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其对策

2012-04-12王红燕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王红燕

(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其对策

王红燕

(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近年来,暴力事件、自杀事件或休学、退学现象在大学校园频频出现。这引起了高校和全社会对大学生以及大学教育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同时也引起了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度重视。鉴于这种状况,本文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特点和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一、心理问题的概念和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国际卫生组织将其定为:具有充分的安全感;了解自己,能恰当地判断自己的能力;能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充分联系;具有符合实际的生活目标;拥有完整、和谐的性格特征;具备学习各种知识的能力;人际关系和谐良好;能对自己的情绪进行适当地控制;能对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进行适当地发挥;能一定程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国内学者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是人格的完善协调。根据心理学观点,人的心理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并且这一过程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健康与不健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主体自身的生活以及外来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由原来所表现出的心理平衡状态慢慢走向心理失衡状态。包括轻微的心理不平衡、心理障碍以及变态人格等三种不同强度的心理失衡状态,这三种状态都会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与情绪,这就表现为一种病态的心理状况,通俗地说,就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简言之,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目前还没有达成一致,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存在不同区域文化上的差异,也存在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

笔者认为,判断个体心理是否健康,应把握以下四个标准:

(一)主体经验标准即被研究者根据个人的一些主观感觉来判断自己健康与否,研究者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和研究经验对被研究者的心理健康做出一定的判断。这种标准主要着眼于被研究者的主观心理感受,这一研究标准主要考虑到个体之间先天遗传因素以及后天所处的环境的差异,因此,对于相同的事情,不同的主体的认识、体验以及评价都会不同。

(二)社会适应标准这一标准主要以社会生活中大部分人的正常心理状态为参考标准,以主体是否具有大多数人所具有的心理特点来辨别行为主体的心理健康与否。研究者会综合大多数大学生的生理特征、心理状态以及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来辨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例如: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应当具备独立生活与自主处理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的能力,但是,如果某些大学生表现出自理能力低下,不能解决其正常的生活问题,这时便要考虑其心理是否健康。

(三)统计学标准即凭借着对尽可能多的正常心理状况进行研究比较,最后得出一个常模作为参考标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用研究主体的心理与常模作对比,从而辨别其心理是否健康。

(四)自身行为标准即以主体在过往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常态的行为模式为判断依据。主体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判断其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准是相对的,与此相适应,判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准必然也是相对的。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把握相对性、整体协调性和发展性这三个判断标准。即,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研究时,应注意到被研究者当时所处的境地及其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其心理问题正是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产生并逐渐发展升级的。把握住了这一标准,就必然会注意到某种特定的心理危机和心理困难仅属于某一特定的群体,比如那些人生期望值较高的大学生往往会因为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产生相应的心理困惑。除此之外,还应注意,有的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心理也会逐渐成熟,而原来的心理问题也会随之得以解决。

上述四个方面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一个人心理不健康,不一定表现在所有方面,而往往表现在某几个方面,一般要结合各个方面的表现来判定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适应性问题适应性问题主要是指主体对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等表现出的一系列问题。而当代大学生的适应性问题主要是指大学生面对一个崭新的环境--新校园、新同学、新生活,在生活上、学习上所表现出来的不适应。

(二)人际关系问题大学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在大学期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对于社会和大学生自身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大学高达48%的学生都遇到了人际交往问题,进而对人际交往渐渐失去信心和勇气,同时感到郁闷、孤独、无聊。

(三)恋爱及性意识困扰大学生处于青年发展的中期,其心理发展的最显著特征就是伴随着生理的变化,性心理快速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这种状况与大学阶段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目标相违背,这便使得性意识困扰的问题在大学生中更为普遍,通常表现为:性好奇、性渴望、性幻想、性冲动等。面对着这些问题,一部分大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较好地应对,而也有些大学生却不能很好地适应和调节,从而导致了不良的情绪和行为,甚至出现明显的心理障碍。

(四)学业问题伴随着国家招考制度的改革,当前我国的招生规模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也使得在校大学生的构成成分走向复杂化、多样化,大学生的学业不良问题日益突出:第一,在学习中,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第二,学习成绩不理想,不及格率常常很高。学习困难学生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他们往往基础较差,学习吃力,厌学情绪也较重,与此同时,还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第三,学习动机功利化。他们往往关注如何获取各类含金量高的专业证书,忽视对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尤其是各类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认为这类课程形同虚设,毫无价值,对自己的人生和将来的帮助不大。这是因为各类专业证书是其将来求职的必备条件之一,是走向工作的通行证,正是出于这种打算,许多同学往往不惜重金参加社会上所组织的各种证书培训班,相反,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却不那么热心。

(五)就业和发展问题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就业人数庞大,就业岗位少,大学生专业素质不高,就业观念陈旧,就业信息不通畅以及就业政策体系的不完善,大学生就业和发展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无法顺利就业,或者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这一问题尤其在一些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一部分学生往往是背负着个人和整个家族的期望来到陌生的大城市,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之中。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并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

研究显示,当代大学生92·5%的心理问题是源于上述五个方面,这也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危机和心理困难。

二、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既包括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包括大学生个体所处的家庭、学校环境,更包括现代日益发达的网络环境等多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很多方面,例如社会压力、文化背景、价值观以及不良的社会现象等。陈杰峰认为许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是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1]郑翔认为,当今时代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互发展、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冲突的时代,而处于这个时代的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他们接受新文化、新观念的机会和途径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较也大大的增加了。面对不同于中国传统教育的文化背景,以及各种各样的价值观,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都难免会在茫然、疑惑、混乱中徘徊,并最终走上心理失衡。[2]

(二)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教育、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父母婚姻等多方面的因素。在中国,大多数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都保留在传统的包办式的教养阶段。而大学又是一种相对宽松和自由的环境。这种环境对于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要求相对较高,习惯于包养式教育的孩子在这种环境中常常会感到困惑、迷茫,以至于无所适从。其次,父母关系状况也会对孩子形成一定的影响。家庭生活中,父母关系紧张对孩子的影响也非常大。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在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时,常常会显得较正常家庭生活中的孩子更为自私,他们也多会用敌视的眼光看待社会和他人,道德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再次,家庭经济状况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表现出一种自卑的心理。最后,单亲也容易导致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产生问题。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遇事往往很敏感,性格也较常人孤僻、冷漠、粗暴、自卑。这些孩子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三)学校因素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把传授知识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重心,作为考核教师和学生的重要凭证,必然忽视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忽视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正确引导,加之很多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陈旧,使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疏导和解决。其次,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大量的毕业生涌向社会,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而面临这样的状况,学校并没有及时地在教育教学计划的教学课程设置中添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认识分析能力的情况下,一毕业就面对失业,从而对大学教育产生失望与迷茫的情绪,并逐渐导致心理上的失衡。

(四)迷恋网络部分大学生患上网络成瘾症,整天沉湎于虚拟世界,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等,乐此不疲。忽视了现实生活中正常的人际交往,影响了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与此同时,网络中还存在着大量的色情暴力和低级庸俗内容甚至虚假的信息,所有这些也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使大学生逐渐对社会和他人充满失望,迷失了人生的方向,更无法定位人生价值应如何实现,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危机和心理困难。

四、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困境的措施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知识的获得以及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方式方法,影响着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首先,高校教育者要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在关注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培养出能够满足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全面发展的四有新型人才。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把行之有效的理论教育与错综复杂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与此同时,大学生个人也应该认识到做人的重要性,在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不忘对其思想的改造,努力追求崇高的人生理想。

其次,针对大学生中实际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高校教育者还要主动了解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依靠社会力量帮助大学生创造良好的身心发展环境。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身所面临的各种心理危机和心理困境,知道并能够适时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心理与情绪,在需要心理帮助的时候向有关单位和部门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援助;除此之外,高校工作者还应该充分认识到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营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的活动中树立集体意识,增强社会责任心,并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减缓学习就业中所带来的压力。

再次,高校教育者还要积极地拓展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就内涵而言,高校教育者应该积极地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学习的环境和条件,使其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行为选择以及正确的价值取向。就外延而言,高校教育者应该积极地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法纪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使其达到统一协调。

最后,针对部分大学生存在沉迷网络,网络依赖心理严重的状况,高校工作者应加强对学生网络知识的教育和正确应用网络的指导,提高学生对网络的认识能力。要加强对学校内部互联网的监督和管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乐趣,从而减轻对网络的需求。

[1]陈杰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35-38.

[2]郑翔.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对策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52-54.

[3]齐平,安莉娟.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原因探析[J].教育探索,2006(2):48.

[4]马俊,王伟.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特点及应对方式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6):89-90.

[5]杜喜荣.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8(3):97-98.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WANG Hong-yan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In recent years,some bizarre events commonly occur on college campus as violence,committing student,suspension of schooling and dropout,which arises the social and colleges extensive attention and profound reflec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and college education aswell as the highly importance attached by the concerned authorities of our party and country.With such situation existing,the paper analyzes the chief manifestations,the reasons accounted for and the main characters of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s well as puts forward solving methods with the help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preliminary classification upon the related documents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recent years.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problems;mental health〔责任编辑郭剑卿〕

G641

A

2011-11-01

王红燕(1971-),女,山西宁武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