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蓝黄规划协同实施和蓝黄两区协调发展的战略与对策

2012-04-12郑贵斌

山东社会科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两区经济区协同

郑贵斌

(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蓝黄规划协同实施和蓝黄两区协调发展的战略与对策

郑贵斌

(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面临共同的科学发展主题和示范试点责任,政府应树立整体性治理理念,在协同协调发展上寻求突破,以把两大国家发展战略的规划与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的强大动力,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区域协调发展。蓝黄规划协同实施和蓝黄两区协调发展应实施六大重点战略。在战略对策上应科学确定协同发展中的政府定位;全面推动蓝黄两区发展的对接;努力构建协同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切实完善蓝黄两区建设协调推进制度;科学制定协同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

蓝黄规划;协同实施;融合发展;战略使命

国务院颁布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蓝黄两大战略在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做到优势互补、实现良性互动,发挥协同效应,是实施两区规划、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需要认真研究谋划的大课题。本文就蓝黄两区战略规划的共同内在需求与责任担当,战略导向与协同效应,融合联动与协调发展,政府管理的应对之策等进行研究。

一、蓝黄两区共同承载着科学发展的主题与责任担当

(一)蓝黄两区建设协同推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蓝黄两大经济区虽然在历史发展基础、经济发展形态、产业构成、综合竞争力、经济发展动能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性,但从功能区责任主体、发展定位要求和发展趋势来观察,两区之间存在协同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实现对接的契合点,可以通过协同带动有效促进两大经济区及周边联动区的协调发展。由于蓝黄战略均落户于山东,两区都处于山东沿海,其中黄河三角洲的多数县区都包含在蓝色经济区内,所以深入研究蓝黄两区协调发展的关系,正确制定蓝黄协同、互动互促的战略与政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是有助于资源共享,实现区际互动、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有助于深入解决两区的共同公共问题。通过国家与省两层政府的统一推动和各地政府间的合作,可以有效地构建起区域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三是有助于提升两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在资源整合、统一管理的基础上确定各区域的发展重点与发展特色,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决策、简单决策,降低行政成本,打造出区域品牌与区域特色,实现错位发展。

(二)蓝黄规划蕴含科学发展主题、发展战略与责任担当

1.蓝绿经济主题。蓝色经济与生态经济都是代表新兴经济的经济形态。黄河三角洲处于黄河口与渤海交汇处,定位高效生态经济,突出发展生态经济。蓝色经济区发展强调海洋经济并保护生态,提出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定位,也蕴含着生态经济的内涵。蓝色经济、绿色经济,一蓝一绿,构成两大战略的两大主色。因此,两区也就构成新的经济形态,即蓝绿经济。山东半岛作为我国海岸线最长的区域之一,首先它是蓝色的沿海区域,同时也是生态绿色的区域。只有把这两个概念在地区发展规划中整合起来,把蓝色和绿色有机结合起来,融合发展,以蓝色经济发展带动生态建设,以绿色经济发展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整个区域的发展定位与宏伟目标。

2.增长极战略。蓝黄两区作为主体功能区,目的取向是为了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打造增长极,促进区域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其区域基本战略是打造增长极推动科学发展战略。从政府角度看,通过两大战略实施的协同协调,把特定政策领域的利益相关者聚合在一起使它产生协同效应,提升整个区域不同公共部门、不同行政层级和政策范围的复杂问题的应对能力,提高区域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进行整体性治理非常重要。蓝黄两区建立统一的发展战略,可以对整个区域的发展思路、产业规划、经济布局、资源配置、基础设施等进行统一指导,有利于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共同市场和共享平台,提高区域的整体水平,促进两区规划的更好落实和两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3.发展试点的责任。蓝黄战略是国家在山东实施的两大战略,两大战略作为一个整体,面临着共同的责任,这种责任主要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实施规划的长效机制,在改革发展上先行先试。国家批复两个国家战略,在给予机遇、支持的同时,也赋予责任。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改革试点,必须在发展上有创新突破,这就是赋予两区以重大的试点与示范责任。蓝黄两个重大发展战略,是在新的科学发展观条件下赋予的改革探索新使命,意味着必须以创新的工作精神以及全新的工作思路去推进。因此,从工作指导到工作方法,都必须创新。只有通过创新,走出新路,才能把两大国家发展战略的规划、政策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才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二、蓝黄规划协同实施与蓝黄两区协调发展的重点战略

(一)一体化发展战略

为进一步促进两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必须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整体性治理。东营等市蓝黄两区建设的实践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符合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区域内各行政单元通过良性竞争与紧密合作,形成分工明确、协作配套、优势互补、整体联动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格局,实现区域经济关系融洽、总体效益和长期收益最佳的目标。一体统筹也就是遵循经济圈层规律,统筹海洋开发与保护、统筹海域与陆域的发展、统筹人与海洋的和谐发展、统筹海洋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开发与国际合作等。

积极开辟协同协调发展的新局面,蓝黄两区一体化发展非常重要:第一,有利于发挥区位资源优势。黄蓝两区的规模和总量,比深圳、浦东、滨海新区三个特区还要大;它的国际区位尤为重要,直接面对东北亚,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是一个紧密的经济协作体;这里黄蓝交汇,海洋空间资源、陆地空间资源综合优势明显,海洋生物、能源矿产资源丰富,海洋科技优势得天独厚。第二,有利于提高区域发展的内部关联度。两区统一实施规划,统一相关政策,改变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方式,创新合作发展机制,积极整合各要素市场以整个区域为载体来运行,对提高各城市间市场关联度,加速区域市场一体化的深度发育有重要作用。第三,有利于展现区域发展集聚和扩散效应。一是能够增强城市职能分工,强化城市间各自的支柱产业。二是能够增强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有效改变城市规模结构,合理组建城镇组团,积极构建现代化城镇体系。三是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区域运行成本。区域内政策一致,法制健全,可以有效避免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等问题。

(二)联动发展战略

在区域布局上实现联动统筹,扩大运作空间,是两大战略规划应有之义。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根据《规划》,蓝色经济区设有主体区与联动区。从产业特色来看,两区建设是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从区域经济版图的整体规划来看,两区建设是中国区域发展版图中的重要板块,它将成为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先行区。要实现两区发展规划的重大使命,必须从山东半岛、山东省、全国,乃至国际经济区域发展的宏观背景出发,统观全局、明确思路,重点部署并实施联动发展战略,追求协同效应。总之,打造区域联动发展平台,实现以陆促海、以海带陆、海陆统筹,联动发展,加强区内外的统筹协调与联动,应成为重点战略。

(三)产业集聚战略

产业集聚是指特定区域内的某个产业或某些产业的地理空间的集中或聚集过程。目前,蓝黄两区的产业发展,已具备了较为厚实的基础。但是,生产力布局仍存在分散、粗放、产业低质同构等问题,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如果将适宜在两区发展的临海产业、临港产业、海洋产业、高新产业等同一产业相关的企业实现集中布局,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则具有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等效应。蓝黄两区建设中的集聚、极化效应表现在不断强化高端产业集聚区的核心地位,快速壮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两个增长极,形成主体区、联动区“一核、两极”的极化效应。在“核心”中,重在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在“两极”中,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产业集聚区发挥滩涂和油气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培育壮大环境友好型的海洋产业及各种高端高效产业;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依托日照深水良港,打造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产业集聚中同时要高度重视错位发展。

(四)区域展延合作战略

国家蓝区规划提出,加强国内区域合作,强化与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的对接互动,加强对黄河流域地区的服务带动。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相比,蓝黄两区中城市间产业结构同构性较强,互补性不明显,外部延展性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山东半岛濒临渤海与黄海,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连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接长三角地区,北临京津冀都市圈,是环渤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结合部、黄河流域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半岛在全国乃至国际区域经济空间布局中的地位,决定了辐射内陆腹地省份是蓝黄两区的一个重要的战略使命。这种辐射作用主要体现在从区域空间上将内陆腹地省份与外部沿海经济区联结起来。从国家区域发展版图的整体战略规划出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不仅在于海洋经济和山东半岛经济,更在于与黄河流域、环渤海经济圈、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连接。延伸合作就是强化海洋经济集成战略主张的海洋资源互补、产业互动与布局互联。蓝黄作为山东省重要的沿海经济区自然承载着与其它经济区域与城市合作交流的战略任务。

(五)深化开放战略

蓝黄两区建设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蓝黄规划强调深化开放,提出着力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东北亚经济圈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圈,是一个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大、极富特色并处于快速成长期的经济圈。山东半岛与日韩隔海相望,是中国距离日韩最近的区域。能否充分发挥与日韩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先行区和主通道作用,将直接影响中国在东北亚经济圈中的作为。因此,两区建设要注重加强山东半岛城市与日韩经济体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向日韩经济体的开放。应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深化海洋经济技术国际合作,构筑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平台。开放战略,实质上是依托海洋的开放发展战略。要利用海洋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和对外开放质量。山东发展得益于对外开放,未来两区协同发展潜力的释放也在于对外开放。要依托蓝黄区域良好的区位优势,把握住国际第三次产业转移的大机遇,积极承接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努力“走出去”,把蓝黄两区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六)体制创新战略

实现两区的协同发展离不开创新。蓝黄两区规划实施步入发展新阶段,面对新的发展环境,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体制机制束缚还很大。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集成创新战略思维来求解,通过全面创新重构发展新优势,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目前两区各级政府在管理理念、行政体制、政府职能定位、政府运行机制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协同融合发展的新要求。为促进整个区域的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政府创新应包括:1、推进政府管理理论创新,促进两区政府间合作;2、促进政府理念创新,提供良好的服务和市场竞争环境;3、推进政府管理职能创新,强化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4、加快政府管理制度创新,创造两区发展的良好行政环境。总之,要用创新提升综合协调与管理能力,促进协同发展。

三、蓝黄规划协同实施与蓝黄两区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确定协同发展中的政府定位

政府职能定位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两区规划是否科学实施与顺利推进。可从三个方面来规范两区协同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定位问题,以此明确政府推动两区快速健康发展的责任担当。①赵新峰等:《基于整体性治理的蓝色经济区跨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研究》,参见东方行政论坛论文集。一是创新政府管理,建立跨区域的组织与协调机制。二是创新制度建设,建立区域一体化的法规体系与合作框架。三是创新合作方式,从各自为政过渡到区域公共管理的整体性治理。要提升蓝黄管理机构的协调能力、指导力度和监督能力,落实和强化责任,优化组织结构,提高行政效能,必须进一步理顺“蓝区”和“黄区”的系统管理体制,以加强两区发展的公共管理。在这方面,要特别强化顶层设计与顶层推动。

(二)全面推动蓝黄两区发展的对接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必须统筹考虑,全盘决策,努力实现两大经济区对内、对外的对接、融合,在发挥蓝黄两区的产业集群优势、区域优势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变后发劣势为后发优势,实现良性发展。按照东营等市的探索建议:一是打破行政区划,在经济区内形成几个不同功能的区域,或者按经济区发展规律聚合现有城市,建设统一要素市场;二是港口建设,作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应该与公路、铁路和机场衔接起来;三是必须实现区域内的对接,使共同区域的东营市和烟台、滨州、潍坊的部分区域成为蓝黄两区的重要支撑。在沿海的莱州和青岛、烟台、威海之间修建城际交通轨道,把蓝黄两大经济区紧密联系起来,发挥蓝黄两区协同发展的带动能力。对外,两大经济区要实现与天津滨海新区、环渤海经济带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对接、融合。在天津滨海新区作为一个经济增长极已经发展起来的前提下,解决好后发的黄河三角洲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可能面临的要素外流、市场和产业空间受到挤压等问题,寻求错位发展。

(三)努力构建协同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

蓝黄两区一体化协同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内容繁多,如果没有统一的协同框架和制度措施,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依靠深化改革解决深层次问题,率先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协同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十分重要。为加大区域统筹力度,加快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必须积极构建两区协同合作发展的长效创新机制。蓝黄两区发展是一项庞大浩繁的系统工程,覆盖地域广阔,涉及领域、牵扯部门众多,需要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统筹协调、强力推进。要以共建经济合作区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城市间的财税均衡和利益分享机制,设立区域合作发展协调委员会,及时解决一体化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建议由省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建立各市、各部门、各行业协商沟通平台和一体化工作机制,定期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各方需求意向,实现信息、市场和资源要素共享,推进同一部门、同一行业在不同层级、不同地区政策执行标准一体化进程,加快发展的融合。

(四)切实完善蓝黄两区建设协调推进制度

蓝黄两大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适时成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蓝黄两区建设重点工作协调推进制度。蓝黄两区建设是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组织领导和协调的任务十分繁重,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适时成立两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这是加快推进“两区”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大举措,有利于省委、省政府加强对“两区”建设的统一领导,统筹协调解决“两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在做好与国家部委的协调的条件下,建议各协调推进组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按照“资源要素统筹配置、优势产业统筹培育、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的要求,深入调查研究,尽快制定出台各专项规划和措施,强化两区规划实施的领导管理和协调推进。努力加大协调力度,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监督检查,形成工作合力。

(五)科学制定协同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

要加强前瞻性、针对性研究,接轨国家出台的政策,构建具有“蓝黄”战略区域特色的政策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可从以下方面重点提出政策:(1)财政税收政策;(2)投资融资政策;(3)产业发展政策;(4)利益分配调节政策;(5)土地使用政策;(6)价格政策;(7)资源政策;(8)对外开放政策;(9)环境保护政策;(10)人才政策;(11)审批政策;(12)其它方面的政策。要建立蓝黄两区考核评价政策体系,以管理方式的转变加快两区发展。在政策体系中,既抓好政策措施落实,又结合山东实际制定好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用足用活用好政策。通过制定科学、全面的政策体系,为“两区”建设提供强有力政策支撑,进一步强化两区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蓝黄两区创新发展能力和协调发展能力。

F061.5

A

1003-4145[2012]01-0005-04

2011-12-14

郑贵斌,男,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栾晓平E-mail:luanxiaoping@163.com)

猜你喜欢

两区经济区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