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有效性到正义性:试论当代中国共产党宣传战略的变迁

2012-04-12

河南社会科学 2012年11期
关键词:政治文明政党中国共产党

张 燚

(中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作为建构政党领导合法性的手段,中国共产党的宣传主要由宣传战略和宣传机制两部分组成,前者是宣传建构政党领导合法性的逻辑起点,而后者则是宣传建构政党领导合法性的具体操作。作为政党宣传工作的逻辑起点,宣传战略被视为建构政党领导合法性的关键,其制定主要取决于政党的国家战略和社会成员的需求。在十六大之后,一方面,由于社会资源分配中存在着差异性,使得“政治文明”必然成为中国共产党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公民社会”的逐渐成长则使“实现权利”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需求,两者共同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以“正义性”为中心的宣传战略。

一、国家战略决定宣传战略

政党的国家战略,是指政党在某一时期内的主要任务和方向,它是政党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现代意义的政党乃是具有相当的持久的社会集合,它追求政府中的权力职位,显现联系政府的中心领袖与政治领域内(无论中央与地方)的大批跟随者之组织结构,以产生共同的观点或至少效忠的认同之符号”①,是政党领导权的集中体现。所谓宣传战略,是指由宣传者制定的具有全局性的方案,它规定了宣传活动在某一时期所遵循的主要原则、方针和政策,必然受到宣传者自身目的的影响。

国家战略之所以能够决定宣传战略,是由宣传工作的基本特性所决定的。作为政党领导合法性建构的手段,宣传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有效性。有效性是政党宣传最根本的特性,“无论国家和方法有多么不同,宣传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对有效性的关注。为了强调这一点,伊鲁(Ellul)甚至认为,“无效的宣传不是宣传”②。当有效性——使受众的行为和态度发生改变——不存在时,宣传也将随之消失。

二是目的性。目的性是宣传区别于传播的最主要特征。宣传的信息发出者一定要具有能够使信息接收者理解、接受、赞同、支持自己的观点、主张、思想、所作所为的动机和目的,否则就不能算作宣传,作为宣传的“信息发出者”对作为宣传对象的“信息接收者”的影响是一种意志作用。

三是单向度性。单向性是宣传区别于说服的主要特征。宣传的目的是要对受众产生影响,而宣传者本人并不受宣传对象的影响;而说服依赖于双方的互动,目的在于实现双方的互惠。“现代人常常被过量的信息所淹没;现在的信息往往都很简短、浅显和稍纵即逝,在不同的消息之间已经没有互动的时间存在。这促使‘互动’这一说服的传统特性在现代社会逐渐消失。”③由此可以看出,宣传可以被视为说服的一种特殊形式。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宣传”是单向度的,而“说服”是互动的。

四是非强制性。宣传与学校教育、军事指挥、行政领导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信息发出者没有直接掌握或直接动用强制力,在于信息发出者是用非强制的方式方法来实现自己的意图、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因为,“宣传的作用点是人们的心理及心理所依存的精神生活环境,作用的目的也在于使宣传对象的情感、态度、认识按照宣传者的愿望发生变化。要使宣传对象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发生倾向于宣传者的变化,只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能解释,不能搞神秘主义,只能说服、而不能压服”④。因此,非强制性成为宣传区别于学校教育、军事指挥、行政领导的重要特征。

五是阶级性。从其目的性中,可以推出宣传具有阶级性。宣传是一种技术和手段,每一个统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运用宣传。统治者的阶级地位决定了其利益需求,而利益又决定了宣传的目的。运用宣传的主体不同,宣传所维护的利益就自然不同。宣传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归属性,就政党的宣传来说,还具有强烈的党性”,这也决定了考察宣传的价值指标是“通过宣传,宣传者或宣传者所从属的母系统的意志是否实现或实现了多少”⑤。

在中国共产党整个宣传工作的历史上,最早提出“国家战略决定宣传战略”思想的是毛泽东。1942年10月,毛泽东在《增强报刊宣传的党性》中明确提出,宣传工作必须具有鲜明的党性原则,“整个通讯社及报社的新闻政策及社论方针,分局必须经常注意,加以掌握,使我们的宣传完全符合党的政策”⑥。在这里,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是指宣传要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符合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其实质也就是要求宣传战略必须围绕着国家战略。

二、从经济发展到政治文明:当代中国共产党国家战略的变迁

在2002年召开的十六大是中国共产党国家战略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中国共产党将“国家发展”视为其最重要的任务,力图通过改革开放使国家能够迅速摆脱贫困的境地,但专注于国家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例如,贫富分化。而在此之后,中国共产党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现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正义原则,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国家战略的转变,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国家的有效发展,对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过程在十六大时已基本完成。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的过程中,党政关系、国家权力的作用范围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政党与国家的关系逐渐由“党政一体”发展为“党政分开”,党的执政意识在逐渐觉醒;从国家权力的作用范围来看,计划经济时代的“全能政府”,已经让位于市场经济时代的“有限政府”和“服务政府”;从国家权力的作用方式来看,计划经济时代的“直接调控”,也让位于市场经济时代的“间接调控”和“宏观调控”。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由其在政治领域所引发的一系列变化,为实现从党的国家战略由“国家发展”向“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二是“共同富裕”的承诺。邓小平在多次谈话中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真走上了邪路了”⑦,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仅仅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步,“中国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一定要考虑分配问题。也就是说,要考虑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问题”⑧。因此,“共同富裕”的承诺使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一部分人富起来之后,不得不考虑通过政治力量来帮助后富的人,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就是这种政治力量的具体体现。

三是先前的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改革开放之后所执行的发展策略,是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产业”先发展起来,这在推进国家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城乡之间、不同地域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的发展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两极分化所蕴涵的矛盾不仅会危及社会的公平,也会影响发展的效率,而制定合理的再分配政策正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战略实现从“国家发展”到“政治文明建设”的转变,是以2002年11月召开的十六大为标志的,这是因为十六大报告正式将“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该报告中,中国共产党同样提出了与“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相适应的思想改革和经济改革。2007年10月召开的十七大则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即正义原则。科学发展观,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从有效性到正义性:当代中国共产党宣传战略的变迁

在十六大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经济发展与政治文明并重的发展策略,这也决定了其宣传战略从“有效性”转为“正义性”。所谓“有效性”,是指“实际的政绩”,即“该制度在大多数人民及势力集团如大商业或军队眼中能满足政府基本功能的程度”(林尚立,2009)。所谓“正义性”,主要是指“所有的社会基本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及自尊的基础——都应被平等地分配,除非对一些或所有社会基本善的一种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⑨。以“平等”为核心的“正义性”,在当代中国的思想、政治和经济上具有不同的体现:在思想上,“正义性”主要体现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政治上,“正义性”主要体现为“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在经济上,“正义性”主要体现为“协调发展”。因此,以“正义性”为核心的宣传战略,也就具体体现为对以上三者的宣传。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宣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工作方针已经由过去的“效率优先”转变为“效率与公平并重”。对二者的宣传,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2001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意见》,要求在“全国县(市)部门、乡镇、村领导班子和基层干部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⑩;2003年6月15日下发的《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则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从“县(市)部门、乡镇、村干部”进一步推广到“党的各级干部”和“全体社会成员”。

第二阶段主要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对科学发展观的系统宣传始自2008年9月14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宣传活动采取了采取自上而下、由中央到地方分批进行的方法,“第一批:2008年9月开始,2009年2月基本完成。包括:中央和国家机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机关;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政协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人民团体机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机关;中管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党中央、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中央直属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管理的事业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事业单位。第二批:2009年3月开始,2009年8月基本完成。包括:市(地、州、盟)、县(市、区、旗)党政机关;市(地、州、盟)、县(市、区、旗)人大、政协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人民团体机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师、团机关;中央企业;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企业,市(地、州、盟)直属企业事业单位;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第三批:2009年9月开始,2010年2月基本完成。包括:乡(镇)、街道;村、社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基层单位;中小学校;未参加第二批活动的企业、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等”。每一批的宣传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调研,“重点要抓住学习培训、深入调研、围绕科学发展进行解放思想讨论三个环节”;第二阶段分析检查,“要抓住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组织群众评议三个环节”;第三阶段整改落实,“要抓住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三个环节”[11]。

(二)执政能力建设的宣传

在十六大和十七大的报告中,中国共产党都提出了“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贯彻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的过程中,对执政能力建设的宣传也就成为宣传战略的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在《关于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决定》将执政能力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即“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在200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纲领》的社论,指出“这五个方面的能力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以及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是对党的总体执政能力提出的要求。在实践中努力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12]。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对执政能力的宣传有利于完善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理论;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对执政能力的宣传则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协调发展”的宣传

中国共产党对“协调发展”的宣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宣传。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宣传,主要是在宣传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加对中部、西部和东北等地区经济发展的宣传,其目的就是强化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识。

二是对城乡协调发展的宣传。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困境,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报告中就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13]。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解决“三农”问题,因而,对“城乡协调发展”的宣传也就集中在“三农”问题上,具体而言包括对“三农”政策、“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三农”发展的宣传。

三是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宣传。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其实质是要求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建立对低收入群体的基本保障,这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宣传,主要体现为对“和谐社会”的宣传。

概而言之,“正义性宣传”满足了社会成员对“权利”的需要,也就获取了社会成员对其执政合法性的认同,进而塑造了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注释:

①吕亚力:《政治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89页。

②Jacques Ellul:Propaganda:the formation of men’s attitudes,New York:Random House,inc.,1965.

③Pratkanis,A.R.,&Aronson,E.Age of propaganda:the everyday use and abuse of persuasion (Rev.ed.).New York:W.H.Freeman.1997.

④⑤林之达:《宣传科学研究纲要》,四川省社会科学院1988年版,第42页、第56页。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通讯社:《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98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111页。

⑧冷溶:《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6—1357页。

⑨[美]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293页。

⑩详细内容见http://past.people.com.cn/bike/viewnews.btml?id=373576.

[11]详细内容见http://energy.people.com.cn/GB/71899/150132/150136/9009280.html.

[12]详细内容见《人民日报》2004年9月21日,第1版。

[13]详细内容见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1/17/content_693542.htm.

猜你喜欢

政治文明政党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个特性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研究的力作——《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研究》评介
也谈微博新闻传播与政治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