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施生物增氧越冬技术措施提高鱼类越冬成活率
2012-04-10李茂云马继红张喜贵
李茂云 马继红 张喜贵
(1.讷河市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中心;2.讷河市渔政渔船检查站 黑龙江 讷河 161300)
在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和检查指导鱼类越冬时,时而听到有个别渔民对生物增氧越冬技术还未全面了解和掌握,简单理解为生物增氧越冬技术就是冬天扫雪。我们在与其交流时强调指出,这样的说法是片面的,也是不准确的。所谓生物增氧越冬技术,简单的说就是人为地为鱼类越冬创造出一切有利条件,促进冰下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并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氧气,作为越冬池中深解氧的主要来源,用于发送水质,满足鱼类生存的需要,达到鱼类安全越冬的目的。生物增氧越冬技术,不单是冬天扫雪,它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准备越冬的鱼种培育,越冬池塘的清塘、消毒及注水,越冬密度,水质分析,以及越冬管理,清除冰面积雪等多个环节。如果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涉及到鱼类的安全越冬。如果单纯靠扫雪这一环节,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技术问题,假如越冬水哉中浮游动物大量存在,浮游植物量稀少,光扫雪也是很难取得理想的越冬效果的。因此,越冬场点以及从事水产养殖的渔民,应自觉地加入到科普之冬的行列,认真学习专业技术,深刻领会、真正掌握科学养鱼及生物增氧越冬技术,并应用于实践,提高科学养鱼水平及鱼类越冬成活率。生物增氧越冬应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培育优质鱼种
实践证明,优质、健康、大规格的鱼种是提高越冬成活率的基础,因其机体免疫力强,能增强抗病力和生存能力。若没有健壮的鱼种,只将那些体质瘦弱,参差不齐,遍体鳞伤而带病的鱼类进行越冬,不管采取哪种先进的越冬技术和方法,也是很难提高越冬成活率的。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对将要越冬的鱼类,应加强秋季育肥,强化饲养,要饵料多样化,营养全面化,饲喂科学化,保证越冬鱼类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伤无病,肥满度高,顺利渡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
二、搞好清塘消毒
对于高密度的越冬池来讲,一是要清塘消毒,保持塘内干净清洁。清塘可清除淤泥、杂物、各种病原体及鱼类残饵粪便等,可提高储水深度,扩大越冬水体空间,提高越冬鱼类数量,降低越冬密度,并可抑制或清除细菌和寄生虫活动和滋生的场所。一般可清淤10-20cm,并进行曝晒。消毒可降低或避免鱼类感染和寄生各种细菌及寄生虫,使之不得病或少得病,健康,安全越冬。如干法消毒,注水6-10cm,用生石灰每亩50-75kg。如带水消毒,水深1m,每667m2水面用生石灰100-150kg,均化浆全池泼洒,可起到调节水质及预防鱼病的双重效果。
三、及时补注新水
越冬时,越冬池储水越多越好,水多氧即多,水质好,环境佳。而对于水源匮乏或无法排干池水进行清塘的越冬池以及在越冬池中放养夏花并直接越冬的养殖水面,一定要对老水进行处理。因为原塘老水中的生物量及理化因子的含量不平衡,很难达到生物增氧越冬的要求,浮游动物较多,溶解氧含量较少。越冬前应排掉原塘中2/3的老水,然后进行消毒。因塘中有鱼,水深1m,每667m2用生石灰15-25kg或1g/L的漂白粉杀菌消毒后再注满池水。水源以无毒无味无锈的机井水最佳,避免注入含铁量高、有机物过多以及受到污染的水,水质要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标准的养殖用水要求,禁止将不符合标准的水用于鱼类养殖及鱼类,确保养鱼生产及鱼类越冬的安全。
四、控制越冬密度
为了确保鱼类越冬安全,要合理密度,避免超量越冬,消除安全隐患。如果越冬场点基础设施好,补水增氧机械完备,越冬经验丰富,越冬密度一般可达500-600g/m3或更多一些;如果越冬条件较差的,冰下平均水深不足1.5m的,或越冬池渗漏,保水力不强,补水的水源不理想的,可降低越冬密度,越冬密度一般为300-400g/m3;无补水条件的每立方米最多不超过250g,尽量少越冬或不越冬,避免造成损失。入池时,鱼体要用3%-5%的食盐水消毒,减少鱼病感染的几率。
五、杀灭浮游动物
对一些消毒后又补注部分河水、湖水、渠水或养过鱼的水的越冬池,在封冰前,要用晶体敌百虫(含90%)0.3-0.5g/m3全池泼洒,杀灭浮游动物,保持浮游植物优势种群,以利于越冬池进行生物增氧。
六、经常监测溶氧
冬季鱼类越冬主要检测分析的指标是水中溶解氧,越冬期间正常含量应保持在5-8mg/l。越冬前期一般每7d测一次,冬至以后,每3d测定一次。如遇缺氧;即溶解氧在4mg/l以下时,每一天测一次,并采取注水补氧措施。因为溶解氧是从上向下递减的,所以采样时要采底层水样进行检测。我们养殖的温水性鱼类越冬的特点,是集群越冬,因鱼是冷血、变温动物,一般鱼体温度比水温高0.2-0.3℃,在氧气正常的情况下,鱼集群,静止,分泌粘液,起保护作用。此时鱼体温可高于水温1℃左右,随着氧的缺少,鱼便分散游去。缺氧现象首先从底层开始的,这是由于底层的鱼类呼吸耗氧和腐殖质以及其他有机物分解耗氧造成的。当冰下整个水体发生缺氧时,鱼类就上游接近冰层,产生了冰下浮头现象。因此说,冬季鱼类的分布是溶解氧高低决定的,而不是水温决定的。所以,一定要重视并做好测氧工作,保证鱼类安全越冬。
七、注意及时扫雪
及时扫除冰面积雪,保证冰下光照充足,是提高越冬水域中溶解氧含量的主要措施之一。无论是明冰还是乌冰都要及时扫雪,扫雪面积越大越好,如越冬面积较大,不能全部清除冰面积雪,也可扫成3-5米宽的雪趟子,以南北走向为好,扫雪面积应达越冬面积的80%以上为佳。
八、加强越冬管理
加强管理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鱼类越冬也是如此,只有管理到位,才能确保每个环节都不出差错或少出差错,保证鱼类安全越冬。
1、落实岗位责任制。指定懂技术、会管理、责任心强的专人负责管理机井、电源及注水,测氧工作,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勤巡塘、勤检查越冬池状况。巡塘人员要勤观察注水口的鱼类和浮游动物活动及水质变化情况。
3、以雪为令,指定人员,雪停立即清除冰面积雪,不得有误,以保持冰面干净,透光率高。
4、禁止任何人员在越冬水域500m内放炮或在越冬池上滑冰、走车等,确保鱼类有一个安静环境越冬,提高越冬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