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凡达》:对启蒙与现代性的批判及限度

2012-04-13马汉广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阿凡达星球现代性

马汉广

(黑龙江大学a.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b.文学院哈尔滨150080)

数字3D电影《阿凡达》的热映虽然已经过去几年了,但回想起来那场视觉盛宴犹在眼前,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视觉震撼。“阿凡达”是一种人类的技术,或者说是一种幻想的技术,即我们制造出与外星球人相同形象的人来,然后通过与地球人的精神链接,由地球人来控制其行为。通过他们与外星人的接触、接近、沟通、融合,进而达到控制和统治外星人的目的。影片发生的地点是潘多拉星球,这里居住的土著是纳威人,他们有点像过去地球上一些较为落后的土著人,还生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所以技术远不如人类发达,但他们却具有着一种与自然之间的直接联系。人类为了采矿,为了财富,想要以这种“阿凡达”的计划去控制他们,遭致失败以后就动用武力想直接征服他们,但最终遭到惨败的不是这些外星人,而是人类自身。影片结尾时那些人类被押送返回地球的情景,凄凉而惨淡,让作为人类的我们不忍。在我印象中,过去描写星际战争的影片多半都是写外星人对地球的掠夺和侵略,并最终被人类打败,而写地球人掠夺和统治外星球并招致惨败的尚不多见,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1

在潘多拉星球上有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人类的世界,一个是纳威人的世界,这两个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构成了一种艺术的张力,表现出一种哲学的思考,一种对启蒙与现代性的思考。当然如果把这种思考放到专业的哲学语境之中,那是非常浅显的,我们找到任何一本西方现代哲学史或西方思想史的书看看,讲的都是这个内容。从启蒙同时代的卢梭、荷尔德林对理性的质疑,到尼采、叔本华、柏格森、弗洛伊德的非理性哲学,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社会批判,以及后现代思想家对启蒙问题的新的思考,关于启蒙与现代性的探索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学术思想的讨论常常因为它的艰深、晦涩,以及传播的特殊途径的限制,除了专业人士之外,很少有人去关注,只有把这种哲学思考转变为一种能为广大人群普遍接受的艺术形式,才能对人们的心灵产生震撼。所以近年来一部部的灾难片,把人类的危机演绎到极端,已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灾难片中都蕴涵着一种现代性的哲思抑或是玄思,所以都可以从现代性的哲理思考的角度来加以解读和研究。然而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些作品,切不可因为它们不断提醒我们对危机意识的觉醒,就以为凡是这类的艺术作品都代表着一种正面的价值观念,都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其实不然。

前文所述哲学思想对启蒙与现代性的思考实际上就是非常复杂的,有人主张回归基督教的世界才可以拯救现代人类、或者是建立一种新的宗教来使人摆脱自身的危机,有人主张以艺术和审美活动来使人摆脱工具理性的控制,从而获得自身的解放,有人主张只有回归到一种原始自然意识之中才能真正使人类自身得到拯救,也有人主张应该重建价值理性的权威、或者是重建一种能够为人普遍认可的理性原则来使人走出困境,种种立场不一而足。这些思考虽然在一定意义上都有现实依据,并可以在某个特定语境下解决一些现实问题,然而它们在价值取向上却是非常不同的,或正视人类处境并进一步完善现代性涉及,或逃避现实而求得精神上的慰藉,或企望拒绝现代化退回到人类的自然状态中解决问题。

现当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表现出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表现在灾难片中,就存在着种种差别。以两部我认为比较典型的灾难片为例:《后天》和《10.5级地震》,两部电影同样描写人类遇到了毁灭性的灾难(《10.5级地震》虽然写的美国西海岸这个地区面临的毁灭性的灾难,但作为一部典型的灾难片它已经超越了具体地域而具有了全人类的意义),然而对待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如果说《后天》是利用了人类最原始的生存方式,来拯救由于气候骤变所带来的灾难的话,那么《10.5级地震》就是人类利用高度发达的科技手段,以五次核爆弥合地壳深层的裂缝来战胜灾难。当然《后天》也并不是完全退回到那种最原始的生活,他们使用的装备、汽车,他们进行运算的工具以及他们的知识,还都是高科技的,只是在高科技无法展开的时候,他们就利用人类最原始的方式,或者说是现代高科技加上原始生活方式,比如那些被困在图书馆中的人们,要利用很古老的壁炉取暖战胜寒冷,但女孩的腿部感染,却要到一艘货轮上去找消炎药才能救好,来共同战胜灾难。那么似乎可以说,以前的灾难片还没有哪一部真的、完完全全地要求我们退回到那个原始的茹毛饮血的时代来摆脱灾难,拯救自身;其次这些影片虽然也表明了人类自身的行为给世界带来了灾难,但只是揭示启蒙与现代性的负面影响,还没有达到对其彻底否定的地步,这种批判远没有达到像在《阿凡达》中那么激烈和彻底的程度,只是想告诉我们在什么样的程度上,以及我们应该怎样利用科学技术,挖掘人类的能力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2

《阿凡达》和前面提到的作品却不一样,可以说那是一部赤裸裸的反启蒙的作品,它很容易让人想到霍克海默与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想到“奥斯威辛集中营”,想到伊拉克战争。当这部电影热映时,有人说这部作品就是影射美国的伊拉克战争,或者是教伊拉克人怎么战胜美国。也许他们说的有一定道理,但这种简单的比附未必有实际的意义,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对启蒙和现代性的批判却是更富有震撼力的。作者把这种思想搬到了外星球上,通过人与真正的土著之间的冲突对比来表现,而不是那种比较中的土著。这种思考与批判表现在下面的几个方面上。

第一,启蒙与现代性有两个基本的价值维度:理性与主体。康德以自由地运用理性作为对启蒙的定义,这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了;而从笛卡尔实现了哲学认识论转向,确立了心物二元、主客二分的二元对立时,既已经确立了人的现代主体性意识与主体地位。理性和主体性,是近代人类征服与改造世界的核心动力和力量源泉,是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内在欲求和根本保障,同时也是人类自我膨胀的催化剂。近代几百年人类的发展接近于神话,人几乎到了无所不能、随心所欲的地步,而这种发展也是我们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当我们把地球上的资源耗尽,将地球榨取得只变成了一个空壳子的时候,于是我们就到外星球上去发展。就像《星球大战》或《地球反击战》中所描写的其他星球的人那样,一个星球一个星球地走,每到一处就无限制地进行榨取,最后使这里变成一片沉寂。

在《阿凡达》中出现的人类的各种飞行器,在幻觉中似乎可以到达宇宙中的任何一座星球。而每到一处,人类和以前我们看到的灾难片中的其他星球的那些异类是不同的,他们不仅要采取残酷的压榨和掠夺,而且还要为自己找一块遮羞布,把自己这种赤裸裸的掠夺行为遮盖起来,所以他们先要采取种种怀柔的手段。这既是人类技术发达的象征,也是人类理性、正义的象征。所以他们启动了“阿凡达”计划,通过这种高技术,希望能够兵不血刃地控制和征服这些土著。只有当他们不为所动的情形下,才会采取断然措施。这有点像“荷马史诗”中《伊利亚特》对希腊人来到特洛伊的情景描写,本来是赤裸裸的侵略和掠夺,但要先以外交手段寻求解决,外交手段失败,才取而代之以血淋淋的厮杀;也有点像伊拉克战争,战争结束很久了美国人还在寻找那些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第二,理性、主体不仅带来了现代性政治与科技的发展,同时也造就了人类一种自我中心主义的信念和信心:那就是人面对任何外在于自己的事物所具有的,可以无限膨胀的力量和绝对的权力与权威。只有人类才有权力、有能力去征服和改造客体,使之变成一种属人的自然,即为人服务的,以人的目的为目的的人的自然身体的一部分。这种人类自我中心主义的信念和信心最终就演变成了人类的一种狂妄自大,因而人类的理性目标变成了一种非理性的暴力,人类的人道的行为变成了一种对自然的非人道的掠夺。在这种自我中心主义观念下,自然则变成了一个赤裸裸的他者,而且那些不能被纳入到主体价值体系之内的一切事物,也包括人类社会中的某些成员,比如非西方的民族与国家等,统统被当做他者来对待。这些他者是没有任何权力和利益诉求的、必须加以无情征服与改造的对象。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只一步之隔,迈出了这一步,无论是向神性还是向兽性迈出的,最终都将演变成一种野兽般的疯狂,并且是有根有据、蛮有道理的疯狂。奥斯威辛以及现代历史上的数次屠杀行为莫不如此,片中人类所实施的“阿凡达”计划也不例外。

于是今天人们不得不正视那些自我中心之外的所谓“他者”,不得不认真去研究他者的权力以及他者的力量。潘多拉星球上生活的纳威人和这个星球上的一草一木实际上就是人类的他者,人类无视他者的权力和力量,曾经遭受到了巨大的灾难甚至是毁灭性打击。比如我们无限制地开发和改造自然,比如两次世界大战等等。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在想象的世界里又一次向我们演示了人类的这种狂妄自大以及遭受的惨败。离开作品的想象世界而进入现实,实际上今天人们谈得最多的他者,一是西方中心主义之外的种族和国家,一是与主体对立的、作为客体的自然,人们不得不正视这些他者的权力和力量,寻求与之沟通融合的途径。

第三,人类毁灭的根源不是来自于外敌,而恰恰是自身,人类将毁灭于自己的狂妄自大和愚昧无知。若非人类狂妄和愚昧到认为自己已经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因而可以随心所欲的地步,无论是自然还是外星人,都不会主动地向人进攻。其实过去的一些影片写外星人侵略地球,那无非是写出了另一个人类而已,或者说借外星人写出了人自身的野心和虚妄而已,这也是《阿凡达》对普遍启蒙之后的人类必然性的揭示。

在片中,潘多拉星球上的纳威人虽然不喜欢人类,但他们还能与人类和平相处,你过你的完全启蒙的现代性生活,我过我的土著人的生活,你管理你的高科技,我在与自然的相融中过我的原始生活等等。然而真能与纳威人和平相处也就不是人类了,或者说也就不是真正经历了普遍启蒙的人类了,也就不是真正现代化的国家和民族了。于是人类首先要实行一项“阿凡达”计划,希望以最小的代价,在和平的掩盖下控制这个星球,而当这项计划破产以后,就必然要撕去面纱,发动一场针对纳威人的赤裸裸的战争,于是人类也最终给自己招致了毁灭性的灾难,这就是一种启蒙的辩证法。

第四、理性、主体并不能真的使人成神,科学技术并不是战无不胜的,当我们无法避免和解决启蒙与现代性给我们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时,回归到原始自然的生活状态也许就是一条最好的出路。如果说前三个方面只是表现着作者对启蒙与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的话,这还是一种理性的思考,还没有完全走到启蒙的反面。但这最后一个方面的内容就表现了赤裸裸的反启蒙的思想,即人类只有回归到那种原始的自然状态才能真正摆脱启蒙带来的恶果。片中的纳威人实际上就是一种针对普遍启蒙之后的人类,而具有理想生活形态的人,杰克和格瑞斯等人毅然反叛了人类,走进了纳威人的世界也意味着人类的一种自我救赎。纳威人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神性的世界,是一个巫术和图腾的世界,也是一个充满了神秘的力量的世界。在这里任何理性的努力都是没有意义的,那个人们虚构的圣母,将人与他生活的世界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土石江河等等。在这里,人与各种动物之间形同兄弟,人在受到生命的威胁时可以击杀动物,但击杀之后总是要向自己的兄弟道歉。这有点像阿斯图利亚斯的《玉米人》中所写的情景,大地是母亲,山川是母亲的骨骼,而植物是母亲的血肉。人在饥饿时可以吃母亲的血肉,但无论如何不能拿母亲的血肉去买卖。

而在这个纳威人的世界里,却蕴涵着一种巨大的能量,最终给予那些狂妄自大的人类以毁灭性的打击,并最终使他们回到那个曾被他们掠夺得一片贫瘠的地球。这种观点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从卢梭的回归自然始,就一直有人主张我们应该回归到那种原始自然状态。近年来许多人类学家在研究那些土著生活和文化时,也时时暴露出他们可以成为人类自我救赎的出路的想法。这部作品以艺术家的想象,虚构了这样一个神话世界,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笔者虽然赞同对启蒙与现代性进行批判性反思,也基本同意人们所指出的启蒙与现代性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是真实存在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也认为理性带给人们的是一个没有想象力的、没有灵性没有生机的机械的世界,因而呼唤那种超理性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反理性的出现,我也赞成关注他者的权力,但我无法想象一个完全没有理性的世界会是什么样?更无法想象能够以非理性的、原始的灵性世界来拯救这个普遍启蒙之后的人类世界。

3

《阿凡达》给我们带来的危机意识已经达到了极点,人类无限制地对自然环境的榨取已经将地球变成了一片死寂,所以他们才不得不到遥远的潘多拉星球上去。而在这个新的星球上,人类并没有意识到自身是危机的真正制造者,还是对自己无所不能、随心所欲的能力笃信无疑,于是开始了这里的掠夺。如上文所言,这种掠夺是一种理性人的掠夺,所以要以理性、正义为借口,于是有了“阿凡达”计划。而正是这个计划,或者说这项高明的技术,制造出了反叛者杰克、格瑞斯等,于是就为人类的毁灭准备了条件。然而在把危机意识推向顶峰的同时,作品却带我们走入了一个现代性的误区,即要完全抛弃启蒙与现代性的成果,完全抛弃理性、主体、正义、自由、平等、人权等等启蒙理念,抛弃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回归到一个远古洪荒年代,回归到一种茹毛饮血的生活状态之中。我们再回到前文提到的人类世界与纳威人世界的对比和张力上,作为人类危机的拯救者,也是作为人类自我中心主义的狂妄自大的终结者,纳威人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

如果说人类的世界是一个世俗的世界的话,这个世界是一个宗教的世界。有人说纳威人世界,是作者借用了印度婆罗门教观念、基督教甚至是犹太教的观念、拉美玛雅人的原始宗教的观念来创造的,“阿凡达”一语即来自于古梵语。不管是哪一种宗教的文化基质和观念,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这是一个充满了原始宗教意味的世界。在这里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统治着整个世界,包括人和自然界,都被置于这个世界的最高法官之下。而且这里的一切都被置于一种有等级的秩序之中。在此人类不再是一种可以狂妄地自称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至高无上的绝对主体,自然界也不是一种被动的客体,它们都是具有灵性、灵魂的生物,他们的生长只是被区分为不同的等级,此外并没有根本的不同,都是那个至高无上的最高主宰治下的臣民。在这里理性、知识均成为一无用处的东西,剩下的只有那种非理性的占卜、心灵感应术。靠这种东西,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圣母之间进行很好的沟通。这个世界对我们也有一定的积极的借鉴作用,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卢梭和荷尔德林等人,以及后来海德格尔、胡塞尔等人都曾经感叹科技的发展毁灭了人的灵性,所以呼唤一种神性的生存。海德格尔曾把荷尔德林的“人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土地上”作为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胡塞尔曾认为科学毁灭了人生存的完整世界,因而主张要回归生活世界等;弗洛伊德更是以一记重锤敲醒人们,告诉我们人的真正生命原动力绝不是什么理性的东西,而恰恰是一种原始本能,所以人们都知道理性的生活不是人生活的全部,甚至可以说那不是人的生活,因而理性不能解决人所面临的一切问题,比如人生价值的问题就不可能有科学理性来提供。这些思想家们对所谓神性、灵性的呼唤,即在为这一过分理性化的世界增加活力。但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凭借着某种非理性的宗教理念和宗教精神,人类真的能走出危机吗?或者说以后的世界上,我们就不再需要理性了,不再需要民主了,不再需要人权了?我们只要将现代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生产,以及现代性的社会制度、价值维度、理念形态、精神气质全部抛弃,人类就进入到自己的终极状态,过起了理想的生活了?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如果说人类的世界是一个现实的世界的话,纳威人的世界就是一个艺术的幻想的世界。这里的一切都是作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来的,这里的人有三米多高,长相和人近似却有很多不同。他们都有一根尾巴,他们也都有一根长辫子。尤其是他们的辫子,其中有一些触须,那是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其他自然事物之间进行心灵沟通的渠道。他们虽然是茹毛饮血,却过着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之间没有压迫、剥削,没有统治与被统治;虽然他们之间是有严格的等级区别的,但他们都是圣母的孩子,因而是圣母治下这个世界上的一分子而已。假如没有人类的入侵,他们在这里过的是一种如诗如画般的充满灵性的田园生活。这方面,我们不能不惊叹那些数字3D的制造者们,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丽壮阔的人间仙境,那些山、那些树、那些路,还有那些奇形怪状的叫不出名字的各种动物。这里的人淳朴、自然、很性情,他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人与人之间也没有那些尔虞我诈、互相倾轧之事。如果借用阿多诺的话“奥斯威辛之后不再有诗”,说明这个普遍启蒙之后的世界,已经是一个没有艺术和幻想的世界的话,或者用波德里亚的话说当这个世界复制技术已经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一切都是复制品时,现代性生活就已经把实在谋杀了,而谋杀实在的同时也已经将人的幻想谋杀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与幻想也是对启蒙与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如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都曾表达过一种理想,即把审美的人生作为人的终极状态和终极目标,以此来抵制工具理性的无限膨胀,并借审美教育来改造现代人,进而摆脱启蒙的负面影响,走出人类的危机与困境。

如此说来,无论是从片中所宣扬的反理性、反启蒙的思想来说,还是就这部作品作为一个审美创造来说,这样一个审美的世界,原始宗教的世界,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摆脱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社会制度和现代意识形态,离开了理性,靠艺术与幻想支撑的人类,或者是靠宗教及原始灵性支撑的人类,究竟能够继续走多远呢?因而我们在考虑启蒙与现代性的限度的同时,不能不考虑对其批判性反思的限度。

猜你喜欢

阿凡达星球现代性
重返阿凡达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摧毁吞噬星球
浅空间的现代性
迪士尼版图再次扩充 米老鼠“收编”阿凡达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1号异星球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米弯弯的星球
《阿凡达》PS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