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居民消费转型问题研究

2012-04-12李维川

山东社会科学 2012年9期
关键词:消费水平居民消费城乡居民

段 琳 李维川

(山东省财政厅,山东济南 250002;山东公路技师学院,山东 济南 250110)

山东省居民消费转型问题研究

段 琳 李维川

(山东省财政厅,山东济南 250002;山东公路技师学院,山东 济南 250110)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山东省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以出口、投资为导向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遭遇困境,推动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动力必将依赖于内部消费需求。加速人们消费理念以及消费行为基本模式的转变,实现城乡居民消费转型,对于扩大内需和推动山东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山东省城乡居民消费转型现状,以及城乡居民消费转型中存在的障碍,并对如何加快山东省城乡居民消费转型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消费转型;扩大内需;经济增长

消费转型是指人们消费观念以及消费行为基本模式的转变。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转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满足基本生活消费为主的温饱型阶段;第二个阶段,以普及家用电器为主的小康阶段;第三个阶段,以住房、汽车为主要消费品的享受和发展型消费阶段。进入本世纪,富裕起来的老百姓,越来越注重生活的质量和品位,居民消费的重心正由“吃、穿”向“住、行”倾斜。因此,如何平稳快速地实现第三阶段的居民消费转型,从而有效扩大内需,对于推动山东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山东省城乡居民消费转型现状分析

(一)山东省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较快,居民消费率仍相对较低

1997年以来,山东省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整体上处于上升趋势,而且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平均高于全国的增长率。但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年来山东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在经济发展方式上,由于我国投资率长期居高不下,在消费领域就表现为居民消费率偏低且呈持续下降态势,居民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不断加剧,导致消费品市场供求失衡和供过于求的状况愈演愈烈。虽然山东是经济大省,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但长期以来居民消费率水平却低于全国平均消费率水平11.15%,这与山东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

(二)居民消费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距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最终收入和消费水平,山东省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情况明显。以聊城、菏泽、德州、滨州、枣庄等为代表的山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以淄博、潍坊、济南、烟台、青岛等为代表的山东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由此,这些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2006-2010年间,山东17地市居民消费水平整体上在逐年提升,但西部和中东部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明显。17个城市中,消费水平最低的菏泽市为5048元,最高的威海市为14250元。威海的消费水平是菏泽的2.8229倍,平均值是9383元,标准差为3602元。除了消费总水平的差距,消费结构也不同。例如,青岛等沿海城市在消费需求与消费结构等方面和内陆城市存在明显的差异。反应在消费取向上,沿海城市的居民消费注重追求生活享受,而内陆城市与乡村居民则以实用消费为主。此外,省内农村劳动力存在明显的从西部流向中东部的倾向,导致山东东部地区产值和居民收入加速提升,相对而言,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水平增速较缓,这种局面不利于西部地区消费水平的大幅提升和消费结构的转变。

(三)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差别较大

2006-2010年间,山东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无论是西部地区还是中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都远高于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呈现出明显的西、中、东部地区由低到高的阶梯状层级差异,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在西、中、东部地区中,除极个别地区外,没有太大的层级差异。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出现了稳步升级的趋势。大众耐用消费品日渐普及,城镇和农村家庭彩电、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的使用量差距不大。尽管如此,城乡居民消费转型速度仍存在在明显差距。比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冰箱、洗衣机、空调、摄像机、汽车等高端消费品的使用量上差异较大;一些城镇居民中已普及的耐用消费品,如钢琴、音响组合等在农村中还比较少。城镇居民摩托车的使用量则不及农村居民多,并有降低的趋势,而一些农村中保有的低端耐用消费品,如抽油烟机、吸尘器、自行车等在城市居民消费中已排除在耐用消费品行列。

二、山东省城乡居民消费转型存在的障碍

(一)传统消费观念不利于消费转型的加快

山东是孔孟之乡,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城乡居民行为方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家消费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张“见利思义”、“宁俭勿奢”、“安贫乐道”、“节用以礼”等原则,以压抑人们正常的消费需求,来维护社会和自然的利益。它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种静态的和谐,实质是通过对个体身心的约束和对个体利益的压抑,把人的消费水平限制在维持生存的范围之内,不是创造和生产更多的物质财富来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这种思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山东是经济大省,尽管近年来消费零售额持续走高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居民消费率却逐年波动走低,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见,传统的消费观念不利于消费需求的提升,更不利于消费转型。

(二)山东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

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有数据显示,山东2006-2010年的5年间GDP平均增长率为15.8%,然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却未见同步增长,而2006-2010年间,山东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率分别为13.4%和13.6%,明显低于同期的经济增长速度。

(三)农村居民的通胀压力大于城镇居民,不利于农村居民消费转型

长期以来,虽然山东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比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低很多,但农村消费价格指数却一直高于城镇消费价格指数,农村消费价格指数除了2006年与城镇消费价格指数持平以外,其余年份都高于城镇消费价格指数。

造成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差距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农村食品支出比重大,食品价格出现同样涨幅反映在价格指数上,农村要大于城市。二是国家降低药品价格,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反映在价格上,城市有降有升,农村有涨无降。由于消费习惯和观念不同,农村居民求医多,问药少,大多使用土单方、中药和价格较低廉的常用西药,而较少使用贵重的西药。农民对药品降价的获益很少,但对医疗服务价格涨价的负担却增加了不少。三是教育收费普遍实行的是城乡分别定价,农村教育收费基数低,收费价格稍加提高反映在价格指数上就会出现较大涨幅。上述几个方面的因素导致农村居民面临的通胀压力大于城镇居民,这对于整体收入水平偏低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非常不利,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消费转型的速度。

(四)社会保障体制以及消费环境的不完善造成农村居民消费低下

除了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因素以外,导致山东省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低下的另一主要原因是社会保障程度较低。虽然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等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与完善,但农村居民的保障水平还远远处于落后状态。就拿人口低保来说,城市的低保就比乡镇的低保水平高,那么消费水平也无疑城镇要高于农村。社会保障不完善会直接导致居民消费低下,从而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

从消费环境来看,近年来,城镇消费的公共基础设施及条件有了较大变化,农村居民消费环境及消费条件也有较大的改观,但整体上不如城镇。交通设施、商业网点、文化体育、生活环境等都明显滞后于城市,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农村消费。在养老、就业和医疗条件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农村医疗保健的设施和管理体系尚不完善,仍有部分农村居民没有医疗保健制度作保障,缺乏医疗保健设施和高水平的医护人员,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农村居民消费质量的提高,拉大了城乡居民消费的差距。

三、加快山东省城乡居民消费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告诉我们,消费需求在一定时期内较为稳定,要使其有大的提升,必须是收入有着大幅度的提高。因此,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对于促进山东省城乡居民消费转型,调高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具有重大意义。从山东省居民收入和GDP增长来看,山东省居民并没有充分享受山东省经济发展的成果。因此,当前扩大消费最实在的办法就是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让居民在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改善民生,从而最终使山东经济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从税收入手,提高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首先,增加减税幅度。虽然,最近出台规划政策提高起征税点,政府应再接再厉,加大减税幅度。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居民收入。其次,便是退税,例如教育税费。虽然义务教育是免费的,但是教育费用正成为家庭不小的负担,比如择校费。这完全可以考虑在退税范围内。

第二,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农民消费需求的提高,对于拉动整个市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相对不高,因此,有必要为农民尽可能多的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有效缓解收入、就业和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的抑制作用。完善的社会制度,可以减少居民对于家庭所面对一般生活问题所带来的烦恼,例如医疗、教育等。这些支出相对较大同时又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使城乡居民,特别是乡村居民,在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条件下,无力进行太多的当前消费。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减少了居民对于未来消费的预期,从而有利于增加当前消费。在进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应加大投入水平,集中解决农村居民社保覆盖面小、文化程度低的问题,使农村居民认识到社会保障体系实实在在的利益。因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使居民避免为生老病死过度积累财富的问题,使居民敢于消费,扩大消费支出和投资,加快经济增长,从而实现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和消费升级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扩大和完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事故保险制度,扩大上述保险的覆盖面;二是切实做好原有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的充实工作,使其逐步摆脱空账运转的局面;三是要建立、扩大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民消费倾向的提升。

(三)推进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山东省内乡村居民人口众多,与其在消费中所占比例不相吻合。这主要是由于城乡间文化及收入水平等原因造成的,加快城镇化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剂良药。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镇,城镇人口不断增加,从而减少城乡差距,拉动居民消费需求不断上升,进一步加快居民消费需求转型。首先,城镇化建设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收入,为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多方面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其次,城镇化建设必然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一来,不但直接促进经济发展,还为一些耐用品提供了消费渠道,带动多方产业发展。再次,城市居民消费的示范作用无疑会改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继而全面提高整个社会居民的消费需求,促进消费转型的步伐。此外,缩小城乡差距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一是加大农村财政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集中体现在城乡居民在享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上的不平等。因此,缩小城乡差距,必须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通过持续不断的投入,彻底改变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远落后于城市的局面。二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是强村富民、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要大力发展农业和积极扶持乡镇企业,达到繁荣农村市场的目的。三是要保障农民的权利,提高农民的地位。在农村教育、医疗、民主权利等方面都要实行公平发展。四是要提高农村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城乡管理服务一体化。要建立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要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要构建城乡一体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要构筑城乡一体的商贸服务流通网。

(四)合理引导居民树立科学消费观

树立和落实科学消费观,不是盲目扩大消费,也不是抑制合理消费,而是为了把消费引导到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有利于扩大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轨道上来。一是要大力普及消费观念。消费是人的行为,树立科学消费观最根本的是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广大消费者形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理性的消费行为。应努力帮助消费者掌握消费知识、环境保护知识,提高消费者必要的鉴别能力、选购能力、消费能力和评价能力,倡导科学消费、绿色消费、生态消费。二是要注重政策导向。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税收政策等措施,限制过度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的消费。优化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良性循环。运用再分配等政策措施,实现社会公平消费。充分考虑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生活质量差异,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贫困人口、低收入者的最低消费水平。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引导作用,通过健康、科学的消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服务消费、绿色消费、假日消费、信息消费、旅游消费、文化教育消费的发展创造条件。三是要提供技术支持。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是落实科学消费观的有效手段。应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开发资源节约型产品,减少对稀有资源的使用。改进产品生产工艺,减少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同时,运用现代技术加强对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四是要加强法制建设。应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依法对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监管,严格控制和禁止高能耗、高污染、质量低劣、不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探索建立重要商品安全管理体制,继续推动食品安全工作。依法打击滥垦、滥牧、滥伐、滥采等破坏资源和环境的行为。五是要形成社会监督机制。应按照职能分工,形成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协调高效的社会监管机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社会中介组织等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揭露违法行为、提倡科学消费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

(五)控制物价水平

物价稳则百姓安。当前物价水平较高,较高的物价水平使居民实际收入水平降低,消费水平调低,大大减少了居民的消费需求,成为城乡居民消费转型路上的一块绊脚石。为促进城乡居民消费转型,应进一步加大力度稳定物价水平。首先要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其次是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仓制度,增强市场调控能力。再次是加强价格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特别是强化价格执法,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最后是完善补贴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绝不能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的正常生活。

(六)改善消费环境,优化消费供给条件

良好的消费环境,可以大大促进居民消费,促进消费升级,拉动经济增长。建立一个优良和谐的消费环境,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有着深远的影响。改善消费环境,首先应把好产品质量关,使居民对于产品质量有信心,只有放心,才敢消费,才谈得上加快消费转型。在保障产品质量上,一方面应加大产品质量审查力度,严厉打击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另一方面,应加强居民自我消费权益保护意识,敢于同劣质产品商品作斗争,利用法律武器武装自己。同时,应努力引导居民建立合理的消费观。其次,改善商品供给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培育居民消费热点。扩大居民教育、住房、大汽车消费。再次,完善城乡居民生活基础设施,积极发展城乡商业设施,鼓励发展超市、连锁经营,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支持流通企业向小城镇延伸经营网络,为农村居民购物、消费创造便利条件。同时还要大力整顿和规范消费品市场秩序,严惩假冒伪劣、价格欺诈、不正当竞争等不法行为。最后,了解消费心理和消费倾向。企业必须面向市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发展新技术改良品种,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通过开发出科技和文化含量高的产品和服务,把消费者潜在的消费欲望有效地激发出来,促进城乡居民的消费转型与升级。

F047.3

A

1003-4145[2012]09-0159-04

2012-07-02

段 琳,女,山东省财政厅经济师。李维川,男,山东公路技师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亦木)

猜你喜欢

消费水平居民消费城乡居民
预计到2050年中国城乡消费水平将无明显差距
提高就业质量助推城乡居民增收的分析和思考
中国人均消费世界排名与增长预测研究
——基于指数增长模型
2018年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5%
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主要成效与思考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人力资本、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