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患者的护理
2012-04-13盛玉
盛 玉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是由人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AP)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1]。2010-07~2010-09笔者所在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共收治确诊或疑似HGA患者43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3例。男19例,女24例;年龄12~81岁,平均(54.86±12.44)岁,其中<30 岁 1 例,30~39 岁 3 例,40~49岁 9例,50~59岁 17例,60~69岁 7例,70~79岁 5例,>80岁1例。43例多为急性发热起病,平均体温(38.60±0.64)℃,多数患者伴有全身不适、肌肉酸痛、乏力、纳差、头痛、恶心、呕吐、咳嗽、咳痰、咽痛、腹痛、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少数患者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皮疹。
1.2 实验室检查 绝大部分患者外周血WBC、PLT计数持续性降低。86.05%的患者发病第1周内WBC减少:(0.1~1.0)×109/L 者 4 例、(1.1~2.0)×109/L 者 9 例、(2.1~3.0)×109/L者16例、(3.1~3.9)×109/L者8例。88.37%的患者PLT减少:(0~20)×109/L 者 7 例、(21~40)×109/L 者 10 例、(41~60)×109/L 者 5例、(61~80)×109/L 者 11例、(80~99)×109/L 者 5例。15例患者HB水平或血细胞比容下降,有贫血表现。部分患者肝、肾功能异常、心肌酶谱升高:如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ALT)27 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 36 例,肌酸激酶(CK)升高28例,乳酸脱氢酶(LDH)升高41例,谷氨酰胺转肽酶(GGT)升高19例,碱性磷酸酶(ALP)升高 9例,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升高 5 例,血尿素氮(BUN)升高15例,血清肌酐(Scr)升高14例。少数患者出现血电解质紊乱:低钠18例,低氯4例,低钾14例。37.21%的患者尿常规检查可见蛋白尿、血尿或管形尿。27例患者出现血糖、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升高。2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升高。
2 护 理
2.1 隔离、防护 对HGA患者应隔离安置,同病种患者同居一室,限制探视和不必要的病房人员流动;患者的治疗、护理等活动尽量集中完成,避免二次感染的发生。对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可采用高温、高压、含氯消毒剂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在抢救或护理危重患者时,尤其是患者有咯血、呕血等出血现象时,医护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与患者血液直接接触。如不为患者执行操作时,与患者的接触距离应尽量控制在50 cm范围以外。张丽娟对安徽省某医院HGA医院感染传播事件的调查中发现,在与患者接触距离>50 cm的医护人员中无一被感染[2]。另外,在接触2例患者之间应注意手部的清洁与消毒,其不仅可以降低医护人员自身感染,也可降低患者医院感染的概率。
2.2 心理护理 HGA属于新发传染病,大多数患者对该病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常常表现出恐惧、忧虑、孤独、无助、愤怒等心理反应,对患者的病情往往造成了消极影响,有的患者甚至要放弃治疗。为此,要与患者、家属进行充分沟通、交流。消除患者的顾虑,树立其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安心配合治疗。告知家属给予患者以心理支持,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
2.3 高热护理 97.67%患者有发热症状,平均体温(38.60±0.64)℃,部分患者为持续性高热,可达40℃以上。一般患者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当体温过高时应及时采用物理降温,不用或慎用激素,因HGA患者使用激素可能会加重病情并增加疾病的传染性。降温以冷敷为主,可于头部,颈部及腹股沟部大血管冷敷。由于患者血小板低,应禁止使用酒精溶液擦浴。同时应密切注意体温的变化,做好详细记录。患者应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质、营养丰富、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准确记录患者24 h出入量,了解水电解质平衡情况,为治疗提供动态依据。
2.4 出血护理 88.37%的患者PLT减少:(0~20)×109/L者7例、(21~40)×109/L 者 10 例、(41~60)×109/L 者 5 例、(61~80)×109/L者11例、(80~99)×109/L者5例。当患者PLT降低时,出血风险就会加大,应积极配合医师给予止血、输血浆、血小板等治疗。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防止外伤,尽量减少穿刺次数,给患者使用静留置针,密切观察患者注射及采血部位有无渗血、血肿等,同时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瘀斑、有无牙龈出血、鼻出血及内脏出血(咯血、呕血、便血和尿血)。如果发现出血即刻汇报医师处理,并记录出血的部位和量,对有明显出血者,可输血小板、血浆。
2.5 感染护理 86.05%的患者发病第1周内WBC减少:(0.1~1.0)×109/L 者 4 例、(1.1~2.0)×109/L 者 9 例、(2.1~3.0)×109/L者16例、(3.1~3.9)×109/L者8例。随着患者白细胞持续下降,机体免疫力则会不断减弱。因此患者入院后应预防感染,做好引流管的护理,做好口腔卫生和皮肤清洁,防止感染发生。
2.6 危重患者护理 该病可累及多脏器功能损害,包括肝功、肾功、神经系统、心血管、呼吸等系统损害。本组中20.29%的患者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因此,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对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进行持续的监测,正确留取各项标本,准确记录出入量,以便于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为治疗提供有利的依据。
3 讨 论
HGA是一种新发的蜱传自然疫源性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健康宣传,使之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从而更好地预防疾病的发生。避免蜱叮咬是降低HGA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因为在蜱吸附人体后的几小时内就可以传播病原体,即使迅速清除吸附蜱也难以避免感染的概率。蜱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应尽量避免在此类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容易发现附着的蜱。裤腿可用袜子紧密包扎,穿不露脚趾的鞋子,防止蜱叮咬或吸附。也可在暴露的皮肤和衣服上喷涂避蚊胺(DEET)等驱避剂进行防护。在蜱栖息地活动时或活动后,应仔细检查身体上有无蜱附着。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乙醇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烟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因为蜱体上或皮肤破损处的液体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用异丙醇或碘酒对叮咬处进行消毒可以降低皮肤感染的危险。有研究表明在蜱叮咬后4~24 h或更长时间内,在AP具有生物活性并且可以通过蜱感染宿主细胞前对皮肤感染处进行消毒是非常必要的。蜱叮咬的时间越长,感染的概率越大,因此迅速彻底的清除吸附蜱可以将感染的危险性降到最低。另外,蜱可寄生在家畜或宠物的体表,如发现动物体表有蜱寄生时,应减少与动物的接触,避免被蜱叮咬。
开展针对HGA的其它传播途径的预防措施,例如开展对医务人员和疾控人员的培训工作,在提高医务人员发现、识别疾病能力以及疾控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能力的同时,做好患者和自身的防护工作,以免发生院内、实验室感染事件。我国安徽省发生的HGA院内感染事件证实了接触患者血液及分泌物可直接导致人传人感染。因此,对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应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1]Dumler JS.Anaplasma and ehrlichia infection[J].Ann N Y Aead Sci,2005,(1063):361-73.
[2]张丽娟.《中国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院内感染传播》导读[J].传染病信息,2009,22(1):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