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构建拒腐防变实践的新途径——从政治文化的视角解读
2012-04-12赵学琳
赵学琳
(河北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石家庄050024)
试论构建拒腐防变实践的新途径
——从政治文化的视角解读
赵学琳
(河北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石家庄050024)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要把“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有效预防腐败的重要任务来抓。政治文化是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根本取向。政治文化与人们的知识、信仰、规范、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社会评价息息相关,它涉及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和利益观的养成问题,在预防和惩治腐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政治文化建设是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作为人们对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政治生活的认识导向、情感导向、评价导向,政治文化关系人们参与政治实践的结果和质量;关系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顺利进行和政治体系的持续与稳定;关系预防和惩治腐败工作的进展和成效,是开展各项反腐败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科学依据,是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1.政治文化建设推动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的传播与教化,是提高党和政府执政能力、体现先进性的基础环节。伊斯顿指出:“任何系统都具备一定的主导政治价值,它们会给政治行为规范和结构排列确定基调和方向。”[1]政治意识形态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它能否为全社会所接受,是它所对应的政治系统、政治制度能否稳定运行的根本问题。民主政治的人文关怀乃是民主政治的生命线。政治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是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使自己的政治文化永恒化的途径。”[2]要通过政治社会化,让人们理解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终极依据和政治价值,支持中国根本政治制度和政治目标。政治文化建设在反腐败实践中的重要成果就是要在社会领域和党政系统内塑造一个共同的组织文化,树立一种以廉政为核心的文化价值和实践理念,积极有力地统领党和政府及其领导干部的行为,实现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协调一致和整体统一。通过政治文化建设提高党和政府的整体执政能力,增强党和政府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创造广泛的政治基础、深厚的道德文化基础和健康积极的社会环境。这也是广大干部自律自警、洁身自好、提高执政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的必要条件。
2.政治文化建设着力解决党政干部的思想问题,是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侵蚀能力的首要举措。文化是一种内心信念,对人的行为和价值取向具有根本性、长期性的影响。能否有效地预防腐败现象,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思想占领领导干部的头脑,用什么样的道德情操陶冶党员干部的操守。政治文化对个体政治行为的作用是直接的、内化的,对个体政治行为的起始、维持、变化和评价起到促动作用,这是政治文化的导向功能,它直接影响个体对政治活动的热情、态度和持续力,并影响个体政治活动的质量和结果。政治文化包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将使全社会成员和干部得到教化,在心目中内化为以廉为荣、以腐为耻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准绳,约束和控制人的思想和行为,在潜意识中发挥引导作用,使廉政成为一种自觉行动。政治文化建设可以引导领导干部形成端正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培养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以及强烈的廉耻感,自觉规范对个人权力的管理和使用,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坚持“八荣八耻”,时刻牢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为有效预防腐败构筑坚定的思想防线。
3.政治文化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是实现预防腐败和廉洁执政的手段。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化,是以人的精神关怀和价值诉求为尺度对自然和社会的创造实践活动。政治文化建设是根据一定的相应环境和条件进行的,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和重在建设的方针,能够做到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和培养人,最终体现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趋势。政治文化的实践成果体现为文化对人的教育、塑造和提升,是人的意志、思想、心灵和精神得到升华的过程。政治文化是预防和惩治腐败的“软力量”。通过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培育社会成员对政治过程、政治政策、政治体系积极健康的兴趣和信心,实现人们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认同、理解和支持,引导人们对于政治生活的科学认识、良好情感和正确评价,特别是在党政干部内心形成良好的执政理念和个人信仰,从而自觉地形成健康向上的行为规范。树立科学的思想信仰,对于个别干部的堕落、腐朽起到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和真正预防的客观效果,最终使廉政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信仰、追求和自觉实践,对于腐败现象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动用行政、法律甚至暴力等强制性惩罚措施带来的更大代价。
4.政治文化建设可以提高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是形成反腐倡廉社会风气的重要途径。政治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有较大的辐射功能,为有效预防和治理腐败提供广泛的文化资源。它的作用表现为“对个人来说,政治文化为有效政治行为提供了调控指南;对集体来讲,它提供了保证各种体制和组织连贯运作的价值观和理性考虑的系统性结构”[3]。政治文化为人们提供对政治制度和政治系统的认知导向、情感导向和评价导向,关系政治系统本身稳定、良好的秩序和环境,影响政治文明能否健康顺利地进行。人们在政治文化上体现出的对于自由、民主、平等的政治诉求,也必然成为政治文明得以进步的契机,并引导着政治文明发展的前进方向。“在文明社会里,培育人们对制度的认同感以及对制度由衷的热爱和信仰,是支撑制度大厦的基石。”[4]政治文化建设可以唤起人们的民主观念、政治热情和权利意识,提高人民群众关心社会、参与政治和主动监督的积极性,通过人们的政治实践与参与,形成全社会团结一致对抗腐败现象的局面,塑造和强化廉洁奉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公道正派的社会风气,并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
二、政治文化是解读腐败现象的重要视角
政治文化集中反映了人们对政治系统运作和个人政治活动的心理导向,“包括一国居民中当时所盛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技能”[5]。腐败现象的发生和泛滥,是由多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政治文化因素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它是客观审视腐败现象的一个重要视角。纷繁复杂的腐败现象存在着非常深刻的文化因素。
1.有的领导干部没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政治价值观与权力观发生蜕变,法律意识淡化,没有形成端正健康的政治文化信仰。默顿的紧张理论认为,越轨是存在于社会中个人的目标和规范之间的文化失衡,说明了文化目标转移与犯罪现象产生的关联。按照默顿的紧张理论,在文化目标无法实现时,只有两种选择:放弃实现社会文化目标或者使用合法途径以外的方式来实现文化目标。而行为人是否使用合法途径以外的方式来实现文化目标,最终取决个人对社会目标以及合法手段的态度和意识。在文化转型与文化断层的社会背景下,中国文化总体格局上是确立了工具理性,而相对缺少价值理性的强烈引导,“并不恰当地把唯经济主义或物质主义当做社会的‘理想化’加以崇拜的畸形价值取向”[6]。在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变迁与转型引发社会普遍文化目标向物质财富增长的目标转移,追求财富和地位成为社会文化对于成功的新界定,从而成为腐败官员将腐败行为“合理化”的潜在要素。从这个角度讲,“腐败的源头是社会结构运行中文化力的滞后”[7]。
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政治体系的运行与个人和群体在这个体系中的行为表现密切相关,而行为取决于社会环境和个人的心理态度、心理动机。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部分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腐败产生于对权力的滥用,而权力滥用源于错误的权力观。权力文化是权力运作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对权力关系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反映,是权力关系的观念形态”[8],它包括权力观、权力价值体系、权力运作方式、权力制约机制等多方面的内容。“从思想根源上看,腐败犯罪源于公权私化的权力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权私化的典型表现就是权力商品化。”[9]领导干部的贪污腐化往往是从思想蜕变开始的。一部分领导干部放弃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失去了崇高的政治价值观和社会使命感,以“自然人”或者“经济人”的身份对待权力,对权力的使用出现庸俗化和私利化,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牟取私利的手段,导致腐败现象不断发生。甚至有的领导干部把下级和下级权力都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给下级“打招呼”、“递条子”,为了个人私利强制下级徇私舞弊,出现了“指令性腐败”的问题。
2.有的党政机关内部长期存在着腐败文化,政治生活缺乏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导向。任何组织都有自己独特的组织文化,不仅企业有组织文化,政党组织、机关和团队也有自己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任何一个领导干部都离不开他的工作环境、权力体系和组织系统。一个拥有良好风气的政治环境有利于引导干部的权力使用走向规范化、合理化和科学化,但一个受不良风气主导的政治环境则会对干部的权力使用产生负面的影响。
有的部门和单位“集体腐败”倾向严重。一些掌握公共权力的人和群体在私利的驱动下,形成了利益联盟和权力联盟,使得本应服务和服从于公众利益的公共权力异化,蜕变成了谋取团体利益的工具。在这种腐败氛围中,原本清正廉洁者不能做到维持正气,伸张正义,独善其身,反而受到孤立、排挤和打击,而“利益均沾”、共同腐败、官官相护却成为组织内部的“潜规则”。在这样一种内部规范的约束和支配下,腐败群体内部对腐败心照不宣,互不拆台,甚至是互相关照、互相利用、互相掩护,共同分享腐败成果。主导这种环境和风气的领导干部有恃无恐,对腐败问题无所在乎,更不可能去检举腐败问题,对于犯错误的干部也不去追究和教育,对于腐败现象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腐败势力和腐朽风气就像是一种瘟疫,不断侵蚀这个环境中廉政者的品质和作风,不停地进攻他们最后的政治防线,把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其中,成为腐败现象猖獗泛滥的深层次文化诱因。
3.部分群众坚决反对腐败的自觉性不够高,消极落后的政治文化氛围影响了反腐败工作。“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10]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的世界中,其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思维方式无不受到文化的影响。人兽之别就在于人有本能之外,还拥有一个文化的世界,人是文化的动物。文化影响着人的生存状态,也影响着由人组成的政府。“有什么样的百姓就有什么样的国王”,任何一个政府都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人建构的,也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运行的。政府与社会是存在着相互促动的关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瑞典经济学家谬尔达尔在《亚洲的戏剧》一书中提出“腐败民俗学”。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容易使人认为,任何一个掌握权力的人都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家庭的利益或自认为应当效忠的其他社会集团的利益来利用权力”,并且人们对腐败的愤恨“会基本上变成对于有机会通过不光彩手段营私之徒的羡慕”[11]。此外,“无论是腐败还是由腐败催生的潜规则,都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扩散性。久而久之,腐败开始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人都要去适应的生活方式,甚至开始成为社会中一种被人们接受或默认的价值。”[12]。
4.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外文化中的腐朽观念仍然有深刻的影响,成为腐败现象层出不穷的深层次的宏观文化背景。政治文化是文化的子系统,是文化范畴下的政治范畴。一定的政治文化也是和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民族特征和社会心理相联系的,直接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渊源,形成有特定内涵的民族政治文化。因此,政治文化是与社会文化以及国际文化紧密相连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格局发生了重大的演变,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受到冲击,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在动态竞争和发展中展现着自身的影响,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多元文化格局。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多元文化共存、竞争并不断冲突,旧的文化价值正在瓦解,新的文化规范没有形成,中国社会正处于“文化断层”阶段,再加上我们曾一度忽视文化建设工作,导致消极文化的影响相互叠加,深入而广泛。目前,中国有三大文化因素对腐败现象产生着深厚的影响。一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糟粕因素。文化发展体现文化惯性的规律,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封建思想不可能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家长制”、“官本位”、人治因素等文化糟粕仍然助长特权现象、官场恶习和不良风气。二是西方文化中的负面因素。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长驱直入,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不健康的东西,“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表现明显,个人主义、私利主义、奢侈浪费等腐朽颓废的思想观念在中国占有很大的市场。三是市场文化的反面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和进步的同时,优胜劣汰、自由竞争、利润最大化和自愿交换的市场规则被泛化到社会其他领域,产生了贪污受贿、“权力寻租”和“红顶商人”等恶劣现象。这些都给我们今天的反腐败斗争带来了严峻挑战。
三、在拒腐防变的实践中探索和创新政治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从廉政建设的角度来看,政治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新形势下突出用文化的力量来促进反腐败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不仅是一个纯粹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程,我们需要遵循政治文化的建设规律,创造性地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途径。
1.政治文化建设需要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为核心内容,弘扬先进文化推进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体系的灵魂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在政治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广泛而深入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使人们形成健康端正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正如卢梭所言:“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13]同时,在全社会特别是在党政系统内坚定党的指导思想、根本宗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加强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坚决同各种违背先进文化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倾向作斗争,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在良好的政治环境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使我们党成为一个经得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长期执政的考验,站在时代前列永不变质的党。
2.政治文化建设需要实现与政治发展相统一,在民主政治的实践中体现政治文化的教化作用。美国政治学家派伊认为,一种政治文化既是一个政治系统的集体史,又是这个系统中的个体成员的生活史的产物,因而它深深植根于公共事件和个人经历之中。“作为文化领域的一个子系统,作为体现于政治系统运作过程和政治生活的理念体系和心理取向,政治文化的形成来源于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源于政治主体所处于的政治经济环境和所实践的政治生活。”[14]因此,我们需要科学把握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的良性互动与辩证统一。做好政治文化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改进党的作风,创造健康的、民主的、和谐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政治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公民参与的扩大。”[15]要切实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进一步完善中国民主政治的途径、措施和体制,建立平等有序的政治体制和民主广泛的政治生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各种民主权利。只有这样,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才能在健康民主的政治环境中得以实现,才能雄辩地证明自身的合理性、合法性和进步性,从而以其有力的说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实现对人民群众的认识导向、情感导向和评价导向,形成反对腐败的社会氛围。
3.政治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坚持教育、制度、监督、惩罚和测评的相互配套,完善政治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政治文化建设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相统一,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注重科学合理、系统配套和可操作性,充分增加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整体效能。“政府的工作也对公民文化的成长具有决定性影响。”[16]要着眼推进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建设,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对政治文化的发展进行设计、规划和把握。学习和教育活动是政治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建设目标的直接措施;廉政制度是政治文化规范化的表现形式和取得实效的有力保障;监督是提高人民参与政治生活和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惩罚是规范权力行为上的最后选择,是保证政治文化得以正常实现的强制性措施;测评是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进一步考察反腐倡廉工作效果和政治文化建设效果的重要渠道。
4.政治文化建设需要不断地创新教育形式,形成多渠道、多特色的政治文化建设格局。我们坚持用文化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廉政的观念、制度、行为和表现,并用文学、艺术等文化形式来进行推介和传播。在实践中,尊重不同部门和领域的特点和矛盾,把政治文化的内容传播到社会当中去,营造春风化雨式的、充满人情味的政治文化氛围,使社会中各行各业的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得到启迪,为搞好党风政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掌握反腐倡廉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借助影视、文学、广播、网络、广告、报纸等现代技术媒体,结合学校、出版社、科研院所、博物馆等各种文化艺术阵地,因地制宜地采用以廉政为主题的广告、宣传画、图书、报刊杂志、文艺演出、文化演讲会、知识竞赛等各种形式,增强廉政宣传教育的直观性、灵活性、全面性和有效性。同时要对传播反动、色情、封建等不健康思想的阵地和作品要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铲除腐败文化滋生的土壤和环境。
5.政治文化建设要大力推出精品工程,充分发挥先进人物和文化精品的社会示范作用。弘扬主旋律和高尚风格是政治文化的重要使命。我们要制定和实施政治文化建设的精品工程,鼓励人们创造主题高尚、内容新颖、形式可人、艺术气息浓厚的教育作品,把优秀作品推向社会,教育社会。通过精品工程的树立和宣传,使人们在享受高雅艺术体验的同时接受到思想的教育和精神的洗礼,对政治文化的培育和广泛传播起到有力的促进和导向作用。这最终会增强党员干部用先进典型激励自己、对照自己和警示自己的自觉性,提高社会成员和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在内心世界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1][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32.
[2]毛寿龙.政治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10.
[3][美]罗纳德·H·奇尔科特.比较政治学理论——新范式的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240.
[4]李抒望.把人的建设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N].济南日报,2008-09-10.
[5][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5.
[6]胡伟,唐贤兴.论政治[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270.
[7]王同起.试论腐败产生的文化根源[J].学习论坛,2006,(9).
[8]许峻峰.论权力文化与民主政治[J].江苏经贸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9]李锡海.权力文化与腐败犯罪[J].山东社会科学,2007,(1).
[10]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
[11][瑞典]冈纳·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161 -162.
[12]孙立平.腐败使我们失去了什么?[N].经济观察报,2006-08-02.
[1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73.
[14]刘彤,赵学琳.邓小平理论对政治文化建设规律的自觉把握与实践[J].科学社会主义,2004,(2).
[15][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5.
[16][美]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国政治态度与民主[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552.
2012-03-12
赵学琳(1976-),男,河北石家庄人,主任,副教授,法学博士,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
王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