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针灸疗法治疗运动性疲劳效果的研究进展

2012-04-13吴立红陈志刚陈敏杰

上海针灸杂志 2012年9期
关键词:艾灸电针针灸

吴立红,陈志刚,陈敏杰



不同针灸疗法治疗运动性疲劳效果的研究进展

吴立红,陈志刚,陈敏杰

(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杭州 310007)

通过对近年来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文献报道进行整理分析,对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一些常用针灸方法及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剖析了现阶段应用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现状,并提出今后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发展方向。

针灸疗法;运动性疲劳;综述

运动性疲劳是一种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状态,为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按疲劳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中枢性疲劳和外周性疲劳,其产生机制主要有“衰竭学说”、“堵塞学说”、“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保护性抑制学说”、“突变理论”、“自由基学说”以及“细胞凋亡学说”等。运动性疲劳属中医学“虚损”、“劳倦”范畴,与脏之虚损、功能失调有关。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已开始重视借助不同针灸方法来消除运动性疲劳与提高机体运动能力,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突现了针灸在运动医学领域中独特的优势,现将其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1 针刺法

针刺法是针灸临床最为常见的治疗方法,为选用不同的针具,作用于人体的一定穴位,运用各种手法激发经气,从而调整机体功能达到防治疾病为目的的一种针刺方法。

针刺可通过调节机体最重要的能源物质即糖酵解系统,加速代谢产物排泄和肌糖原、肝糖原、血糖的恢复,从而改善剧烈运动时所需的能量物质消耗;同时具有清除自由基,激发体内抗脂质过氧化系统功能,从而抵抗因运动引起机体氧化应激,使体内活性氧自由基产生增加、脂质过氧化增强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并能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发或调节机体内分泌系统活动潜力,使异常功能趋向正常,起到防治运动性疲劳的作用。如李虹霖[2]对运动性疲劳大鼠进行双侧百会透太阳,针刺双侧足三里、肾俞、关元,可提高血红蛋白(Hb)水平,降低尿素氮、全血乳酸水平,同时可降低肌酸激酶、游离色氨酸/支链氨基酸水平。高明等[3]在疲劳试验前进行针刺大鼠大椎、后三里等穴,结合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可提高大鼠骨骼肌力量耐力平均值变化百分比和力量耐力最大值变化百分比。刘晓锋等[4]观察发现针刺定量负荷训练后大鼠足三里穴,行平补平泻,能改善运动大鼠整体健康状况,减轻大鼠体重、Hb以及肝糖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下降,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和HSP70表达。陈进等[5]在专业男性运动员训练过程中进行头针(额旁3线、顶中线、额中线)与体针(肾俞、关元等)相配伍治疗,针刺头穴施快速捻转法;体穴在阴不足时施平补平泻法,阳不足时施烧山火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可改善失眠、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畏寒肢冷等体征,提高睾酮(T)、雌二醇(E2)值。刘建华等[6]通过头、体针配合,头针(双侧额旁3线、额中线、顶中线、顶旁1线等)采用进气法,躯干穴(双侧肾俞、命门、关元、中极)采用提插补法进行治疗,发现针刺治疗可使男性运动员皮质醇(C)值下降,甾体激素睾丸酮(T)、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素值升高。潘华山[7]观察女性运动员在每天游泳训练结束后1 h进行针刺三阴交穴,行平补平泻手法,结果表明针刺三阴交穴使女性运动员Hb和红细胞压积升高;血清T、T/C显著提高、血清C明显降低,运动后加速血糖恢复。程谦等[8]通过针刺运动大鼠足三里,发现可提高疲劳大鼠的Hb含量、血T浓度、下丘脑b-内啡肽含量;降低血浆b-内啡肽、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从而起到预防运动性疲劳的作用。

2 电针与经皮穴位电刺激

电针是在针刺腧穴得气的基础上,通过毫针在腧穴上通以适宜的微量电流波,以刺激穴位,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电针以针和电两种刺激形式相结合作用于人体,用电针代替手法运针可节省人力,并提高疗效。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是将欧美国家的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与针灸穴位相结合,通过皮肤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它克服了针刺和电针的某些不足,具有无创痛、参数量化等优点。

低频电流刺激穴位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中5-羟色氨、多巴胺、g-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以及氨的合成和代谢的水平,延缓或有效阻止中枢疲劳;同时通过改善能量物质消耗,加速代谢产物排泄,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等达到缓解外周疲劳的发生和发展。如冷晓春等[9]用韩氏电针仪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双侧足三里穴进行2/15 Hz、2/100 Hz两种不同频率的刺激,可降低急性运动后大鼠下丘脑5-羟色胺(5-HT)含量,增加多巴胺(DA)含量,且频率为2/15 Hz的效果优于2/100 Hz。方剑乔等[10-11]采用韩氏电针仪刺激运动训练大鼠足三里穴,频率为2 Hz,强度为5 mA,结果可明显减轻运动引起的大鼠海马、下丘脑组织形态损伤,降低大鼠海马、下丘脑5-HT表达。孙远征等[12]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在百会透太阳后接KWD-808Ⅱ脉冲电疗仪,选疏密波进行治疗,发现大鼠血清中支链氨基酸(BCAA)含量增高,色氨酸含量明显降低,游离色氨酸(f-TRP)/BACC比值下降,组织内色氨酸含量增加。梁宜等[13]在运动前电针大鼠足三里,治疗参数为连续波、2 Hz、5 mA,结果运动后即刻,电针可下调疲劳大鼠血浆乳酸水平、显著降低海马5-HT和5-羟吲哚乙酸(5-HIAA)含量;运动后3 h时,电针显著降低血浆乳酸(LAC)水平以及海马、下丘脑5-HT和5-HIAA含量。吴立红等[14]采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治疗海训士兵双侧足三里穴,频率为15 Hz、强度为25 mA,可明显降低海训士兵乳酸(LA)、丙二醛(MAD)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王莉等[15]予运动性疲劳大鼠的气海、后溪、承山进行频率为2/15 Hz,强度为2~5 mA的韩氏电针仪治疗,可明显降低运动性疲劳大鼠血浆b-EP、血清肌酸激酶(CK)和血清肌型肌酸激酶(CK-MM3)的含量,提高Hb含量和下丘脑b-EP含量,能明显延长大鼠的游泳耐力时间。朱政等[16]对长时间进行运动训练的中长跑运动员,采用G6805电针仪,选连续波型,频率为80~100 Hz,在关元、双侧足三里及三阴交穴进行电针干预,发现可助外周血血清尿素氮(BUN)、CK恢复,T/C比值升高。吴立红等[17]通过对运动疲劳大鼠足三里穴进行频率为15 Hz、强度为10 mA的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治疗,发现可明显降低疲劳大鼠心率,维持血糖浓度,降低血乳酸浓度。李靖等[18]对健康男性受试者进行有氧耐力运动至疲劳,运用低频电针或电针刺激足三里,结果表明两种针灸疗法均有显著降低心率及主观体力感觉(RPE)的作用; 1 Hz的低频电针可显著降低有氧耐力运动至疲劳者的血乳酸浓度,并且尿蛋白呈大幅下降趋势;音乐电针使RPE有较大程度的下降,但下肢肌力及血糖显著低于治疗前,视觉简单反应有延长趋势,并明显长于安静状态。

3 艾灸

艾灸疗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熏熨或温灼体表腧穴的灸法,具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补中益气等功效。通过穴位艾灸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提高机体对运动的适应能力,可加快消除运动性疲劳或促进运动后疲劳恢复。陈英松等[19]通过自贴式灸法刺激慢性运动性疲劳模型大鼠百会和关元穴(灸灶隔日,穴位交替),发现艾灸能明显降低运动性疲劳模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王家祥等[20]对男性运动员采取底径为1.5 cm的圆锥体艾炷在穴位(关元、足三里穴和肾俞、命门穴交替选用)上直接灸,可明显提高其血清睾酮水平。王之娟等[21]在运动疲劳大鼠右侧肾俞穴进行艾炷灸,隔日1次,显示艾灸肾俞能纠正大鼠体重下降的趋势,缓解血红蛋白、肌糖原、肝糖原含量的下降的变化。李同辉[22]通过受试者足三里穴进行艾灸预处理,发现受试者运动到力竭后15 min收缩压与艾灸预处理前低,而受试者舒张压在安静状态和运动后30 min均比艾灸前低;受试者心率改变则不明显。高明等[23]采用回旋灸大鼠大椎穴、命门穴、环跳穴(右)、后三里穴(右),发现第40次刺激时大鼠腓肠肌力量耐力平均值,与第40、50次刺激时大鼠腓肠肌力量耐力最大值有明显下降,提示艾灸可延缓力量耐力下降点过早出现。陶胜国[24]在运动员足三里(双侧)、脾俞、神阙或关元、命门、太溪(双侧)施以清艾条灸,发现能降低运动后心率,提高运动后皮肤两点辨别阈、闪光融合率,加速血乳酸、血氨的恢复。孙德利等[25]在运动员大强度训练后1 h于背腰部用温灸器进行温和灸,以背腰部感到热烫但能忍受为度,灸后继以拔罐治疗,结果温和灸加拔罐疗法具有促进其血清肌酸激酶水平的恢复作用,主观感觉疲劳程度明显下降,并有助于消除运动性心理疲劳。顾一煌等[26]认为对运动训练后降低血清肌酸激酶的较佳的艾灸治疗方案是每2日1次,皮肤温度为(47±2)℃,持续3 min,取穴为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肾俞。

4 其他疗法

点穴疗法是既不用药物,又不用工具,仅凭双手在患者体表穴位和特定的刺激线上,运用点、按、拍、掐、叩、捶等不同手法,促使机体的功能恢复正常,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疗法主要是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反射性地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促进机体的恢复或再生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文质君等[27]对网球运动员在负荷运动训练后l h内,采用拇指腹点法,点压双侧肾俞、照海穴,至以局部酸胀,发现点穴可使机体血清CK、血清乳酸脱清酶(LDH)活性显著降低,SOD活性、MDA含量降低。

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的一种延伸和发展,是用特制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将人体可吸收的载体羊肠线(15 d左右可自行吸收)植入相应的穴位,长久刺激穴位,起到健脾益气、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气血的作用,从而调整了患者的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功能,达到祛病强身的一种治疗方法。埋线1次相当于针刺10次或数十次,疗效持久巩固,省时方便。陈永珍等[28]以关元、肾俞、命门、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穴,对训练期间运动员进行穴位埋线(药物羊肠线)治疗,可明显改善运动员睡眠质量、晨起精神、饮食情况、训练欲望、训练体能、训练质量、训练注意力的集中等训练相关情况,明显提高血睾酮和血红蛋白的水平,从而改善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

腧穴敷贴法属中医外治法,是指在某些穴位上敷贴药物,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就其施治部位和治疗原理来讲,属于针灸学的范畴,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穴药结合的治疗方法。邴兴红等[29]采用穴位敷贴疗法对运动性疲劳患者神阙、气海和足三里穴进行穴位敷贴,结果发现其主观体力感觉评分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比对照组对应值小;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血糖含量升高,血尿素氮降低,表明穴位敷贴能缓解运动性疲劳的临床症状。

刮痧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试经络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活血化瘀等功效,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刘荣花等[30]对递增负荷耐力训练大鼠的足三里、关元穴、肾俞穴进行平补平泻中等强度,顺经络刮痧的补法,用力轻柔、均匀,分别刮15~20次,隔2 d刮1次,结果显示经络刮痧能明显延长大鼠跑台至力竭的时间,有效抑制运动训练造成的大鼠肌、肝糖原含量下降,稳定运动中的血糖水平,并使LDH、CK、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呈现不同程度良性变化,从而延缓机体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提高运动能力。

5 讨论与展望

目前我国针对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缺乏系统规范,尤其在引起运动性疲劳的运动量和强度、疲劳监控及疲劳恢复等标准报道各异而造成各治疗方法间缺乏有效的疗效对比。此外针灸治疗本病时的相关刺激参数缺乏明确和固定,也无相关临床报道,仅凭各家经验或借鉴别人的临床研究,对在运动性疲劳产生及发展过程中何时为介入针灸疗法的最佳时机等研究在临床研究中更少之甚少,对如何按中医辨证选穴、刺灸法的量学要素对本病的影响几乎是个空白。因此在固定一些参数的同时观察留针时间和频次对运动性疲劳的治疗效应很有价值。然而由于运动性疲劳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明确,有些实验表明运动性疲劳的发病与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直接相关,为运动性疲劳进行神经控制和反馈调节体系、心理状态、生物化学调节功能等整体调理提供了科学的现代依据。由于近年来对本病的实验研究多见而临床研究少见,因此应加强对该病的临床研究。尤其加强不同针灸疗法对运动性疲劳的临床疗效研究,筛选出质量可控、疗效确切的防治运动性疲劳的规范化方案显得至关重要。

[1] Sun DL, Zhang Y, Chen DL. Research progress in sports fatigue prevented and treated by acupuncture[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9, 7(2):123-128.

[2] 李虹霖.头穴透刺对运动性疲劳大鼠部分生化指标及氨基酸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2):738-740.

[3] 高明,杨华元,刘堂义,等.手针与电针对急性运动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5,25(6):421-424.

[4] 刘晓锋,王蕴红,洪峰,等.针刺足三里对运动大鼠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6):793-795,798.

[5] 陈进,刘建华.针刺对运动性肾气不足的治疗和机理研究[J].中国针灸,2007,27(7):479-481.

[6] 刘建华,陈进.针刺疗法对运动性低血睾症的疗效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6,28(6):28-29.

[7] 潘华山.针刺三阴交穴对女性运动员运动能力与某些免疫指标的影响[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22(1):126-127.

[8] 程谦,王蕴红,朱一力,等.针刺足三里对运动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3):23-25.

[9] 冷晓春,邓振.不同频率电针足三里对运动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7):951-952.

[10] 方剑乔,梁宜,汪存信,等.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力竭运动大鼠海马、中脑5-HT及代谢产物含量影响的机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9,24(3):193-196.

[11] 方剑乔,马桂芝,梁宜.不同时间经皮穴位电刺激抗大鼠慢性运动性疲劳以及对海马和下丘脑形态与5-羟色胺表达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1):735-738.

[12] 孙远征,吴威.头穴透刺对运动性疲劳大鼠血清支链氨基酸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5):50-52.

[13] 梁宜,汪存信,邵晓梅,等.电针预防大鼠运动性疲劳及其对脑内5-HT分解代谢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2009,41(11):67-68.

[14] 吴立红,李爱萍,林建强,等.电刺激足三里穴对海训士兵血液中LA、SOD、GSH-PX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5):440- 441.

[15] 王莉,贾成文,杨斌.电针对运动性疲劳模型大鼠b-EP及血清CK- MM3的影响[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3(3):73-74.

[16] 朱政,杨银田,杨金田,等.电针对中长跑运动员半程马拉松赛后机能恢复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3):83-86.

[17] 吴立红,李爱萍,林建强.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对运动时大鼠血糖乳酸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63-64.

[18] 李靖,王旭东,潘利萍.低频电针及音乐电针对有氧耐力性运动疲劳的康复疗效评价[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8):581 -584.

[19] 陈英松,卢峻,吴七柱.艾灸对疲劳模型大鼠血清IL-6和IL-10的影响[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6):404-405.

[20] 王家祥,王金勇.穴位艾灸对男性运动员血清睾酮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39-40.

[21] 王之娟,王蕴红,梁蕾,等.艾灸肾俞对大鼠抗疲劳能力作用的效果观察[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3):52-53.

[22] 李同辉.艾灸预处理对运动后心率和血压变化的观察[J].综述报告,2009,17(1):122-124.

[23] 高明,杨华元,刘堂义,等.回旋灸对大鼠骨骼肌力量耐力的调节作用[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0,29(5):573-576.

[24] 陶胜国.无创痛艾灸缓解和抗运动性疲劳作用的实验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6):75-76.

[25] 孙德利,张琰,陈大隆,等.温和灸结合拔罐疗法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5):278-281.

[26] 顾一煌,金宏柱,吴云川,等.不同艾灸量对运动后血清肌酸激酶影响的实验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6):373-375.

[27] 文质君,陈筱春,熊静宇,等.点压肾俞、照海穴对定量负荷运动后血清CK、LDH、SOD、MDA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9): 693-694.

[28] 陈永珍,许易,杨威斌.穴位埋线治疗运动性疲劳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J].中国针灸,2008,28(9):656-658.

[29] 邴兴红,杨文佳,陈云飞.穴位敷贴对运动性疲劳主观体力感觉等级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2):752-755.

[30] 刘荣花,马亚妮,王保平,等.经络刮痧对耐力训练大鼠糖原含量及血清酶影响的实验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8(3):34-35.

Advances in Studies of Different Acupuncture-moxibistion Therapies for Sports Fatigue

-,-,-.

,310007,

This article sorts and analyzes recent literature on acupuncture-moxibistion treatment for sports fatigue, comprehensively summarizes some commonly used methods of acupuncture-moxibistion treatment for sports fatigue and their therapeutic effects,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cupuncture-moxibistion treatment for sports fatigue and proposes futur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s for acupuncture-moxibistion treatment for sports fatigue.

Acupuncture-moxibistion therapy; Sports fatigue; Review

R246.2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2.09.695

1005-0957(2012)09-0695-04

军队中医药科研专项面上课题(102YZ216)

吴立红(1971 - ),女,副主任医师

2011-10-23

猜你喜欢

艾灸电针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一款多功能便巧艾灸辅助器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