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
2012-04-12杨维荣
□杨维荣
(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在当前的教学体制下,所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什么都学过, 却什么都不会”的尴尬局面,显然这不符合我国目前所倡导的培养社会以及企业需求的创新性人才的宗旨。
一、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作为一门注重实践性的学科,学生往往得通过大量的上机操作,对课程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性的练习,才能理解掌握这门课程。但是在当前,我国的高校计算机教育很多时候却并非如此,这样不仅无法满足新时代用人企业及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同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层面。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依然存在诸多的不足与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
(一)重理论、轻实践。当前我国的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倾向于理论教学环节,教师更多的是偏重书本知识的讲授,课堂上主要向学生灌输理论层面的内容,实践操作层面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自己在课后进行训练与实践。然而计算机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除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扎实与否之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只有在真正运用、操作中才能体会到计算机软硬件工程的思想,从而熟练地运用与掌握本门学科。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未来是要踏入社会进行相关计算机技能的实践操作,若仅仅是理论教学,缺乏必要的实践操作,必然会使得学生无法熟练有效地运用相关知识,此外依靠学生课下的实践操作,一旦学生遇到问题无法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与帮助,使得课后实践操作环节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课程教学上,一定要给学生增加相当比重的教学实践环节,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切实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接受所学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知识。
(二)实践教学缺乏创新性与时代性。计算机专业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注重学生实践动手与操作的课程。但是我国目前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所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却大大地与目前时代的发展以及企业的需求相脱节,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往往缺乏比较贴合当代社会需求的实际项目背景,学生在课堂中缺乏更多的交流与沟通,使得学生在有限的程序编写时间中只能单打独斗,无法有效地发挥团队开发与合作意识,大大降低了学生自身的发散性思维以及朋辈之间思想碰撞所产生的火花效果。并且针对不同的理论知识教学缺乏相应的上机实践操作,缺乏系统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所有诸如此类的种种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从而对学生学习的兴趣、成绩也产生了影响。
(三)教学大纲设计缺乏弹性。我国目前计算机课程教学大纲设计不够灵活,缺乏弹性,没有很好的根据时代的发展做到不断地更新与改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教育在教学材料的使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式的创新等诸多方面都与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而且许多知识点的设置以及课程的教学理念都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变化以及众多新技术、新软件的出现,在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教学大纲中也没有很好地得到体现与发挥,而学生在学习传统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后,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并且在其毕业之后这些知识早已被时代所淘汰,这也是近年来直接导致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企业以及社会需求的重要原因。
二、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
根据上述所提到的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不足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目前企业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以及时代发展对于计算机无论是软件或是硬件的提升,提出以下几点关于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建议:
(一)加强实践教学、增设案例讨论。计算机教学除了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外,实践环节的检验更是考核一名学生对于相关知识是否掌握的最终标准。鉴于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以及计算机课程的特性,应该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在教材上,结合国际优秀学校的学习经验与内容,引入欧美国家高校所使用的教材,加强教材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编排,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积极地加入符合时代进步以及企业需求的实践教学环节。并且结合当下的实际背景,创新性地设立案例讨论,而案例讨论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背景相结合,从案例讨论中真正了解到不同软件以及不同知识点的重要性及实际应用情况与方法。而案例讨论的问题越深入,就越能够引起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与热情,课堂的讨论气氛也更加浓烈,越能够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进行开发,教学效果就越好。
(二)提升教学大纲弹性。在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学大纲是教育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必要保证。二十一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领域在短短数十年间从硬件到软件的发展突飞猛进。而教学大纲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总领,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及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状况,在兼顾稳定性与先进性的同时,进行合理的适当的变动与改变,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等,顺应时代的发展,从而使教学大纲更加的富有弹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学到符合时代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的相应知识,避免从学校出来后所学知识已经过时的局面出现。此外,教学大纲的设置上,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帮助学生对于相关领域未来的发展动态有所掌握,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运用能力。
(三)建立网络教学平台。从国外网络教学的发展情况来看,已经建立了一套非常完善的远程教育体系,学生可以在家中或是校外自主学习,教师则通过远程授课或是通过网络的形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与困惑。当前,我国大多数的高等院校都已接入了互联网并提供其接入端口,拥有完善的校园网络,因此,高校通过将网络平台作为第二授课平台,教师可以上网授课,同时,学生遇到相关的问题以及学习上的困惑,则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寻求同学以及教师的帮助,利用网络平台这一媒介,极大地增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对问题的探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引入探究式教学。探究教学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进行探究的学习环境,它的中心是“学习”,学生在一种相对民主、轻松的气氛中进行学习与创新。二是进行探究的服务支持,它的中心是“服务”,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需要帮助时,教师要提供其必要的指导。从目前国内外计算机教学中对探究式教学的运用状况而言,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集中度以及对于课程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讨论中,是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有效实施将有助于实现学科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和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自身的探究精神与探索兴趣。
三、结语
信息时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较过去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特别是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不仅需要其拥有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强调在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中的不断自我更新与自我进步。就我国传统的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而言,存在着众多不足以及需要改进之处,无论是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内容都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以及社会对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根据新时代对于人才的新要求,计算机专业教育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与进步,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真正适应时代的发展,最终提升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龚炜,石青云,程民德.数字空间中数学形态学——理论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2]朱艳龙.案例教学在《软件工程》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与网络,2010,(20).
[3]吴昊,黄波,陈悦.《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管理开发,2011,(03).
[4]张有为,马飞,马登伟等.研究生《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3).
[5]谢伟增.高职层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路径探索[J].福建电脑,2006,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