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宏观调控中的利息法律问题

2012-04-12曹冬媛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宏观调控利息借贷

曹冬媛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102401)

宏观调控中的利息法律问题

曹冬媛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102401)

目前存在的可能影响我国宏观调控效果的利息法律问题主要有:民间借贷利息监管法律法规缺失;宏观调控中利息政策行政化;利率与其他调控手段结合欠佳。应完善对民间资本市场的监管,完善现有的与利息相关的法律规定,将政策、命令等行政手段都纳入法律调控之中,并建立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宏观调控法律体系。

宏观调控;利息;利率

一、宏观调控的特点

(一)宏观调控是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

在计划经济下,政府不乏对经济的调控。但其更多是微观管理和行政干预,而不是真正的宏观调控。没有市场,就谈不上市场失灵,因而也就无法确定宏观调控的范围。

(二)宏观调控是有限的调控

宏观调控的有限性取决于信息获取的有限性。人们只能获取有限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试图做出全面的调控,只会产生诸多谬误。所以,将宏观调控限制在对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方面,进行有限调控,才是真正的宏观调控。

(三)宏观调控应当以法律调控为主

宏观调控的措施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经济、行政和法律三个方面,其中应以法律方面为主。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只有依据法律,才能在严格的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内进行调控;只有法律化的宏观调控,才是制度化的宏观调控,才能持续稳定,不因人而变。同时,宏观调控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经济管理行为,是现代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形式,也是现代国家实施经济管理的有效形式。

二、宏观调控与利息的关系

在初期,利息纯属民间自发产生的事物,对经济的影响很小,国家并不予以干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之后,利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逐步扩大,以至于国家必须通过利息政策才能控制经济秩序。利息在国家经济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不断加强,市场利率的变化是国家整个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人们通过利率的变动能够判断经济运行的好坏;同时,利率政策又是政府手中的“指挥棒”,政府可以利用利率的敏感性和杠杆作用对市场发挥实质性影响,使之朝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方向发展,从而避免经济形势大起大落,弥补市场自发调节的不足,防止经济周期性变化对社会造成的剧烈振荡,将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这种调控作用主要是通过利息、利率和宏观调控三者的关系来实现的。简单地说,利率的变化直接影响存款者和贷款者的利息收益或成本;而利息收益或成本的变化又直接影响人们的存款或投资欲望,从而间接影响经济社会中的资本充裕程度;同时,经济社会中的资本充裕程度又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所以说,利率、利息与宏观调控三者之间是循环影响的关系,牵一发以动全身。这足见利息问题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性。

如上文所述,宏观调控最主要的方法是法律调控,也就是说,通过统称为宏观调控法的各种法律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那么,利息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也主要是通过宏观调控法下与利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实现的。简单地说,宏观调控与利息的关系就是:法律是形式,利息是手段,宏观调控是目的。其中,利息作为一种手段,主要是以利率来实现宏观调控功能的。利率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调节货币供需

货币的供需须符合价值规律。当一个产业部门效益好,利润高时,其利率较高,资金就会从其他利率较低的部门流入,以达到供需平衡;当资金流入过多,在这一产业部门供大于求时,利率就开始下降,最终再次达到平衡。

(二)抑制经济周期带来的不利影响

市场经济无法摆脱经济周期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已经被广泛认同。而在经济周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中,最主要的就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利率的调整对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有抑制效果。当通货膨胀时,高利率能够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和投资需求,抑制市场过热;当通货紧缩时,低利率可以减少储蓄,扩大消费和投资,防止社会生产的相对过剩。

(三)调整社会财富分配

国家可以通过利率政策的倾向性调整来抑制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平。比如针对垄断行业,高税率等措施可鼓励资金流向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以实现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避免资金高度集中在一些行业和企业中,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由于利率的这些作用,它已经成为宏观调控中最为重要的经济杠杆之一。另外,对利率的监管也是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宏观调控政策。国家通过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的配合调控,稳定市场,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宏观调控中存在的利息法律问题

我国目前通过利率进行宏观调控,主要是依靠中国人民银行以及各商业银行作出调整,从而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但宏观调控是综合利用各种手段的间接调控行为,并非只发挥经济杠杆单方面的作用。所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是加强利息在宏观调控中作用的必然要求。目前存在的影响我国宏观调控效果的利息法律问题主要有:

(一)民间借贷利息监管法律法规缺失

一方面,借贷利息数据无法统计。民间借贷资金分散,借贷行为隐蔽,数据来源不一。即使作为权威机构的人民银行也只能抽样调查,不能准确掌握民间借贷的规模、区域分布、流动特点等。另一方面,民间借贷行为不受国家货币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制约。如2004年国家出台了对钢铁、水泥和电铝行业的信贷限制政策,但出于高利率的诱惑,民间借贷仍向这些高耗能行业集聚。这既给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造成了障碍,又对出借人的资金安全形成了较大的隐形风险。民间借贷行为不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制约,规模又无法统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宏观调控效果。

(二)宏观调控中利息政策行政化

我国利率政策的制定过程存在较多的行政因素,没有完全实现法律手段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对利率这一有效的宏观调控工具的使用还需要进一步法制化。行政手段在很长时间内都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虽然现在正在向法律手段转变,但由于我国经济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我们还没有完全实现这一目标。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在观念转变、经济结构调整、法律法规完善等方面下功夫,以实现利率对宏观经济调控作用的最大化。

(三)利率与其他调控手段结合欠佳

利率与其他经济杠杆,如税收等还没有很好地相互促进。宏观调控即国家通过各种手段间接影响经济发展,不能只是利率这一个经济杠杆的“独角戏”,而需要以法律为形式,以利率、税收等工具为内容,综合发挥作用。虽然我国正逐步重视这些经济杠杆的相互配合,但是从法律层面来讲,还没有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

四、完善我国宏观调控中利息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对民间资本市场的监管

一方面,要扩展民间借贷的资金渠道,解决公民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完善对民间资本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减少“地下钱庄”等扰乱资本市场的现象。资本市场是现代经济的命脉,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往往是通过利率等手段间接作用于资本市场的。目前,我国的民间经济十分活跃,资本量很大,但不论是融资还是投资,都存在正规渠道较少、门槛较高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制定民间借贷的监管法律法规,通过其与商业银行的监管法规的联合作用,保证宏观调控政策得以全面实施。

(二)完善现有的与利息相关的法律规定,将政策、命令等行政手段都纳入法律调控之中

法律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它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的优点,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对宏观调控的影响,最大程度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我国正在建立并完善市场经济,与利息相关的宏观调控政策、命令等的法律化是十分重要的。

(三)建立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宏观调控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与宏观调控有关的法律法规,如银行法、税法等还未形成体系,各个规定没有衔接起来,不利于宏观调控总体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应当制定一部统一的宏观调控法,将与利率、税收、货币政策等经济杠杆有关的法律法规纳入其中,充分发挥它们的相互促进作用,减少各法律法规相互矛盾的情形,有效实现宏观调控。

[1][美]约瑟夫,熊彼得.经济周期循环论——对利润、资本、信贷、利息以及经济周期的探究[M].叶华译.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 9.

[2][日]尾岛茂树.关于利息的体系理论的研究[M].金泽:金沢大学出版社,2009.

[3]张辉.宏观调控权——法律控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4]黄达.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D922.28

A

1673―2391(2012)08―0136―02

2012—06—27

曹冬媛,女,陕西西安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责任编校:王 欢】

猜你喜欢

宏观调控利息借贷
学中文
让民间借贷驶入法治轨道
利息
幽你一默
土地利用规划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探讨
民间借贷对中小企业资本运作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下P2P网络借贷投资者行为的实证
宏观调控“三部曲”
P2P 网络借贷监管的博弈分析
宏观调控侧重于“稳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