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秘藏《大乘杂宝藏经》变文研究
2012-04-12杜成辉
杜成辉
(山西大同大学辽金文化研究所,山西 大同 037009)
应县木塔秘藏《大乘杂宝藏经》变文研究
杜成辉
(山西大同大学辽金文化研究所,山西 大同 037009)
应县木塔秘藏中的《大乘杂宝藏经》变文,素材多来源于现实生活,文字生动形象,比喻也十分精当,为听众所喜闻乐见。与后来的说唱戏曲艺术关系密切,是研究辽代讲唱文学的珍贵资料。
应县木塔;辽代秘藏;俗讲;变文
应县木塔辽代秘藏重显于世已有30多年,前辈学者在整理研究方面成就斐然。在木塔秘藏中,除了举世闻名的《辽藏》外,尚有许多俗讲和变文等讲唱类俗文学资料以及变相作品。这些珍贵的资料,对于研究中国文学史、戏曲史、佛教史和美术史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木塔秘藏中的文学资料种类较多,有讲唱类、诗赋类、话本类、小说类、散体文类和杂著类等,而且有相关活动的记录,如在《杂抄》中,就有“今众生多爱谈经打俗、讲唱词说,譁有笑有乐人顺心。”[1]大体而言,谈经打俗即俗讲,讲唱词说即变文。木塔秘藏中的《大乘杂宝藏经》讲经文是一篇基本完整的变文,只开头和结尾部分稍有残缺,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辽代俗讲之一斑。
一
俗讲是唐代流行的一种寺院讲经形式。随着佛教的传播,印度佛教徒在诵经中讲说和歌唱并用的方式也传到中国。唐朝僧侣将佛经译成文雅的经文,又把其中的动人故事编成通俗文字加以演唱,先用说白散文叙述事实,然后用歌唱(韵文)加以铺陈渲染。这种演唱佛经的形式称为“俗讲”,即通俗讲经之意。我国古代长篇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等,已具有说唱的雏形。民间的这种传统和佛教的唱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俗讲这种说唱艺术。讲经文就是唐、辽、宋时期寺院中俗讲僧进行俗讲时使用的底本。
佛教传入我国后,为了宣传教义,争取信众,除译经建寺斋会讲经外,还利用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文学等手段,广泛布道化俗,其中面向世俗大众通俗讲解佛经经文的俗讲便是其中之一。俗讲乃相对于僧讲而言。佛教讲经,因听讲者不同,而有僧讲与俗讲之别。木塔秘藏中的俗文学资料以讲经文和变文居多,骈文和韵文结合,如其中的《大乘杂宝藏经》讲经文,内容为俗讲底本。开首介绍讲授内容:
初分为五段,且第一摄持义,摄众生□□□□□无外。第二贯穿义,花穿白线,风吹阵阵□□,□贯红绳,手捧而时时那(哪)散。第三绳墨义。第四□□义。第五经径路义。此是名为五义□□。□□所学是是学,不随顺学放□鳖。
此段相当于敦煌讲经文中之押座文,但篇幅较短。接着进入正题,开始讲唱,多为骈文和韵语:
痴心造业,原长夜变作千年;暂耳闻经,恨遭宵而不为一念。受戒传经,遮头拊面;赊买酒肉,何曾羞作!
做□修行里不通,须知诸□在中心。阿含经内分明说,平等王前有业踪。
“业”乃佛教名词,亦称“羯磨”,为梵语Karman的音译,意为“造作”,泛指一切身心活动,一般包括身、口、意三个方面,故称“三业”。身业和口业各有两种性质:一是由言论和行动所表现出来显而易见的,叫“表业”;一是只有潜在思想,未在言行方面表现出来,不能用感官观察和理解的,叫“无表业”。意业的体性是“思”,即思想活动。“业”又分为善、不善、非善非不善三种。佛教认为,“业”发生后不会消除,将引起善恶等报应,为佛教因果报应说的理论依据。平等王为阎罗王之别称,为神话与民间传说中阴间的主宰,掌管人的生死和轮回。中国古代的僧人翻译佛经,有时也把阎罗王意译为平等王,认为阎罗王可以赏善罚恶,处事公正,待人平等。后来平等的说法和因果报应的说法结合起来,成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民间信仰之一。《阿含经》为原始佛教基本经典,意译为“法归”,指此类基本经典为佛陀教说之所持、所归、所聚。中原地区自隋唐以来,学佛者只宗大乘佛教,视小乘为低下,不受重视,使《阿含经》束之高阁千年之久。而辽朝和西夏则不然,在木塔秘藏中就发现有收入《辽藏》的《中阿含经》刻本。
燃一盏灯,破千年之暗室。点一丸仙药,变万两顽铜。孝血寻杆,誓明狗头之报;慈鸟有反,报恩蜘蛛有分母之酬。夭听两寺之钟,因波中丧命;夫听二妻之意,盖令丧其两目。
年年辛苦就中多,寒热之时且用他。行是为家兼为国,却交桃李听笙歌。
暗积多财,父亡且徒自在;徧修少善,望妻子永得延长。坚牢大地,火起上(尚)自成灰;幻化空身,限满而风飘令落。猿搭水月,智不了而亡躯;熊攀戏树,□遇情而丧命。秋蟾流霞,盗贼怨恨;慈龙降雨,商人嫌怔。羊群虽众,负命刀而各各随身;眷属虽多,负死刀而终难子劳。
所举事例多来源于现实生活,说明世上万物皆有生死,财产和眷属都最终难保,因而有较强的说服力。“秋蟾”即月亮,“嫌怔”意为厌恶惶惧。在月光明亮的夜晚,盗贼容易被发现,所以盗贼害怕月光;在风调雨顺的年景,商人难以囤集居奇,获取暴利,所以商人不喜欢降雨。此后之讲唱多有字体稍小的题名,有的在说词前,有的在唱词前:
〔赵令哥〕金理粪内,不知而何曾生敬?佛种在身,不悟而岂显真性。男擎红扇,无风中扇得有风;安(女)执簸箕,有化中其成无化。乾令玉偈,勉杜圣之殃;帝烛今容,越金刚之具敕。拈车上体,脱天纸燕;风停月漾,离佸淀戏;木人断线,而花回令落。
病苦到,难闪避,无常若至又难推。不论富贵名高者,总同成聚一堆灰。
“佸”意为相会。《诗·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郑玄注:“行役反无日月,何时而有来会期。”“金刚”即金刚石,因其极坚利,佛家视为希世之宝。《大藏法数》卷四一:“梵语跋折罗,华言金刚。此宝出于金中,色如紫英,百炼不销,至坚至利,可以切玉,世所希有,故名为宝。”引申喻如来之智慧。唐一行《〈大日经〉疏》卷十二:“金刚喻如来之秘密慧也。金刚无有法能破坏之者,而能破坏万物,此智慧亦尔。”“无常”乃阎罗的魔卒,据佛经说,有夺魂、夺精、缚魄三鬼,专事勾摄生魂。在旧时迷信中,将无常说成是人死时勾摄生魂的使者,是来接阳间死去之人的阴差,《红楼梦》中就有著名的《恨无常》一曲。人生总难脱离生、老、病、死,即使是富贵名高者也在所难免。这里也涉及到了辽人的一些娱乐活动,如放风筝、皮影戏和傀儡戏等,显示出讲经文和变文与戏曲的关联。此为第一段。
二
第二段开首一段也为解说性的骈文,宣扬听诵佛法的好处:
大林有木,不斫而定不成方;研不(盃)容金,不拣终非是虚。听诵之人,各耳上生莲花。铊刀无刃,欲非霜而岂利石乎?昏镜非辉,须色宁逃匠手?蕉花落地,终无反树之期;细雨离天,岂有归云?瓶器异而水总一,灯虽盏异光不殊。
从埃及到日本的众多世界伟大文明都把莲花视为神圣的象征,并将其广泛地融入艺术和建筑之中。佛教徒也以莲花为佛教的主要象征,相信莲能反应修行程度,认为高僧诚心念佛,则西方七宝池中即生莲花一朵,若能精进,则其花渐大,倘或退惰,则其花萎落。接下来为唱词,且有词名:
〔贫僧说法无人听〕蟹咸(感)龙怜,于波澜之下;蚊坐凤翅,直至铁鏁(锁)世界。
〔采抄人得话〕拟上高危峰,复假一根主(拄)杖;欲渡大海,须藉六士方舡。
净扫堂前地,平持屋内坑。法水来浇灌,菩提自然生。
“舡”即船,《商君书·弱民》:“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楫也。”“法水”指佛法,谓佛法能消除心中烦恼,犹如水能洗涤污垢,故称。《无量义经·说法品》:“法譬如水,能洗垢秽……其法水者,亦复如是,能洗众生诸烦恼垢。”“菩提”译自梵语Bodhi,意为“觉”、“智”、“道”等,佛教用以指断绝世间烦恼而达涅槃的彻悟境界,又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经。
日月虽明,不照覆盆之下;天之甘雨,不入侧瓶之内。蝇随遇马,得达千里之途;滕(藤)罗松树,得出九霄云外。闻道听经受戒,缩头似鳖;道著作乐哥(歌)欢,舒项如鹅。
〔紊俗得葫芦话〕流身虚度信蹉跎,一向贪生造业多。功德不修忙不去,无常难进念摩诃。爱诤无明三寸气,大限追来一刹那。莫道此个英雄者,总交地符见阎罗。“摩诃”为佛教名词,意为大、多、胜,禅门课诵于楞严咒之尾常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大限”指寿数,亦指死期。“无明”为烦恼之别称,泛指无智和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阎罗”为梵语阎魔罗阇的略称,亦译焰魔罗王、阎罗王、阎王、平等王等,原意为地狱的统治者或幽冥界之王,为印度古代神话中管理阴间之王,能判人生前善恶,加以赏罚,佛教沿用其说,称为管理地狱之魔王,中国民间传说中的阎罗王即源于此。
像(象)马银鱼,有似水底清天;庄园眷属,频同风前之烛。忽闻人死,惊忙恨不修持;却得身安,懈怠谁观后世?庄严身相,如菩萨容仪;腹内毒蛇,似约(药?)狼心手。身无牢奚,恰似精零;暂尔闻经,如月晖搦。
〔五温山中霞空〕错倒哜哜空自忙,何曾得米济饥肠?穹吟切切崔人只,已度戒衣遮漏体。
“象马”指骑乘,一说指财富。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序》:“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银鱼”即银鱼袋,唐制,五品以上穿绯衣者用,内装鱼符。“戒衣”为僧尼穿的法衣,“哜哜”为象声词,形容管弦之声或鸟鸣之声。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车马高爵、庄园眷属都会转瞬即逝。
身生疥癣,手抓而日日增多;体污尘泥,水洗而时时减少。红绫密扇,可引凉风;黄尾骔罗,难成甘露。持戒三种,同莲花出水。
〔智惠两猷者福智〕一种严庄,喻日月除昏晃朗。欲耕荒地,须籍好犁;欲斫硬木,须乎好斧。喻如病蚕,虽广下食,终不成茧;似耕荒地,虽广下子,终不能收。小鼠穴,岂惧猫伤?羊羔弄影,不知屠割。悬明镜于高堂,陋容淹面挂。秋蟾朗逡,鬼魅迯(逃)形。迷则六趣巡逻之蚁,悟则三涂向出圣利。平渺贱草,霜摧而当下调残(诸人等喻);瘦枯老松,雪洒而转添清翠。楼间击鼓,四方闻哜而以咸欢②;寺内鸣钟,八表听而不去。
贪名逐利走东西,重即轻微岂觉知?爱色喻如蝇见血,贪财恰似燕争泥。渴鹿逐阳虚望水,蛾扑灯光一段痴。直大(待)业绳牵入狱,才始知道落便宜。
“持戒”即受持佛所制的戒律。“六趣”为佛教名词,乃众生由业因之差别而趣向之处,有六所,谓之六趣:一地狱趣,二饿鬼趣,三畜生趣,四阿修罗趣,五人趣,六天趣。“三涂”又作三途,一为火途,地狱趣猛火所烧之处;二为血途,畜生趣互相食之处;三为刀途,饿鬼趣以刀剑杖逼迫之处。“渴鹿逐阳虚望水”乃佛教典故,《楞伽经》二云:“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焰时,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比喻世人愚痴无明,妄想执着,有如渴鹿见到阳焰,以为是水,拼命前奔,结果白忙一场。
赐珠在带,不知而久受贫寒;佛性田心,非修而长却受苦。
口中说法甜如蜜,心里疮疣苦如艾。如是之人堕泥梨,一念相违沉苦海。
终日诵禅经,心中刀刃出。竞相以相违,死入地狱疾。
“泥梨”亦作“泥犁”、“泥黎”,梵语,意译为地狱。《翻译名义集·地狱篇》:“地狱,此方名。梵称泥梨。”地狱译自梵语Naraka,意为“苦的世界”,为佛教六道之一,处于地下。据《俱舍论》等载,有八寒、八热、无间等名称。佛教认为,人在生前做了坏事,死后要堕入地狱,受种种苦。
国王虽居尊重,未有出世之期;父母纵有深恩,非是超凡之本。修高人福得,恨不刹那归去。愚心不止,似犬投臭恶之食;痴恋情深,如鱼逐钩头之肉。禽头竞气,食毒药一身之亡;九蛇尾争,先遇火坑而丧命。
众生颠倒颠,背善向恶缘。念佛懒开口,厮骂出多言。佛教之出世指跳出世间不再受生死轮回,入于涅槃。如不信佛修行,就连国王也没有出世的时候,可见辽代僧人讲经十分大胆。此文说辞和唱词多有词名,亦可看出后来《诸宫调》等词曲艺术的雏形。
三
第三段为诸戒条、酒有三十六失,其后也有骈文和“野干说法”、“昙摩钳太子求法”的故事。第四段全为骈文,事例多来源于世俗生活,如“常衣素面,迎人绝多少惭惶;带角披毛,在世招何羞耻!食减衣抽,待积夭而要富;罪多福少,不修行以作贵人。寺内供佛,假香买三五文;宅里紊僧,净戒谁排一两个。为爱五尘幻境,恒似蟒蛇;不愁八苦业因,常途迷醉。倒编截尺,当面活剥人皮;轻秤小斗,都目割人心髓。”“见善则如手探汤,百无一窥;见恶则如蛆混翅,争头竞入。三春阳炎,见有还无。堂内广置风灯,才生即灭。恋酒难休如猩猩,宁知命丧;躭内不舍似鵰鼠,起觉身亡。晴干开水道,霁天而何忧?无事识官人,有事何怖!”事例也多来源于世俗生活,富有情趣。第五段为华严大疏抄疏序细科。此后为《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变文,兹不赘述。[2]
《杂宝藏经》属“阿含藏”系统,由北魏吉迦夜、昙曜译,集缘起故事一百二十一则,为述缘起最多的一部经著,为佛经说唱提供了丰富的题材。[3]全经的内涵主要为阿含藏教派思想,藉由因缘譬喻的寓言故事来阐示佛教的因果轮回思想,其中特别强调孝养、施舍、教化等诸种原始佛教的道德观,是研究佛教教义及轮回观念不可缺少的经典。讲经文大概是讲唱体俗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一种作品,对其他俗文学影响很大。[4]敦煌藏经洞发现的讲经文,从体裁结构上看和变文一样,都是散韵结合说唱兼行的通俗文学作品,因此有的学者认为二者没有什么不同。《大乘杂宝藏经》讲经文素材多来源于现实生活,文字生动形象,比喻也十分精当,为听众所喜闻乐见,呈现出向变文过度的特点,也属于广义的变文之列,开后来说唱戏曲艺术之先河。
应县木塔秘藏是继敦煌文书发现之后,同类文物的又一次重大发现。木塔秘藏中蕴藏着丰富的语言和文学资料,特别是变文类作品,目前仅发现于敦煌文书和木塔秘藏中,对于研究中国语言文字的发展演变和中国文学史、戏曲史意义重大。木塔秘藏讲唱文学作品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辽代讲唱文学的珍贵资料,极大地丰富了辽代文学艺术的研究内容。
[1]山西省文物局,中国历史博物馆.应县木塔辽代秘藏[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2]杜成辉.应县木塔大乘杂宝藏经劝善文变文浅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1(4):30-34.
[3]张鸿勋.敦煌俗文学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4]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赵立人〕
Buddhist Preaching Textsof Mahayana Buddhism M iscellaneous Treasure from Yingxian W ooden Pagoda
DU Cheng-hui
(Research Institute of Liao and Jin Culture,Shanxi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Mostmaterials of the Buddhist preaching text for Mahayana Miscellaneous Treasure discovered from Yingxian wooden pagoda cache originates from real life,with vivid text and appropriate metaphor,therefore is loved by the audience.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rtof singing and traditional opera,and is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talking and singing literature in Liao Dynasty.
Yingxian wooden pagoda;cache of Liao Dynasty;popular explanation;Buddhist preaching text
K878.6
A
2011-11-2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ZW082);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2011332)
杜成辉(1965-),男,山西朔州人,博士,副编审,研究方向:历史学和民族学。
1674-0882(2012)01-00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