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几种常见毒蕈的识别、毒性与中毒治疗
2012-04-12褚洋洋
王 莹,褚洋洋
(1.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毒蕈又称毒蘑菇、毒菌、毒茸等。全世界已知的毒蕈有百余种,目前在我国已发现80余种,能威胁人类生命的有 20余种,极毒者 10种左右[1,2]。据2010年第九届全国食用菌研讨会的数据,黑龙江省现已发现67种毒蕈。毒蕈中的毒素种类繁多,成分复杂,主要有胃肠毒素、神经精神毒素、血液毒素、肝肾毒素等。误食后发病急,一般食用几小时就会出现不适。症状表现复杂,常常是某一系统的症状为主,兼有其他症状。如胃肠症状、神经精神症状、溶血症状、实质性肝脏肾脏损害症状等。其中脏器损害型最为严重,死亡率极高[2]。据统计,毒蕈中毒人数虽只占总食物中毒人数的5.1%,但死亡人数却占到一半以上。2004~2009年全国共报告毒蕈中毒事件311起,中毒1954例,死亡409例,病死率为20.93%[3]。
蘑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但在采食野生蘑菇时,必须格外小心,以防误采误食。
1 黑龙江省主要毒蕈的识别特征及毒性
1.1 豹斑毒伞(斑毒伞、满天星、假芝麻菌) A-manita pantherina(DC.ex Fr.)Schumm.
1.1.1 识别特征
菌盖宽3.5~14cm,初扁半球形,后平展,湿时稍粘,灰褐色至棕褐色,边缘色浅,有条纹,表面附着白色块状或角状鳞片。菌肉白色,薄。菌褐白色,较密。菌柄白色,长5~17cm,粗0.5~2.5 cm,空心,脆,下部有白色鳞片,基部膨大。菌环生菌柄中下部,白色,膜质,易脱落。菌托近杯状或呈环带。孢子印白色。孢子宽椭圆形。
1.1.2 分布与生境
河北、吉林、安徽、黑龙江、福建、广东、广西、河南、四川、云南、青海等地。5~9月青杠林、松林、杂木林中地上,群生。
1.1.3 毒性
含有毒蝇碱。食后发病快,一般1~6h,最短约半小时。主要作用使副交感神经兴奋。发病后心窝难受,上吐下泻,出汗、流泪、流涎、瞳孔缩小、感光消失、脉搏减慢而不规则,呼吸障碍,体温下降,四肢发冷。严重者常出现幻觉、谵语、抽搐、昏迷,甚至还肝损害和出血等现象,一般死亡较少。中毒后及时应用阿托品治疗效果较好。
1.2 毒粉褶菌(土生红褶菇)Rhodophyllus sinuatus(Bull.ex Fr.)Pat.
1.2.1 识别特征
菌盖宽6~20cm,最初扁半球形,后近平展,中部稍突起,边缘波浪状,常开裂,表面有丝光,污白色到黄白色。菌肉白色。菌褶最初为白色,老后变成粉红色。菌柄白色,肉质,基部膨大,长9~11cm,粗1.5~3.8cm,孢子印红色,孢子多角形。
1.2.2 分布与生境
吉林、江苏、安徽、河南、黑龙江、台湾等地。夏秋季针叶阔叶林中地上单生或丛生。
1.2.3 毒性
此菌食后发病较快,约半小时就会出现强烈的恶心、呕吐、上腹痛,腹泻等胃肠炎型中毒症状,以及心跳减慢、呼吸困难、尿中带血等。有时潜伏期可达6h,严重者可死亡。
1.3 毒蝇伞(蛤蟆菌、毒蝇菌)Amanita muscaria(L.ex Fr.)Pers.Ex HooK.
1.3.1 识别特征
菌盖宽6~20cm,幼时半球形,后平展,表面粘,鲜红色至桔红色,有白色、淡色或带黄白色鳞片或疣,边缘有短条纹。菌肉厚,白色。菌褶白色至黄白色,密不等长,边缘整齐或稍带絮状物。菌柄长12~15cm,粗1~2.5cm,上部有菌丝状纤维或稍带絮状物,白色,下部白色或黄白色,基部膨大呈球形,有数轮白色或添黑色颗粒组成的菌托。菌环大而厚。白色至黄白色,生菌柄的上部。孢子印白色,孢子宽卵圆形。
1.3.2 分布与生境
黑龙江、吉林、四川等地。夏秋季林中地上,群生。
1.3.3 毒性
含毒蝇碱。食后发病快,病程短,除有剧烈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外,还出现精神错乱、出汗、发冷、肌肉抽搐、脉搏减慢、呼吸困难、或头昏眼花、牙关紧闭、不省人事等。中毒后及时用阿托品疗效很好。另外,此菌可用于毒杀苍蝇。
1.4 臭黄菇(牛犊菌、臭红菇、腥红菇)Russula foetens Pers.ex Fr.
1.4.1 识别特征
菌盖宽8~15cm,初半球形,后扁平,中部稍凹,土黄色,中部色深呈土褐色,幼小时粘,边缘由小疣组成很明显条纹。菌肉白色,脆。菌褶等长,幼时白色,老后灰白色或朽叶色,褶间有横脉。菌柄污白色,空心,长3~9cm,粗1.5~2.5cm。孢子印白色。孢子近球形有小刺。
1.4.2 分布与生境
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西藏、海南等地。4~9月松林或杂木林中地上群生。
1.4.3 毒性
味麻辣、老后恶臭。潜伏期短,发病快。一般食后半小时即发病,主要为胃肠道症状,如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有的还出现精神错乱,头晕眼花,乱说乱唱,严重者则面部抽搐、牙关紧闭,昏睡等。一般病程短,如治疗及时,可很快痊愈。
1.5 小毒红菇(小红盖子、小棺材盖、脆红菇)Russula fragilis(Pers.ex Fr.)Fr.
1.5.1 识别特征
菌盖扁半球形,0.7~5.6cm,平展后下凹,粘,边缘薄,有小疣组成条纹,深粉红色,老后可退色,中部稍深。菌肉白色,薄,味苦。菌褶等长,少数分叉,白色至淡黄色,稍密,凹生。菌柄白色,内部松软,长2~5cm,粗0.6~1.5cm。孢子印白色,孢子球形或近球形,有小刺。
1.5.2 分布与生境
黑龙江、吉林、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河南、云南等地。夏秋季林中地上,散生。
1.5.3 毒性
文献记载有毒,经小白鼠注射试验病死率约80%左右。
1.6 簇生黄韧伞形(黄香杏、苦栗菌)Nematoloma fasciculare(Huds.ex Fr.)karst.
1.6.1 识别特征
菌盖宽2~5.6cm,幼时半球形,后平展,硫磺色或玉米黄色,中间锈褐色至红褐色,不粘。菌褶黄色,青黄色,老后青褐色,密,不等长,直生至弯生。有蛛网状菌幕。菌柄黄色,下部褐黄色,纤维质,有裂片附着物,菌柄长2~12cm,粗0.3~1.7cm。孢子印紫褐色,孢子椭圆形至卵圆形。
1.6.2 分布与生境
河北、黑龙江、江苏、安徽、台湾、广西、湖南、河南、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甘肃、陕西等地。7~9月,腐木桩上簇生或丛生。
1.6.3 毒性
味很苦,有毒。误食后主要引起胃肠炎型症状,严重者会引起死亡。
1.7 桔黄裸伞(红环锈伞)Gymnospilus spectabilis(Fr.)Smith
1.7.1 识别特征
菌盖宽3~8.5cm,扁半球形,后平展,不粘,淡黄色至橙黄色或褐黄色,中部有桔红色细鳞片,边缘光滑。菌肉淡黄色,味苦。菌褶直生,稍密,黄色,后变锈色。菌柄长3~10cm,柱形,实心,较菌盖色浅,基部稍膨大。菌环生菌柄上部,黄色,膜质。孢子印锈色。孢子椭圆形至宽椭圆形。
1.7.2 分布与生境
黑龙江、福建、广西、云南、海南等地。夏秋季生阔叶树的腐木或树皮上,有时生针叶树上,群生至丛生。
1.7.3 毒性
味苦,有毒。误食后主要表现为精神型中毒症状,如同醉酒一样,意识障碍,谵语,手舞足蹈,狂笑,行动不稳等。中毒严重者会引起死亡。
2 毒蕈中毒的一般治疗方法
首先应判断是否为毒蕈中毒,哪种毒蕈所致,保留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时参考。同时立即叫救护车赶往现场。
2.1 排除毒物
毒蕈中毒早期应尽快让中毒者排出毒物,以免机体继续吸收毒素,并及早送到医院,采用催、洗胃、导泻或灌肠等方法,这是减轻病情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措施[2]。
2.1.1 催吐
中毒后不呕吐者,可饮大量淡盐水或直接用手刺激咽部引起呕吐。或口服硫酸铜0.25~0.5g,硫酸钾2g,或0.1%高锰酸钾一杯。
2.1.2 洗胃
中毒早期无呕吐者需洗胃。用1:2000~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1%盐水,浓茶水反复洗胃。胃内毒物清洗后,可通过胃管再灌入活性炭二、三茶匙(溶水1杯),蛋清等毒物吸附剂。
2.1.3 导泻或灌肠
可用温盐水灌肠,或用50%硫酸镁溶液导泻。儿童每岁1g,成人20~30g。
2.2 解毒
对于毒蘑菇中毒,应及时用各种药物解毒。如服用通用解毒剂(2份活性炭、1份氧化镁、1份鞣酸混合溶于水)20g解毒。
对于能使肝脏严重损害的豹毒伞等中毒,可在中毒早期用含巯基药物解毒。用5%二巯基丙磺酸钠5 mL肌肉注射,或以50%葡萄糖20~40 mL稀释后,静脉注射,每日2次,以后逐渐减量,一般用5~7日;或氢化可的松200~500mg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脉点滴。
2.3 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
毒蕈中毒一般病情变化较快,可能出现各种严重症状,因此必须详细观察,注意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2.3.1 补充液体
由于剧烈地呕吐和腹泻使体内水份大量损失而引起休克或酸中毒等,所以必须补充液体。可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1000~2000 mL,加维生素C 500~1000mg静点。如有酸中毒者,应加入5%碳酸氢钠250~500 mL静点。如有休克经输液及纠正酸中毒后仍见效者,可用异枣树基肾上腺素0.1~0.5mg加入5%葡萄糖500 mL静点。
2.3.2 中毒早期症状及治疗
出现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者,或者明确知道是含毒蝇碱的毒蝇伞、豹斑毒伞等引起的副交感神经兴奋的中毒症状时,可注射或服用阿托品。
2.3.3 护肝治疗
每天可注射300~400g高渗葡萄糖。如用静点可加胰岛素20~30单位,维生素B、C、K、谷氨酸(每次 3~5g)等。
2.3.4 脱水剂治疗
若有神经症状 如抽搐、昏迷、或有呼吸障碍、高血压、缓脉而疑有脑水肿或脑出血者等可加用脱水剂治疗,如用25%山梨醇250 mL,或20%甘露醇250 mL,快速静点或推注,每天1~3次。如有呼吸衰竭表现者,还可在给氧吸入的同时,肌肉或静脉注射山梗莱碱,每次3~6mg或25%尼可刹米1.5~3mL,每 1~2h一次。
2.3.5 抗菌素治疗
若有肠道感染应服用抗菌素治疗,如诺氟杀星等。昏迷者可由胃管导入。
2.4 急性溶血性贫血治疗
急性溶血性贫血可皮急输新鲜血液。出血者亦可输血注射维生素K,每次4~8mg,每天2次。或维生素C 1000~2000mg,加入葡萄糖液静脉注射,并注意防治休克和衰竭。
3 结 语
2003年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条例》将食物中毒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范畴。黑龙江省野生蘑菇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农村、林区自采新鲜野生蕈食用者较普遍,但由于食用蕈和毒蕈常生长在一起,采摘者缺乏识别有毒蕈类的知识,存在对蕈类毒性认识的误区,因此意外中毒事件时常发生。毒蕈中毒后果严重,所以应加强监督监测工作,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开展宣传教育,防止毒蕈中毒事件的发生。
[1]李毅,于学忠.毒蕈中毒的早期识别与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15):1172.
[2]任成山,高全杰.毒蕈中毒临床类型及特征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11):781~784.
[3]牛姬飞,涂文校,倪大新.2004~2009年全国毒蕈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疾病监测,2011,3:23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