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生原因及防治
2012-04-13李继祖
李继祖
(甘肃省渭源县畜牧兽医局,甘肃 渭源 748200)
1 病因
1.1 病原感染 细菌感染是引起子宫内膜炎的主要原因。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病菌有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化脓放线菌、棒状杆菌,其次是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念珠菌和真菌,此外,一些病毒、支原体、寄生虫,如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钩端螺旋体、毛滴虫也是引起子宫内膜炎的致病因素。
1.2 生产因素 奶牛分娩过程中不按操作规程助产或不严格消毒;进行人工授精时,输精器、手套、母牛外阴消毒不严或输精动作粗鲁均可引发子宫感染。
1.3 继发感染 阴道感染是造成子宫内膜炎的主要诱因,此外,难产、子宫恶露滞留、胎衣不下或残留、死胎、阴道及子宫脱出、布氏杆菌病、结核病、各种代谢疾病及围产期免疫力低下等均可诱发子宫内膜炎。
1.4 饲养管理因素 奶牛饲养管理不科学,母牛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牛舍及产房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潮湿等因素可影响奶牛免疫力及降低子宫机能而导致子宫内膜炎。
1.5 遗传因素 某些品种奶牛常因抵抗力低下而易发此病,如黑色杂种母牛是在另一种生态条件下形成的,因其机体抵抗力低而易发本病。
2 临床表现
2.1 卡他性子宫内膜炎 母牛性周期大致正常,但屡配不孕或受孕后易流产。其阴道分泌物增多,常有稀薄、带有絮状物的黏液流出,母牛发情时流出的黏液增多;子宫、阴道充血、肿胀;子宫收缩力弱,输精时有时精液逆流或有努责现象。
2.2 脓性子宫内膜炎 此症常在奶牛产后10 d内发生。病情较轻的牛性周期不规律或不发情,阴道流出乳白色、灰白色或黄色的脓性分泌物,有时分泌物内含少量子宫黏膜上皮。分泌物由稀变浓,由多变少,有腐臭味,牛卧地后分泌物流出量增大,其阴门和尾部常粘有黄色分泌物。阴道检查见阴道黏膜、子宫颈口黏膜充血、潮红,阴道内有脓性分泌物。直肠检查,子宫颈、子宫壁及两侧子宫角肿硬,收缩反应微弱,子宫壁厚度、质地不均,有的病牛有弓腰、举尾及努责症状。重症奶牛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体温升高、心动过速、泌乳减少或停止泌乳等全身症状,其阴道内流出褐色、灰褐色或红褐色的脓性、恶臭分泌物,阴门和尾部常粘有污物,患牛子宫膨大、弛缓,手压有痛感。
慢性子宫内膜炎患牛无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阴道流出白色或黄白色的黏稠分泌物。
2.3 隐性子宫内膜炎 此病多在母牛分娩30d后发生,一般无眼观症状,且母牛性周期、发情、排卵等均正常,但多数奶牛屡配不孕,有的受孕后易流产。患牛子宫角增粗,子宫壁肥厚、坚硬,收缩反应微弱,卵巢上有持久黄体。
3 综合防治
3.1 加强饲养管理 圈舍应防晒、防潮、防寒,保持通风;按奶牛的不同生长阶段合理配制日粮,保证各种营养、微量元素搭配合理;奶牛保持适量运动,杜绝出现踩踏、打斗现象。
3.2 做好消毒灭源工作 定期用复方煤焦油溶液对环境进行消毒;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溶液带牛喷雾消毒;助产或配种时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溶液消毒母牛后驱、助产人手臂、医疗器械。
3.3 做好产后保健 母牛产后实施全程监护。产后立即给母牛饮温盐麸皮汤,并注意观察奶牛体况,体质弱者灌服新钙磷镁口服液、保康露或酮病康或静注糖。产后0~6h注射催产素40~60单位。观察母牛产道是否有损伤,有损伤的应及时处理。观察母牛是否有努责现象,检查子宫是否还有胎儿。口服排衣清宫散,1 袋/d,连用 3d。产后 1d(待胎衣排除后),子宫深部投放宫康三号或宫健栓剂两粒。如果胎衣不下(产后12h仍不下者)可子宫灌注宫康二号水溶液、宫健溶液等,直至胎衣脱落。产后1~3d观察胎衣排出情况及奶牛产道和外阴部有无感染。产后7~10 d,观察恶露情况,恶露异常或有炎症表现的要立即处置。产后14d进行第一次产科检查,发现子宫分泌物异常时,应进行子宫炎治疗。产后30~35d进行第二次产科检查,直检子宫恢复程度和卵巢机能状况,发现疾病应及时治疗。产后50~60d,对治疗牛进行复检,如未愈则继续治疗。对卵巢静止或发情不明显的牛进行催情。
3.4 药物治疗 用生理盐水或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溶液冲洗子宫,排净洗液后,用稀释聚维酮碘溶液向子宫内灌注,鱼腥草注射液静注,复合电解多维拌料或饮水。发烧奶牛同时肌注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伴发全身症状的同时肌注复方磺胺对甲氧嘧啶钠注射液或硫酸大观霉素、林可霉素注射液。若出现腹泻症状,灌服白头翁散,治疗后期用健胃散拌料或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