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梭罗后期作品中的生态哲学

2012-04-12蔡云艳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瓦尔登湖梭罗森林

蔡云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一、梭罗的生平

亨利·大卫·梭罗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小镇,他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就已经潜心研究了18世纪威廉斯梅利的自然神学作品《自然史哲学》。他善于钻研,曾改进铅笔,并取得证书专利,然而他没有选择经商的道路,而是在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选择了与自然为伍的生活。184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梭罗独自来到康科德镇的瓦尔登湖畔,亲手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小木屋,开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起了长达两年简朴、原始的隐居生活。1854年,他潜心记录了瓦尔登湖畔的那段隐居生活,既《林中生活》又称《瓦尔登湖》。在书中他鼓励人们摒弃纷繁复杂的生活,品味思想的醇美、体味生命的真谛。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里,他保留了约200万字的日记,这些文字体现了他日臻成熟的生态哲学。1862年5月6日,梭罗因病在马萨诸赛州康科德镇去世,年仅45岁。

二、梭罗后期的代表作品

在整个19世纪五十年代的十年当中,生态学是推进梭罗科学研究的主要动力。读这期间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不断变化角色的梭罗—步行者,历史学家,远足者,堪测员,园丁,越橘党领袖,自然主义观察者和自然博物学者。他的缅因州和科德角之行为后来的《科德角》提供了丰富的素材。1860年1月他与友人讨论并摘录了《物种起源》,其思想明显受到了物种进化的影响,同年十月他发表了《森林树木的演替》,同时还撰写许多短小精湛的札记文,并于1861年5月编成了《种子的信念》。在他去世后,人们搜集了他的手稿并将《缅因森林》发表于世。梭罗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回归大自然的生活体验,以及数百万字的文学作品留给了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 《瓦尔登湖》。梭罗热爱自然,倡导追求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在《瓦尔登湖》中,他向读者生动地展现了一个美丽、宁静却生机盎然的原生态美妙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动物、植物和人都是平等的,都有着内在价值和生命尊严。他厌恶人们不顾自然生态的平衡,一味去追求经济利益,敏锐地看到人的心灵被物质强烈的奴役,精神世界被金钱所扭曲的不幸命运。他以自己执着的追求、亲身的实践来唤醒人们,为处于生态危机和盲目追求物欲的人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如今,《瓦尔登湖》的价值重新被人们发掘,被誉为人类环境运动的绿色《圣经》。

(二) 《缅因森林》,《森林树木的演替》和《种子的传播》。在19世纪的美国社会,人们热衷征服和开发自然,大肆的砍伐森林致使大自然固有的规律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梭罗怀着对自然的悲悯情怀撰写了《缅因森林》,他批评人们只知道占有和利用自然的态度,呼吁人们诗意地对待自然,在自然中寻找诗意,并在自然里诗意地生存。他指出,如果人类持“能利用就利用”的态度,那么,“人类是不会和地球联系在一起的”。[1]《森林树木的演替》和《种子的传播》是他长期观察自然、从事科学研究后的重要著作。在前一部作品中,他讨论了不同树种在同一片森林中的交替生长,辨明种子向新的地点传播的方式,证明自然是一个由现象和过程构成的网络。在后一篇文章中,他讨论了动物和其他因素在传播种子方面的作用,阐明自然是一个复杂的自我维持的体系,其中“每一个消费者被迫同时又是一个施与者和种植者”。[2]这两篇文章奠定了他作为生态学作家的文学地位。

三、梭罗后期作品中的生态哲学

梭罗是浪漫主义时代最伟大的作家,是最先启蒙了美国人感知大地的思想者。梭罗后期作品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大方面,它们相辅相成,组成了其生态思想的有机整体。

(一)自然生态观。梭罗的生态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自然观上,他认为自然是人感知的对象,是人们存在的家园与精神的归宿。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写道:“在温和的黄昏中,我常坐在船里弄笛,看到鲈鱼游泳在我的四周,好似我的笛音迷住了他们一样,而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面还零乱地散布着破碎的森林。[3]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实质上就是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相融境界。自然是一剂使人健全、宁静、满足的良药,能治疗一切现代文明病,在日记中他这样写道“让对自然的热爱成为生活的首要原则是多么难得,这如同年轻人对少女的情怀,但却更持久!整个自然就是我的新娘”[4]梭罗的自然生态观为引导现代人重新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了绝好的借鉴。

(二)社会生态观。梭罗所处的时代,正是美国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时代,人类对大自然进行大肆的开发和征服。他对破坏自然的工业文明和扭曲自然、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提出了严厉批评,火车的隆隆声打破的人们生活的宁静,铁路象箭一般射向康科德这个靶心,“我们没有乘坐铁路,铁路倒乘坐了我们”[5]。不仅如此,他还指出现代工业的发展虽然改善了人的物质生活,却没有改善人的精神生活。他批评人们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日子,“大多数人,即使是在这个比较自由的国土上的人们,也仅仅因为无知的错误,满载着虚构的忧虑,忙不完的粗活,却不能采集生命的美果”[6],为此他主张人们应该生活简单化,因为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越显得简单。在梭罗看来,人的发展绝不是物质财富越来越多的占有,而是精神生活的充实和丰富,是人格的提升,是在与自然越来越和谐的同时,人与人之间也越来越和谐。

(三)精神生态观。19世纪以来,随着美国工业化不断发展,人们日益感到紧张与压抑,个体与社会、自然发展的矛盾不断激化,精神越发空虚,内心愈发孤独。梭罗指出,人必须人要不断发展完善自我,努力追求真理,构建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在与布莱克·哈里森的通信中他说“天空之高有如我们的理想。我们的理想之高不亚于一棵渴望成长的大树,大树挺拔,所以要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空间。每个人都要站稳双脚,那力量是不可抵抗的。”[7]他深信,一个聪明人必须在不竭之源泉的大自然那里获取力量和灵感,事实上他也是这样躬身践行的,在自然中他得到了他想要的精神慰藉,战胜了人生的空虚无聊,在淳朴的生活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找寻到了他生命的意义。[8]

四、梭罗后期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自然与原始人类的关系是和谐的。初民们满足于简单的生活水平,从不过分榨取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资源。然而美国工业文明起步后,人们一味热衷累积财富、追求物质享受,既忽视了自然之于人的意义,又不去思考过肆破坏自然的后果;而具有强烈生态意识和责任心的梭罗却敏锐地看到这个问题,并超前预测到大量砍伐树木,污染河水、捕杀动物这些严重破坏自然的做法,必将给后代人带来灾难。他一生都对印第安人的自然观非常着迷,曾多次考察康科德一带印第安人的生活状况和历史。他的几次缅因森林之旅都是邀请印第安人做向导,并倡导人们经常沿着印第安人的足迹朝圣于自然,晾晒生命,饿死罪恶。他用自身长达20年的观察和体验,借助文学作品,强烈呼吁人们,回归自然、保护自然。梭罗后期的作品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想观念影响并改变了当时流行的工业时代的自然观,从而树立了生态学产生之前生态文学创作的典范。

[1]罗伯特·塞尔编.梭罗集》 [M].陈凯等译.三联书店,1996:720.

[2]Hoag,R.W.“Thoreau’s Later Natural History Writings”[A].in Joel Myerson 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enry David Thoreau[C]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164-167.

[3] [5][6]亨利·戴维·梭罗.瓦尔登湖 [M].徐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64,87,4.

[4]Thoreau,H.D.The Heart of Thoreau’s Journals [M],Odell Shepard ed.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Inc.1961:176.

[7] 亨利·大卫·梭罗.寻找精神家园 [M].布拉德利·P·迪安编,史国强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12.

[8]卢普庭.试论社会环境和东方哲学对梭罗生态意识的影响 [J].中国科技信息,2009.23:67-68.

猜你喜欢

瓦尔登湖梭罗森林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卷土重来
200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哈Q森林
瓦尔登湖:澄明之境,澄澈之书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