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辜鸿铭思想对当今民族精神培育的启示

2012-04-13唐霞

衡水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辜鸿铭爱国主义中华民族

唐霞

(宁波工程学院 社科部,浙江 宁波 315211)

辜鸿铭思想对当今民族精神培育的启示

唐霞

(宁波工程学院 社科部,浙江 宁波 315211)

辜鸿铭是清末驰名中外的文化怪杰,也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结合体。他的思想虽然有很多不正确的地方,但是他思想中所闪耀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对于我们当今社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学习他的思想有助于我们坚持正确的爱国主义,抵制狭隘民族主义;树立真正的民族自信心,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树立真正的民族自豪感。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民族虚无主义;民族自豪感

当今全球化冲击下,如何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意义深远。5 000年的历史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光辉的文明,5 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涌现出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甚至为国牺牲的仁人志士,虽然这其中的很多人早已故去,但是捡拾他们的思想精髓对于我们当今社会中民族精神的塑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人当中,有一个很重要但是似乎已经被我们忽略的人,那就是“文化怪杰”辜鸿铭先生。

辜鸿铭先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但是不可否认,他思想中所折射出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是我们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学习的。

一、辜鸿铭及其“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1857年7月-1928年4月),名汤生,祖籍福建厦门,是中国近现代为数稀少的一位博学汉学的同时,又精通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学者,号称“清末怪杰”。他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马来文等9种语言,通晓文学、儒学、法学、工学与土木等文、理各科。他创造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3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书,向西方人倡扬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中国人的精神》是辜鸿铭最有影响的英文代表作品,全书由作者1914年发表于英文报纸《中国评论》、以“中国人的精神”为核心的系列论文结集而成。面对当时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欺凌和对中国文化的歧视,辜鸿铭论述的主旨就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

辜鸿铭认为中国人的精神最典型的是温良或者文雅,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懦弱或软弱的服从,而是没有丝毫的蛮横、粗野或暴虐。真正的中国人或不免于粗,但粗而不臃、粗而不劣;或不免于丑,但丑而不恶,不至令人恐怖;或不免于俗,但俗而不嚣,不会侵凌他人;或不免于愚,但愚而不谬,不至荒唐可笑;或不免于滑,但滑而不尖[1]33。从这一系列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确实有很多缺点,但这些缺点中却透露出几分可爱。

中国人的温良源于强烈的同情心,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过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源于人性的深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人对缺乏优美和不甚清洁的生活环境不甚在意。

中国的语言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中国人惊人的记忆力、中国人讲礼貌、缺乏精确的习惯都证明了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他认为中国人还生活在像孩子一样的生活之中,具有意念的力量,真正的中国人具有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而又童心未泯,所以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充满活力的民族。

关于中国的文明,辜鸿铭认为中国人拥有一套儒家的哲学和伦理体系,正是这种人类社会与文明综合体的儒学取代了宗教。儒学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给人以正确的国家理念,并把这种理念上升为一种宗教。儒学其实不能称为宗教,而是一种做人的君子之道。

《中国人的精神》一书的主旨,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宣扬儒家文明救西论。它是一战前后(即五四时期)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东方文化思潮的代表作之一。书中浸透着辜鸿铭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爱。

二、辜鸿铭思想中民族精神的特点

(一)强烈的爱国情怀

辜鸿铭有着一颗炽热的爱国心,他的言行虽然“怪异”,但是他的基本思想和人生信念是爱国主义。文化巨匠吴宓曾以“极热烈之爱国主义者”加誉辜鸿铭,并说:“辜氏久居外国,深痛中国国弱民贫,见侮于外人,又鉴于东邻日本维新富强之壮迹,于是国家之观念深,爱中国之心炽,而阐明国粹,表彰中国道德礼教之责任心,乃愈牢固不拔,行之终身,无缩无倦[1]223。”辜鸿铭自己也曾深情地说,“我热爱我的国家……在他们(按:指嘲笑他的大学生)还没有出生前,我就口诛笔伐,反对‘不平等条约’和治外法权的卑劣做法”“我在英国读书时就已知道何为祖国,而当时许多中国人对此还不甚了解;为了更好为祖国效力,我不看荣誉和金钱……”他希望中国繁荣富强,“那时,我将在儒家的天国深感欣慰”[2]20。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辜鸿铭满腔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读来令人动容,也正是他的宣传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我们的偏见。

(二)坚定的民族自信心

辜鸿铭在中国文化衰落、中国人的精神遭到践踏的时候,以他自己独有的方式,捍卫着中华文明和文化,捍卫着中国人的尊严。在那个年代里,西方人对中国大肆侵略,对中国文化进行种种攻击和批判,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民族的大部分知识分子已经全然倒向全盘西化,已经准备完全否定中华文明的根、中华民族的魂。正是在这个时候,辜鸿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崇洋媚外式的自卑进了全力的反击。他对中国文化极力褒扬,试图在中国人遭受践踏的年代恢复中国人的自尊、自信,在中国面临西方列强侵略的时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为中国文化精神辩护以争其存在的合法性。他用这种方式不断地重塑国人对自己的家、对自己的民族、对自己的根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辜鸿铭对中国文化的弘扬和对西方文化的批判,虽然在当时显得不合时宜并且为人诟病,但是他对中国文化的评价、宣传以及强调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和聪明才智,对于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具有重要作用。他最早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翻译成外文推广到西方,不仅使西方人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也使西方人懂得了中国是不可欺辱的,在他的影响下,西方学者开始对中国人刮目相看,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尊严。

(三)尊崇中国传统道德观

辜鸿铭尊崇中国儒家传统道德,他主张中国社会进步应以儒家文化为原动力。他认为,世界上最高尚、最完美、最有效的力量就是道德力量,并且正是儒家宣扬的道德力量是唯一可以将欧洲各国从物质实利主义文明的破坏势力中挽救出来的力量。辜鸿铭认为善的力量是东西方文明的区别所在。儒家文化“人之初,性本善”的理念形成了中国人儒雅、忠诚、成熟、谦逊等的性格。中国的儒家文明崇尚的是道德力,追求的是人道德和心灵的发展,因此,中国文明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文明。也正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忠君尊王”的意识非常之深,他甚至认为中国的“人治”远远优于西方的“法治”,这种思想决定了他必然要为中国的君主皇权制度辩护。当然,辜鸿铭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尊崇还表现在他推崇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为纳妾制摇旗呐喊,他把妇女确定在一个很高的价值定位上,认为中国理想的女性“端庄、温柔、悠闲”[3]16。在当时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成熟的情况下,辜鸿铭的这种思想也足见其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钟情。

(四)主张中西文化结合

辜鸿铭在赞同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并非彻底排斥西方文化,尤其是他在晚年一再强调,不是西方文明本身,而是他们滥用文明的利器,物欲泛滥,破坏了自身的文明,也造成了社会的混乱与不道德。他的文明观的旨趣在于实现中西文明互补,达到世界文明的融合。在《东西异同论》中,他说,“因为常常批评西洋文明,所以有人说我是个攘夷论者。其实,我既不是攘夷论者,也不是那种排外思想家。我是希望东西方的长处结合在一起,从而消除东西界限,并以此作为今后最大的奋斗目标的人”[1]150。他主张采纳西方文明中同中国国情与长治久安的良治事业和谐一致的东西。当然,中西结合必须有一定的逻辑前提,因此,辜鸿铭提出了中西文明相同的见解。他认为,在内容上东西方文明都具有丰富复杂的成分,西方思想家歌德、卡莱尔等的思想十分注重道德、情感,与中国传统文明是契合的。同时,辜鸿铭还认为从整个中西文明的发展历程看,两种文明的发展形式相同。当然他所指的西方文明不是当时的欧洲文明而是真正的欧罗巴文明。

三、辜鸿铭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一)坚持正确的爱国主义,抵制狭隘民族主义

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指一个民族在处理同其他民族关系上所表现出的狭隘的排他性的思想观点。辜鸿铭虽然全心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但是他并不抵制西方文化。他认为中西文化应该互为补充、互相学习,以实现世界的文明。可是我们当今社会中,却存在不少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同于爱国主义。今天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是把人民热爱祖国同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和从事社会主义改革、现代化建设的感情融合在一起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极端爱国主义的表现,它往往会扭曲很多人的心态。

当今世界是一个高度开放的世界,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加紧密,我们应该树立全球性的思维,这意味着超越对个人的关怀,并且要超越对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的关怀,而要进入一种对不同民族的利益和对全人类的福利的关怀。我们不能盲目爱国,而要用自己的思考,用带有怀疑的眼光去看待政府。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理性的“公民”。不仅要做中国的公民,而且要做世界的公民。当今全球化浪潮中,主观的、过于简单的、极端的和非理性的“民族主义”和狭隘的“爱国主义”情绪只能使我们自己遭受损失。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正确对待、正确利用国际资源,取其所长,为我所用,进一步壮大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力量。另一方面,我们一定要以史为鉴,吸取教训,抓紧一切有利时机发展壮大自己。只有既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又敢于正视自己缺点和不足的民族,才是有希望、有前途的民族。

(二)树立真正的民族自信心,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辜鸿铭先生虽然自幼接受系统的西式教育,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西方化,但他却归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他满怀民族自尊心,反对投降于西方,对西方文化并不表现出奴颜媚骨。这一点与民族虚无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民族虚无主义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它极力否定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认为中华民族事事不如别人,处处不如别人,要想挽救中华民族必须彻底割断历史,全面实施西化。直到现在,我们社会中仍然存在着为数不少的民族虚无主义者,这些人认为凡是西方的就是好的。诚然,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有糟粕,但糟粕不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部,5 000年的历史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今天,中华民族的文化仍然闪耀在世界的东方。作为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儿女,我们应该满怀真正的民族自信心,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感到骄傲。

(三)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树立真正的民族自豪感。

民族自豪感在今天的中国是国人一致认同的精神凝聚的核心力量,其重要性非同一般。但是民族自豪感并不是空泛的,它是建立在对自己民族文化深入理解基础上的,辜鸿铭先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也正是在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确立的。吴宓曾说:“辜氏于中国之道德文化,具坚深之信仰,是其卓见[1]222。”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知只能导致无知的民族自豪感,而无知的民族自豪感只能产生一个无知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民族自信心。

中华传统文化表现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的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是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亘穿古今的生命力,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几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能深知道德底线,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

中华传统文化对当前社会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在恶性事件频发的今天,有识之士越来越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学习传统文化是需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只有真正懂得了传统文化,才能树立起真正的民族自豪感,才有我们民族的底气,才能真正振兴伟大的民族。

(四)辩证地吸收辜鸿铭思想

辜鸿铭自身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结合体,这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密切的关系。辜鸿铭的思想中有很多不可取的地方,比如他提倡纳妾制,提倡妇女应该裹小脚等。另外,辜鸿铭的自尊自重,与他保守的文化认识紧密相关,从而导致了他不惜为本民族护短的境地,这也是辜鸿铭留给我们的教训。因此,对待这样一个矛盾人物,我们应具有辩证眼光,取其思想中的精华为我所用,弃其思想中的糟粕为我警示,以期从他身上习得真正的民族精神之所在。

[1]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黄兴涛,宋小庆.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2]田长生.辜鸿铭保守主义文化观浅析[D].厦门:厦门大学,2007:20.

[3]王佳.论辜鸿铭的中国传统道德观[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8:16.

Abstract:Ku Hong-ming was at once an odd cultural genius and a complex contradiction.Although some of his thoughts are incorrect,the patriotic feeling and national spirit of his thoughts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national sprit with the core of patriotism nowadays.It is helpful for us to study his thoughts to stick to the correct patriotism and reject ultranationalism.It is also significant for us to build up the real national confidence and reject national nihilism. Thus it helps us build up the real national pride in traditional culture study.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Thoughts of Ku Hong-ming on Nowadays National Spirit Cultivation

TANG Xia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ingbo,Zhejiang 315211,China)

Ku Hong-ming;Spirit of Chinese People;patriotism;national spirit;traditional culture;national nihilism; national pride

D647

A < class="emphasis_bold"> 文章编号:1

1673-2065(2012)05-0062-04

(责任编校:耿春红英文校对:杨 敏)

2012-02-10

唐 霞(1983-),女,山东肥城人,宁波工程学院社科部讲师,法学博士.

猜你喜欢

辜鸿铭爱国主义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卫道士辜鸿铭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辜鸿铭:被小丑化的国学大师
辜鸿铭戏弄袁世凯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