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
2012-04-12张勇
张 勇
(东北财经大学图书馆,辽宁 大连 116025)
1 学科服务顺应了高校教学科研的需要
1.1 学科服务的内涵
“学科服务”,由原始的参考咨询服务到现代的学科馆员服务,其实从实践上图书情报界已经作出了大量的探索,但在学术界,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要说明这一概念,先从“学科馆员”的定义说起。所谓“学科馆员”,归纳各家之言,就是指以学科用户为对象,凭借较专深的对口专业背景和图书情报学知识及信息处理技能,主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学科馆员为对口学科提供深层次专业文献信息服务的实践活动是学科服务,但学科服务≠学科馆员,学科馆员应成为学科服务的主体,优质学科服务必须奠基于与各单位团队合作。学科服务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延伸,是图书馆创新精神和个性化服务特征的具体体现,也是目前图书馆主动服务的主要形式之一。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是全馆的事,不是学科馆员特定几个人或者特定团体的事。
因此学科服务是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的一种新服务模式。它以学科馆员为核心,依托文献平台,面向科教创新基地、研究所、研究室、课题组和个人的个性化、学科化、知识化服务的机制,以提升科研教学用户信息获取能力为目标,为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
1.2 高校学科服务的呼唤
1.2.1 新兴学科的迫切需求
目前的高等学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不断地建设新学科,培养不同专业的人才。不断地产生新学科就有不同的知识、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学者、不同的组织机构,产生不同的需求,就要定制不同的服务。这就是高校里的新兴学科对学科服务的迫切需求,当一切都是陌生的,甚少的书籍、不完善的资源、不健全的发展机制、简陋的科研平台等等,这些都给高校图书馆提供开展学科服务良好的机遇。
1.2.2 多学科跨领域的需要
随着科学的发展,秉承着知识的延续和贯通,学科的交叉性研究已经成为当下科研人员的常走路线。如何在混杂的学科中为用户梳理信息,挖掘热点,找出不同学科之间的共性、相同理论的不同应用,是满足用户的最大需求。
2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主力军
前面通过对学科馆员内涵的诠释可以得出“学科服务≠学科馆员,但学科馆员应成为学科服务的主体,优质学科服务必须奠基于各单位团队合作。”因此,学科服务需要全面考虑,统一规划,而学科馆员就是学科服务的规划者、协调者和推动者,是学科服务的主力军。
2.1 建立适合高校发展的学科馆员制度
2.1.1 因地制宜 有的放矢
高校性质、规模的不同决定了对科研和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图书馆要根据所在学校性质、本馆实力、读者能力和需求来建立学科馆员制度。让学科馆员制度适应学校学科发展的需要,始终为学校的科研和教学保驾护航。所以“拿来主义”也要酌情信仰。虽然走出去、拿回来比较省时省力,但是也不能千篇一律,照抄照搬。无论在工作方法上,还是工作目标上都应该从实际出发。
2.1.2 把握机遇 不断创新
高校的建设、发展、专业设置、科学研究和教学需要等都给图书馆创造了提供信息资源,挖掘有用信息,综合信息分析的机会。把握机遇,展示自我是图书馆改变传统命运的契机,更是学科馆员大显身手的时刻。学科馆员不是个体,更不是独立的团队,引用魏辅轶《学科馆员的神话》中的表述:“学科馆员不仅仅是一种岗位,而(且)是一种服务方式的变革,是对用户需求的积极反映……图书馆的每个人都是学科馆员制度的一部分,因为这个制度需要整个图书馆来执行,而不是几个特定的馆员。”因此要想变革服务,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就需要创新,变传统的被动为主动,走进改变无规可循无章可依的管理体制。
2.2 学科馆员的学科服务三步走策略
万事开头难,做事做人犹如下棋,走错一步,可能很难扭转乾坤。学科馆员的学科服务也是一样,学科馆员作为踏入国内不算成熟,正在摸索的新生事物,学科服务又是多年来图书馆人一直追求却不够完善的服务。关键一点就是思路不清晰,急于求成造成的结果。
2.2.1 巧走探索路
高校学科馆员的学科服务要采用由一般到重点,由少数到多数的原则。这就体现在两点上:第一,对于即将从事学科服务的学科馆员们的选择要制定好,专业技术过硬、沟通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等考核要求来选择优秀的学科馆员。第二,对于服务对象也不要盲目的大面积铺开服务,挑选重点院系、重点学科、重点人物开展学科服务,保证服务质量,争取良好口碑,为下一步工作继续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2.2 把握发展路
发展才是硬道理。尝试得以认可,探索即便成功,发展必不可少。同样要分两方面:第一要对学科馆员的数量发展壮大,要对学科馆员的综合素养继续提高。这就要现有的走出去拿回来,现有的带动未来的,形成一个紧密无间的学科馆员团队。第二就是扩大学科服务的范围,由重点到一般,增加服务对象的同时,也要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的质量,保证发展畅通无阻。
2.2.3 抓准创新路
创新才有生命力。经过几年的探索、学习和发展,学科馆员学科服务工作完全可以进入良性发展阶段。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和多年来的考核办法尝试建立学科馆员绩效考核制度,力求完善学科馆员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更好地指导、激励与管理学科馆员工作。
2.3 学科馆员职责决定学科服务质量
学科馆员的职责有很多,这里不逐一罗列,但是纵观每个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对与院系教师保持联系这一职责都是统一的,可见有效的沟通交流对学科服务的重要性。图书馆的亮点是拥有一批懂技术、善搜索的网络达人,当今信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普及信息素养教育是每一个图书馆人的义不容辞的义务。学科服务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全程跟踪教学和科研,满足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并能主动提供预测性的信息需求。
2.3.1 学科服务的保障
一是常年与院系教师保持密切联系。每个学科馆员每月下院系至少2次的要求;建立公开的EMail、QQ、MSN、博客等多渠道联系方式,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需要、为读者提供畅通无阻的咨询服务和交流平台。学科馆员通过这些渠道,发布图书馆服务与资源信息、推介资源使用技巧与方法等,以资源作媒介达到宣传图书馆的目的。学科馆员博客的开展是学科馆员展示自我和图书馆学科服务难得的平台。相信这些渠道的开通,大大方便了读者与图书馆的沟通,保障了各项学科服务顺利的开展。
二是坚持每年图书馆领导带团队走访制度。为了保持更好地沟通和交流,不仅仅要求学科馆员做到,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的图书馆领导者更应该拿出诚意,做出承诺,这样我们的服务才能得到服务对象的高度信任和认可。所以领导要带队深入到学校多个教学和科研单位,与各单位的领导、学者、学科带头人面对面座谈,宣传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同时也要感谢他们对学科服务工作的支持,走访过程中还要收集前一年学科馆员服务效果的反馈意见,征询他们对学科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完善和改进。
2.3.2 学科服务的突破口
嵌入式教学服务是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创新服务,学科馆员与所负责院系的专业课教师联系,针对专业课的授课内容嵌入文献信息检索知识,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获取与利用所需文献信息的方法和技巧。丰富多彩的读者培训活动以精心设计的培训宣传语吸引了同学的关注,切合实际的读者培训内容调动了师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普及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
2.3.3 学科服务的重点
图书馆众多基础性工作已经为学科服务搭建了良好的底层平台。首先通过订购、馆际互借、网络资源导引构成丰富的文献资源保障;再利用馆藏目录、资源导航、跨库检索、校外访问控制等系统形成实用便捷的系统支持平台;此外提供全天候、多途径的咨询服务。这三方面共同组成学科服务的基础支撑平台。
图书馆通过对资源与服务的进一步整合,通过学科馆员发挥作用,构建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科服务体系,为学校师生在教学与科研的各个阶段提供具有针对性的配套支持与服务。
完善的学科服务体系应覆盖全校师生教学与科研的全过程,无论是开题立项阶段、研究中期,还是成果验收报奖阶段,甚至在文章发表后,图书馆都可以为师生提供有效帮助。
当学术成果发表后,我们可以继续检索文章被权威数据库收录以及被他人引用情况。从而鉴定、评价、跟踪了解这些研究成果在全球学术界的影响力,为学校的学科评估、科研成果评比、教师职称评定等提供统计依据。并深度分析比较全校学术成果的发表途径、学科领域、质量层次、历年变化与其他高校对比等,进行学科战略情报分析、为学校的科研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教学过程中,学科馆员要熟悉每个专业的学科背景和参考用书。追踪专业需求不断提供相应的数据资源,包括纸质和电子资源,根据专业设置适当的传授文献检索技能。结合学生活动开展一系列学科服务活动,充分地让学生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不断提高其信息意识,检索技能,为其终身学习导航。
3 结语
学科服务没有标准的模式。高校图书馆要想实施有效的学科服务计划,要因校因系制宜。要下大决心调整组织机构,给予学科馆员足够的资源与权限,建立纵向管理和横向合作密切结合的矩阵式管理模式,使团队的合作和经常性的跨部门协作能够无障碍的进行,同时培养活跃创新的组织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服务考虑的不仅仅是学科馆员的素质,更是一个馆的整体管理水平。这就牵涉到两个关键性问题:如何制定学科馆员岗位的岗位职责,以及如何进行绩效评价。这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可以是因馆而异。但高校学科服务的成功开展需要两个基本的条件。
一是馆领导对学科馆员工作的高度重视。作为图书馆个性化特色化创新服务,馆领导要亲自主抓这项工作,班子成员都亲自参加学科馆员定期工作汇报,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尤其是当学科服务馆员遇到挫折产生退缩心理时,领导们要给以鼓励与信心。
二是拥有一支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学科馆员团队。团结、协作和共同奋斗是学科馆员团队敢于承担重任、勇于创新、共同进步的源泉。学科馆员团队要相互团结、彼此鼓励、和谐互助、默契配合,共同创新服务模式、钻研业务技能,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创造性地去开展学科服务工作。
[1]龙雪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构想[J].图书馆建设,2009(4):30-32.
[2]丁学淑.影响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因素分析[J].图书馆学刊,2009(1):30-31.
[3]谷峰,李印结等.结合信息素养理论的学科服务方法模型[J].图书情报工作,2008(8):73-76.
[4]邵敏.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架构与学科馆员队伍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2008(8):11-14.
[5]肖云霞.试论学科馆员服务与学科馆员素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6):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