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与“后”的精神世界——汉字中的生殖崇拜与祖先崇拜文化

2012-04-13

衡水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崇拜汉字文化

綦 岩



“先”与“后”的精神世界——汉字中的生殖崇拜与祖先崇拜文化

綦 岩

(黑龙江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蕴涵着丰富的生殖崇拜文化和祖先崇拜文化。通过对“先”与“后”的释义,阐述“先”与“后”所包含的尊母敬君的“忠”“孝”观、“自强务实”“族群团结”的责任观、“人文主义”的自然观与“女尊男卑”的原始女性观,论证汉字“先”与“后”特有的精神世界。

“先”与“后”;生殖崇拜;祖先崇拜;汉字;精神世界

汉字的创制“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不仅凝聚着中华先民的智慧与汗水,也蕴含着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生殖崇拜文化和祖先崇拜文化”。生殖崇拜文化和祖先崇拜文化伴随着中华先民生活中存在过的风俗、观念、创造与智慧。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类时刻面临着灾难与死亡的威胁,对生命的祈求孕育了生殖崇拜文化,也使生殖崇拜文化成为祖先崇拜文化的核心问题之一。

人类早期的意识并非今天的理性,而是形象的、具体的,对生殖崇拜文化探讨的焦点大多表现在对生殖器的认知,生殖器的形象通过汉字大量表现出来,从而使汉字蕴涵了丰富的生殖崇拜文化和祖先崇拜文化。“生殖器崇拜这个词是我们提到性崇拜时常用的,但严格说来,他只是指男性生殖器官崇拜”。这个观念贯穿着学界对文字学的研究,近代从郭沫若先生《释祖妣》开始,不断有学者对祖、且、士、吉、子、父、卵、族、矢、箭、帝、神、申、鸟等字进行释义,认为这些文字创始于对男性的生殖崇拜与祖先崇拜(21世纪以来最有代表性的论文有延安大学白振有先生《论汉字蕴涵的男性生殖崇拜文化》);近年来关于象征女性生殖崇拜的汉字“也、它、色、而、美、帝、蛙、孕、鱼、媾”等也不断被人们认知,但对于时间顺序名词“先”与“后”未做详尽阐释,本文将对“先”与“后”2字与生殖崇拜文化以及祖先崇拜文化的关系进行论述。

一、释“先”——及笄的未婚女性

许慎《说文》:“先,前进也。从儿从之,凡先属皆从先。”甲骨文作“”“”。“先”字,上“儿”下“之”。“儿,仁人也。古文奇字人也。象形。孔子曰:在人下,故诘屈”。段玉裁注:“此遂人部而言,儿者天地之性取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其作儿者则古之奇字之儿也。如人下曰。天大地大人亦大。故人象人形。……今俗古本奇字之上妄添人也三字。是为蛇足。同字而必异部者异其从之之字也。”“按照古文观念,男子丈夫为阳,妻子儿女为阴,故曰:‘妇孺’。故而说:‘儿’具有阴性特征。”“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属皆从之也。”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曰:古“之”与“止”一文。“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凡止之属皆从止”。戴氏侗曰:“追止由足,故不行因谓之止,止居一身之下,故引申之又为基址。”“止居一身之下,即为地,地古人曰坤《归藏》以坤为首卦,坤阴物也,坤道成女,便是女性生殖崇拜的遗留”。“动为阳,静为阴,行进为阳,留止为阴。故而说‘止’字有阴性特征”。“艸,百卉也。《名义》曰艸且道反,百卉草木初生”。综上可知,“先”字上部为“之”,即止艸。古匋文“之”作,形如女性乳房,溢出乳汁孕育后代。“先”字下部为人,据许慎所注:“今俗古本奇字之上妄添人也三字。”又有《说文》:“也。女阴也,象形。”从而可以断定人类文字中最早出现的“人”来源于“儿”,并为女性形象;印证考古遗存所知的母系氏族社会早于父系氏族社会;文字创制于女性地位高于男性的母系氏族时期。所以“先”字是女性生殖器特征发育正旺的女性形象。

“先”似“夫”与一撇的组合。“夫”的字形从大从一,大象人正面而立,四肢伸张之形,一簪也。我们现在仅有妇女发上有簪,但古代男女皆蓄发,发上皆有簪。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见杜甫头上有一枝簪,故男女皆可为夫。“先”字的一撇即夫头上的发髻或更长的头发。“先”与“夫”不同之处在于下部,“先”为“儿”,“夫”为“人”。儿为女为阴,人为男为阳。奇字“儿”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父系氏族时期演变为人,男女皆可称呼。儿则为人生的始初,故后世用“儿”指代小孩。“夨”与“先”楷体区别性降低,《说文》:“夨,首笄也。从人,匕象簪形。”《礼记·内则》:“好,十有五岁而笄。”“笄”指代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婚的少女。郭沫若先生认为“匕,乃雌体阴性之状,“妣”字的原型。“匕”,甲骨文作,与“先”字下部相同,所以“先”字下部为女性丰润的臀部,即女阴生殖器。从而,我们不难看出“先”为及笄的未婚女性。

我们今天常用“祖先”形容民族或家族的上代先辈或者始祖以下的历代先人。《周易参同契》卷下:“子继父业,孙踵祖先。”郭沫若先生《释祖妣》一文详尽阐释了“祖”是仿照男性生殖器官而造,上文论述了“先”是女性生殖器崇拜的产物,即“祖先”是由“祖”与“先”共同组成,中华先民是“祖”与“先”共同孕育而生。《老子》曰:“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根据周予同先生研究,天地生殖万物之德。《周易·说卦传》:“乾天也,故称父,坤地也,故称母。”天地乃阴阳乃乾坤。乾与祖同源,坤与先同源。从而可知,“天”即“祖”,“地”即“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地崇拜就是祖先崇拜,祖先崇拜的本体论或者形而上学的根本观念是“生殖崇拜。”正如周予同先生所说“儒家生殖哲学完全是修改了原始的‘生殖崇拜’的宗教思想而成”。中国传统文化最有代表的是儒家文化,“儒家学说是在生殖崇拜文化和祖先崇拜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它超越了器物具体象征性器和抽象象征性器的表现方式,是一种纯理论的祖先崇拜文化”。由此可以得出:

生殖器崇拜文化→生殖崇拜文化→祖先崇拜文化→天地自然崇拜→中国传统文化

二、释“后”——生育的已婚女性

现今我们所知的“后”是繁体字“後”与“后”的简化字。简化字是把古代汉语中意思与用法不同,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几个字合并为一个形体较为简单的字。“後”表示次序,“后”表示古代君主或君主的妻子。我们所要讨论的是后者所表示的生殖崇拜文化和祖先崇拜文化。

《说文》:“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厂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但《说文》所说的“后”为后母戊鼎时代金文;《殷契粹编·二三一》中甲骨文为“”,《殷墟书契前编》为“”。郭沫若先生认为:“后辟之后亦崇拜生殖之意。字于卜辞与毓为一,有诸形。”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引用王国维说:“‘此字变体至多,从女从古(倒子形,即《说文》之毓字),或从母从古。像产子之形。其从三点者,则像产子时之有水液也。从人与从母从女之意同。以字形言,此字即《说文》育字之或体毓字。毓从每(即母字)从后(即倒子),与此正同。……是后字本象人形,后当即之伪变,口则倒子形之伪变也。后字之谊本从毓谊引申,其後产子之字专用毓育二形,继体君之字专用形,遂成二字,又为为后’。”后,是生育中的已婚女性形象。

汉字的模型出现在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生产力落后,自然环境恶劣,人口的增殖是氏族兴旺和发展的保证,所以生育繁衍者的崇拜成为了氏族成员的社会意识,决定了当时氏族首领的任免,最终推举生殖能力强的女性为氏族首领,即君主。郭沫若先生也曾考证,“后”的君王义是由母系氏族社会氏族首领的意义发展而来的,“余谓后乃母权时代女性酋长之称谓,母权时代族中最高之主宰为母,而母氏最高之属德为毓,故以毓为王母之称。……后乃母权时代之遗字,其必遭废弃乃意料中事。入周以后,义转为王妃,实犹存其本来面目。《周语》云:‘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妃后义之见于典籍者疑以此为最古,其后辟义之继承者则为王字。”所以,“后”字描绘了一位产子的女性形象,并演化出母系氏族时期君主的意思,反映出中华先民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社会认同。日常用语中的“后辈”“后代”“后人”等词汇都有共同的女性“后”孕育而生。

随着火的出现,人类食用熟食,强身延寿;躲避严寒,抵御猛兽,步入父系氏族时期。婚姻形态也由群婚杂交、班辈婚、对偶婚向一妻一夫逐步转变,废除了近亲相交,人类素质不断提升。此时,人类重心已不是单纯的繁衍后代抵御自然,而是逐步向构建文明过渡,新生文字的创造与衍生也由女性生殖崇拜向男性生殖崇拜转化,最终走向农耕文明,创造出了象征生产力进步的“耒”与象征文明制度的“井(井田制)”;人类原始的宗教从生殖器崇拜与生殖崇拜转向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进入父系氏族以后出现的”,这点从众多的考古遗迹、神话、岩画以及形形色色的风俗习惯不难看出。父权制和私有财产的出现,需要确立和巩固父系血缘关系以保证财产的继承,这为祖先崇拜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祖先崇拜出现在父系氏族时期,是以男性祖先为基础构筑起来的,但由于人类反思与重视经验的本能、敬仰过去与尊重历史的特性使人们对女性祖先的伟大产生敬畏,祖先崇拜中融入了一定的女性祖先崇拜成分。所以今天常称“祖先”并非“先祖”。

“先”与“后”形义造字方式反映了原始先民眼中的女性所具有的典型特征,浓缩了原始社会带有生殖崇拜色彩的女性审美意识和祖先崇拜文化,我们可以从这种文化内涵中发掘出“先”与“后”预示的精神世界。

三、“先”与“后”的精神世界

通过汉字“先”与“后”的释义,其文字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不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反映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且蕴含了对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特有的精神世界。

首先,尊母敬君的“忠”“孝”观。《易》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世间万物由地母天父而生,“古代人类对地母崇拜,扩大到整个宇宙生殖系统,便是对地母和玄妣的崇拜,地母崇拜属于生殖崇拜范畴,崇拜的是地母的生殖力,人畜是否兴旺,稻稷是否丰收,以及一切生活资源都取决于地母生殖能力”。正如维尔杜伦所说:“几乎每个地方都把地球看做伟大的母亲;我们的语言常常是原始信仰或无意识信仰的结果,如今天我们所使用的物质(material)和母亲(mater)两个词就十分相似。”文字产生时期,国家是个大家族,家族是个小国家,君主来源于“后”,臣民对“后”行“忠”,子女对“后”行“孝”,未来儒家文化所遵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忠君文化便来自于女性生殖崇拜文化和祖先崇拜文化。

其次,“自强务实”“族群团结”的责任观。拼音文字的任意性使人产生主客体分离的抽象的线性思维;表意汉字根据指称对象本身形态特征,实事求是地阐释了事物的本体,使人脱离追求幸福真谛的幻境,步入现实生活求真求实的本源。汉字不断自我更新,由“之”到“止(也)”,由“儿”到“人”;从“后”与“後”的分立合并,到甲骨文、金文、篆书等书法形式的演变,无不反映了繁衍不息、自强不息的追求。

汉字整体表达一个观念。汉字虽可分解为形(义)符和声(音)符,但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脱离整个字体的一笔一画,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先”由“之(止)”与儿(人)”构成共同表示及笄的未婚女性,“后”由“人”与“子”构成共同表示生育中的已婚女性形象。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善于从整体把握对象,强调“合二为一”,这种“重群”观念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财富增强了对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的认同和加深了“群族团结”。

第三,“人文主义”的自然观。汉字的创造与人类思想并序,从认识自然到熟识人与社会自身的价值,“先”与“后”中皆蕴涵了“人”的色彩。生殖崇拜与祖先崇拜文化高度强调“人文主义”精神,甲骨文中的“人”,突出了人的足部,反映了一个侧立的人形。“人”虽笔画简单,但反映出古人对自我存在的细致与准确的观察,反映出“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重内轻外的“内敛”文化。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论述:“东方所崇拜和强调的往往是自然界的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识的精神力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创造力。”“人文主义”精神尊重人类的繁衍与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承认生殖崇拜与祖先崇拜文化来源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最后,“女尊男卑”的原始女性观。商部落与夏部落由于文化渊源不同,对女性的观念有着明显差距,“女尊男卑”原始女性观广泛体现于商代创制的甲骨文之中,“先”与“后”所体现的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文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孕育而生。商代占卜易书《归藏》“先坤后乾”在哲学观上不同于《周易》,《礼记·礼运》中说:“(孔子)吾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微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在殷墟卜辞中无处不体现对女性祖先的崇拜,称日月为“东母”与“西母”,把崇拜的对象升华为女神;女性可以担当政治制度,及时在父系氏族社会,男性君主娶妻子仅为几人,重大事件与妻子商量探讨然后实行,在婚姻、家庭、政治生活中重女观念盛行。

[1] 许慎.说文解字·序[M].天津:天津古籍书店,1991:1.

[2] 车广锦.中国传统文化论——关于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的考古学研究[J].东南文化,1992(5):20-61.

[3] 刘达临.世界性文化图考:第一卷[M].北京:中华友谊出版公司,2000:30.

[4] O·A·魏勒.性崇拜[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203.

[5] 白振有.论汉字蕴涵的男性生殖崇拜文化[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96-100.

[6] 罗映辉.略谈生殖崇拜在汉字中的积淀[J].古汉语研究,1995(S):37-38.

[7]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8] 段石羽.汉字中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50.

[9] 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8.

[10] 张立文.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J].天津社会科学,1989(3):68-72.

[11] 王显春.汉字的起源[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5.

[12] 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3]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一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14] 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M].台北:艺文印书馆,1981:344.

[15] 白全贵,师全民.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203.

[16] 刘临达,胡宏霞.中国性文化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34-62.

[17] 维尔杜伦.东方的文明[M].李一平,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71-72.

Spiritual World ofand——Reproduction Worship and Ancestor Worship Culture in Chinese Characters

QI Yan

(College of Historical Cultural Tourism,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0, China)

Chinese character is the carrier of Chinese culture which contains rich reproduction worship and ancestor worship culture. By interpreting Chinese charactersand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conceptions of them, namely the conceptions of the filial pietyto parents and loyalty to monarch, the responsibility of self pragmatic and ethnic unity, the view of nature of humanism and original feminism of men inferior to women. And it argues the special spiritual world ofand.

and; reproduction worship; ancestor worship; Chinese characters; spiritual world

(责任编校:耿春红 英文校对:杨 敏)

H121

A

1673-2065(2012)02-0057-04

2011-10-24

黑龙江大学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20110583)

綦 岩(198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中国古代史201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崇拜汉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我崇拜的那条“龙”
谁远谁近?
西夏天崇拜研究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我最崇拜的人
崇拜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