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本逻辑视域下的资本主义演变规律

2012-04-12张华东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资本家资本主义工人

张华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思政部,陕西 杨凌 712100)

资本逻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囿于“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1](P25)而资本的行动逻辑则是无限增殖自身,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和动机是追求资本价值的无限增殖”。[2](P11)可见,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的灵魂。正是借助资本逻辑这个强有力的工具,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剖析才能如此入木三分。因此,探讨资本逻辑演变规律对于深化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具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

一、资本逻辑的两种模式:理性模式与非理性模式

所谓资本逻辑,就是资本的行动逻辑,是指资本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地扩张以追求价值增殖的本性”。[3](P76)然而,以往对资本逻辑的研究均只局限于“价值增殖”这一根基上,而没有意识到资本面临着两种不同的增殖逻辑模式。

(一)非理性模式

所谓非理性模式是一种只顾眼前快速增殖而不顾由此导致的长远后果的增殖模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托·约·邓宁的话:“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4](P871)指的正是资本逻辑模式。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方式,是不符合资本的本质要求的。因为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5](P178)它以实现“通过量的增大以接近绝对的富”[6](P177)为使命,谋求的是“无休止的价值增殖”。[7](P179)按照上述资本逻辑模式,尽管可能在短期侥幸地实现300%的增殖,但是资本的代理人最后被绞首了,此后将难以再继续增殖,这就完全违背了上述原则。资本家的这种做法也不符合马克思在资本循环中提及的 “单个资本家投在任何一个生产部门的总资本价值,在完成它的运动的循环后,就重新处在它的原来的形式上,并且能够重复同一过程。这个价值要作为资本价值永久保持和增殖,就必须重复这个过程”的精神。[8](P174)因为冒险不可能每次都成功,总有失败的时候,届时资本的代理人即资本家被绞首了,就无法继续为资本增殖服务。显然,此处的资本家只追求短期的增殖,而不顾长久的增殖。而在理论上,资本家必须将“越来越多地占有抽象财富成为他的活动的惟一动机”,[9](P178)他的目的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只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10](P179)因此,这种资本家并非理性的资本家,这种资本逻辑模式因其不可持续,也只能是一种非理性的模式。

(二)理性模式

所谓理性模式是指资本的代理人完全按照资本的本性要求,着眼于可持续、无止境的价值增殖,通过各种途径确保资本的运动不被打断和扰乱,兼顾价值生产和价值分配两方面的增殖模式。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增殖,资本逻辑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遵纪守法。“现代宪法和法律体系既是资本逻辑在其生成过程中不断要求突破封建主义传统束缚、争取政治和经济自由的产物,也是资本逻辑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11](P30)因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无论是在商品生产还是在商品流通中,无不依赖于一系列契约。契约要得到贯彻执行,必须要有法律效力。正基于此,威尔·赫登说:“无论什么形式的资本主义都需要一套法律框架,在法律框架中生意才能得以进行”。[12](P52)

其次要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制定合理的价格。因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击垮,必须提高生产效率,以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为了将生产的商品顺利销售出去,必须使商品的质量、服务和价格等对消费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此外还需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是生产和销售的关系。预付货币要能顺利带回更多的货币,必须既重视商品的生产又重视商品的流通,因为生产环节是价值增殖的前提,流通环节是价值增殖的实现环节,两者不可偏废。

二是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这是因为: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质量均要求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为此就必须处理好劳资关系;其次,由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要求一个和平的社会环境,因此“资本逃避战乱和纷争”,[13](P871)这也要求资本家处理好与工人的关系,避免劳资矛盾升级,引发社会冲突甚至革命;最后,为了刺激商品消费,必须刺激工人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因为对于资本家来说,“供给和需求的差额越大,就是说,他所供给的商品价值越是超出他所需求的商品价值,资本家的资本增殖率就越大”,[14](P134)这就要求资本家压缩个人消费,扩大投资。由此,商品的消费就主要依赖于工人。为此,必然要求提高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以提高工人的消费能力。

三是本国与他国的关系。资本的不断增殖必然导致其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地扩张,资本逻辑的扩张并不局限于特定国家内部,还表现为一种国际性、世界性的全球拓展过程。[15](P30)当其跨越国界之后,就必须妥善处理国际关系。重商主义那种鼓励本国产品出口限制他国商品进口的政策是不可能长久的,因为对方也可采用同样的政策,此后双方必然陷入僵局,导致两败俱伤。因此,建立在零和博弈原则上的贸易保护并非解决之道。只有坚持互利共赢,公平竞争,才符合资本的利益。

四是商品生产、消费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为了当代资本的快速增殖而不惜以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为代价,这是不符合资本长久无止境增殖的要求的。一旦地球毁灭,人类灭亡,资本再也找不到代理人为其增殖服务,也找不到工人为其生产价值,资本必然也难以独活。因此,只有理性处理好资本与人、资本与社会、资本与自然的关系,资本方能无限地运动和持续地增殖。

总之,根据增殖是否合乎理性、是否可持续,资本逻辑存在着理性模式和非理性模式之别。然而,尽管资本逻辑存在着上述两种模式,但是这两种模式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资本逻辑模式

在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资本为了尽快地增殖,往往不择手段,尤其惯用暴力,因而资本逻辑是非理性的。在这一阶段,资本最关注的是近期的快速增殖,而较少考虑长远增殖。于是,为了积累资本,资本及其代理人通过暴力蛮横地侵占农村居民的大量土地,导致大量失地农民流离失所,无数的房屋和小农户消失了,甚至很多城市也因此衰败。而这一切都是在“把耕地转化为牧羊场”的口号下进行的。[16](P825)通过这种“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资本迅速积聚增大,同时也为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但是,这些失地的无业人口并不会自愿到资本主义工厂遭受资本及其代理人的剥削。为了迫使这些劳动力进入资本主义工厂,资本家又通过血腥立法残酷惩罚无业游民,于是被暴力剥夺了土地而变成流浪者的农村居民,由于这些古怪的恐怖的法律,经受鞭打、烙印、酷刑,被迫习惯于雇佣劳动制度所必需的纪律。[17](P846)为了从这些雇佣工人身上榨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新兴的资产阶级还将工资限制在有利于赚钱的界限内。[18](P847)在国外,资本家又通过以武力为后盾的奴隶贸易、殖民掠夺等方式使自己迅速积累了大量资本。由此,资本终于完成了极其残暴和血腥的原始积累。

由于此时的资本逻辑充满了野蛮、非人道的行径,马克思因而对其评价道:“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9](P871)在此,有必要作出澄清的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是资本主义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并不能由此推断资本主义的整个时期的状况,正如不能根据一个人的婴儿时期来推断其成年后的情况。原始积累时期的很多做法在资本主义走向正规和成熟后就不一定还是合宜的,比如暴力掠夺。如果资本主义的正常情况是暴力掠夺,资本主要是靠暴力掠夺来实现增殖的,资本逻辑就是暴力掠夺的逻辑,那么资本主义只是重新按暴力分配已有的社会财富而已,并不能创造任何社会财富,决不可能出现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0](P277)这种情况。显然,资本主要是通过和平的手段增殖的,资本逻辑是和平增殖的逻辑,其诞生之前和诞生之初犹如一个婴儿与其成年后有很大不同,存在着很多特殊的现象也是很自然的。一般而言,符合本性要求的就是贯之一生的,不符合本性要求的随着其不断成熟会逐渐销声匿迹。而暴力掠夺就是这样一种不符合资本本性的迟早要淡出的资本增殖方式之一,因为现有的财富尽管巨大但终归还是固定的,随着暴力掠夺的不断进行,在将全部财富掠夺完毕之时,资本增殖也将走到尽头,这不符合资本无止境增殖的要求。

综上所述,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暴力掠夺方式是资本主义产生前后这一特殊时期特殊的增殖方式,是资本逻辑的非理性模式在资本主义早期的特殊表现形式。这种方式尽管可以在短期内聚集大量的资本,但是不具有可持续性,必将退出历史舞台。这也是对“为什么这一进程,或至少马克思关于它的大部分解释,到资本主义社会建立起来之后似乎就戛然而止了呢?”[21](P17)这一问题的很好解答。

三、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资本逻辑模式

在资本主义确立其统治地位后,资本主义进入了自由竞争的阶段。马克斯·韦伯非常看重自由市场竞争这一点,他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的最基本的前提”。[22](P238)在这一阶段,资本增殖主要依赖的手段已非暴力掠夺,而是剩余价值生产。

马克思指出,为了增殖资本,资本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剩余价值生产的途径,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无论是哪一种生产,其前提必须是在市场上购买到能够生产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的商品,即劳动力。这些劳动力正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被侵占了土地的农户的后裔,也包括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的最初,由于各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效率都不太高,因而面对庞大的需求市场,商品不愁卖不出去,只愁生产得不够多。很自然地,在商品生产和商品销售之间,天平偏向前者。这也就是萨伊定律出现的背景。这给资本家一个错误的信息,导致资本家只知拼命压榨盘剥工人,工人就如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被资本家驱使着生产更多的商品,以期实现更快的增殖。然而,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工业革命的发生,资本主义企业生产商品的效率越来越高,生产的商品也越来越多,而商品的需求市场有限:由于资本家啬于消费,勤于扩大再生产导致资本家的消费欲望受限,而工人尽管有消费的欲望,却被资本家微薄的工资所限根本没有消费能力。于是,一方面是持续扩大的商品供应,另一方面是不断萎缩的商品需求,两者矛盾不断累积终将爆发以生产相对过剩为本质特征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爆发给热衷于商品生产而忽视商品销售的资本家以沉重的打击,让资本家逐渐认识到资本增殖的程度不仅依赖于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多寡,更依赖于真正销售了多少,即有多少消耗在商品上的个别劳动时间转化为了社会劳动时间,有多少无法实现转化,没能完成 “商品的惊险的跳跃”。[23](P127)经济危机时期大量耗费了工人的劳动却没能顺利完成这种跳跃的商品确证了依赖于拼命剥削工人这种增殖方式的短视、不可持续和非理性。

此外,在这一时期,资本家为了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仅只给予工人仅够维持其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的工资,而且往往不重视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工伤事故频发。工人不愿忍受这种悲惨的遭遇,不断起来反抗斗争,商品再生产过程不断被打断,最终也影响到资本的增殖。

因此,虽然短期看,资本家通过残酷剥削工人可以从工人身上榨取到了较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快速实现了增殖,但是工人阶级因此而陷入贫困,对商品的购买力锐减,资本家驱使工人生产的商品最后销售不出去,大量商品的价值无法实现,社会再生产无法顺利进行。在这种情况下,非但资本不能实现增殖,资本家反而落得破产的下场。这也是市场对目光短浅者的一种惩罚。这种惩罚说明:无论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还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完全依赖残酷剥削工人以实现资本的增殖均是难以持续的。更何况工人在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下将联合起来进行革命,将资本主义推翻,建立没有货币和资本的共产主义社会。因此,这种资本增殖方式归根结底对资本是不利的,是一种非理性的增殖模式。如果资本不转变其行动逻辑的模式,则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不可避免,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与生产的社会化的矛盾不可避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不可避免,资本主义也将不可避免按照马克思的推断那样走向灭亡。

四、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逻辑模式

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彰显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矛盾的转变,它表明整个社会已经从生产小于消费转变为生产大于消费。为了在新环境中更好地增殖,资本不得不转变其行为逻辑模式。

生产大于消费,这是买方市场的特征。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作为商品生产者的资本家必然面临着同行激烈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胜出,资本家必须竭力提高自己商品及其服务的质量,降低商品的价格。为此,资本家必须充分发挥雇佣工人的聪明才智。而要做到这一点,资本家必须善待工人,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提高工人的工资待遇,否则工人消极应付,不可能有创造性的劳动与成果,而这样的资本主义企业必定要在竞争中失败。

因此,资本主义企业不同的做法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那些注意改善资本家与工人关系的企业由于工人的生产热情高,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而不断壮大;而那些依然按照旧思维,靠残酷剥削工人增殖的企业,其经营时常受到工人罢工等的阻扰,不断在竞争中倒闭或被兼并重组。这种分化导致前者愈来愈强,后者日益衰落,最终前者成为少数几家垄断者,而后者或者已破产倒闭,或者被垄断企业兼并。于是,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时期转向垄断时期。

垄断的出现表面上看是资本主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结果,其实质则是资本逻辑的理性模式战胜其非理性模式的结果。因为某一企业的资本家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必然要遵纪守法,必然要通过改善劳资关系来激发工人的生产潜能和劳动热情以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必然要兼顾商品生产和商品销售的关系,使生产出来的商品尽可能多,而且均能顺利销售出去。而这都是资本逻辑的理性模式所要求的,按照这种方式增殖的资本才能日益强大,战胜依然采用非理性模式增殖的资本。

垄断资本主义本身是资本逻辑理性模式的结果,但毕竟单个企业力量有限,不可能完全按照理性模式的要求去做,比如它无法代表国家处理本国与他国的关系,为其打开国际市场。于是,资本逻辑的理性模式要求国家对经济进行适当干预,垄断资本主义由此进入第二阶段,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诚如一直热衷于研究资本主义的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所言:“资本主义之成功端在它与国家互为一体,它本身即成为国家。 ”[24](P16)只是在自由竞争时期,由于迷信市场万能论,资本一直排斥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是,经济危机的不断爆发和打开商品销售的国际市场、寻找低廉的原料产地的需求,则使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成为必需。

简言之,国家在这一阶段为资本增殖模式的理性化所起的推动作用在国内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法律政策支持工人组织工会、设定最低工资标准、规定工作时间等,使工人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有所改善;二是对经济活动进行一定程度的国家干预和调节,部分弥补了生产的盲目状态;三是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在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更好地实现资本增殖,都不约而同地寻找国际协调。经过国家的这些调节,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一定的理性化,由此推动了资本主义更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经济危机和无产阶级运动有所缓解。

总之,尽管在这一时期也存在着资本逻辑的非理性模式的影响,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从维护全体资本的长久增殖出发,对经济活动进行了一定干预,以及垄断资本主义由于实力雄厚,加大科研投入,从而使得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资本主义终于转危为安,延缓了其衰亡的命运。

五、当代资本主义的资本逻辑模式

20世纪上半世纪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给资本主义敲响了警钟,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深刻解剖和预言,使资本主义更明了自身的缺陷而不断进行自我调节。调节的内容不胜枚举,但其实质均是资本逻辑日益从非理性模式转向理性模式。从这个角度看,“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就是社会的各个方面理性化的过程和表现”。[25](P574)这种理性化除了缓和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兼顾商品生产和商品销售、发挥国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以弥补市场失灵之外,在当代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体现在商品生产、消费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处理上。资源和环境本来是资本扩张的条件,[26](P10)可资本非理性扩张却导致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这是由于积极效应的当下性与消极后果的滞后及长期性之间的不对称[27](P106)引致短期行为成为市场化初期的普遍现象。[28](P56)在这种行为模式下,资本只关注自身收益而不关心社会总收益或公共损失,这使得它们常常为一己之私而置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采于不顾。

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了生态保护,矛盾不断累积直到现代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于是,环保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开始在世间蔓延。同样蔓延的还有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即可持续发展,它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就是在资本增值的过程中,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这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体现的是资本逻辑的理性模式之要求。

其二是体现在本国与他国的关系的处理上。历史上,资本为了快速增殖惯用殖民主义。在原始积累时期,商品经济较发达的国家为了快速积累资本,往往对其他弱小国家和民族实行海盗式的掠夺、欺诈式的贸易,以及进行贩卖奴隶的活动。这是殖民主义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特殊表现。尔后,在自由竞争和垄断阶段,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又采用军事、经济和文化侵略的手段,使弱小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丧失独立和主权,成为其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廉价劳动力市场和军事基地。资本的殖民主义导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变成了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激起殖民地人民的激烈反抗。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一些原先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殖民统治的国家纷纷独立。既是迫于现实考虑,也是出于资本逻辑的理性模式要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于是寻求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和平相处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因为通过直接投资和进口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发达国家的资本能增殖更多。正是在此基础上,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应运而生。

综上所述,尽管资本主义还存在着各种非理性的行为和表现,比如在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居民不再储蓄,不再为崇高的清教主义原则准备未来,而是不顾一切地为消费,为眼前的享受而信贷”,[29](P40)这说明当代资本主义远没达到资本逻辑理性模式的真正要求,但是资本家在长期的实践中已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短期获利已经不是价值的正确指标。正是在这种认识和对现实的不断反省中,资本逻辑的非理性模式逐渐式微,而其理性模式日益凸显。这正应了那句话:“没有理性,或者说,没有手段对目的的不断适应,没有对各种可能性的精明计算,那自然也谈不到资本主义。”[30](P639)

六、资本逻辑的未来演变趋势

对资本逻辑的历史考察业已表明,随着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资本逻辑的理性模式逐渐取代其非理性模式,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日益深入。资本逻辑的理性模式要求资本在增殖时要妥善处理其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这体现了资本与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自然的发展的一致性要求。由此引发一个问题:如若未来资本逻辑的理性模式完全取代其非理性模式,资本将在促进人的解放、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环境的保护中理性增殖,资本是否会永久存在?这又是否说明资本主义将不再因阻碍生产力发展而走向灭亡?

我对此问题的回答是,尽管资本为避免灭亡而可能在理性中增殖,因而致力于人的解放、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但这只是避免其因阻碍生产力发展而灭亡,却不能避免因其与人的解放的矛盾而走向灭亡。一言以蔽之,在人的发展与资本逻辑之间存在着二律悖反的关系。资本以奴役人为前提,正是在资本逻辑的统治下,“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31](P775)它先是将资本家变成了没有人自身的灵魂而只有资本的灵魂的人格化代表,再通过资本家来奴役工人为其增殖服务。而人的解放将使这一前提成为虚幻,此后人将作为自由人而存在,资本逻辑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生命逻辑——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逻辑。

七、结语

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言,“产生资本主义的因素是合理的持久企业、合理的会计、合理的计算以及合理的法律,但也不是只有这些。必要的补充因素是理性的精神、总的生活举止的理性化以及理性的经济伦理。”[32](P30)资本主义要产生、发展以及持久存在,必须不断地走向理性化和理智化,从资本逻辑的非理性模式为主导走向以其理性模式为主导。在资本逻辑理性模式的作用下,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也开始觉醒和走向自由解放。最终,资本逻辑必将消亡,这也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

[2]汝信.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J].世界历史,2009,(3):11.

[3]程新英.资本的逻辑与当代社会发展困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3):76.

[4][5][6][7][9][10][13][16][17][18][19][2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71,178,177,179,178,179,871,825,846,847,871,127.

[8][14]马克思.资本论(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74,134.

[11][15]郗戈.从资本逻辑看现代性逻辑的生成与发展[J].社会科学辑刊,2010,(1):30.

[12]赫登,吉登斯.在边缘:全球资本主义生活[M].上海:三联书店.2003.52.

[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21]佩罗曼.资本主义的诞生[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

[22]韦伯.经济通史[M].上海:三联书店版,2006.238.

[24]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M].上海:三联书店,2006.16.

[25]付娟.马克斯·韦伯的理性资本主义论解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74.

[26]王永章.马克思资本逻辑悖论新探[J].社会科学家,2009,(10):10.

[27]吕乃基.科学技术之“双刃剑”辨析[J].哲学研究,2011,(7):106.

[28]李瑞娥.资本观与资本逻辑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J].财经科学,2005,(4):56.

[29]阿尔贝尔.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40.

[30]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2卷)[M].上海:三联书店2002.639.

[3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5.

[32]安德烈·冈德·弗兰克.依附性积累与不发达[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30.

猜你喜欢

资本家资本主义工人
为了不吃预制菜,打工人有多努力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Bernard Shaw’s Wisdom 萧伯纳的智慧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调配工人
基层关工人的梦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工程师变成“资本家”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