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受传教授从肝风论治儿科疑难杂症经验举隅
2012-04-13梁晓鑫汪受传戴启刚
梁晓鑫,汪受传,戴启刚,徐 珊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一级学科,江苏南京210046)
汪受传教授为全国著名中医儿科专家,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指导老师,其教学临证40多载,禀承江育仁学术思想,治学严谨,学验俱丰,临证用药,每获良效,对小儿各科疾病诊治造诣颇深,尤其从肝风论治儿科疑难杂症颇有心得。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得以聆听汪师教诲,自觉受益匪浅,现将学习汪师从肝风论治儿科疑难杂症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1 理论依据
1.1 肝的生理特性
肝为五脏之一,为将军之官,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以阴血为体,以气机畅达为用[1]。肝与其他脏腑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知医必辨》就明确指出“人之五脏,唯肝易动难静,肝一病即延及他脏”,故肝之为病多矣。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就指出,临床内伤杂病因肝致病者十居其七[2]。《古今医统大全》指出肝病“变化多端”。由此可见,临床上许多疑难杂病可从肝论治。这也提示,儿科的疑难杂症在久治不效,或症状过多过少,无从下手时,可考虑从肝论治。
1.2 风邪特点与疑难病的相似之处
风为百病之长,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3]。风为百病之长,指出风这一病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存在具有广泛性。杂病之风多为内生五邪之内风,内风之动,多责之于肝。风性主动,就明确指出一些动作表现的疾病均可从风论治。其善行而数变,指出风邪为病的特点,即游走性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的疾病均可从风论治。而这类疾病多有其复杂的临床变现使医者无所适从,辨治无效,而成疑难杂症。同时,风邪极易兼夹他邪为患,风邪本身就善行而数变,兼夹他邪,临床表现更是症状百出,纷繁复杂,让医者莫衷一是,若临床辨证不精,往往有顾此失彼之虞。汪师指出若此类病症从肝风论治,往往可收到良好的疗效。
1.3 小儿体质及病因特点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阴常不足则阳有余,肝常有余,而与肝密切相关之肺脾肾常虚,肾水虚而不足以涵木,肺金不足难以制约肝木,脾土常虚而易受肝木克伐,故肝木一病而肺脾肾三脏尤易受害,而此三脏病亦极易波及到肝木,而形成两脏甚至多脏合病之势。故小儿杂病的治疗,肝木为病绝不可忽视。肝之为病,多表现为肝火肝风肝阳,然求其本则一也。清代著名医家王旭高指出“肝气肝风肝火同处而异名”,火随风生,阳随风亢,求其本为水不涵木,或肝郁久而上亢,肝风内动而为病,故治疗中当切中肝风这一主要病机。
当今小儿嗜食煎炸荤腥辛辣之品,易致风痰内生;智慧早开,接触媒体一些暴力恐怖镜头扰其神气;多为独生子女,性情执拗,且家长多对其寄予厚望,小小年龄便承担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破坏尤多,而小儿脏腑娇嫩尚未长成,极易受各种外界物质影响而发病。多发为肝风内动之病症,其有或夹有顽痰或瘀血等之不同,然肝风为病则相同。
2 治法方药
汪师指出,治疗大法为“亢则平之”。具体治则宜平肝息风为主,即平肝木上亢之气,息内旋之风也。其大概可分为镇肝法和养肝法,镇肝法适用于肝肾阴亏不显而以肝风内动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养肝法适用于病程迁延而既有肝肾不足又有肝风内动之症。然二者亦无明显之界限,临床往往互参而用。然后再看其兼夹之邪而治之,或化痰,或利湿,或理气,或化食消积,或活血化瘀等。
具体用方汪师多喜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羚羊钩藤汤方剂根据病情随证加减化裁。汪师指出,由于肝风为病广泛,临证选方用药不可拘泥,临证当仔细推敲,看是否是肝风为病,然后再看其是否兼夹有他邪为患,只有处方贴切,符合病机病情,方能有效。同时,肝风所致的疑难杂病往往病程较久,治疗需较长时间,当有方有守,切不可一见疗效不显,便改弦更张。
3 验案举隅
3.1 儿童头晕案
李某,女,12岁,2011年7月23日以“反复发作性头晕发凉6年余,加重3月余”初诊。患儿2005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幻听一次,后偶有发作,家长未予重视,2011年4月开始频繁发作,每日3~6次,发作时以头晕为主,自觉心中发凉,偶有幻听,每次发作症状不一,无意识丧失,持续30 s后自行缓解,纳眠可,性情急躁,二便调,无惊厥史。咽红,舌苔薄黄,脉平。查头颅CT未见异常,动态脑电图示:高度不正常脑电图(左侧前中颞散在单发棘慢波)。辨证属风阳上扰、痰浊内蕴,治宜平肝息风。方药:明天麻10 g,钩藤 10 g,白蒺藜 10 g,石菖蒲 10 g,远志 10 g,夏枯草 10 g,石决明 20 g,菊花 10 g,制僵蚕 6 g,胆南星 6 g,黄芩 6 g,蝉蜕6 g,焦神曲10 g,茯苓10 g。7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药1 w,未见明显变化,每日仍发作4~6次,头晕,心中发凉,夜寐中心悸不安,纳眠俱佳,二便调,余无不适。咽红,舌苔薄黄,脉软。证属肝风挟痰饮上泛,清阳失宣,治宜清肝息风,豁痰化饮。方药:法半夏10 g,白术10 g,明天麻 10 g,远志 10 g,橘红 4 g,制僵蚕 6 g,石菖蒲 10 g,郁金 10 g,茯苓 10 g,钩藤 10 g,川桂枝 4 g,炙甘草 3 g。14剂,水煎服。
三诊:患儿服用上药后,头晕大为缓解,2 w之中头晕发作2次,程度较前大为减轻,效不更方,将前方继续服用14剂。
四诊:患儿头晕未发,将前方熬糖浆以善后。随访3月,头晕未见发作,无不适症状。
按语:头晕,又称眩晕,古人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瘀不作眩”之说,多从风、痰、瘀、虚论治。本患儿头晕有6年之久,且反复发作,多方求治而不效。汪师初诊辨为风阳上扰,治以平肝息风,处以天麻钩藤饮加减用药7剂而病情未见明显变化。详查病情发现患儿有心中发凉、心悸不安等痰饮内蕴的表现,不仅有肝风内动,还有痰湿内蕴,随风上扰清空之证,遂改弦更张,处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而效。汪师指出,临床虽然肝风为病广泛,然不可一叶障目,当详审有无兼夹之证,若有当一同治之。对于肝风为病,汪师喜用天麻,认为天麻润而不燥,主入肝经,长于平肝息风,凡肝风内动、头目眩晕之症,不论虚实,均为要药,其对于癫痫等病亦有较好疗效,为治疗小儿肝系疾病的要药。本案中桂枝一味,尤耐人寻味,桂枝加于本方中,化气利水,有苓桂术甘汤之意,正合金匮治痰饮之旨。且汪师认为木得桂而枯,亦为平肝之药。但临床应用中用量要小,主要用于肝风夹痰上扰而热象不显者。
3.2 儿童血压升高案
申某,女,14岁,2011年10月6日以“发现血压升高半年”初诊。患儿半年前因体检发现血压升高,最高140/100 mmHg,伴有左半侧头痛,起初未予重视,4月至当地医院查头颅CT、核磁、脑血流图未见明显异常。现血压130/90 mmHg,伴有入睡较难,余无不适。舌苔薄黄,咽红,脉弦。辨证属肾阴不足,肝阳上亢,治宜养阴平肝潜阳。方药:生地黄 10 g,白芍 10 g,枸杞子 10 g,怀牛膝 10 g,钩藤 10 g,明天麻10 g,夏枯草10 g,石决明20 g,丹参10g,益母草10 g,谷精草10 g,龟板10 g。13剂,水煎服。
二诊:近期头痛未作,烦躁好转,测血压120/85 mmHg,原来易感疲乏症状好转,大便由2~3日一行改为每日一行。治宜前法出入再进。方药:明天麻10 g,钩藤10 g,石决明 20 g,决明子 10 g,枸杞子 10 g,生地 10 g,夏枯草10 g,怀牛膝 10 g,龟板 10 g,丹参 10 g,车前子 10 g,菊花10 g。15剂,熬糖浆1800 mL,每服20 mL,每日3服。
三诊:服药期间有考试血压亦保持在120 mmHg/80 mmHg,无不适。近1 w偶觉头有胀痛,持续数分钟后缓解,纳寐佳,余无明显不适。证属阴虚阳亢,前法出入。方药:明天麻10 g,钩藤10 g,石决明20 g,代赭石20 g,枸杞子10 g,龟板 10 g,怀牛膝 10 g,白芷 10 g,车前子 10 g,夜交藤10 g,夏枯草 10 g,益母草 10 g。15 剂,熬糖浆 1800 mL,每服20 mL,每日3服。
四诊:血压基本稳定,125/85 mmHg,药后疲乏改善,前法出入。方药:明天麻10 g,钩藤10 g,怀牛膝10 g,生地10 g,丹参 10 g,旱莲草 10 g,女贞子 10 g,车前子 10 g,龟板 10 g,代赭石 20 g,枸杞子 10 g,夏枯草 10 g,生甘草 3 g。另外羚羊角粉,每次0.3 g,1日2次。
五诊:血压维持在105/70 mmHg,无不适症状,继续用前方糖浆调理。2月后停药,随访未见血压升高。
按语:中医认为高血压常见之病机多为肝肾阴亏,不能涵养肝木,风阳上扰而发为高血压。本例患儿在体检中无意发现高血压,经多方检查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属于原发性高血压。患儿除偶有头痛烦躁疲乏无力外,舌脉均正常,无其余特异性症状。汪师根据中医对高血压的辨证思路,辨为肝肾不足,风阳上扰之肝风内动症,以养肝法为主,兼用平肝息风之药,经过3个多月的调理,使血压降低且保持平稳,不适症状消除。汪师指出,现代高血压发病率有年轻化趋势,对于幼年高血压,首先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然后再行辨证论治。同时牢固掌握中医内科对内伤杂病的认知,对于儿科疑难杂症的中医治疗亦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汪师指出治疗小儿疑难杂症应当有方有守,切不可一见无效便改弦更张,当仔细审查,若辨证用药无差,只有守方才能取得较好疗效。汪师认为羚羊角咸寒入肝经,对于肝风内动诸疾,如头痛、头晕、癫痫等病症,用常法效果不著时,加入本品,常可收到桴鼓之效。
3.3 儿童持物手抖案
周某,男,6岁,2011年10月22日以“手持物时颤抖半年,流清涕2年”初诊。患儿家长半年前发现患儿拿物时手臂有轻微颤动,双手均作,曾至本院服用20余剂中药未见明显改善。近2年来常鼻塞流清涕,天气变化时加重,服用感冒药后稍有好转,纳寐佳,二便调,汗出多夜寐时为甚,语言正常,无惊厥史。咽部扁桃体Ⅲ度肿大,舌苔薄腻。辨证属肝肾阴亏,肝风挟痰上扰,先予以豁痰平肝法治之。方以:明天麻 10 g,钩藤 10 g,制僵蚕 6 g,矾郁金 10 g,胆南星 6 g,辛夷 6 g,广地龙 6 g,丹参 10 g,决明子 10 g,蝉蜕6 g,菊花10 g,生甘草3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患儿服药后症状好转,持物时手抖明显减轻,现轻微鼻塞流涕,纳佳,二便调,夜寐佳,汗出仍多,余无明显不适。头颅MR示:左放射冠异常信号,髓鞘发育异常可能。咽红,舌苔薄白,脉细。证候如前,新感风邪,治宜前法出入,增养阴祛风之品。方以:熟地10 g,枸杞子10 g,菊花10 g,钩藤10 g,明天麻 10 g,防风 10 g,制僵蚕 6 g,广地龙 6 g,胆南星6 g,决明子10 g,丹参10 g,生甘草3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后电话随访患儿服上药后手抖停止,停药2月未见复发。
按:汪师指出,本患儿西医诊断未明确,仅头颅MR提示:左放射冠异常信号,髓鞘发育异常可能。患儿就诊时仅有持物手臂轻微颤动及流清涕(考虑鼻炎),余无明显不适。根据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考虑本病病位在肝。小儿肝常有余,是指小儿疾病过程中常表现出肝风的症状,不仅是在外感疾病,在内伤疑难杂症中亦常可见到肝风有余之象。本例患儿肝风挟痰上扰为标,求其本则为肝肾阴亏,不能涵养肝木,而致风阳挟痰上扰,故见手臂颤抖。先治其标,首诊投以平肝豁痰之剂,7剂患儿症状便见明显好转。药已中的,再加重补养肝肾之品,二诊14剂后患儿手臂颤抖消失,并经随访未见复发。本病例因其头颅MR结果有异,且临床症状消失后未复查MR,尚不能断言本病已痊愈。但经辨证论治患儿的临床症状得以迅速控制并消除,由此可见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而中医疗法在儿科疑难杂症中的治疗优势亦可见一斑。
4 结语
汪师指出以下为从肝风论治杂病的应用范围:①传统中医辨证认为只要是肝之为病的,即可考虑有肝风这一病机;②有动摇震颤多动表现的;③性情急躁易怒;④发作性的疾病;⑤用常规治法久治不愈,遍用诸法无效的病症;⑥西医治疗久不效,相关检查未见异常,而患儿有痛苦的病症。然而,有时在临床上可见某些疾病临床表现单一,此时若从肝风论治,可“单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只要见到以上应用范围中的一两点即考虑应用。
汪师同时指出儿童“脏气清灵”“随波随应”,若对于疑难杂症从肝风论治,如若用之得当,时常有出乎意料的疗效,切不可等闲视之。
[1]殷美琪,王光耀.浅议“肝为五脏之贼”[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8(8):3.
[2]岳美中.岳美中论内科[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9:112.
[3]印会河,张伯讷.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