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城市规划界对田园城市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2012-04-12王辉

山东社会科学 2012年7期
关键词:陪都田园城市霍华德

王辉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100006)

民国城市规划界对田园城市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王辉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100006)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自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之后,就在中国城市规划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有现代研究者认为,当时的学术界并没有真正理解田园城市理论的思想精髓,更无法付诸实践.认真整理20-40年代的中国城市规划学著作和城市规划文本后可以发现,当时的学者对田园城市理论有着非常精准的理解和认识,并积极在城市规划上付诸行动.

田园城市理论;城市土地公有;民国

田园城市理论源于英国,由英国人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于19世纪末提出.民国时期,霍华德在中国曾被翻译为何伟特①董修甲:《田园新市与我国市政》中译法.该文载陆丹林编纂:《市政全书》(第五版),(上海)道路月刊社1931年.、豪厄德②张维翰在[日]弓家七郎《英国田园市》(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一书中的译法..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田园城市理论传入中国.自此以后,近代城市规划学术界(当时流行的说法是"都市计划")对于田园城市理论一直进行着认真的研究.1925年,董修甲在《东方杂志》第22卷第11号上发表《田园新市与我国市政》(该文章后被收入近代城市规划学经典著作《市政全书》).192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张维翰翻译的日本学者弓家七郎所著《英国田园市》. 1930年,华通书局又出版了张维翰主持翻译的日本内务省地方局主编的《田园都市》.董修甲和张维翰都是中国专门介绍田园城市理论的先驱.

田园城市理论产生和传播的背景是当时的大城市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19世纪以来,世界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大城市不断出现.1800年代,西方世界的城市,没有一个超过100万人口.到1900年代,出现了11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到1930年,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达到27个.③[美]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542页.正如张维翰评述,"田园都市之创设,乃由于过大都市人口之过度集中,因而发生种种不良现象,如居民与大自然之隔离,物质及精神生活之不良,交通设备之复杂,垃圾处置之困难者,不一而足."④张维翰:《对于陪都建设计划的意见》,《市政评论》6卷第7、8、9期合刊,"陪都建设计划专号",1941年9月.

一、城市规划学术界对田园城市理论的认识

当代学者金经元认为,田园城市理论是一个容易被误解(或者故意曲解)的城市规划理论.因为很多人根据字面意思,认为田园城市理论的重点是实现都市田园化,因而强调城市绿化和美化.正因为如此,田园城市被很多人理解为"花园城市".实际上,田园城市理论的核心不是强调都市田园化,而是强调土地公有---属于共有社区所有.由田园城市构成的城市群则被称为社会城市.⑤[英]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译序,第18、13页.不过,金经元主要是针对当前中国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倾向,批评一些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故意歪曲该理论,割裂城市规划与社会的联系,将其降低为一个"工程技术层次"的理论.⑥[英]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译序,第18、13页.那么近代中国城市规划学术界对田园城市理论的认识如何?会不会也存在着片面认识呢?

何刚的《近代视角下的田园城市理论研究》认为,民国时期的学者同样对该理论存在误解:"中国近代的市政学者也早对田园城市理论给予及时的关注并把它积极地引介到国内,主张在中国应该进行田园城市的建设,然而,他们并未真正理解田园城市理论的思想精髓,更是无法实施."具体体现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是基于土地公有制之上的一种社会改革理论,在书中,他用大量的篇章来论证田园城市在政治、社会、经济方面的可行性,而无异于探讨具体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细节.但是,中国近代的市政学者恰恰相反,把注意焦点放在田园城市的物质结构形态,单纯从绿地、花园、街道等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技术层面来探讨田园城市,而这些都并非霍华德的真正本意."①何刚:《近代视角下的田园城市理论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第2期.

那么,我们深入分析田园城市理论的本意和民国时期学者对它的认识,看看他们有没有正确理解田园城市理论.概括来讲,田园城市理论包括以下思路:

第一,城市规模小.按照霍华德的设想,田园城市面积在6000英亩,其中城市用地1000英亩,人口只有3.2万人.②具体参见[英]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3页.即使是中心城市,也只有5.8万人.所以田园城市构成的城市群只是小城市群体.

第二,城市之间有绿带限制.刘易斯.芒福德曾谈到,"为了达到并表示出城市与乡村的重新结合,霍华德在他设计的新城市周围加上一圈永久性的农田绿地."由于觉得"田园城市"名字是不成功的,他甚至认为,"对于这样一个社区,最好的名字可能是叫做'绿带城镇'"③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528页..

第三,城市土地为社区共有,而不是私人所有.这对田园城市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事实上,20世纪20年代田园城市理论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学者就已经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田园城市理论的基本特征.张维翰在译著中指出,"田园市之要素有四点:第一,田园市系按照一定计画建设而成;第二,田园市之大小有一定之限制;第三,周围须有农业地带环绕,藉以永久保持田园风景;第四,土地须完全作为公有,或作为共有."④[日]弓家七郎:《英国田园市》,张维翰译述,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5页.

与此同时,董修甲总结了田园城市有以下基本特征:在市中心设圆形田园,在田园之外建筑公共房屋;设田园于住宅区之前后,使居民得以享受乡野的优雅景色和新鲜空气;将住宅区设在外圈田园之内,工厂在外圈田园之外;设公园、游戏场,使居民有消遣之处;修建宽大的放射状马路和环形马路.⑤董修甲:《田园新市与我国市政》,陆丹林编纂:《市政全书》(第五版),(上海)道路月刊社1931年,第175、184、182页.介绍完这些特征之后,董修甲特别强调,"吾人所谓田园新市者,非仅在一市之地界中,建筑数个田园,使市为较乐之地而已.亦非一种'别墅'式之田村,由投机土地者利用'田园新市'之美名,以发展私人之事业而已.所谓真正田园新市者,系于合宜土地上,通盘打算,建筑最永久最合卫生之新市.凡以土地投机者,必须严加限制.至地界增长有盈余时,统归办理全市公益之用.关于市内改良、经济增长,皆须兼筹并顾.如此方为真正田园新市."⑥董修甲:《田园新市与我国市政》,陆丹林编纂:《市政全书》(第五版),(上海)道路月刊社1931年,第175、184、182页.

民国时期中国学者(包括当代一些学者)提到田园城市实践的时候,一般都会提到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市(民国时期也翻译为斯笃克霍姆、斯托克荷尔姆城),并且都会津津乐道该城市的土地公有制度.在董修甲和张维翰以及其他一些学者的文章中,斯德哥尔摩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根据当时学者的记载,其实践过程是,"因于一九〇四年在市界外附近地方多购土地,至一九〇八年时,郊外土地属市有者竟有一万一千一百二十五亩.是年先在斯市南郊之恩斯克特(Enskede)地方建立第一田园新市."⑦董修甲:《田园新市与我国市政》,陆丹林编纂:《市政全书》(第五版),(上海)道路月刊社1931年,第175、184、182页.根据现代学者分析,"斯德哥尔摩市从1904年便开始积极收购土地,到1964年,郊外的土地有70%已成为市有地."⑧赵尚朴主编:《欧美亚各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探索: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研究》,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第76页.

从以上这些判断来看,张维翰、董修甲对于田园城市理论的把握和认识非常准确.所谓的"并未真正理解田园城市理论的思想精髓",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总的来看,田园城市理论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既包含着对城市土地制度、平民住宅、公共卫生、市民就业、社会合作等一系列关键问题的思考,还包含着城市人口疏散、城市绿化等诸多内容.不过,很多国家建设田园城市,主要还是为城市居民住宅简陋、卫生条件恶劣、人口集中等现实问题提供的一种解决方案.董修甲在总结各国田园城市运动史的时候指出,"各国创设田园新市之目的,概为解决家宅问题与卫生问题."①董修甲:《田园新市与我国市政》,陆丹林编纂:《市政全书》(第五版),(上海)道路月刊社1931年,第184页.即使是土地公有这个关键因素,也依然是为解决这些问题服务的.在这一过程中,也或多或少都会对霍华德的本意做出灵活处理.毕竟,实践和理论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事.

二、城市规划者对城市土地公有制度的认同

这里,重点谈谈民国时期城市规划学术界对田园城市理论关键之处---城市土地公有制度的认同.这其实也是田园城市理论在当时中国学术界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无疑具有某种程度的社会主义特征.霍华德本人如此陈述,"这是开拓性的工作,它将由那些不仅怀有善良的见解,而且对土地公有制在经济、卫生和社会方面的优越性怀有实际信心的人来经营."②[英]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68-69页、金经元译序、第79页.也正如当代学者所评价的,"他针对当时英国大城市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用逐步实现土地社区所有制,建设田园城市的方案,来逐步消灭土地私有制,逐步消灭大城市,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③[英]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68-69页、金经元译序、第79页.这和社会主义的某些特征是一致的.不过,霍华德本人否认田园城市理论是社会主义,"这个试验也不能看作为社会主义实验".④[英]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68-69页、金经元译序、第79页.因为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窒息了个人,限制了个体的努力.而田园城市理论恰恰鼓励个体的努力和创造.这当然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误解和偏见.

对城市而言,土地制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制度.城市土地私有的现状不可能随意变更,否则就会引起极大的社会矛盾.也正因为如此,霍华德关于田园城市建设的基本构想也是在新购买的土地上规划田园城市,其实施难度要比规划一个旧城市容易得多.即便是作为田园城市理论实践典型的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其土地公有也是从难度最小的郊区开始的.而且"瑞典有斯托克荷尔姆城经三十余年之长期奋斗,始底于成."⑤《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草案》,重庆市档案馆馆藏,第86页.可见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因此,要通过新建城市来建设田园城市,注定了其理论实施的范围非常有限.再加上其他关于田园城市社会组织、企业生产等等一整套非常严密细致的规定,田园城市理论本身无疑具有很强的理想化特征.因此,霍华德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多次在著作中谈到自己的思想需要"试验".正因为如此,有学者将田园城市理论称为"有价值的乌托邦",这种评述是非常客观的.⑥马万利、梅雪芹:《有价值的乌托邦---对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一种认识》,《史学月刊》2003年第5期.

综上所述,《近代视角下的田园城市理论研究》一文所持的结论是不准确的.其原因在于对20年代中国城市规划思想没有充分加以研究,就仓促得出了结论.同时,混淆了城市规划理论和城市规划实践之间的区别.任何城市规划理论都是一种理想设计,都有自身的不足.对于城市规划理论一定不能就其本身来理解,而必须结合实际社会状况来理解和认识,否则研究就会出现偏差.

到了30、40年代的抗战时期,国内很多学者积极响应田园城市理论,积极倡导城市土地公有制度.《市政评论》主编郑祖良在抗战时期谈到城市土地制度时候有这么一段话:

我们知道民生主义底最具体的实施纲领就是平均地权,这是解决土地问题底一个最彻底的民主革命的土地政策,它不独是改善人民生活的起点,而且是三民主义新国家底建立的坚实的基础.

郑祖良继而提出将来依照平均地权的办法,逐步实施城市土地共有政策.具体的办法包括:"(第一)依照报价收买都市的土地.(第二)照报价征税,土地涨价归公,防止都市土地为大地主所垄断,最后达到一切土地所生益均归人民所共享的地步."⑦郑梁:《论战后都市计划》,《市政评论》,第6卷第10、11期,1941年11月.

抗战后期,周宗莲在《市区计划与国土计划》中也提出了城市土地公有制度.关于城市土地问题,周宗莲非常具体地谈到:

此项地权过去全为私有,就英美已有之弊端,可分列如此:(子)阻碍市计划之实行.因市场之变动,地主常随暂时之波动而分割土地,或变动其用途.(丑)土地投机之为危机.市内地价常做无理之变动……(寅)市区内不平匀之发展.因地主之投机心热,而枉作过分之预测……

周宗莲在列举了美国诺利斯城(Norris)和瑞典斯托克荷尔姆城(即斯德哥尔摩)及中国青岛①青岛早在德国占领期间,就实行了城市土地公有的制度.具体参考托尔斯滕.华纳:《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建设》,青岛市档案馆编译,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的例子后,最后总结到:

我国今后复员与建设期中,全国已有各大小市镇,经此次战争与轰炸之后,均须重起炉灶;因而新工业新交通之需要,将有若干新市出现;因产业与交通逐渐发达,乡村人口亦有重行分聚之可能.宜趁此时机,坚决施行实地公有制之政策.②周宗莲:《市区计划与国土计划》,《经济建设季刊》第三卷第三、四期合刊,1945年.

周宗莲是战后《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的主要制定者,他的思想对《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中"市地市有"政策的制定,具有关键性的影响.甚至《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关于"市地市有"政策的表述与这一段话的内容基本一致.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1.经历抗战之后,民国时期城市规划者对田园城市理论关于城市土地公有的理念是非常认同的.

2."土地市有"的理念不仅是受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同时也来自国民政府自身对于土地制度问题的思考,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这是因为,平均地权本身就是孙中山很早就倡导的一项重要方针."市地市有"是和平均地权联系在一起的.

三、田园城市理论在民国城市规划中的运用

田园城市理论的实践运用主要体现在民国后期的城市规划,特别是战后编制的《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之中.

(一)针对田园城市理论最为关键的土地社区公有问题,《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市地市有"的概念.《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如此表述:"'市地市有'为便利市政建设最理想之制度,在美国有泰内西河流域所建之诺利斯城(即田纳西河流域的诺克斯维尔---作者注)瑞典有斯托克荷尔姆城(即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作者注)经三十余年之长期奋斗,始底于成……本市为我国复兴根据地……对于'市地市有'问题作实施之领导者".③《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草案》,重庆市档案馆馆藏,第86-87页.紧接着,《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还具体规划了实现"市地市有"的两个具体办法.

民国后期将城市土地公有写入城市规划还有陈诚主持编纂的《大武汉市建设计划草案》.陈诚后来在回忆中谈到武汉市土地政策的时候明确讲到,"以采用平均地权方法逐步达到市地市有为主旨".④陈诚:《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172页.

(二)《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对卫星市镇的设计充分参考了田园城市的具体规划.从人口来看,重庆的卫星市人口以5-6万人为最大单位,要大于霍华德对田园城市人口的设想.⑤《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草案》,重庆市档案馆馆藏,第106页.但就布局而言,已完全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方格式城市布局,采用了霍华德田园城市的同心圆式空间布局.同心圆的中心为中心区,以公共建筑为主,包括市县政府、市县参议会、警察所(局)、中学等等.

可以认为,《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关于卫星市镇的设计在卫星市镇理论的外衣下,实质上吸收和借鉴了田园城市理论的核心思想.

四、结语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由于它倡导的制度与国民党的一些思想理念有着共同之处,所以在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民国后期,一些城市规划者还将其思想付诸于具体的城市规划.因此,对于田园城市理论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和影响,我们有必要重新予以认真审视.

(责任编辑:蒋海升)

TU2

A

1003-4145[2012]07-0056-04

2012-05-15

王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陪都田园城市霍华德
偷画的人
维权事件
全球图景中的田园城市运动研究(1899-1945)(上):田园城市的研究体系及田园城市运动在英国之肇端与发展
杨威:田园城市有多远
“田园城市”与我国新区建设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决策与实施
论陪都语境下萧红的重庆书写
保持微笑
李迅:构建现代田园城市的指标体系
评介:丁海斌著《中国古代陪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