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选择
2012-04-13袁海亚
袁海亚
(江苏省淮州中学, 江苏 淮安 223300)
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选择
袁海亚
(江苏省淮州中学, 江苏 淮安 223300)
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文化的传承阵地,其校本资源的开发备受关注。在近十年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我们取得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例如加强教师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资源的开发、注意资源的多方面挖掘、强调学校的量力而行、加紧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等各个方面。当然对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选择上也突显了一些问题,即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呈扩大化趋势、对语文教材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认识不足、对教师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对学校资源的认识存在错位、对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体现有所偏颇。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资源选择
0 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利用和开发;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以为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关键在于资源的选择,所以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1 对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认识
课程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课程资源则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本文所使用的是广义的课程资源,即有利于实现语文校本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也就是指,语文校本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过程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的总和。
2 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情况
2.1 百花齐放的自然资源开发
对校外的自然资源开发主要是对地方山川景物、旅游资源的开发。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自然风光丰富多彩、千差万别,是极其丰富、便捷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可以让学生在运用语文知识状物的同时,培养爱家乡、爱祖国,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操。且这类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便于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地方自然资源为对象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呈现出百花齐放的面貌。
2.2 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开发
被用于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校外文化资源主要有民俗文化资源、社区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以及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对这些文化资源的开发使得语文校本课程散发着强大的人文魅力,也让学生能够享受文化的盛宴。民族文化资源风格迥异,个性鲜明;社区文化资源亲切自然,贴近生活;历史文化资源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传统文化资源底蕴深厚,感染力强。这些资源都极大地丰富了语文校本课程。
2.3 颇受青睐的图书馆资源开发
校内图书馆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场所,尤其是为学生课堂以外的阅读活动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和丰富的阅读资源。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对图书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颇受开发者的青睐。对图书馆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针对的是馆藏图书,外国名著、古代诗词歌赋、古典名著等成为主要的开发利用对象,此外,像《读者》这样的杂志也有所开发利用。
2.4 初见成效的校园文化资源开发
校园的报刊、板报、标语以及建筑、绿化等都作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被开发。学校的历史也被运用于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开发校园文化资源不仅有利于学校文化的传承,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也使得学生热爱学校,增强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欣赏能力。
3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选择建议
当然,经过笔者的研究发现,看似百花齐放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背后存在着一系列隐性的问题,例如对语文教材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认识不足,对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体现有所偏颇,对学校特色的认识存在错位,对语文教材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认识不足,等等。
基于以上对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及其开发情况的认识,为了解决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选择中存在的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活动提供借鉴。
3.1 遵循教学规律,构建内容体系
大语文观点认为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但是生活中的资源如果不进行必要的加工和组织是不能成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语文校本课程既然是一门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就必须符合课程的基本原理和要求。语文校本课程的资源选择,也必须经过科学的理论原则的过滤与筛选。
首先,语文校本课程资源要有利于现实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反映社会的需要和发展方向。其次,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第三,语文校本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的现实水平相适应。此外,还必须注意两个重要原则。其一,优先性原则。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远非学校教育所能包揽,因而必须在可能的课程资源范围内和充分考虑课程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点,并使之优先得到运用。其二,适应性原则。课程的设计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共性情况,更要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具体特殊情况。只有这样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3.2 着眼实际应用,彰显课程本质
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是应用。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与生活的联系尤为紧密。学生学习语文的成果,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生活,同时,生活实践本身又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大课堂。语文校本课程,要为学生的生活服务。这里的生活不仅仅是指日常生活,还包括学生的精神生活、学习生活、甚至是将来的职业生活。也就是说,语文的学以致用是体现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层面上的。学生学到的知识、习得的技能、形成的能力能够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学生学习的意义所在,也是课程的本质体现。
例如复兴中学的语文校本课程。其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经验为重心;把教育看成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适应与改善生活环境的学习历程。例如其中的综合性学习“广告与我们的生活”、“爸爸、妈妈我开始理解您了”主题班会,都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服务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的语文校本课程很好地处理了学生的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关系。
3.3 立足学生需要,把握校本实质
校本,即以校为本。如何才能做到以校为本?国家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是希望加强课程的选择性与适应性。校本课程应以学生的需要为本,而语文校本课程就要以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为本。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需要,也有着不同的语文学习的需要,这才是语文校本课程应该植根的土壤。由于学生的需要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因而,满足了本校学生学习的需要就自然而然地体现了本校的特色。语文校本课程的特色,应该是学校为解决本校学生语文学习需要而采取的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例如太仓市明德中学的语文校本课程,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由于该校是农村中学,且学生多为农民工子女或本村孩子,长期缺乏课外阅读。同时考虑到《读者》的特点,从而找到了语文与《读者》的契合点,开发符合该校学生需要的语文校本课程,很好地解决了该校学生语文学习的困难。
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特点,在立足学生需要这一基础上,加入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旅游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因素,才能既不失语文校本课程的本义,又对学生进行别具特色的文化熏陶。这样,才能使语文校本课程成为完善学校课程体系、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有利因素。
3.4 提高语文素养,抓住语文本色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而进行,同时,也不能因为人文性而遮蔽工具性。语文校本课程的目标设定不能脱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而,语文校本课程的资源选择也就必须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这个基本点。
语文素养最重要的支持是听、说、读、写能力。阅读教学就要选丰富多彩而又简洁精炼的阅读资源,例如,有的开发了古、现代诗词阅读课程,将古代与现代的不同风格的诗词进行对比阅读.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古代文化素养,又有利于学生接受现代文化的熏陶;写作教学就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例如,有的开发了记叙文写作语文校本课程,针对一种文体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口语交际教学就要创造灵活多变的交际情境,例如,有的开发了“语言交际——采访的一般提问”这样的语文校本课程,通过组织采访活动,精心安排不同的采访对象,让学生在多种情境中锻炼,学会提问;综合性学习就要有切实可行而又有意义的探究活动设计,例如,汕头市龙湖中学的校本课程“透过《三国演义》看关帝崇拜”,把名著阅读、历史人物探究以及台湾地区的文化研究相结合,让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中,自己去思考、去发现。
3.5 重视学生活动,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校本课程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即课程形态与活动形态。课程形态的语文校本课程其教学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活动形态的语文校本课程其教学主要是以课外活动为主。虽然两种课程形态的语文校本课程对课程资源的要求有所区别,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课程形态的语文校本课程就不需要或者说少需要设计学生活动。无论哪种形态的语文校本课程在选择课程资源的时候,都要照顾到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通过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去发现、去创造。
例如“我身边的生活”这一语文校本课程,学生活动的地点从学校到社区再到社会的其他地方。学生关心的问题从校园的绿化到噪声污染再到节约用水。学生的活动有参观、讨论、调查以及将自己得出的方案在家庭中实施。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仅锻炼了言语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而且学会了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做生活的主人!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出课堂,在活动中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课程形态,尽管已经有了近十年的开发实践经验,但是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本人对本课程的认识不太深刻,研究不够深入,案例收集不够完备,课题研究难免有疏漏之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是语文教师工作的重要方面,我将继续培养自己的课程开发能力。
[1] 张庆山.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初步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3).
[2] 黄晓玲.课程资源的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4).
[3] 苏广利.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新理论探析[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20(1).
[4] 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分类及其意义(一)[J].新理念,2002(9).
[5] 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分类及其意义(二)[J].新理念,2002(10).
[6]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7] 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9).
[8] 范兆雄.课程资源的层面与开发[J].教育评论,2002(4).
[9]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研究成果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2008(2).
[10] 张廷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整合策略和案例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7(1).
[11] 彭密萍.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
[12] 陈静.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几条途径[J].教学交流,2006(5).
[13] 戴树贵.浅谈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3(Z1).
[14] 李玉新.中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探索[J].成才,2004(12).
[15] 何世冰,张建梅.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J].教育探索,2005(12).
[16] 殷千枝.校本课程开设的“三字经”[J].教学与管理,2007(29).
[责任编辑:刘海宁]
G633.3
A
1671-6876(2012)04-0427-03
2012-05-24
袁海亚(1977-),男,江苏淮安人,中教一级,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