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人力资本外流与农村社会发展的关联性研究

2012-04-12赵灵芝

河南社会科学 2012年11期
关键词:外流农业农村

赵灵芝

(河南城建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56)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劳动力)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而当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流出至城市区域,农村的人力资本存量就会显著下降,这对农村社会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截至2011年3月,我国的农民工(城市中的农村人力资本)数量已经超过2.5亿。如此庞大的人群在积极建设城市的同时,也将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抽空,因此,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已经成为关乎区域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

一、农村人力资本外流的方式和成因

(一)农村人力资本外流的主要方式

1.外出务工。外出务工是农村人力资本外流的最主要方式。随着我国城镇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往限制人员流动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逐渐得到了放松,大量的农民开始离开土地,走向非农业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外流的农村人员多为文化素质高、身体健康或者有一技之长的人群。这样一来,产生社会影响是双方面的,一方面是这一人群的外流,为非农业地区(或城市)提供了原本缺失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农村人力资本的外流,也使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常识得到了明显的增加[1]。这无论对城市还是农村,都使得当地的消费、投资和创业等方面呈现出的新的增长趋势。

2.外地就学。农村人成为城市人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通过外出打工逐渐在城市里立足,另外就是通过到城市里读书最终留在城里工作。农村籍学生一旦通过升学的方式离开农村,就有可能永远地脱离了农村的生活,这样一来,也同样完成了农村人力资本的外流。同时,这种外流具有持续性或者后续性,即当农村籍学生成为了城里人,他们当中的部分学生的家长也有可能在适当的时期来到城里,完成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

(二)农村人力资本外流的主要原因

1.经济因素

第一,按照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在农民从事生产活动时,会对其边际收益进行估计和衡量,当农业生产的边际收益小于或等于零时,农民就会因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而放弃农业生产;相反,农民将会选择农业生产[2]。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扩散速度明显滞后,与非农产业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同时,对农业进行投资的风险较高、周期较长、回报较低,因此,在对此进行综合权衡的情况下,农民将劳动配置到非农部门的意愿更强。

第二,由于我国农村的投资环境相对于非农业部门较差,致使农业的比较效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加之农村资金的非农化使用,使得农村人力资本出现了外流的趋势。虽然多年来我国财政对农村的支持金额有增无减,但这是从绝对数的角度看问题的结果,实际上,财政支农资金的比例却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这一趋势已经持续的太长的时间,加之在我国农村,非农资金对农业产生了明显的排挤效应,这使农村的人力资本发展无法得到基本的资金保障和支持。

2.非经济因素

第一,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农村的现行土地分配制度无法全面体现农村人力资本的作用,这极大地制约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3]。另外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并不完善也不灵活,土地分散、经营细碎的状况迟迟得不到改善,这不但制约了农村人力资本优势的积累和发展,也由于土地经营方面的诸多限制,使得从事农业生产极难形成基于土地这一生产资料的规模效益,而这必然导致从业者的非农化倾向。

第二,从社会学的角度讲,人的任何行为归根结底都与教育有关。长期以来,我国现行的农村教育机制处于极其畸形的发展状态,这种不合理的定位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发展。这是因为,立足于农村的教育一直将其教育功能定位于农村之外,即通过教育使自己的后代能够成功地脱离农村,走向城市,成为城市人。这是我国庞大的农民群体的强烈期待,但却是我国现行教育的整体性悲哀,因为农村教育几乎并不直接培养为自己服务的人才,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最终从身体和精神上离开了农村。

二、农村人力资本外流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加重了农村的社会成本

大量的事实表明,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力资本(农民工等)在城市中处于绝对的劣势,不但收入水平低,合法权益无法维护,就连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的尊重都无从谈起。而这一社会资本的沉重负担要不可避免地加到农村的头上[4]。虽然,农村人力资本向城市的外流增加了农村的收入(农村收入+城里收入),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基本的必要的共享,但是由于属于弱势群体的行列,这一群体的工伤事故、职业病等的医药开销是不小的数目,这些一般都需要务工者本人支付;此外,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也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甚至是全社会共同发展中的敏感问题,这些,都使农村的社会成本有增无减。

(二)使农村社会建设处于空洞的状态

农村人力资本的外流使得农村社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农村社会的各项事业建设处于空洞的状态,比如村级组织领导班子后继乏人、各项事业的发展缺乏有力的带头人等。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外流出去的人力资本大多为农村的“精英”和年轻人群,那些能力一般、素质平庸甚至无法胜任本职工作的农民却被推举为农村的领军人物,这无疑会加重农村社会发展的非良性循环。

(三)使农业生产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

当农村人力资本的外流完成,农村留守的便是弱势群体。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农业生产效率会明显下降,而为了应付其他事物(比如照顾留守儿童或留守老人),农业生产也就回退为传统的粗放模式,粮食产量和农业收入也就可想而知。相关部门曾经就此进行过专门的调查,调查显示,农村家庭的粮食单亩产量与其外出务工人数成反比,即外出人员越少,粮食产量越高,反之越少。

(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进步遭受阻碍

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需要一定的媒介,这媒介除了电视、报纸以及科技下乡等活动外,农民群体的示范作用和带头作用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技术培训、消化和吸收以及创新等。但是,当农村人力资本外流成为一个无法遏制的必然趋势时,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就缺乏了传递的媒介,农村社会的发展速度必然因此受限(李录堂,等,2006)。

三、重构农村人力资本的途径

(一)构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战略

人力资本的投资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这是任何“软投资”都具备的特征。因此,为了促进农村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构建基于农村发展的人力资本的投资体系。虽然这在短期内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但是一旦投资的效果显现,就会呈现出一种强大的后发力量。此外,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战略的构建还需要转变农民群体对这一问题的观念,为此可以通过强有力的宣传,使其能够对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提升农村本地人力资本的水平

在农村人力资本外流的情况下,要因地制宜,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农村本地人力资本的水平。这就需要加强对农民及其子女的教育和培训,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募集更多的经费用于相关的教育投入。比如,加大对贫困地区中小学校舍的建设帮扶力度,使“教育公平”不只是一句空话,改善贫困地区中小学的办学、教学和学习条件,最大限度地提升农村的人力资本水平,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使受教育人群最终服务于农村社会的发展。

(三)创建农村人力资本的回流机制

并非只有城市需要来自于农村的人力资本,实际上,这一“人力资本群体”是农村最为需要的,而事实是,最需要的反而离得越远。因此,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应该在不影响城市正常发展的情况下(或者不存在这一必要),使外流的农村人力资本实现回流,最终服务于农村社会。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即通过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人文环境激励等方式让这一群体重新感觉和认识到农村对其能够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使其能够在对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的权衡中最终选择回归农村。

(四)建立农村人力资本外流的补偿机制

无论是本地化人力资本的培养还是已经外流的农村人力资本的回流,都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特征。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人力资本的外流而给农村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应该建立起农村人力资本外流的补偿机制,使因人力资本外流而遭受损失的农村家庭得到一定的物质补偿。至于补偿的主体由谁来扮演,答案是明确:城市。也就是说,本应为农村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人力资本实际上是将其劳动力奉献给了城市,这就理所当然地要向城市寻求对农村的补偿。比如,政府给予考取大学的农村子女家庭一定的经济补偿,或对使用外流农村人力资本的组织征收一定的税款等,以此来减少农村家庭的损失。

[1]李强.农民工与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陈浩.中国农村劳动力外流与农村发展[J].人口研究,2006(4):9—10.

[3]王永莲,杨卫军.论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中的政府失灵[J].贵州社会科学,2005,(4):16—21.

[4]胡旸,宋华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南方农村,2009,(6):36—38.

猜你喜欢

外流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基于Fluent的赛车翼板外流场设计与仿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人口外流成因及对策
外流贩毒高危预警模型初探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