个服务人员。

(2)全面公开的服务承诺制度 专业技术人员向社会作出“一次呼叫、两小时到位,免费服务、全过程指导”的公开承诺,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

(3)半年一次的社会评价制度 服务站及农技人员不仅要接受县局的考核,还要接受镇党委、政府的考评,同时必须接受服务对象的定期测评。

(4)倾斜一线的政策激励制度 制定出台了8条激励政策,鼓励农技人员在基层建功立业。

(5)定期举行的工作通报制度 服务站与镇政府每月召开1次联席会议,出现的重要情况在第一时限内互通互动,及时处理各种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

(6)分片包干的责任落实制度 将每名专业技术人员落实到具体的村社,实行姓名、职称、服务电话、办公地点“四公开”。

5.强化基层农技人员培训 结合全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加强与四川农业大学和成都市农业技术职业学院的“校地合作”,继续采取离岗培训、脱产学习、基地实践、外出参观等办法,在全县农技人员中开展“全员培训”,实现“科技换脑”的目标。2011年已选派了100名基层农技人员分别到四川农业大学、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校进行培训学习。

二、取得的初步成效

1.运行机制顺畅有力 通过建立完善农技人员岗位责任制、包干负责制、绩效评价制、目标考核制、社会评价制,农技推广硬件能力的建设,以及农技人员的工资福利、综合服务站的运转经费、农业项目的配套经费等3项经费全部纳入县财政预算,足额予以保证,确保了全县农技人员不为吃饭而操心,只为干事而用心。农技人员100%的精力都用于农技推广工作,能够“专起来、沉下去、会干事”,关键时刻拉得出来、冲得上去、干得了大事。县主管部门、综合服务站和镇党委、政府信息畅通,指挥有力,反应灵敏,配合更加默契,管理与服务不脱节。

2.产业水平快速提升 通过一系列机制创新实践,提高了服务质量,效果显著。全县常年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达8万人次以上,推广新品种50个,推广新技术20项以上。通过与四川省水稻创新团队深度合作,从基地规划、方案拟定到新品种提供等,全程得到专家的指导,实施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优质粮油高产示范片基地、千斤粮万元钱示范基地、优质高效粮经产业综合示范基地加快推进。2011年基地小麦通过市上验收,最高产量489.9kg/亩,水稻高产创建最高产量为835.2kg/亩。全县形成了集中成片的1万亩无公害韭黄生产基地、3 000万袋食用菌生产基地、1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3 000亩鲜盆花生产基地、8万亩绿化苗木生产基地。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先进县、“三农”工作先进县。

3.人员素质全面提高 通过改革,让优秀的农技人员留下来,从事专职农技推广工作。并实施了“素质提升工程”,采取离岗培训、脱产学习、基地实践、外出参观等办法,采用1个月时间、3年一轮回的方式推进农技人员培训,使农技人员对现代农业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深化,实现了“科技换脑”的目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赵献成、唐元无公害韭黄基地推进办主任郭云建等,在基层发挥专业特长,建功立业,分别荣获“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全国农技推广贡献奖”称号。

4.基本实现“三个满意” 通过建立协调配合、便民高效、优质服务的工作机制,以及社会评价和社会承诺制的建立,真正让想干事的人有事干,干了事的人得实惠。全县重大病虫预测准确率达95%以上,重大病虫防治面积达100%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郫县已连续4年基本实现“清静无疫”的目标,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多次通过省、市检查验收。基本实现了政府、农技人员、服务对象“三满意”。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技人员不精 虽然农技人员是优中选优产生的,又实施了“素质提升工程”,仍然存在观念不新、知识不全、结构不优、新生力量不足的“四不”问题。

2.社会评价不实 虽然有目标考核和社会评价办法,但目标任务好考核,评价办法难落实。主要表现在参与评价的人员不具代表性,参差不齐,成本较高。仍然存在评价难操作、结果难应用、人员难适应的“三难”等问题。

3.推广手段不新 尽管近年来各级投入较大,推广手段已有很大改善,但仍然存在缺少设备,如GPS、手提电脑、交通工具等快速、高速的推广手段;缺少运用现代技术装备的知识和技术,有些已不能应用;缺少农民需求的科技成果,科研单位与推广机构的衔接不够等“三缺”的现象。

四、应对措施

1.深化和完善镇级农业综合服务站建设 一是软件上。要深化和完善综合服务站职能和管理办法,以及农技人员的岗位职责;二是硬件上。应再配置一些必要的设施设备和农技推广必需的交通工具。

2.加快村级农业服务点的建设完成100个村级农业服务点的建设目标,努力将农业服务人员培养成为具有“现代理念的队伍+现代科技的手段+现代推广的方式”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服务员。

3.继续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结合全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加强与四川农大和成都市农职学院的“校地合作”,继续采取离岗培训、脱产学习、基地实践、外出参观等办法,按1个月时间进行第二轮农技人员培训。在全县农技人员中开展“全员培训”,实现“科技换脑”的目标。

4.实施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的全面合作 充分发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的科技人才优势,促进郫县现代农业产业向高端方向发展,采取合作推进、互派干部、定期推介、联合攻关、一年一定等方式,重点在粮经综合示范基地、战旗现代农业产业园、唐元万亩韭黄标准化生产基地、川菜原辅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等高新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经营上进行深度合作,以实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培育农业创业人才的目标。

5.加大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育力度 积极培育多元化的社会服务组织,鼓励发展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实体化运作的示范合作社,以及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农村产权中介、农资物流配送、农产品营销、农业电子商务、农村经济信息、专业劳务合作等专业服务组织,真正实现全方位、满覆盖的目标。

猜你喜欢

服务站农技全县
青海:首个劳动维权一站式服务站成立
天津武清区总工会:为户外劳动者打造专属服务站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投资3,000万进军水产料!建100个养虾服务站,这家猪料公司欲在水产业一展身手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
看仪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深圳将设818个志愿者服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