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颈椎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2012-04-13姜双叶关翠平
姜双叶,潘 鑫,关翠平,张 敏
下颈椎骨折是临床脊柱骨折中常见的损伤类型,常伴脊髓损伤,致残率致死率都很高。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护理工作在下颈椎骨折的诊治过程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现将笔者所在科收治下颈椎骨折合并四肢不全瘫患者19例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9例,男14例,女 5例;年龄 24~68岁,平均 38.5岁。交通损伤13例,高处坠落伤4例,重物砸伤2例。参照Frankel脊髓运动感觉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定,手术前A级1例,B级7例,C级8例,D级3例;术后A级1例,B级1例,C级5例,D级8例,E级4例。
2 护 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下颈椎骨折患者大多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四肢瘫痪,影响进食、说话,甚至病死威胁,患者心理负担很重,很容易产生恐惧、悲观、情绪不稳定、对未来失去信心,甚至拒绝接受治疗等对抗情绪。这些情绪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困扰,严重影响治疗效果,所以护士在工作中,要充分掌握患者的病程特点和治疗计划,和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1]。护士要用和蔼的语言、扎实的护理技术、尽职尽责的职业素养赢得患者的信任,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术前要积极宣教,与患者及家属多次交谈,详细说明患者的病情,病情可能进展情况,说明手术的必要性,介绍手术过程,及术后注意事项和康复过程,并通过举实例的方式介绍术后康复情况,使患者及家属对病情,及术后康复情况有较为正确且全面的认识,避免过度悲观等心理。此外要求家属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多关心鼓励患者,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促进疾病的康复。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要谨慎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一旦发现消极情绪和个别心理问题,要和医师一起分析解决的办法,让患者以最佳状态接受治疗[2]。
2.1.2 术前指导 ①指导患者做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减少坠积性肺炎的发生;②交代患者暂禁食、禁饮,防止手术过程出现呕吐;禁吸烟,预防呼吸道感染;③指导患者在床上大小便的训练,以防止术后排便困难和使用导尿管而发生的泌尿系感染;④指导前路手术患者在术前做前方推移气管的训练,以免因术中反复牵拉气管导致气管黏膜水肿,影响呼吸[3];⑤术前根据手术的节段及手术的前后路选择备皮,同时备好髂部皮肤,以备术中取髂骨所用。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立即给予多功能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监测体温、脉搏、血压、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并做好记录,持续吸氧,根据血氧饱和度调节氧流量,使血氧饱和度保持在92%以上,若血氧饱和度过低,需向主管医师报告,采取积极措施。
2.2.2 引流管的护理 ①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物的量和色泽,若引流出大量血性液体,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措施;②保持引流通畅,随时注意引流管有无扭曲、受压和滑脱。
2.2.3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①防止压疮发生:由于患者需长期卧床,且颈部须制动,根据患者病情,平衡翻身1次/2 h,夜间为不影响患者休息,平衡翻身1次/3~4 h,不宜翻身时,可定时给予抬臀按摩受压部位或气垫床,同时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无皱褶及渣屑,尽量避免物理刺激,减少摩擦;②防止泌尿系并发症:对留置导尿管者,注意保持导尿管通畅,并加强尿道口和导尿管的护理,防止泌尿系感染的发生;排便功能障碍者,受伤2~3周后,可将持续导尿变为4~6 h间歇放尿,训练膀胱自律性收缩功能,早日形成反射性膀胱;③防止坠积性肺炎发生:下颈椎骨折的患者,尤其是骨折部位较靠上的患者很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应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咳痰,多做深呼吸,促进肺深部痰液的排除,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④防止血栓形成:对于年龄较大患者,长期卧床情况下,有必要给予适当抗凝治疗,在此基础上增加身体的活动量,被动活动患者肢体各关节,按摩四肢肌肉,等可防止血栓的形成。
2.3 康复训练指导 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调整饮食。肥胖者限制热量摄入,宜低脂低盐饮食,控制体重;禁忌刺激性食物,戒烟酒;避免暴饮暴食,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大便通畅;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激动。遵医嘱服药,定期门诊随访[4]。
总之,下颈椎骨折或骨折脱位损伤脊髓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创伤,手术前后的护理与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围手术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同时要加强医护协作,不断地强化更新专业知识,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受伤机制的患者制订出各自的临床护理计划,护理工作将取得满意成果[5]。
[1]郭奉银.内科护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0.
[2]钱学贤.现代冠心病监护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138-151.
[3]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70.
[4]赵 霞.住院病人护理的健康教育[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2):88.
[5]韩文莉.颈椎骨折合并颈髓损伤20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7):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