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研究:进展回溯与未来展望

2012-04-12周玉琴贺金瑞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2年2期
关键词:政治学少数民族民族

周玉琴,贺金瑞

(1.长安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西安710064;2.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北京100081)

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研究:进展回溯与未来展望

周玉琴1,贺金瑞2

(1.长安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西安710064;2.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北京100081)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政治学的研究在学术界蓬勃兴起。作为发展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民族政治发展问题逐渐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并形成一系列学术成果。目前,中国正处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这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经济、政治方面,都对少数民族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理论研究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在评析成就和不足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研究的未来,能够从一个侧面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理论的研究。

政治发展;少数民族;发展政治学

政治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会使国家自身的合法性权威得到普遍承认和接受,而且还可能降低社会统治成本而达到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目的[1]。西方政治发展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目前为止,在社会政治实践的压力推动和对相关理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已经成长为政治学中的一门“显学”,并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今世界的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国家,其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存在着疆界与民族边界的异质性,这使得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总是一致,它们之间存在着张力甚至冲突[2]。因此,多民族国家的“一体化建构”也成为其民族政治发展的重要任务。它的实质是解决多民族国家内的不同民族(族群)超越民族底线的政治认同问题,即“如何正确处理民族异质性要素或差异性要素与国家统一性之间的关系,实现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有效整合”[3]。这也成为世界各国在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研究上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的民族政治发展研究回溯

中国的政治发展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而对少数民族的政治发展研究更是如此。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此研究才引起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经过二十多年的迅速发展,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研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并为学科发展、学术繁荣和民族成员政治素养的培育,以及进一步推动多民族国家政治秩序的有序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学科地位引起关注。21世纪的前20年是中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促进中国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关键时期。冷战结束、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立消失,世界政治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涌动着一股国际民族主义运动的思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联解体、东欧国家剧变,过去被意识形态掩盖的民族差别、民族分歧问题开始受到关注。在全球化深入推进和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下,特别是在剧烈的社会变革期,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稳定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挑战。正如亨廷顿所说,“当代国际体系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民族国家的力量及其重要性衰退和国家的、族群的认同的强化”[4]。因此,像中国这样的、正在发展中的多民族国家需要更多地关注民族政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各种社会问题与民族矛盾纠缠在一起,受其他国家和地区民族主义运动的影响,也出现了少数民族与过去几十年高度认同相反的“向族裔认同回归”的趋势;在不断强化本民族认同意识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同时,呈现出民族合作意识淡化和国家认同弱化的趋势,这对构建和谐社会极为不利。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问题应引起关注和重视。边疆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可能产生一系列问题,为了确保边疆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对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应有充分、清醒的认识。

对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理论进行科学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建立各个学科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从总体上把握发展中的各个政治问题,这就是民族发展政治学建立的现实基础[5]。民族政治发展理论研究的迅速开展,使其成为当代政治发展领域中一门颇具规模、影响较大的新型分支学科,这也使民族政治发展的研究取得了自己应有的学术地位。

2.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理论体系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近30年来,中国政治学“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的阐释、论述开始从非此即彼的价值判断的樊篱中解脱出来,把政治学理论的创新当做学科发展的推动力”[6]。20世纪90年代末,少数民族政治发展概念在国内提出后,中国的理论工作者特别是民族学、政治学、社会学界对这一命题的反应极其敏锐而迅速。“少数民族政治发展作为统一国家政治体系内一个次级政治体系的少数民族政治体系,随着整个国家政治发展的进程,适应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一种政治关系模式向另一种政治关系模式的转变。”[7]民族政治发展就是“特定的民族政治系统在历史发展中,结构渐趋区分化、政治文化渐趋世俗化、政治参与渐趋扩大化以及政治能力渐趋增强的过程”[8]等等。正如学界对政治和政治发展的内涵展开的讨论和研究一样,对民族政治发展概念的定义也存在着多种理解,但其研究已经成为政治发展研究科学化的前提。

目前,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理论初步明确了民族政治发展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分析范畴和基本概念,初步形成了独特的学科基础理论[9]。在此基础上,民族政治发展逐渐发掘、整理和阐述了诸如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民族政治文化、民族政治社会化、民族政治参与、民族政治人等基本理论范畴的内涵体系,并将上述研究成果充分应用于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模式、民族认同以及国家认同等研究领域,形成了许多研究成果。进入新世纪以来,民族政治发展基础理论的研究出现了新的动向,有关族际政治民主、平等、正义、公正等相关价值范畴也初有涉猎,这进一步深化了对特定政治现象、特定政治领域的理论研究,并丰富了民族政治发展专门理论的研究。有鉴于此,民族政治发展基础理论研究已经开始进入高速发展和深度论述时期,中国特色的民族政治发展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3.分析框架初步确立。科学的理论需要科学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科发展首先表现为研究方法的变革[10]。近几十年来,中国政治学的创造性成果的形成、新的研究领域的开辟,大都是通过研究方法的创新实现的。中国政治学界深受西方行为主义革命的影响。行为主义理论研究者主要是从心理分析学派那里吸取诸如结构、功能、输入、输出、反馈和体系等概念,建立自己的理论框架。这种方法把人的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单位,认为只有通过研究人的行为过程,才能研究人的行为动机。学者们以实现政治学研究的“科学化”为目标,把政治学行为分析框架所倡导的自然科学方法运用到政治发展理论的研究中。中国民族政治发展理论的个别研究领域也是探索性地沿着这样的研究路径展开的。学者们试图在坚持历史—逻辑的分析方法的同时,认真研究了现代政治学的方法论,将“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最先进入政治发展的研究领域”[11]。

此外,民族政治发展理论的研究方法也日趋综合化。学者们反对传统政治学长期所运用的那些静态、定性以及僵化的分析方法,主张以政治行为、政治过程作为分析对象的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的研究方法,实行动态的、定量的、不带价值偏见的研究,即遵循规则性、验证、技术、数量确定、价值观念、系统化、纯粹科学、一体化的伊斯顿分析要义[12],渐渐改变了以往概括性、一般性和静态性的特点,愈发重视具体性、技术性、过程性和动态性方法的运用。

4.研究成果显著。民族政治发展理论的研究作为独立领域的研究尽管时间较短,但获得了民族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研究领域的极大关注。短短十几年,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都在积极开展民族政治发展理论方面的课题研究,发表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其中有不少论著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和较大的社会反响,使民族政治发展理论研究已基本具备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目前,在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以及边疆民族地区项目、国家民委基金项目等不同级别的课题研究中,与民族政治发展相关的课题的数量不断增加,研究选题日益学术化、规范化,有力地促进了理论与现实的紧密结合。许多学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理论难点均在课题研究中得以解决,很多成果为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服务。伴随着民族政治发展理论研究在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过程中的作用,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秩序稳定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

二、中国民族政治发展研究的未来展望

虽然中国民族政治发展理论的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当我们冷静地地审视当代中国民族政治发展研究的现状时,又不能不承认它还是一个正处在发展中的分支学科,还是一个明显带有价值偏好的不成熟的学科。

1.研究视角有待创新。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由翻译介绍西方理论,到套用模拟西方理论,再到重读西方理论,最终走上反思本国政治发展历程并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发展理论的道路[13]。民族政治发展理论的研究路径也不例外。体现在学科建设上,基础研究比较薄弱,理论体系构建尚不完整、科学。

中国民族政治发展研究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民族地区的民主政治所取得的良好局面。对于民族地区来说,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轨迹、思想文化观念以及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等方面的特殊性表明,“少数民族的政治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政治体系。”[14]但这一政治体系绝对不是一种具有国家特征的政治体系,它只能是一种非国家形态的政治体系,“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区域政治,是国家政治体系中的一个次级政治体系”[14]。因此,民族政治发展理论研究在考察政治发展环境、确立政治发展目标、拟定政治发展战略以及探索政治发展规律时,应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结构的特殊性,制定切合少数民族实际的政治发展模式;另外,也必须在保持少数民族政治体系与国家政治体系一体化的基础上实现政治发展[15]。

2.研究内容需要拓宽。中国民族政治发展理论研究基本上都是公式化地介绍或者探讨民族政治发展的定义、功能、战略目标、路径选择等问题。更多的是从宏观层面分析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多元文化主义对中国民族政治发展的影响等问题。因此,中国民族政治发展理论研究的范围过于狭窄,严重地限制了中国民族政治发展研究的学术生命力,阻碍了政治发展理论研究的发展。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通过民族政治发展来形成“一套能够为容纳这些关系做出结构安排的政治制度”[16],通过一系列的法律规定和制度设计,创造最大的政治空间,容纳各民族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及其自主要求,使各个民族都能够受益于国家的政治安排,延续和传承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以增强各民族对国家的向心力和归属感。对这些问题,目前学界尚缺乏系统的分析研究。

3.研究方法急需改进。社会科学研究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否则就很难探索出社会科学的真谛。从整体来看,中国民族政治发展理论研究大多停留在单纯的理论阐述和概念演绎上,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因此,应多从应然的角度看问题。当前,民族政治发展研究比较多的侧重于规范研究而忽视实证性分析,重定性分析而忽视定量分析的现象比较严重,研究方法创新不足,特别是缺乏对民族政治发展研究所必需的比较研究、系统分析、历史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方法的运用。当然,规范研究对中国民族政治发展问题来说极为重要,它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民族政治发展理论研究。但如果将研究视野长期停留在这一层次上,就可能忽视民族政治发展研究分析论证的逻辑性和科学性,进而影响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和研究成果的质量。因此,中国民族政治发展理论研究的发展在方法论上除了要正确地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等方法,更要充分地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运用大量的社会学、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案例分析、抽样调查和统计进一步深化政治发展理论研究。

4.研究队伍需要壮大。中国民族政治发展理论研究是政治学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目前,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学者主要有来自云南大学的周平教授,南开大学的高永久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王希恩、朱伦、王建娥、陈建樾等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的青觉、贺金瑞教授等。从研究者的分布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来自高等院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以及部分省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机构和民间研究机构的人员则很少;从研究组织来看,目前除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以及云南大学招收民族政治学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外,很少有民族政治发展研究的专门机构和组织以及有关民族政治发展研究方面的学术会议召开;从研究人员的绝对数量来看,固定的研究人员人数很少。研究队伍上这种强烈的反差,严重地制约了中国民族发展政治学的发展。因此,要切实加强民族政治发展研究组织的催生和彼此的协调合作,加强民族发展政治学的学科建设和研究机构的设置,培养民族发展政治学研究的专门人才,壮大研究实力。

在多民族社会中,论及民族政治发展,尤其要关注少数民族的政治发展。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轨迹、思想文化观念以及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等方面的特殊性表明:中国少数民族的政治发展必须注重“三维尺度”,即坚持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任何国家政治发展都必须遵循两点:一是现有的理论原则,即对以往政治发展经验的概括总结,因而具有普遍的意义;二是具体的国情,对于民族地区来说,少数民族的政治发展不能脱离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水平,只有坚持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才能促进少数民族的政治发展。因此,我们要尊重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结构的特殊性,制定符合少数民族实际的政治发展模式。要坚持民族政治发展的渐进性原则。社会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基本前提,中国政治发展必须采取渐进性的方式。对于少数民族政治发展来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只能有步骤、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展开。还要坚持民族政治发展形式的多样性原则。中国国情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区域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目前,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地区经济差异最大的国家之一。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存在着与城市以及其他民族在语言、生活习惯、居住地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社会化差异,另外在血缘意识、宗教意识、价值观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有鉴于此,在各民族政治发展的形式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要区别对待、遵循各民族政治发展自身的规律。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民族政治发展的影响因素将很不稳定,民族地区在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也将日益突出,这都将对中国民族政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严峻的考验。

[1]Almond.Comparative Political Systems[J].In Journal of Politics,1956,(8):391-409.

[2]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3).

[3]高永久,朱军.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民族研究,2010,(2).

[4]许宗国.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5]贺金瑞.民族发展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6).

[6]杨海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学研究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浙江社会科学,2001,(4).

[7]周平.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202.

[8]高永久,等.民族政治发展的目标选择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6).

[9]周玉琴,宋鑫华.我国民族政治发展理论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9,(1).

[10]杨海蛟.中国政治学30年[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8,(2).

[11]王沪宁.中国政治学的研究新趋势:1980—1986[J].政治学研究,1987,(4).

[12]张铭,严强.政治学方法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127-128.

[13]李红波,等.国内政治发展理论研究综述[J].云南社会科学,2006,(2).

[14]周平.少数民族政治发展论[J].思想战线,1997,(1).

[15]方盛举.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1999,(4).

[16]王建娥.族际政治民主化:多民族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J].民族研究,2006,(5).

D633

A

1007-4937(2012)02-0047-04

2011-12-1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我国社会转型期民族利益协调研究”(09YJC850015);中央高校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社会转型期西部民族地区民主政治发展的特殊路径选择与模式研究”(CHDW2011JC034)

周玉琴(1976-),男,安徽肥西人,副教授,政治学博士,从事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理论研究;贺金瑞(1953-),男,内蒙古巴彦淖尔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民族政治学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莉〕

猜你喜欢

政治学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居住的政治学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微信中的政治学资源及其利用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