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语外知识避免英汉互译中的硬译
2012-04-12刘冬玲
刘冬玲
(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调动语外知识避免英汉互译中的硬译
刘冬玲
(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又有着不同的语言,因此作为一种媒介,翻译就变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翻译中直译和意译是运用得最普遍的两种翻译手段。可有译者以及翻译研究者全盘否定直译,认为逐词逐句地直译就是硬译,这会使得译文晦涩难懂,甚至会错误传达原文的意思。怎样避免直译中的硬译,这就成了主张直译的译者及翻译研究者倾心研究的问题。要想使直译翻译出来的译文达到理想的效果,翻译过程中译者有必要充分调动语外知识并考虑众多其它社会文化因素。
直译;硬译;社会文化因素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尽管在某些特定的环境里通过文字、图片、动作、表情等也有可能传递人们的思想,但是要想在各个领域长期确切地达到交流的目的,以上提到的非语言符号是无法取代语言这种最方便的由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的媒介的。由于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它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科技,乃至文化本身产生影响,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语言也就不可能有文化,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把文化一代代传下去。语言也是保持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手段,一般来说,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几乎每个文化集团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既然人们的彼此的交往离不开语言,而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又有着不同的语言,彼此间直接交谈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这也就妨碍世界人们的交往,也因此影响文化和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影响人类的整体进步。在这信息时代,离开翻译谈知识信息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一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也就使得翻译变得尤其重要。对于翻译,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那仅仅就是两种语言字与字、词与词的转换。这种错误地主张逐字逐词的翻译就被认为是硬译,它与诸多其它因素一起使得许多译文晦涩难懂,不符合翻译要求,亦不能够满足译文读者对译文的要求。因此在本文中笔者拟从翻译的实质、避免硬译的重要性、出现硬译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硬译这四个方面去探讨这种翻译现象。
一、翻译的实质
自古以来专家学者对翻译有各种不同的定义,但是最简单最具概括性让大部分人都接受的还是认为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这是一种轮流的、交替的语言或信息转换。根据译者对原文和译文进行比较与观察的角度,翻译分为文学翻译和语言学翻译;根据翻译目的与原语在语言形式上的关系,分为直译与意译。直译和意译是翻译中最常用的翻译手法。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意译也称为自由翻译 ,它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在直译中,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应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忠实于原作的形式 ,再次是翻译语言的流畅性和通俗性;而在意译中,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应放在第一位,翻译语言的流畅性和通俗性位居第二位,但意译并不局限于原作的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字字对译不能称为直译,而是硬译。凭主观臆想来理解原文 ,不分析原文结构 ,只看字面意义,编造句子也不能称为意译,是胡译。
笔者认为翻译是一种必须对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都忠实的行为。它不仅需要译者准确地传达原文作者的意思及写作意图,又得确保让译文目标读者有可能通过阅读译文透彻理解原文及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这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思以及原文作者的意图,从而使目标语读者与原文作者达到有效的沟通。大批译者和翻译理论研究者都坚持认为翻译实质上不仅仅是一门科学,它也应被视为一门艺术,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
二、避免硬译的重要性
在翻译实践中许多译者将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字与字、词与词的转换,他们声称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上提高译文的准确性产生更好的翻译效果。然而不同的中外历史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又决定了两种语言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使得很多句子用直译方式很难使译文表达清楚,这时候就可能产生一些不顾语境及语言差异,逐词逐句地一味追求直译的拙劣译文。这种翻译事实上并不是直译而是硬译。硬译是一种脱离上下文的机械译法,它是一种对原文的假忠实,主要表现为孤立地追求某个单词的准确而忽略了全句的意义,遇到一个句子就拿一个个词的现成译法去拼凑,它对各种语言形式都采取公式化的译法。硬译产生的译文多数符合原文语言规律却不符合译文语言规律,从而影响接受者对译文的理解和反应。它尤其表现为翻译实践过程中重事实轻意境。翻译要求译文除了要保留原有的意思外还应尽可能做到通顺读起来不别扭,让目标语言的使用者来说能像是以母语使用者说或写得那般流畅,并尽可能要符合译入语的习惯,准确忠实灵活地再现原文的内容,不能够照搬原文的个别词句。硬译会使得译文貌合神离,不通顺、不符合语言习惯,读起来别扭,不能传达原文意思,有太多翻译痕迹,经不住译文与原文的对照阅读,严重的时候还会造成错译让人误解。这在翻译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文章如科技翻译、商务翻译以及新闻翻译时都会产生致命的负面影响。因此翻译实践过程中必须视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要尽可能杜绝硬译这种不合理的翻译,确保两种语言转换自然并经得住读者以及翻译研究者的对照阅读。
三、产生硬译的原因
产生硬译有多种不同的原因,这甚至与译者的许多个人观点都有较大关联。但是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想象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翻译界不乏许多译者及翻译理论研究者认为直译和意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翻译实践中它们是矛盾的不能兼容的。他们中很多译者片面地褒贬直译或意译。这两种翻译方法其实并非不能够在翻译同一译文时共用。在用直译翻译方法翻译某文本时,为了避免硬译,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效果,意译偶尔也可被采用。两种翻译方法各有侧重,也能互补,如有效结合运用则能使译文不仅再现原文字面意思、传递原语文化特色,还能帮助译文读者理解原文文化从而获得对原文更好的理解。但是主张直译和意译不兼容的译者坚持认为在翻译实践中直译和意译同时运用其实并不能够产生优质的译作,这种不科学的观点使得硬译不可避免。
其次,两种语言的各自独立分明的系统是产生硬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尽管英汉两种语言有着某些共同点,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下它们之间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正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在翻译实践中,人们不得不使用不同方法进行翻译,如果仅仅采用某种翻译方法就可能没有办法把不同语言的细微差别翻译出来。翻译中两种语言转换存在种种复杂因素。在很多情形下逐词逐句地翻译就会造成硬译或误译。看似完全相同的同义词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也不能逐词翻译,那样机械地对等翻译只会让目标读者不知所云。知名翻译理论研究者金隄在《等效翻译探索》中曾拿easy chair举例,这词如果硬译可能会被译为“安乐椅”,但事实上该词在英语中有其特定的意义,它指的是“单人沙发”。其次,语法现象也较多地影响译文表达的准确性。英汉翻译中比较棘手的是对于插入语,较难的限定性定语从句,非限定从的直译。如果译者在翻译中片面分析语法现象,找错定语从句的先行词甚至是不小心忽略了英语中的小词如介词冠词都可能会导致硬译。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不同的语言现象,英语中的部分否定结构常常因为硬译而使得中国译者在英译汉中出错。
另外,英语表达中的时态和语言习惯也使得一些直译者忽略了种种文化差异而导致了硬译或误译。比如在说英语国家中人人都知道的习语:Love me,love my dog.而这在英译汉中就应该灵活地用crow(乌鸦)去替换dog(狗)。同样汉语中的“倾盆大雨”在汉译英时为了表达的形象和生动就译为了“It rained cats and dogs.”对于这样的文化差异,译者不能想当然地认为目标语读者能够很容易理解从而不必要改变表达方式。除此以外也有译者不顾语境和语言差异去翻译,这样的译文也成了硬译产物的典型。
当然,外来语也是使得一些没有丰富阅读经历和翻译实践的译者避免不了硬译。外来语的处理有很大难度,尤其需要考虑文化差异。笔者仅举一个翻译理论研究者曾分析过的例子来说明由于不了解两国文化在对外来语直译时候产生的硬译和误译。有译者曾逐字按其表面翻译把中国的金三角(经济区名)翻译为Golden Triangle,岂知这其实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毒品生产地。
四、翻译实践中避免硬译的几点建议
在直译过程中很多时候逐词的这种死板翻译就会使译文不能忠实地传达原文意思。那么在英汉互译中怎样避免对原文用直译方法翻译时候的硬译呢?在此笔者仅列出一些笔者在读了知名翻译理论家的翻译著作后的一些体会,希望译者尤其是刚开始做翻译没有很多翻译实践经验的译者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尽可能准确理解原文
正确理解原文是翻译实践的先决条件,译者在翻译前以及在翻译过程中都必须始终把这一点放在首位,并时刻从字词的理解和语法层面上对比两种语言。对于一些在译文中少见或不存在的语言表达译者要确保能够正确地理解,并且在目标语中找到最接近原文的类似的表达方式。以英语中的部分否定句型为例,这就是很多翻译句子时容易用逐词翻译造成误译的地方。如下面这个句子:All the cell phones here were not imported from Britain.有人把它译为:这里所有的手机都不是从英国进口的。很明显,译者没有能够正确地从语法层面上理解部分否定这种在英语中很常见的语言现象,逐词的硬译也就导致了误译。正确理解这种语法现象后我们知道正确地译文应该是:这里并非所有的手机都是从英国进口的。类似的例子还很多。由此可见,译者在使用直译这种翻译方法的时候一定不要只依赖词典,不要逐词翻译然后生硬地将这些表达拼凑在一起。译者有必要全面地从语法层面上研究这两种不同的语言,有了扎实的双语语法知识是产生好译文的基本前提条件。
(二)处理好原文中出现的言外言语
在直译中避免硬译还得处理好翻译中在原文出现的言外言语。很多时候原文作者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会用不同的修辞手段玩一些有意义的文字游戏,这些修辞手段包括头韵、隐喻、诙谐、模仿,更多的要数双关语的运用。这些曲折的修辞手段需译者动一番脑筋正确理解后传达给译文的目标读者。对于双关语的翻译,如果译者不熟悉这些有别于常规的语言表达,就会造成硬译或误译。以child play为例,按字面意思我们在汉语中找类似的表达就可能把它译为“儿戏”,但这习语在英语中指的是“容易做的事”。原文的言外言语意思在需在特定的语境下去理解,这无论是在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翻译中都很普遍。要正确理解这些言外言语就得熟悉理解全篇意思及推测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降低译文读者的理解难度,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对于一些目标语读者特别陌生的涉及到不同语言文化的言外言语,译者应在翻译过程中对译文加适当的脚注以帮助译文的目标语读者正确理解原文。
(四)翻译前多考察两国众多的文化因素
翻译离不开对两国众多文化因素的考察,勒弗维尔(Andre Lefevere)曾在其著作《比较文学背景下的理论与实践》(Pr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ntext)中一再重申: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转换,更是译者对原作所进行的文化层面上的改写。这位文学翻译领域的重要理论家发表了大量的译著和论著,他认为翻译研究实际上是文化互动的研究。佐哈尔也将翻译视为两种文化进行沟通的过程,将翻译视为一种文化互渗。大量成功的翻译实例证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多考察众多文化因素,使译文能帮助两种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有效沟通。必要时甚至也要像译者处理翻译中出现的言外言语一样用脚注对一些社会文化概念加以阐述。要做到这些,译者得广泛接触与英汉两种语言相关的文化现象,积累丰富的关于两种语言所在国家的文化现象。尤其是在涉及到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的翻译时不能够想当然或者以偏概全。
(五)翻译过程中不可片面追求直译而否定意译
对于翻译方法翻译研究中不乏一些研究者片面地褒贬直译或意译。这两种翻译方法其实并非不能够在翻译同一译文时共用。在用直译翻译方法翻译某文本时,为了避免硬译,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效果,意译偶尔也可被采用。两种翻译方法各有侧重,也能互补,如有效结合运用则能使译文不仅再现原文字面意思、传递原语文化特色,还能帮助译文读者理解原文文化从而获得对原文更好的理解。其实作为一种主要的翻译手段之一,直译有着很多其它翻译手段没有的优点,但其也不乏一些不足,一味追求直译则可能导致译文读者及翻译研究者都不能接受的硬译。反之如能根据实际情况在必要时把直译与其它的翻译手法结合,则能达到信、达、雅的翻译目的。纯粹的直译看似忠实于原文,实际上是给翻译加了一副枷锁,使得词、词组、句子孤立、脱离上下文从而产生不可能准确的译文。译者应始终关注上下文、前后话头以及环境和有关情况,为用另一种文字表达其内容打好基础,在遇到生词时不能纯粹依赖词典或网络释义。在译文对目标语读者的理解有一定难度的时候提倡灵活加脚注解释去避免硬译或误解。翻译过程中对词序的处理也不能死板,要合理地调整语序来整体地反映思维的逻辑性。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词汇会增加,词汇涵义也会有变化,译者需长期坚持学习力求翻译形式灵活翻译内容准确。
总之,翻译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具有科学性和创作性,因此译者一定要充分调动语外知识,时刻留意两种语言在文化上的细微差别,努力采用各种策略让译文既忠实再现原文又让译文读者同原文读者一样体会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写作意图。纵观各种成功的英汉、汉英翻译著作我们不难发现成功的翻译离不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调动语外知识及非语言因素。如果仅仅是单纯的语言转换没有处理好言外言语、隐喻等修辞手法的翻译或者缺乏对原文译文两种语言所在社会的文化考察,无论字面上怎么忠实于原文的译文都是不可取的,它没有办法使译文读者真正理解原文所传达的深层的意义及原文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尤其是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译者应让译文读者同原文读者一样感受到原文所传达的艺术层面上的美。要达到这些翻译效果,让硬译远离用直译翻译手段翻译的译文,译者需多加操练,长期坚持广泛阅读成功的译文并坚持双语写作。同时更要充分调动语外知识,在翻译实践中去琢磨这些不同的翻译方法,并积累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这样在翻译过程中就能逐渐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正确的翻译方法,避免英汉互译中最忌讳的硬译,从而让翻译成为一门有助于世界经济发展及文化互渗的艺术。
[1]勒弗维尔.比较文学背景下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金隄.等效翻译理论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
[3]萨穆埃尔松-布朗.译者实用指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4]纽马克.论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H319
A
1004-941(2012)04-0157-04
2012-06-11
刘冬玲(1982-),女,侗族,湖北宣恩人,主要研究为翻译理论。
责任编辑:王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