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关联理论剖析《傲慢与偏见》中漫画人物性格特征

2012-04-13尹铁超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班纳特威克反语

陈 慧,尹铁超

(1.绥化学院外语系,黑龙江绥化152061;2.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150080)

一、关联理论框架下的反语回应论

Sperber和Wilson所提出的反语回应论是近年来对反讽的语用研究颇有影响力,较为科学的一门语用学理论。反语回应论以关联性为基础,认为就反语而言说话者是在回应某个熟悉的命题以表示他的态度。

Sperber&Wilson对回应作了明确的说明,回应话语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1)直接的即时回应;

(2)对某个真实或想象的观点的回应;

(3)对社会标准、规范和对事物普遍预期的回应。

反讽言语的识别需经过三个步骤:

(1)辨认出话语的回应性;

(2)识别回应性话语的来源;

(3)识别说话人对于回应性意见的态度。

根据此话语分析原则,我们不仅可以对人们日常话语进行可行性分析,也可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现象和本质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二、《傲慢与偏见》中漫画人物性格塑造的分析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之一。在奥斯丁短短而伟大的一生中,她一共写了六部小说,其中《傲慢与偏见》可以说是其经典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之所以成为经久不衰的旷世名著是与奥斯丁成功运用反讽来塑造人物性格特征是分不开的。根据哈丁的理论我们可以把《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分为漫画人物和素描人物,通过对《傲慢与偏见》中反讽例证分析来剖析小说中主要漫画人物(性格中有缺陷的人物)的性格特征,一方面证明了关联理论反语回应论对反语等传统修辞有合理的解释性,另一方面使我们能够深入理解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对小说以及探究作家创作个性、其作品艺术价值以及“反讽”这一文学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1.班纳特太太

班纳特太太作为小说中一位重要的出场人物,其人物性格特征的发展对小说主题的烘托、情节的推动以及人性的揭露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奥斯丁发挥其反讽大师的才能,对班纳特太太这样一个浅薄无知而又自以为是的没落贵族,进行了无情的和彻底的批判。

(3)在风室进口处布置挡板可以大幅度减缓炉排横向配风不均匀程度,在综合考虑阻力、横向配风不均匀系数、实际风室结构、施工可操作性等因素后,此种型式的链条炉排各位置最佳挡板高度为400 mm、400 mm、400 mm。

(1)The business of Mrs.Bennet was to get her daughters married;its pleasure was visiting and news.(Jane Austen.Pride and Prejudice)

读了这句话,我们可以明确识别作者的讽刺态度是暗含的而不是明确表达出来的。是让读者通过“人生活的意义就是嫁女儿”这样一条明显违反了社会道德标准而识别的。那么,作者的反讽效应是如何取得的呢?

读者首先判断出这句话是回声式话语,它回应的是芸芸众生,我们都知道人生的目标不可能就如此。在小说中,班纳特太太是个“智力贫乏、喜怒无常”却又嫁女儿心切的女人,每次遇到一个“有钱的单身汉”,便要把他看做自己某位女儿“应得的财产”。在她及当时大部分英国民众的眼中,婚姻不过是一种致富的途径,一个发财的捷径。这时读者借助自己的认知语境来对话语的实际意图作出正确地识别。不管是在当今社会也好,还是在古老的英国大地,人生命的意义不可能如此。读到此,班纳特太太这样一个“智力贫乏,孤陋寡闻,喜怒无常的女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其浅薄卑俗之态溢于读者心中。

在此例中,作者没有使用任何反讽的字眼,但却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活灵活现的小丑人物形象。作者的反讽之情油然而生,暗示了班纳特太太的荒唐可笑,使读者深刻地体会到她的俗不可耐。

2.克林斯先生

克林斯先生是小说中一位出场次数不多,但却是奥斯丁成功运用反讽语言展现人物性格不可或缺的部分。

(2)First,that think it a right thing for every clergyman in easy circumstances(like myself)to set the example of matrimony in his parish.Secondly,that I am convinced it will add very greatly to my happiness;and thirdly-which perhaps I ought to have mentioned earlier,that it is the particular advice and recommendation of the very noble lady whom I have the honor of calling……

这是克林斯先生向伊丽莎白求婚时所说的一段话。表面上看克林斯先生似乎是一位彬彬有礼、博学多才、尊重他人和乐于助人的绅士。但作者真正想表达一种什么意图呢?

克林斯先生标榜自己的婚姻是为他人树立榜样,是为了他人的幸福。我们知道,在当时的英国社会流行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婚姻是由金钱和利益来决定的。克林斯先生对婚姻的“赞誉”(树立榜样)回应了世俗社会中人们普遍的想法:人人都希望有一桩体面而完美的婚姻。然而我们都知道婚姻是应该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以双方相爱为前提的,这是一条普遍公认的真理。而克林斯先生所谓的美满的婚姻是以金钱为目的,以利益为爱情的。就此,作者实际上真正想表达的意图是“建立在金钱之上的没有爱情的婚姻毫无幸福可言”。讽誉之情溢于言表,从而无情地揭露出克林斯先生盲目自信、装腔作势、自私愚蠢而又冷漠无情的性格特征。

奥斯丁以这种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别有深义的反讽言语,无情地嘲弄了克林斯这个十足的资产阶级的狗奴才的形象。

3.咖苔琳夫人

咖苔琳夫人是当时英国贵族上流社会的典型人物代表,在她的身上体现了所有资产阶级上流所具有的全部特征:自私愚蠢、傲慢狭隘而又残酷无情。那么,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呢?

(3)“只要哪一个穷苦人在吵架,闹意气,或是穷得活不下去,她总是亲自到村里去调解处理,镇压制服,又骂得他们一个个相安无事,不再叫苦叫穷。”[1]

奥斯丁小说最大的特色就是在她的作品中,人们常规的审美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难道奥斯丁是资产阶级社会的代言人吗?我们不禁要问。奥斯丁正是用她这种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展现其小说的独特魅力。

在此例中,作者用了“骂得他们一个个相安无事,不再叫苦叫穷”,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咖苔琳夫人专横跋扈、自高自大、愚蠢自私的贵夫人的丑态,俨然一个悍妇的形象。

此例的回应出处显得比较微妙,它在回应这样一个人们心中的普遍愿望和事实:一位地位尊贵的夫人是不应做出如此行为的,她应该和蔼可亲以及富有同情心。但在此例中,咖苔琳夫人采用如此粗鲁的恶行来“调节”,使人们“相安无事”。通过这样的回应,作者铺垫了贵妇与悍妇的矛盾,以此展现出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语言的表层及深层表达了对咖苔琳夫人的不赞成及讽刺、谴责和遗憾的态度。

4.威克姆

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回应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多种程度和类别:“有些为即时回应,有些则延后;有些回应话语,有些回应想法或观点;有些回应出处真实,有些则为想象;有些回应可直接追溯到具体的个人,有些只有模糊的源头。”这种回应通常是指说话人所说的反语不是对他自己所说的反语的释义,而是对他人思想的回应。这种回应不仅可指某个特定的人的回应,有时还可回应某一类人,甚至是芸芸众生的思想。试析下面的例子:

(4)“I dare say she will;she has got over the most trying age.”(Jane Austen.Pride and Prejudice)

伊丽莎白与已成了自己妹夫的威克姆交谈,威克姆厚颜无耻地问及达西小姐的近况,伊丽莎白旁敲侧击“the most trying age”,以暗指达西小姐当初差一点儿被他诱拐这一事实。反语的识别需要三步:首先辨认出言语是回声式言语(伊丽莎白回应威克姆的话语),然后识别回声式话语的来源(威克姆刚刚说过的话)。这前两步的认定在此例中都很容易,关键是第三步:识别说话人对该回声意念的态度。

在此例中,初看我们无法识别说话人的态度是讽刺的和否定的。因此,在此例的判定中,认知语境以及共享信息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通过伊丽莎白与威克姆交谈的背景,即达西小姐年幼无知、天真烂漫,而威克姆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这样的语境,我们就不难判定出伊丽莎白此处用了一句“the most trying age”来暗讽威克姆道德败坏、诱骗少女的事实,表达了伊丽莎白强烈的嗤之以鼻的反讽态度,使读者充分了解了威克姆这样一个外表风度翩翩而实则是一个虚伪无耻的骗子形象。

三、结语

荷兰语言学家Van Dijk&Sell皆指出,文学语言与自然语言没有本质差异。既然我们主张文学作为语言的一种运用不是和语言的其他运用对立的,那么我们也就可以像分析其他言语活动中的言语行为一样分析小说中的言语行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将语用学理论运用于文学作品中是完全可行的。关联理论反语回应论以关联性为基础,对反语有强大的阐释力,对反语的理解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通过对关联理论反语回应论对《傲慢与偏见》中漫画人物形象塑造的分析,一方面证明了关联理论其理论的先进性与实践性,对反语等传统修辞有强大的阐释力;另一方面帮助读者全面理解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使我们看到了栩栩如生的一个又一个19世纪英国乡村资产阶级的嗜钱如命的市侩人物的典范,从而深刻领会奥斯丁写实小说的独特魅力。

总之,对于《傲慢与偏见》言语反讽的分析,使作品中的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触手可及。从这个意义上看,反讽成了揭示人物性格运动曲线的有力手段。也佐证了利奥奈尔·特里林的一个著名观点,“奥斯丁的反讽是基于对这样一个事实的认识,即人的精神是不自由的,它为环境所制约,所局限”,“必须认识到正是因为有这种反常现象,人的精神才具有美德和意义”[2]。

[1]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108.

[2] 郑辉,刘芳芳.浅析反讽在《傲慢与偏见》中的运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2).

猜你喜欢

班纳特威克反语
秒破命案
秒破命案
新格赖斯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反语对比研究
北京威克多制衣中心董事长蔡昌贤
论反语本质
语义学与语用学在《傲慢与偏见》话语分析中的应用
为中国宠物品牌带来全新风尚
肯尼威克人的跨世纪之争 美洲第一人
威克士第三届全国经销商峰会召开
言语反语研究的语用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