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零部件测绘教学改革探索
2012-04-12任彩霞牛红宾何文平
任彩霞,牛红宾,何文平
(河南工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7)
0 引言
随着社会对工科大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原有的机械零部件测绘环节已不能与之相适应。 本文试以河南工业大学教学研究资助项目为依托,结合相关教学实践,对机械零部件测绘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1 课程教学发展现状
1.1 课程定位和功能
零部件测绘是工程图学的一个教学内容。 工程图学是工科大学生进入大学接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绘图、读图能力。 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所以,对于机械类专业来说,往往在学生完成工程图学理论学习任务之后,要安排零部件测绘这一实践环节[1]。 所谓零部件测绘,就是对现有的机器(或部件)进行分析和研究,经测量,画出零件草图、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全过程。 在生产实际中,零部件测绘是机电类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进行零部件测绘是技术改造、已有设备仿制和损坏零件修配的一个重要环节。 就测绘内容而言,它是运用图学知识、从工程角度进行实践的过程,是综合运用图学知识的过程[2]。 它有利于学生将图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1.2 零部件测绘教学的发展及改革要求
零部件测绘原来的教学安排是:教师对测绘内容进行详细讲解,测绘的每一步都由指导教师详细布置和安排,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学生只需按要求完成任务即可,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上世纪90 年代,计算机刚刚普及,能够实现计算机绘图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先进技术了。 但是,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用人单位对工科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3],单纯的绘图已不再是测绘的主要任务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成为测绘的主要任务。 因此,迫切需要对零部件测绘这一实践环节进行一系列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教学改革措施
鉴于原来零部件测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这样的改革思路:对学生的测绘任务进行项目化管理,指导教师的地位由原来的主导者变为辅助、引导者,只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学生的地位由原来的被动服从者变为积极主动的行为主体[4]。 据此,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1 测绘任务的改革
保留原来测绘中的拆卸、测量和计算机绘制零部件图部分,去掉尺规绘图部分,加强徒手绘制草图部分,增加到工厂实习部分。 零部件拆卸、测量是测绘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 而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徒手绘制草图能力的设计人员可以迅速、快捷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绘图也得到普及。 但是,由于徒手绘制零部件草图在生产实际中应用很广,而且现在也有许多企业不再使用尺规绘图,而直接由徒手绘制草图过渡到计算机绘图。 根据这种变化我们删除尺规绘图部分,进一步加强徒手绘制草图的训练。 同时,增加学生到工厂参观实习的时间,目的是让学生对零件的加工和测量有初步的了解,增强他们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
2.2 测绘前的准备工作
主要是指导教师在零部件测绘前的准备工作。它包括3 个方面的内容:需要测绘的零部件、检测使用的量具、工程技术应用手册。 原来进行零部件测绘所使用的木质、铝质模型,尺寸没有公差,表面没有粗糙度要求,零部件测绘的真实感不强。 因此,在以往的零部件测绘中,不少学生态度不够端正,想当然地认为这只是模型,不是真正的零部件。 有鉴于此,学生测绘用的零部件,尤其测绘的零件,应尽量到机械加工厂、实习车间等处去收集,即采用工厂实际使用的、或已经报废的零部件。 这样,学生在测绘时对零部件的尺寸公差、粗糙度、技术要求等就会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学生检测零部件使用的工具和量具,主要包括螺丝刀、钳子、游标卡尺、量规、内外径卡尺、千分尺、圆角规、倒角规等。 学生所使用的手册主要包括机械制造手册、国家有关标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手册和金属工艺手册等。
2.3 教学时间的安排
整个测绘时间为两周,安排在工程图学理论课和计算机绘图课结束之后(一般在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初)。 具体安排如下:
第1 天:发放测绘任务书,讲授测绘的概念、目的,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拆卸零部件,了解零件及部件的工作原理。 第2 天:测量、徒手绘制零件草图。 第3 天:参观工厂,了解部分零件或典型零件制造工艺。 第4~5 天: 徒手绘制部件装配草图。 第6天:机绘零件图。第7~8 天:机绘装配图。第9 天:撰写实习报告。 第10 天:答辩,完成测绘任务。
2.4 测绘环节的项目化管理
我们对学生的整个测绘过程进行项目化管理。首先,对全体学生进行分组,原则上4~6 人一组,以充分保证学生都有拆装、 测量零部件的动手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依据对图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优差搭配,确保小组能够顺利完成任务[5]。对于优秀学生,可安排担任他们测绘小组的临时“学术带头人”,让其多承担一些难度较大的测绘任务,速度也可以快一点。 对于基础不好、程度较差的学生,可适当放慢速度,安排的任务少一些,使他们有时间补习所缺知识。 指导教师对较差的学生可采用跟踪辅导、口头提问的方式,随时向他们提出问题,这对促进他们的学习大有帮助。 在这两周内,学生固定在绘图室里,以小组的形式工作,组内成员既分工又合作,有特定的任务需要完成,更接近实际工程状态。
2.5 测绘过程中的工程能力、工程意识的培养
在测绘过程中,我们注重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工程能力和工程意识的培养,具体安排如下:
(1)设计表达方案阶段的安排。 在对零件、部件进行表达时,我们启发学生充分考虑、大胆设想,设计出表达方案,然后与同组成员进行比较和讨论,最终确定较为合理的表达方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徒手绘制零部件草图时,我们动员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多种绘制草图的方法,如,将直线画直的方法、画圆的方法等。 学生积极性很高,学习效果显著。 尤其是在绘制零件外形和寻找某些零件曲线轮廓时,学生找到了多种拓印法。 通过运用这些灵活的方法绘制草图,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觉不再枯燥,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测量阶段的安排。 测量是测绘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测量数据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图形的尺寸。 在测绘时,指导教师只对所用的测量工具的功能、原理、检测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要求学生对精度要求不同零部件使用不同的工具、对不同的表面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对外螺纹外径的测量应选择千分尺,但对中径测量应采用三针法)。 要求学生选择合理的尺寸基准,学会数据处理;测量数据记录要及时、清晰、规范。 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检测能力。
(3)标注尺寸和技术要求部分的安排。 从某种意义上说,工程图学只包含两部分内容:图和尺寸。对于尺寸部分,工程图学理论知识中有如下几部分涉及:机械制图的国家标准(即如何正确标注),组合体部分(即如何清晰、完整地标注),零件图和装配图部分(即如何合理地标注)。 从整个理论课程来看,标注尺寸是贯穿始终的。 对于尺寸标注,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讲授,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学习,但最终的学习效果却并不理想。 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的工程经验太少。 尺寸的标注与零部件的加工和装配有密切的关系,而这正是学生缺乏实践的环节。所以,作为指导教师,一方面应指导学生通过查阅一些制造工艺类的手册,获得一些间接的经验;另一方面,应带领学生直接到工厂或制造车间,实地参观考察一些零件的加工过程。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让学生跟工厂师傅一起加工以两个典型零件(其中也包括一些零件的测量)。 通过这些实践环节,可以使学生增加一些具体的实际经验,从而在标注尺寸时不再随意和盲目,同时也使学生具备一些初步的工程意识。
(4)考核方法的安排。 以往的考核只是要求学生交图纸,学生只要绘制好图纸,就算完成任务了。而现在不仅要求学生交图纸,还要求学生就测绘任务进行答辩,使学生对测绘理解更为深刻。 此外,学生还需要提交一份报告,总结自己在整个零部件测绘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让学生对自己做出评价。 最后,让小组成员互作评价,以此作为教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一个参考。 这样,不仅考核了学生进行零部件测绘的结果,也考核了学生进行零部件测绘的过程,因而更为全面、客观。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在零部件测绘教学改革中对学生进行了项目化管理。 在实施过程中,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实践环节,改革了考核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长了学生的工程经验,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1] 富国亮.机械零部件测绘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现代教育2011(5):188-189.
[2] 李月琴.机械零部件测绘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07(2):67-68.
[3] 杨叔子.创新之根在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2):9-12.
[4] 吴迎春.紧密结合模具专业的"机械制图"课程改革[J].工程图学学报,2010(4):161-165.
[5] 郦银花.“机械制图”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实践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