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法律类系列图书的策划类型与操作方法

2012-04-12马力珍

河南社会科学 2012年11期
关键词:系列丛书丛书检察

马力珍

(中国检察出版社,北京 100040)

法律类图书的策划,从类别上来讲,可以分为单品种图书和系列图书。与单品种图书比较而言,系列图书一般由少则两三本多则几十种、上百本图书组成,其优势在于: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富有“重量级”的色彩,并且,即使是编辑不慎“漏”出去一小部分可能被别人继续利用的内容,别人也很难以一两本的单本图书来抗衡“重量级”的“航空母舰”。当然系列图书的策划对于编辑的要求也比较高,难度也比较大。出版界同仁对于图书策划这一主题的探讨由来已久,但从系列图书的策划及其技巧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的文章并不多见。笔者认为,如果对这些系列丛书的策划类型做一个细分,就会发现实际上法律类系列图书的策划方法是有规律可循的。以法律类系列图书为例,笔者将其归纳为五种策划类型——原创型丛书策划、触发型丛书策划、命题型丛书策划、应时型丛书策划、积累型丛书策划,同时针对每种策划类型总结出了五种具体的操作方法,供出版同仁参考、批评。

一、原创型丛书策划——“综合找点法”

所谓原创型系列图书策划,是指编辑人员收集、筛选信息并根据所在出版社的特色定位以及编辑本人的学养与专长,在广泛市场调研后,开发、设计的系列图书选题。一般来讲,这类系列图书的策划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完全是编辑人员在经过信息收集、市场考察、读者定位等多方面的考量后形成的成果。其难度较大,但相应的回报也比较可观。而且,一个好的原创型系列丛书的策划往往能够成为出版社的一个品牌。如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观点集成”、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法律帮帮丛书”、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的“法律帮助一点通”、“证据法论坛”、“刑法精品文库”等系列丛书都在法律图书市场有不俗的表现。

此类丛书的策划难点在于好的创意。然而,好的创意,并不是要求策划要处处是创意,而是要找准丛书的亮点与特点。所谓“亮点”,就是本丛书的优势所在,就是吸引读者、感召读者的地方。所谓“特点”,则体现在本丛书在与同类图书比较中所独有的个性上。在汪洋大海般的图书中,特点鲜明、个性突出的丛书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①。

普法类图书一直是法律类图书中不可缺少的常规图书品种,但如何另辟蹊径,将各个出版社都能做的图书品种做出特色、做成品牌,则是需要策划编辑认真思考的课题。

当然策划中更要避免“盲点”的出现,如图书内容的缺陷、市场定位的不准、营销方法缺乏力度等问题的出现。策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找丛书的亮点、特点,避免盲点的过程。因而笔者认为,这种图书的策划可以概括为“综合找点法”。

二、触发型丛书策划——“由点及面法”

这种类型的丛书策划者往往都是借助原创型的单品种策划或者自然来稿“触类旁通”的成果物②。如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法律应用一本通”系列丛书就是受到作者来稿《刑法应用一本通》(此书已修订4次,发行量超过3.6万册)的启发推出的系列丛书,该丛书自推出以来已先后出版了《刑事诉讼法应用一本通》、《治安管理法应用一本通》、《刑事办案证据一本通》等若干图书,并还在不断地增加与丰富图书品种,现已经成为本社的品牌图书,每年根据情况加以修订。此类系列丛书的特点是市场风险低。因为这类策划都是缘起于一两本有良好市场反响的图书而延展出的系列图书,因而其市场风险比较低,同时相对而言其策划难度也较低。编辑策划的主要难点在于已有图书的市场跟踪与前景分析。

笔者认为,这类系列图书的策划方法可以总结为“由点及面法”,也就是说,策划编辑要时刻关注内容与形式上有特点的图书,并持续关注已经出版的图书的发行情况,在原有品种书稿或策划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借题发挥,对相近学科或门类进行整合、利用,从而推出同类选题形成系列。操作中需要特别关注分册拓展问题与在内容特点上下工夫。

三、命题型丛书策划— —“按图索骥法”

命题型系列丛书策划,就是策划者根据主管部门的意见和要求,或围绕某一特定的主题具体组织或参与策划某系列图书的策划类型。如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纪念检察机关恢复重建三十周年系列丛书”(共9卷)以及2011年出版的“共和国检察六十周年系列丛书”(共6卷),都是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的明确要求,或自行组织或积极参加谋篇布局,从丛书分册的设置、作者的遴选、结构体例的安排、装帧设计、价格定位、发行折扣等多个方面统筹安排,先后出版了《中国检察史资料汇编》、《人民检察史》、《检察制度史略》等多本抢救性质的、有极高史料价值的检察制度史方面的图书、画册,在检察系统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此类丛书策划在操作过程中往往计划性强,时间紧,编校质量要求高。然而这类丛书策划中心已经十分明确,编辑完全可以按图索骥,围绕这一中心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展开策划。另外,由于有主管部门的支持,这类丛书在组稿过程中往往能够得到相关部门比较大的支持与帮助。编辑可以充分地利用这样的机会,策划开发一批本系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

四、应时型丛书策划——“因势利导法”

顾名思义,应时型系列丛书的策划关键是要把握出版时机。以法律类系列丛书的策划来讲,这类丛书的策划往往都是在重大法律、司法解释出台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地展开图书策划的。例如,在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出台前,各大法律类出版社就组织策划了“物权法系列丛书”、“劳动合同法系列丛书”。围绕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修订,早在2011年9月中国检察出版社就积极行动起来,群策群力,针对刑事诉讼法修订后的学习阶段、司法应用阶段的不同需求,以及法律修改后的司法疑点、难点问题展开深入的剖析,有组织、有步骤地针对新法出台后各个阶段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策划了“新刑事诉讼法适用指导丛书”一套8本,在新法出台后的一周以内全部出版发行,及时满足了司法人员在学习新刑事诉讼法的不同层次上的需求,本套丛书发行两个月累计销售超过6万册,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这套丛书策划成功的关键是时机的把握与良好的团队精神。

此类系列丛书策划的特点是时效性强,发行市场稳定,风险较低。其操作难点在于作者的遴选以及时机的把握。因为这类选题往往都要在法律出台前由作者着手成稿,等法律出台时,核对后即可出版发行,因而,这类选题策划工作中的关键是对新的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的把握与持续关注。

同时,重要法律法规出台后的相关司法解释的出台也往往成为各大法律类出版社修订、调整原有丛书的一次难得的契机,它会使原有的品种再次焕发新的生命力,常修常新。

五、积累型丛书策划——“资源整合法”

资源是生产资料的天然来源,它是生产过程及物化结果的重要基础。在新形势下,整合并共享出版社的资源,对出版社尤其是中小型法律专业出版社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积累型系列丛书的策划往往需要多年的作者积累,它是从所在出版社的自身特点入手,整合利用本社的作者资源推出系列图书的一种策划类型。如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法学家演讲录”、“法学家书坊”系列丛书,中国检察出版社推出的“刑法精品文库”系列丛书等,都是很好地对多年来在各自出版社零散出版作品并有相当影响力的作者的作品加以包装、整合成的丛书,由于丛书的作者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同时又在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因而,这类丛书一旦出版其往往能够在法律学术类出版物中树立品牌。例如,前述的“法学家演讲录”系列丛书,就是精选了法学界梁慧星、王利明、陈瑞华等有影响力的几位学者,记载了他们在过去数年间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的讲演精华。而“法学家书坊”则更是集中了全国范围内的学界名流在各自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在两套丛书中有很多单品种图书已成为出版社的常销品牌图书,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这类丛书策划的特点是销量有保障。难点在于作者的遴选与积累。此类系列丛书的策划对于编辑的作者资源的积累等方面要求较高。因而,笔者将这种策划的操作方法称为“资源整合法”。所谓“资源整合”就是优化配置的决策。就是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对有关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突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寻求资源配置与客户需求的最佳结合点。目的是要通过组织制度安排和管理运作协调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实际上,以上这五种系列丛书的策划类型及操作方法的总结,也只是笔者对自己从事编辑工作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综合。在实践中,这些策划类型及方法往往是相互重叠、交叉应用的,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且一套丛书的成功往往需要运用多种策划技巧,需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的支持。例如,在“新刑事诉讼法适用指导丛书”的策划工作过程中就集中体现了以上多种策划方法:首先,从抓住新法出台时机的角度上来看,似乎是采用了应时型系列丛书策划的方法——“因势利导法”,其实这只是“天时”;其次,在分册的把握上则更多地倾注了编辑原创型系列图书策划的方法——“综合找点法”,从所在出版社的自身特点出发,深入了解系统需求,这可以说是“地利”;再次,在作者选择上就需要多年的作者积累,整合利用本社的作者资源,即“资源整合法”的运用,使得图书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分工有序,忙而不乱,这是“人和”。

注释:

①[日]井狩春男:《畅销书经验法则100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②[美]达塔斯·史密斯:《图书出版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猜你喜欢

系列丛书丛书检察
“人梯书库”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检察版(五)
检察版(四)
艺术创想丛书
检察版(十)
检察版(九)
创面治疗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应用系列丛书
创面治疗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应用系列丛书
打造世界一流的农村调查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