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的 “小国寡民”等思想对我国城镇发展的启示——以《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为中心的探讨

2012-04-12曾武佳

关键词:田园城市道德经老子

曾武佳

(四川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当今中国正进入城镇快速发展期,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未来10年中国城镇化率的年均增加率约在0.8-1%,中国到2020年城镇化率预计将达55-56%,城镇人口将达7.5-8亿人,中国将由以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社会转变为城镇人口占多数的城市型社会。但在实际的城镇化进程中,大城市过度集中,小城镇发展不足,二元结构问题越来越突出,并且伴随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疾病滋生、效率低下、贫富差距拉大等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给我们实现生态文明战略、建设两型社会带来巨大的障碍。究其原因,是对为什么要发展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好处等问题认识还不很深刻。基于这样的现实困境,本文认为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对缓解大城市问题、深化小城镇发展有重要的启示,同时也对贯彻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精神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国寡民”的思想内涵及历史背景

1.思想内涵。 “小国寡民”,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其原文为:“小国寡民,使 (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①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302-306页。对本章的解读,历来学者的注解多有不同,成书于西汉初年的《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对此解释颇多新意,本文就以此来展开相关探讨。

对于第一句“小国寡民,使 (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河上公注曰:“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俭约不奢泰。民虽众,犹若寡少,不敢劳之也。使民各有部曲什伯,贵贱不相犯也。器谓农人之器。而不用,不征召夺民良时也。”②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第303页。小国寡民是个比喻意义,是指不论国家 (城邦)的大小,都要把其看之为小,都要勤俭治国,不论人民的多少,都要重视民生,不要轻易地劳民伤财。那么怎样做才好呢?后面提出了具体解决之道,也就是使人民各自有归属的部落乡曲,各有各的必须的家什,无论贫富,别人的“器”(作者认为“器”不能光指农人之器,而通“什伯”,泛指自己的人和物的统称,可翻译为器具、家什、物件、东西等)就不要老想着去用。特别是皇帝或统治阶级,更要爱惜民力,重视农业,不要折腾人民,浪费人民务农的良时。这一句是本章的中心思想,以下的话都是围绕着第一句话展开的。

第二句“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河上公注曰:“君能为民兴利除害,各得其所,则民重死而贪生也。政令不烦则民安其业,故不远迁徙离其常处也。”③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第303页。意思是如果统治阶级能让人民各得其所,而不用许多政令去折腾人民,那么人民就会珍惜生命,就不会到处迁徙去占用别人的“什伯”或“器”。

第三句“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河上公注曰:“清净无为,不作烦华,不好出入游娱,无怨恶于天下,去文反质,信无欺也。”①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第303页。结合河上公的注解,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即使有车船,没有什么事情也不要去乘坐;即使有甲兵,没有什么紧要的事情也不要轻易使用。而且,还要使人们精神重新回到“结绳记事”时代那种诚信无欺、简单纯朴的状态,重新回归到像结绳一样最简单的工具 (什伯、器具)和工作上来,并且安心地去做好。在这里,老子的“结绳”用了比喻意和双关语,而并非像有的学者所说“连文字都不要了”,那种解释是对老子的断章取义,是不足为取的。

第四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河上公注曰:“甘其蔬食,不渔食百姓也。美其恶衣,不贵五色。安其茅茨,不好文饰之屋。乐其质朴之俗,不转移也。”②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第304页。由此,这句话可理解为:爱吃自己方便得到的食物,有什么吃什么,不挑剔。爱穿自己简朴的衣服,不贪图五颜六色的衣服。安于自己的住所,不追求经过豪华装修后的房子。乐于自己质朴的风俗,不转移,不改变。

最后一句“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河上公注曰:“相去近也。其无情欲。”③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第304页。这句话是全章的总结,具体含义是指:在这样和谐的城邦中,无欲无求,即使相邻的城邦举目在望,鸡犬之声相闻,直至老死也不互相交换什么东西,大家都各自守着自己的部落、乡曲和“什伯”。

综上所述,《道德经》的第八十章,河上公本的章名为“独立”,意为要大家独善其身,自立自强,其社会形态是小国寡民,其基本方法是各得其所,其生活方式是“甘,美,安,乐”,其精神状态是少思寡欲。

2.历史背景。老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不息、战乱不止的时代。西周初年,周天子“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却没想到诸侯国的势力不断强大以后,造成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战争不断的局面。诸侯国的统治阶级由于战争征敛无度,使百姓苦不堪言;一些新的中下阶层的人则趁机通过兼并土地、争夺农户和经营工商的渠道,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使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矛盾十分突出。

春秋时期,见于史书的诸侯国有一百二十八个,大多分布在黄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有的小国只相当于如今的乡④黄荣武:《进道若退——对“小国寡民”思想的重新解读》,《老庄》2011年第1期。。马王堆帛书甲本“小国”、“邻国”之国皆作“邦”,即“城邦”;乙本作“国”,是因为避汉高祖刘邦讳⑤郭伦:《〈老子·小国寡民〉章解读》,《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期。。新道家也认为古代的“国”不等同于今天的国家,它相当于主权政府下的一个政区或村落。因此,在这种背景下,老子所指的“国”与今天意义上的国家有着较大的区别,当时的“国”指的是诸侯国,是指“邦”,意为以种植庄稼为业的聚居区;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并非小的国家和少的民众,而是意为城镇要小,人民要少。

二、与小国寡民相类似的近现代理论

无独有偶,一些国际思潮,比如田园城市理论、新城市主义、有机疏散论等,也和“小国寡民”哲学思想相吻合,也提倡控制城镇发展的人口和规模。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19世纪末的欧洲,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市区,使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急剧膨胀,也使城市原有的市政基础设施不堪重负,住宅需求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的居住生活环境也持续恶化,贫富差别日益悬殊,环境异质性加强,贫民窟与华屋美宅共存的二元社会现象随处可见。

1898年,霍华德在他所著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中,倡导一种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即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新型居住形式——田园城市的理想形态和布局。田园城市较之旧的社会形态,主要有三大优点。第一,田园城市是城市和乡村的有机动态平衡。第二,田园城市是一个功能相对完整的城市。它是一个多功能混合的城市,为人们提供了从居住、工作、教育、购物到休闲的一整套生活方式。第三,田园城市避免了传统、单一核心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恶性膨胀。⑥张煦等:《简析建设世界田园城市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技术与市场》2010年第10期。

2.彼得的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新的城市设计运动。其代表人物是Peter Calthorpe。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规模主要受区域内自然生态环境容量的限制,城市规模应以此为限,否则将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活力的丧失和城市生态基区的急剧增大,最终导致整个地区的衰退。它批判了美国“建立在汽车轮子上”的郊区化模式,主张城市应该拥有多种交通运转系统:不仅要有大运量的、快速的、节约能源消耗的公共交通系统,而且更要有无须消耗能源的、宜人的步行系统 (包括人行道和小径等)、自行车系统等,有限制地使用小汽车,以满足人和社会的多种需求。他们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

3.其他相关理论。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度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沙里宁在《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1943年)一书中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以解决城市布局和发展问题。美国著名城市地理学家芒福德,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基都提出城市和乡村的有机疏散和相互融合的主张。在德国,巴纳 (J.Barner)明确地从振兴农村的角度论述城乡关系,他和贝格林一道提出了“城乡区域模式”。①Barner,J.Einfuhrung in die Raumforschung und Landsplanung.Enke Ferdinand,1994:20-25.这种模式首先从重视通勤便利的角度把握城乡关系,通勤便利的基准是将往返时间控制在两小时内,在这个基准下,城市和农村被当作一个整体,城市区域内依然保留着农业,以兼业农家为主体。

上述理论与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都有或多或少的类似之处。首先,这些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有类似之处,老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争霸引起的“人地矛盾”,霍华德所处的19世纪末的欧洲则是因为农民大量涌入城市而引发的“人地矛盾”,新城市主义则是因为城市过度蔓延而引发的“人地矛盾”,这些人地矛盾又不约而同地导致了“贫富差距拉大”和地区的“二元现象”。其次,这些理论都主张应严格控制城镇的规模,并且应由功能综合的社区构成,都与老子的“小国寡民,使 (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的思想相类似,特别是新城市主义中强调和谐的社区,与老子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主张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老子更为强调人的一种少思寡欲、乐得其所的精神状态,而新城市主义只是通过紧凑的社区的建造来营造和谐热闹的气氛。第三,新城市主义中有关限制交通的论述与老子的“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等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老子的论述更加极端一些,这是基于当时老子所处的历史时代,列国争霸,民不聊生,于是主张最好这些交通工具都不要用,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纷争。

三、“小国寡民”以及类似思想对城镇发展的启示

《道德经》第八十章的核心思想是要走小城镇发展的道路。但在具体的形成城镇的过程中,我们又要注意些什么呢?联系《道德经》的上下文以及近代一些类似的思想,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要走清净无为的小城镇发展道路。老子与田园城市、新城市主义等思潮一样,都强调要控制城镇的规模和人口。而且,老子以他的远见卓识,认识到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往往不利于其发展,洞悉到建立自给自治的村落为基础的政治结构有利于消解紧张的权利之争。同时,他认识到中央权力越努力渗透社会,就越显出作为统治方式的绝对权力的无能为力。②张念:《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双重解释》,《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由此提出了“清净无为”的“小国寡民”思想,提倡地方自治,从而实现“小政府大管理”的治理模式,这也是当今世界政治发展中的一个明显的趋势。如美国实行的联邦制,以及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所日益盛行的无政府主义都表明了这种趋势。我国现阶段城镇化进程中提出的村民自治和社区自治也显现了这种趋势。

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我们的城镇小一些,星罗棋布地布局在我们的祖国大地上,那么大城市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交通拥堵、疾病滋生、效率低下、二元现象严重等城市病都将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而且如果像田园城市等理论所主张的一样,农民的田地离城市不远,甚至与城市相融合,农民就可以直接将农产品卖给城里人,农民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惠,而不是把时间和金钱浪费在运输环节上,城市的居民也可以品尝到最为新鲜和有机的食品。而且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和水将更为洁净,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城镇较之大城市更有效率,更环保,生活质量更高。由此可见,“小国寡民”的思想是一种要求统治者和普通老百姓都清净无为的可持续发展观。

2.在城镇发展中要少使用交通工具和武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③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第303页。使百姓看重生命而不随便搬迁。即使有车船,也没有必要去乘坐它们;即使有武器装备,也没有必要去使用它们;让人们重新回到像结绳一样简单的生活方式。因为车船、甲兵都不是人民生活所必须的“什伯”或“器”,而且是会破坏环境,破坏社会,破坏生灵的“器”,没有特殊情况,就不要使用。我们也许会奇怪为什么小国寡民的地方,怎么会有“舟舆”、“甲兵”等东西,说明老子所描绘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并非像有些学者所言是简单地回归到原始社会,而是在人类社会有交通 (舟舆)的便利,以及战争 (甲兵)的洗礼之后,人们生态意识觉醒,而达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精神境界。这表明老子主张不要太过于去使用人类自己造出来的东西,大家虽然有了最好的物质文明,但要更加重视精神文明。④南怀瑾:《老子他说续集》,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年,第367页。这与老子的顺应自然、清净无为、抱元守一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近年来,世界上的许多交通工具包括地铁、高铁、动车的频繁出事,说明了交通工具的危险性和负面作用。而且由于人们的出游需求和交往需求,许多西部高速公路和交通要道的修建,破坏了藏羚羊、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生存环境,直接破坏了生态平衡。①郑长德:《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及未来展望》,《民族学刊》2010年第1期。正如新城市主义所理解的一样,人们对汽车的依赖,加剧了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对人健康和安全都造成负面影响。交通工具的一系列的负面作用让我们可以反省,为什么老子会倡导一种“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的境界。

河上公对“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的注解是“无怨恶于天下”,意思就是不要去怨恨别人,不要老觉得自己对,就不会发生战争, “甲兵”也就“无所陈之”了,比如美国和西方列强如果不认为自己是老大,不把自己意愿强加于人,也就不会发生当代的一系列战争了。《道德经》五十七章曰:“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②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第221页。由此看出,老子是反对一个国家有过多的利器和技巧的,后世的君主也受到这一思想的警示,反对人类过于发展科技和武器,因此,我们的火药只用于放焰火,而没有运用于武器的制造。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愚笨,恰恰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有着“大智若愚”的生态智慧,是我们现代人所不及的。而现在我国相对比较安全稳定,也是跟我们禁止武器的买卖和使用是分不开的。遵循老子的教导,我们在将来的城镇发展中就要守住自己的地盘 (不远徙),守住自己简单的工作 (复结绳),尽量少地使用交通工具,尽量不使用武器,这将会使我们的环境更加洁净,社会更加和谐。

3.在城镇发展中要“知足常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一段话中,老子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景象,使人民各安其所,乐于所有,衣食住行,皆能适意。人们安于现有的条件和生活环境,少思寡欲,没有过多的追求,也就不会有机巧与智谋,从而使人们达到一种“知足常乐”的精神境界。于是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无谓的争斗和摩擦,这样,社会自然安定,易于治理。《道德经》四十六章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③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第182页。老子认为罪孽没有再大于任情纵欲,祸患没有再大于不知满足,罪过没有再大于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充实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老子认为统治阶级不应该过分地刺激人们的欲望,对现在城镇化的启示是:不要为了经济增长,或是达到城镇化的指标,盲目地强调刺激消费,激发老百姓的贪欲。贪欲的激发会使人心浮躁,社会动荡,同时也是与构建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相违背的,因此,需要有所节制,需要“知止不殆”。事实上,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由于过度刺激贷款消费和华尔街的过度贪婪所导致的,这对当今社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警示。

4.在城镇发展中要坚持本土化。前文已提及《道德经》第八十章的最后一句“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全章的总结,意为邻近的城镇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尽量不交换任何东西。结合“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一句及《道德经》其他章节进行仔细推敲,就可知道,老子的理想社会就是要坚持本土化的发展,正如《道德经》第四十七章所言“其出弥远,其知弥少”。④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第184页。这和我们的田园城市和新城市主义所提出的把握历史文脉、把握差异性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新城市主义只是提出了要把握文脉和保护地方的差异性,而怎样去做,却不甚清楚。但老子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就是要减少欲望,老子所提出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即人民要对自己本土的食物、衣服、居所和习俗感到满意,知足常乐,并沿袭至老死,而不要盲目地去与其他城镇交换什么东西。因为老子认为城市与城市过度交往,就会互相攀比,产生摩擦,产生竞争,甚至战争。我们看到今天的交通工具十分发达,城市之间的往来十分频繁,但许多大城市去过以后,就像只去了一个城市,因为大家互相攀比,互相学习,每个城市就连垃圾桶的颜色都一样了,而缺乏了地缘文化的特色性。正如《史记·货殖列传》中的两句名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因此,城镇间频繁的往来并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多样性,但城镇内部的和谐交往却是老子所鼓励的,不然,他也不会提出“乐其俗”的观点了。

5.在城镇发展中生活方式要尽量淳朴自然。城镇要持续发展,就像人一样,就要顺应本性,顺应自然,顺应历史,保持淳朴自然的民风。那么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最淳朴自然的呢?作者认为,老子所倡导的是农耕社会。在本章中“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和“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等句都描写的是农耕社会的景象。而且,上文已提及小国寡民的“国”指的是诸侯国,帛书甲本中则直接为“小邦寡民”,意为以种植庄稼为业的聚居区。由此证明,老子对农耕社会是推崇备至的,究其原因,作者认为,并非是因为老子时代是农耕社会,而是他认为农耕社会是最好的社会,是最纯朴自然的社会,因此才提出即使有车船、甲兵一切物质文明的东西出现,也不要去用的观点。如果将人类社会的历史比喻成一个人的一生,那么农耕社会就像是人的婴儿时期,是最为淳朴自然,最符合大道的。因此,对农耕社会的推崇,也体现了老子的“复归于婴儿”、“治身如治国”、“反者道之动”等思想的应用,正如张松辉教授所言:“老子所提倡的小国寡民社会,不是蒙昧落后的原始时代,而是经过否定之否定后,对所谓文明的抛弃和对自然的回归。”①张松辉:《老子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0页。人类社会历史相对于宇宙历史只是弹指一挥间,而要使人类社会“没身不殆”,只有不断使人类社会回归到本初的状态,回复到淳朴自然,返回根本,才能远离灭亡,这也是使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最为积极的长生之道。遵循老子的教导,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忘生存的本源。人类社会生存的本源是洁净的空气、洁净的水和农作物,因此,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地简单自然,注重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尽量少使用人工合成的农药和催生剂,使农产品更加贴近自然,也就更加适合人类。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注意转变发展方式,遵循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的原则,节能减排,尽量保护城镇的原生态环境不遭受破坏,让我们的天更蓝,水更清,花更美,草更绿,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纯朴自然,让我们的身心因为贴近大自然而更加健康。②陈旖,邓玲:《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联动的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四、余 论

在城镇化如火如荼的进程中,构筑有本地特色的小城镇才是城镇发展的重点。发展小城镇是更加关注民生,更加关注和谐,更加关注幸福指数的举措,是中国长治久安,保持生态和农业安全的法宝,也是我国实现生态文明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要保障和途径。而其他类似思想的出台,佐证了小国寡民思想的真理性,小国寡民的思想并非是一种消极的思想和历史的倒退,相反是一种难能可贵、高瞻远瞩的积极的城镇可持续发展思想,对我国如何走城镇化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田园城市道德经老子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全球图景中的田园城市运动研究(1899-1945)(上):田园城市的研究体系及田园城市运动在英国之肇端与发展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杨威:田园城市有多远
“田园城市”与我国新区建设
李迅:构建现代田园城市的指标体系
智者老子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