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更新的镇域世界——山东省胶州市李哥庄镇“富民强镇”调查
2012-04-12卢希悦
卢希悦
(山东省经济学会,山东 济南250014)
马克思曾经说过,“哲学家们只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1页)。对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海外有个说法,“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其实,也不尽然。山东省胶州市的18个镇域中,财政收入过2亿的有8个,其他10个镇域也超都过了亿元。所以说,这里是镇域经济群体崛起和万象更新的镇域世界。其中的李哥庄镇,在“富民强镇同步走”的战略实施中,用创新发展的多种举措改变了镇域世界。她像一颗破壳而出的东方明珠,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特色。希望通过对李哥庄镇“富民强镇”经验的总结,让中国的4万多个镇域及山东的1100多个镇域受到启发,推动镇域经济的群体发展和群峰崛起,为中国经济建设的高位崛起奠定坚实丰厚的社会基础。
一、城镇化率的高倍提升
衡量镇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要看工业总产值、GDP总量和财政收入的多与少,更要看城镇化率的高与低,因为城镇化率是一个衡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性指标。我国的乡镇多是以农村、农业和农民为主的镇域,城镇化水平较低。这也就是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所谓“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三农问题”。
令人感到欣喜和惊奇的是,2011年胶州市李哥庄镇的城镇化率已高达63%,既高于全国和全省城市化水平的50%,也高于某些“万亿大镇”或“千亿大镇”的城镇化水平。这个数据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不仅意味着该镇工业化进程的迅速发展,而且包含着该镇已将60%的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过上了与城市居民不相上下的城市生活。这一巨大转变,不仅改变了李哥庄镇域世界的原有面貌,而且已被青岛市规划为胶州湾小城市发展的新定位,即乡镇向小城市转型的定位。
一个镇域的城镇化率,本来是不应与国家的城市化率相比较的,因为我国的城市化率主要是大中小城市人口与镇域农村人口之间的比率。中国的城市化率之所以低,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某些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因为绝大部分镇域多是以农村、农业和农民为主的镇域,其自身城镇化率很低,不少镇域的城镇化率都在个位数之内,少数镇域甚至接近于“零”。因为除了少数靠财政吃饭的公务人员外,绝大部分居民是农民。由此可见,李哥庄镇的城镇化率达到63%,可以说是一个扭转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乾坤大转移之变。若全国和全省的所有镇域能把城镇化率提高到20%或30%左右,全国和全省的城市化水平即可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基本接近或超过某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
二、农民收入的大幅增长
《中国青年》2010年第22期发表的日本学者加藤嘉一的文章说得好,“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和未来面貌,取决于生存在最底层的群体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过着什么样的日子”,“百姓们的生活状态,才是衡量中国崛起的核心标准”。而这个“最底层的群体”,就是占中国半数人口的农村居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面貌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然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却由上世纪80年代的1.84∶1,扩大到现在的3.33∶1,成为世界36个主要国家中差距最大(超过2∶2)的三个国家之一。若把农村居民享受不到的社会公共福利因素计算在内,其实际差距约在6∶1左右。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差距是7∶1,这一数字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城乡居民人均财富的实际差距。因此,践行《共产党宣言》关于社会主义要“把工业与农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的历史使命,仍然任重而道远。
李哥新镇在“富民强镇同步走”的战略实施中,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城镇化率,将60%左右的农村居民转变为在镇域从事二、三产业的镇区居民,而且把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提高到2011年的1.46万元,这一数字既大幅度高于全国和全省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也较大幅度高于某些“万亿大镇”或“千亿大镇”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这个数据以及李哥镇镇区农村居民“富民乐业”的繁荣景象告诉人们,若全国和全省的所有镇域,都能把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提高到万元以上,百姓们有了自我生存发展的谋生能力,那么,农村的民生问题也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多了。同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也会相应缩小。
三、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
俗语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但怎样才能实现“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服务为两翼,三业融合,协调发展,富民为本”的产业发展战略,对许多镇域而言,仍是一个悬而未知的大问题。李哥庄镇之所以能够创造如此快速城镇化历史进程,实现镇区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同步增长,开拓镇域世界创新发展的新里程,其成功之道就是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
首先,是传统工业升级与新兴工业的融合发展。传统工业具有劳动密集程度高、投资少、见效快、有利群众致富等产业特点。所以,该镇大力升级发展了以制帽、假发、建材、木器、食品加工为主的传统产业,“立足一个专字,突出一个大字”,实现了传统产业的集群发展。如遍及镇区和农村的各类制帽企业已有230多家,年产值36.8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产品远销大江南北、欧亚拉美和非洲等国,并辐射推动了青岛、烟台、临沂、诸城、沂水等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小帽子也可做成大市场,成为百姓的致富之路。
该镇在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的同时,为提高镇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还积极创办了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生物制药、低碳建材等新兴产业项目。其中,仅天能电力项目,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过10亿,上缴税收8300多万元。在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产业的融合发展中,该镇已有企业68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2家,为工业富民强镇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是工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除工农业之外的所有产业,都属于服务业即第三产业。服务业具有发展空间大、劳动密集、产业链条长、资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少等产业特点,是阳光产业。而且,工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资源、资金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都是通过服务业来提供的。所以,在大力发展现代工农业的同时,必须大力繁荣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李哥庄镇正是在工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中,不仅提高了镇域产业发展的综合实力,也开拓了富民强镇的新里程。
仅从商业物流服务业发展来看,该镇不仅打造了镇区8条特色商业街,还先后引进了青岛利客来和利群两大商业集团面积过万的大型超市、年呑吐量10万吨以上的天驰仓储物流项目,建成了青岛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保税仓库。此外,文化、教育、卫生和生态旅游及其他服务业项目也迅速发展,开创了服务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从而强化了镇域经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诸多镇域在“重农轻商”或“重工业轻服务业”的传统思想影响下,仍把服务业看作是“无足轻重”的产业,这也是镇域经济发展落后和脆弱的重要成因之一。当然,这也与山东第三产业发展落后的大环境有关。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建国63年来,山东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有50多年都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这种状况需要引起各级领导们的高度重视。
四、社会保障的优化建设
实现“富民乐业”的强镇宗旨,不仅需要坚实丰厚的产业基础,也还需要完善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李哥庄镇在实施“富民强镇同步走”的发展战略中,还有一个最明亮的闪光点,就是强化和优化社会公共基础设施体系、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社会公共安全体系的建设,因为这“三项建设”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富民宗旨的根本要求。
该镇在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百年大计,着眼未来”。建成区已实现集中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和物业管理全覆盖;柏油路、公交车、自来水、数字电视和宽带网全部实现“村村通”;两污管网覆盖率和污水处理率持续保持100%;在各个镇区和所有村庄建立起“户集、村收、镇立、市处理”的垃圾清运处理系统,极大地静化了农村环境;实施的“增绿、补绿、堆绿”绿化工程,极大地改善了环境质量。
该镇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按照“利民、均等、高效、全覆盖”的服务原则,将网络、供电、工商、公安、卫生等部门相关权限“打包”下放,创造了以“一个中心四个重点”为网络的便民服务体系;新农合覆盖率达到了100%;全镇8所中小学全部达到了青岛市规范化办学水平;建设启用了敬老院、残疾人之家等活动场所;新建了占地30多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一级甲等卫生院;建设丰富了镇区中心文化广场。
该镇在社会公共安全体系的建设上,创新创业,敢为人先。在全国率先成立了首家民间消防机构——青岛永安民建消防队,打造了“镇域十分钟消防圈”;成立了“平安协会”,建立起由46人组成的专职“平安信息员”队伍,弥补了公安警力编制的不足;组建了胶州市应急救援大队李哥庄分队;成立了青少年应急安全知识教育基地;创建了覆盖城镇和农村的电子视频监控网络。
以上“三个建设”中的诸多亮点,是很值得各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学习、思考、研究和借鉴的,因为从中可以领悟到李哥庄党政领导人是如何情系于民、谋利于民和执政为民的。
五、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和城镇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工业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和城镇转移的过程。当这个过程进展到一定程度时,也就是“青壮年到城镇去做工,农村只剩下老人和儿童”时,自然而然地提出了“民以食为天,谁来赐天食”,即谁来种地和怎样种地的问题。在这些城镇化率较高的镇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承包30年不动的大政策”显然已是不合时宜了。必须通过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社会变革,才能以新的生产方式巩固和优化农业的基础地位。
李哥庄人不仅懂得“发展才是硬道理”,更加懂得改革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理。为推进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已在全镇组建了17年土地合作社和4个专业合作社,并创办了“鸣飞农场”。该农场通过土地流转,已集中了5300多亩耕地,招聘了130多个农场工人,配备了各种大型农业机械,这些尝试和创新使它成为农村改革的领军镇。
该镇在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进行深刻社会变革的同时,更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进程。他们将镇属36个农村规划为8个农村新社区,并按照农村城镇化的要求开工建设,展现了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
我国和我省有些经济强镇,虽已具备了改革条件,但由于思想保守,缺乏改革的勇气和胆识,至今仍稳守着农业生产的传统模式,这事实上是在阻碍农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李哥庄镇深化农村改革的经验告诉人们:早改早受益,晚改晚受益,不改不受益。
六、继续崛起的文化动因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品格、动脉、基因和动力,从而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人们开始形成一个新的理论共识:“经济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前面是经济。”也就是说,在经济差别的前后,必有不同的文化动因。在现有的文化态势中,可看到经济发展的未来态势和走向。所以,“只有文化落地生根,才有经济高位崛起”。李哥庄镇的经济发展和崛起,必然也有其深层文化动因。
文化的本质含义与核心内容,不是播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教育卫生等文化外延范围或载体对象,而是指以创新为灵魂的科学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而且,这种精神是以主流文化为主导的多元文化的熔铸与整合。在当今的中国,多元文化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区域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和外来文化等。
从主流文化建设上来说,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和践行是中心,其中的关键又是各级党政领导人的态度和行为。李哥庄镇的党政领导人,从邓小平理论中领悟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哲学真谛,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大政策,改革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学论断;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领悟了只有使百姓致富,过上殷实富裕、安居乐业的生活,才是真正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由此,他们才能做出推进镇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政治进步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不断实现着“富民强镇同步走”的战略目标。
从精英文化建设上来说,镇村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是镇域精英文化的主体。该镇党委和政府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建设方向,“以学而不获的毅力、学而乐思的精神、学用相互的态度”,培养锻炼出了一批“创新有思路,管理有办法,发展有本领”,“把思想集中在‘想干事’上,把胆识体现在‘敢干事’上,把能力展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的精英队伍,从而实现了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战略目标。
从区域文化建设上来说,该镇对自己地处沿海所独有的海洋文化、港口文化、对外贸易文化、外来文化的区域文化特点和优势,不仅胸中有数,而且把握在手。在全镇686家企业中,来自日本、韩国、香港、台湾投资商就有100多家。就是以本地居民为主的230家制帽企业,其绝大部分产品也属外贸产品。当地区域文化为该镇经济发展和崛起提供了文化动力和外向发展新空间。
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来说,该镇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文化区。齐文化是“尊法倡改,兼容万家”的文化,其核心内容和本质特点是:讲尊道,重人德,倡改革,厚民生,重工商,兼义利,审时势,善应变,尚法制,尊人才,能竞争,敢创新。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要素,也是熔铸李哥庄人精神力量的重要文化元素,从而也是推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力量。
俗话说,山青水秀,方有人杰地灵。该镇地处沿海,又有纵横交错的入海之河,仅镇域内水区就有7000多亩。再加上李哥庄人对老子《道德经》中“上善若水”至理名言的理解和传承,他们把老子“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改为“七善要求”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从而也是该镇人杰地灵,创业有为的文化动因和文化力量。
集中说来,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指导下,由多元文化熔铸整合而成的李哥庄人所遵循以创新为灵魂的科学精神,尊道贵德,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知难而进,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团结奋斗,矢志不移的人文精神,是该镇经济发展和崛起的深层文化动因和文化力量。这种文化动因和文化力量,正如宋代大思想家张戴所说,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德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搏大胸怀和豪情壮举。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研究和教育的理论工作者,目睹李哥庄这样一个“万象更新的镇域世界”,所感到的不仅是欣慰和惊喜,更多的则是受到教育和洗礼。这颗破壳而出的东方明珠,使人眼前一亮,视野大开,思维醒悟,信心倍增。它使人更加懂得:理论虽然是实践的指南,但实践才是理论的源泉,因为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产生、丰富、发展和创新,并得到最后的捡验。也就是说,一切真理和真知,不是生长在书本和课堂上,而是活跃在丰富多彩和瞬息万变的实践之中。所以,理论工作者的第一要务和第一使命,首先是要向实践学习,使自己的理论思维始终活跃在永无止境的实践中。
写到此时情意未尽,特赋《东方明珠》,以诗言意:东方明珠李哥庄,镇域世界创辉煌。富民强镇同步走,万象更新谱华章。城镇化路趋前行,百姓乐业福一方。文化动因催崛起,新城扬帆志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