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辱观——文化自觉之基石
2012-04-13雷金屹
雷金屹
(黑龙江科技学院研究生学院,哈尔滨150027)
一、文化自觉首先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觉悟和升华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文化自觉,主要是指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以及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规律和建设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这其中,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和把握,是文化自觉的基石。
历史证明,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最终取决于国民文化自觉而产生出来的创造力。只有实现了文化自觉,才能更好地整合国外丰富的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进一步凝聚国民意志,合力图强,为增强国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性,不仅关系到文化的振兴与繁荣,而且决定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前途。
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强调从应对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来看,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要靠文化自觉。从概念上看,文化自觉是指特定文化地域内人们对其文化的自觉认识,同时对自身文化发展历程和未来充满信心。在对待异域文化时,所秉承的态度应该是宽广的胸怀和相互的理解,同时要对自己的文化有深刻的反思。从内容和途径上看,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繁荣的基础。“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原则。”[2]
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认可和基本尊重,当然这种认可和尊重并不是传统文化的复归,同时也不是西方文化的全盘接受。其目的在于提升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并通过文化转型来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实现文化自觉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自觉。”[3]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今时代精神的有机契合,在执政理念上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统一。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表现形式,社会主义荣辱观蕴涵了优秀传统美德的丰富底蕴,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人格理想。“文化自觉的重要任务就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塑造崭新的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中华民族品格和道德情感,进而提升社会主义道德水平。文化自觉,就是要查找出个体乃至群体在道德上的欠缺,发扬传统道德中好的部分,去除传统道德中已不适应时代发展进步的不好的部分,同时吸收其他道德体系中的先进成果,构建当今道德体系,从而从根本上实现文化自觉。”[3]
二、荣辱观缺乏反映了当今时代文化之忧
从一定意义上讲,当今世界各民族融合少而对峙多,其根源在于人类所拥有的传统价值模式和文化模式中的缺陷,正是人们缺少一种批判异化世界的规范性依据,导致了使人类团结起来、共同努力奋斗的精神支柱和理想目标不复存在。在反思人类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力量不断增强的今天,我们对自己的理想、价值、使命、责任、地位、作用、前途等认识却是相当浅薄。因此,要想真正成为做现代世界、现代文明的拥有者,必须在汲取人类精神财富的基础上,树立新的和谐观,注重精神生活,树立新的价值观念,才能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精神价值观念的不断完善,从而促进整个人类生活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的价值判断日益呈现多元趋势。“多元的价值一方面扩展了国人的选择自由,很多人都可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而无需背负很大的思想压力;另一方面也在价值折中和多元妥协中模糊了一些基本的道德判断,许多主流价值被遮蔽和消解,另类的价值形象则不断得到强化,社会在很多方面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基本的荣辱感。”[4]各种文化不加鉴别地盲目吸收,很容易迷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正如亨廷顿所言:“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输入。”[5]
经济全球化过程影响和渗透着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同时这种影响和渗透也受到强权政治的作祟。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和军事上的强大实力,在各国推行它们的价值观和发展模式。从文化的多样性、思想的开放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上,可以反映出社会的进步乃至开放的程度。而随之出现的价值取向多元的复杂局面又会使得一些人迷失了自己,正是这种焦躁、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一些人缺少对自身的体验和反思,也随之丧失了价值的尺度和道德的准绳,使整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深刻调整,亟须构建适应社会新发展新变化的共同价值标准,亟须构建凝聚全体人民、体现民族和时代精神的共同情感纽带。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了人们行为的价值标准,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发展的道德准则,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也必将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6]
香港《信报》2006年2月21日《中国应追求“文化崛起”》一文指出:“内部单向面的经济崛起已经对社会造成了可以说是摧毁性的影响。因为文化进步的缺失,现在没有人能够回答什么是经济增长的道德基础这个问题。巨大的财富差异导致了最基础的社会正义感的消失,极端的商业文化摧毁了社会的基本细胞。”[7]
恩格斯指出,“每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荣辱观。”[8]一个时代的荣辱观,反映了这个时代的主导价值观,它不仅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社会风气,而且还影响着社会的文明程度。社会主义荣辱观事关国家尊严和繁荣昌盛,这一点必须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大学》中有一段精辟的阐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若社会没有了一个荣辱是非的基本评价标准,那么这个社会,乃至这个国家也将不复存在。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的衔接与递进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这其中不仅积淀着我们古老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同时也包含着民族发展的精神基因。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精神标志不仅为炎黄子孙生生不息提供了丰厚精神滋养,而且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得以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在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消极影响的关键时段。经济全球化引发的思想文化领域的剧烈震荡势必会引起民族国家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甚至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或变革。这就更应该以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荣辱观为基石,建构有现实意义的价值评判标准。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耻感几乎具有与伦理道德的文化生命同在的意义。作为一种在历史上产生过很大影响的文化,本身具有历史的厚度和传统文化的浓度,有其不容置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9]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这是孔子将荣辱羞耻礼仪文化用于治国的具体论述。孔子认为治理臣民如果凭政法和刑罚,人民就只能做到免于罪过,却不能产生羞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教化,用礼仪来整顿,人民不但有廉耻,而且能自觉地循规蹈矩。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并进一步强调:“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仁则荣,不仁则辱。”(《孟子·公孙丑上》)“仁义”就明确地成为了荣辱观标准。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治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荀子·荣辱》)朱熹对孔孟的这一思想进行了发进一步解读:“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子语类》卷十三)南宋的陆九渊也认为:“人而无耻,果何以为人哉”(《陆九渊集》卷三十一),“由义为荣,背义为辱,惟义与否”(《陆九渊集》卷十三)。
儒家将“仁”“义”作为道德价值的最高标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尤其是个体道德人格的养成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面对今日之中国社会,儒家荣辱观面临挑战,但仍然不失其真理性的光辉。”[10]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扬了中华传统荣辱观的优秀成分和传统民族精神,在厚重的文化底蕴之上,汲取丰富的时代精神内涵,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人有所不为,皆赖有耻之心。如无耻心,则无事不可为也”。(康有为《孟子微》)羞耻之心,是人的道德底线、做人的基本准则,是荣辱观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是良好社会风气的基本保障。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荣辱羞耻文化在不同的历史社会语境中也有不同的解读,羞耻心的内涵是具体的、历史的。然而,以义为荣、背义为辱的信条作为一种道德评价标准则经受了历史长河的考验,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心理定式。
经济全球一体化促进了文化影响的速度和力度的加大。在这个过程中,东西方文化之间、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交碰不断。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给整个社会带来价值观念更新、思维方式活跃的一些积极效应,同时也导致一部分人是非模糊、思想混乱、荣辱不分、道德低下以及价值体系紊乱、主导价值观失落的消极效应。社会主义荣辱观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发展要求出发,“把道德规范与人的综合素质紧密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品质与社会道德评价紧密结合起来。”[11]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时代的价值追求和发展方向,通过内化成为社会全体的道德追求和自觉行为,以此作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才能够推动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整体的文明和进步。
正是因为现实世界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所以人类只有完善自身,才能完善世界,才能承载人类不断进取的伦理价值。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2]在当今时代,人类只有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准绳,明确反映时代的价值判断标准,才能够明确前进的方向,走向美好的未来。
[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2] 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90.
[3] 房广顺,李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自觉[N].光明日报,2012-01-08.
[4] 丘有阳,刘先凡.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哲学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7,(4).
[5]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38.
[6] 谢伏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N].光明日报,2011-11-03.
[7] 郑永年.中国要追求文化崛起[N].信报,2006-02-21.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5.
[9] 樊浩.耻感的道德哲学意义[N].光明日报,2006-10-30.
[10] 魏晓彤.对儒家荣辱观及现代价值的几点思考[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9,(1).
[11]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本质要求[N].人民日报,2006-04-21.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