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易县大棚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2-04-13
一、发展历程及现状
米易县位于攀西资源开发腹心地带,是国家级南菜北运基地。自1984年我县实施立体农业以来,以茄果类、瓜类、豆类为主的米易县早春蔬菜远销“三北”市场及省内外各地,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巨大贡献。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北方设施农业的兴起和南方“绿色长廊”的贯通,我县早春蔬菜“天然温室”时差优势逐渐削弱,加之市场对优质、安全、无污染的蔬菜呼声越来越高,单纯依靠双膜覆盖和传统栽培技术提早上市的早春蔬菜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外销市场萎缩,价格大幅下跌,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矛盾日益突出,早春蔬菜产业发展陷入低谷。为进一步发挥米易县“天然温室”的优势,以质量及时差优势占领市场,提高产品竞争力,提升蔬菜产业优势,我县在研究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同时,开始探索总结大棚蔬菜配套栽培技术。
1999~2001年,我县大棚蔬菜的栽培试验及区域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引起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将建设设施农业示范片列入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措施项目大力实施。在农综项目和财政支农项目支持下,先后在攀莲、草场、丙谷等5个乡镇建立高效设施栽培示范片430亩,辐射带动全县兴建各类蔬菜大棚5000亩,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贡献。2002~2006年,在县农牧局的引导下,各乡镇农民掀起了发展大棚蔬菜的高潮,全县大棚蔬菜猛增万余亩,2006~2010年,随着多个设施蔬菜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全县大棚蔬菜种植规模达到2.6万亩。
二、大棚蔬菜产业优势
1.基地规模化优势 经过长期“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的原则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我县蔬菜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打造出了丙谷——撒莲茄子基地、攀莲瓜类基地、撒莲——垭口菜豆基地、草场番茄基地,白马——湾丘辣椒基地等区域化早春蔬菜生产基地。
2.品种质量优势 我县大棚蔬菜品种主要是苦瓜、黄瓜、丝瓜、茄子、辣椒、豇豆等。大棚栽培能提高蔬菜抗御寒潮和霜冻的能力,使我县反季节蔬菜具有以下优势:
(1)上市早 我县种植的大棚蔬菜,上市时间较小拱棚栽培提前30天以上,较露地栽培提前50天以上。早市蔬菜春节前后就陆续上市,主要品种在2~4月大量上市,春淡优势非常突出。
(2)单产高 当前全县早市蔬菜平均亩产3447kg,是省内平均单产最高区域。大棚番茄亩产量达12000kg、大棚黄瓜亩产达10000kg、大棚茄子亩产达6300kg、大棚苦瓜亩产达6500kg、大棚辣椒亩产达4200kg。大棚蔬菜亩产量较传统小拱棚栽培增产43.5%。
(3)效益好 2011年全县早春蔬菜平均亩产值8300元/亩,是省内单位效益最高的区域。调查菜农2010年种植收入:四季豆1.5万元/亩、大棚辣椒1.5万元/亩、大棚甜椒3.0万元/亩、大棚茄子1.6万元/亩、大棚番茄3.0万元/亩、大棚黄瓜3.2万元/亩。根据调查结果,同等条件下大棚栽培的平均产值18000元/亩,中棚栽培10000元/亩,小拱棚栽培8000元/亩,露地栽培6000元/亩。2002年以来,全县早春蔬菜亩产值逐年提高,亩产值增长288.56%。
(4)品质优 黄瓜、苦瓜、三月瓜、丝瓜、茄子、辣椒、番茄、四季豆、豇豆等都属精品精细菜品,通过引进推广名优新品种,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下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产品外观品质健康诱人,内在品质营养卫生。经省内交叉检查,农药残留合格率达100%,产品销往国内各大中城市,均符合市场准入标准。
(5)商品率高 2002年以来,我县早春蔬菜的外销量逐年增长,早春蔬菜的商品率逐年提高。2002年早春蔬菜外销量为8.4万t,外销率77.35%。2010年全县外销蔬菜15.3万t,外销率92%,销量增长82.14%,早春蔬菜商品率提高14.65%。
3.市场信息优势 米易县自上世纪80年代就是立体农业县,久负盛名,通过政府参加各种博览会和特色农产品推介会,使米易蔬菜名扬省内外,吸引了全国各地营销商前来我地采购蔬菜,主要销往成都、自贡、宜宾、重庆、西安、宝鸡、郑州、北京、天津、云南等地。
三、存在的问题
1.规模化发展不平衡 2011年全县早春蔬菜面积5.18万亩,塑料大棚栽培2.4万余亩,塑料大棚栽培比重为早春蔬菜规模的47%,高档塑料大棚规模比重不大,全县大棚蔬菜规模化水平还比较低。目前大棚蔬菜种植乡镇6个,但主要规模集中在3个镇4个坝,即攀莲镇的水塘坝、碘所坝,撒莲镇的丙海坝,丙谷镇的小河坝,其中攀莲镇占全县规模的一半左右。垭口、白马、湾丘等乡镇,则发展缓慢,规模小,零星分布。特别是垭口镇的马角泉坝、湾丘镇的杨家河坝还需要继续加大引导力度。
2.棚型标准化水平低 现有棚架类型有纯钢架大棚、水泥立柱钢架大棚、水泥立柱竹木大棚、复合材料大棚、竹木大棚等。棚架材料类型多样,棚架搭建方式有焊接、扣装、捆扎。全县大棚类型不统一,同类型大棚的高度、跨度、长度也不统一,有的棚架过高、过宽、过长,棚顶平坦,稳固性差,抗风灾能力弱。全县大棚以竹木棚、水泥立柱竹木棚居多,占现有大棚设施的60%左右;钢架大棚、水泥立柱钢架大棚、复合材料大棚等中高档大棚比重仍偏小,占现有设施的40%左右。
3.田间基础设施不完善 田间基础设施是提高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条件。若田形不规范,则标准化大棚建设难度大。由于农民搭建大棚时,不愿意浪费耕地,从而导致所建大棚不够规范,降低了大棚设施性能。田间机耕道、排灌沟渠、田间蓄粪池及配套物理杀虫设施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高投入却没有高产出的保障,也是农民发展大棚的顾虑因素。田形不条整,不规范的区域主要为低山河谷种植早春蔬菜的梯田,比如攀莲镇的观音、柳贤一带,草场乡的龙华村一带,白马镇的田坝村、小街村一带。丙谷小河坝虽处河谷平坝,但多数田块也不规则。
4.栽培技术不配套 一是育苗技术滞后,主栽品种退化严重,新品种推广及集中化供苗进程慢,限制了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因此,引进筛选耐密植、耐湿、耐热和单性结实良好的专用品种,是今后进一步提高蔬菜大棚种植效益的重要科技手段之一。二是蔬菜大棚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不配套。蔬菜大棚病虫害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农业综合防治等配套防治技术没有全面普及。三是施肥技术不规范。不能根据土壤肥力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施肥,其结果是肥料浪费,蔬菜品质下降,土壤板结。四是激素的使用不规范,部分菜农对使用激素的原因、激素的作用原理、激素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浓度不甚了解,造成了生产上使用激素不规范,导致畸形果、空心果等,影响部分蔬菜品质。五是相关栽培设施整体功能不完善。目前蔬菜大棚栽培设施种类单一,物理杀虫、降温、滴灌和通风排湿等设施推广力度不够,配套栽培技术不完善,导致设施利用率低,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
5.自身投入意识差 设施农业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就我县农村收入水平而言,农民自身经济实力差,投入水平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大棚蔬菜的发展。中高档的钢架大棚一次性投入10000~12000元/亩,水泥立柱竹木棚一次性投入3800~4000元/亩,对于年人均收入在6000元左右的农民来说,投入压力非常大。因此部分农民在建设大棚的过程中,为节省材料投入,随意改变棚架结构,从而造成所建大棚高度、宽度、长度等结构不协调,立柱和拱杆分布不合理,整体大棚的稳固性差,棚膜上天、大棚倒塌的风灾损失现象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民发展大棚蔬菜的积极性,同时也制约了我县大棚蔬菜的规模化发展。
四、发展对策
1.疏通信贷渠道,加大扶持力度 在农业重点项目建设上,政府将大棚蔬菜产业发展纳入“十二五”农业重点产业规划,制定重点产业扶持政策,疏通资金支持渠道,协调银行农村小额信贷资金扶持,解决农民在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中自身投入不足的问题。项目资金实行重点倾斜,支持发展高档大棚设施建设,特别是要支持积极性高、科技意识强的农户,确保放贷资金的安全。
2.科技引导服务,提高菜农科技素质 加大科技示范片的带动力度,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在发展速度慢、农民积极性较差的区域,通过抓示范片建设,让农民尝到种植大棚蔬菜的甜头,以点带面引导发展。通过办技术培训班、开现场会等,大力宣传设施栽培技术对促进早春蔬菜增产增收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使广大菜农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使其走自主投资、自觉发展的道路。
3.因地制宜,成片规模发展 加大宣传,科学规划,引导农民在发展中少走弯路,尽可能让农民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投入,是增强农户投入信心,促进农户增收的重要工作。一是充分考虑建棚成本、棚架结构性能和栽培管理等因素,选择与自身投入能力相适应的棚型发展。当前我县发展的大棚类型主要有水泥柱竹木大棚、水泥柱钢架大棚、纯钢结构大棚等,各乡镇要根据农户投入能力的大小,正确选择引导农户。二是同一区域田块尽量做到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棚型结构,做到田间布局规范化,减少棚与棚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素,提高建设质量,做到资源合理利用,提高区域化大棚抵抗自然灾害的整体能力。
4.完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
推进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以区域环境条件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品种试验,筛选对路品种,完成工厂化育苗基地建设,提高种苗质量,从源头着手促进新品种推广,规范统一蔬菜用苗。科技人员应不断总结大棚蔬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蔬菜嫁接育苗技术、膜下滴灌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等,提高大棚蔬菜种植的科技含量,以技术提效益,以技术促发展,让菜农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农产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通过对涉及种植的种子、土壤、肥料、管护等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实现产品增值、农民增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