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主神明在中医心病治疗中的地位初探

2012-04-10

黑龙江中医药 2012年6期
关键词:心主心安神心病

韩 静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200081)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心主神明”首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调经论》曰:“心藏神。”“君主”表示心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神”是指高级中枢神经机能活动。因此祖国医学认为“心主神明”,即人体脏腑、气血在心的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影响下,进行统一协调的生命活动。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表现为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如心主神志功能失常,失去主宰和调节的作用,则可出现“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的病变,表现出精神意识思维异常,可见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则谵狂,或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甚则昏迷等临床表现;故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素问·灵兰秘典论》)。明·张介宾在《类经·脏象类》中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一身之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而应万机,脏腑百骸,唯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是,故曰神明出焉”。

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职场压力增大,因长期处于身体疲惫、精神紧张状态,导致不少人年纪轻轻便患上了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等疾病;而这些疾病所出现的心悸、胸闷、失眠、焦虑等症状均归属于祖国传统医学中医心病范畴。随着中医心病发生率的逐年上升,人们对其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因此目前如何预防和治疗中医心病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而中医传统理论“心主神明”指导中医心病治疗,经历了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并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由此可见心主神明在中医心病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就心主神明在中医心病治疗中的地位从以下四方面作如下初步探讨。

1 指导中医心病的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主血脉”。中医心病病因病机多为气血亏虚,心失所养,心神不宁,神明失统,表现为血脉运行障碍和意识思维活动异常;因此在中医心病治疗上,应以益气养心安神为法则,从而改善血脉运行障碍和焦虑、抑郁等精神意识思维异常的表现。目前已有不少研究已证实这一理论。

一项对6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研究显示,治疗组(依姆多+加味酸枣仁汤)心绞痛症状积分与中医症状积分显著改善(P<0.01),治疗组心绞痛疗效、中医疗效、心电图疗效与疾病疗效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依姆多)(P<0.01),证明养心安神药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1]可见,运用心主神明理论,应用养心安神的法则,能够通过改善血脉运行障碍,从而治疗冠心病。

蔡玉宇等另一项研究显示:抗焦虑治疗组与对照组在降压幅度方面,抗焦虑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黛力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高血压伴焦虑患者可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症状,结合常规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病的降压效果明显。[2]则是证明运用心主神明理论,通过改善意识思维异常,能够有效控制和治疗高血压。

张胜德观察到养心安神类中药治疗心律失常总有效率90%;同时周爱国研究结果发现加用中药养心安神汤剂的治疗组可以有效地改善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这些研究结果,均证实了养心安神的法则,运用于中医心病治疗的有效性;也反证了心主神明理论能够指导中医心病治疗。

2 指导中医心病的心理调护

正所谓心病要用心药医。不少中医心病患者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失眠、心烦等意识思维异常的症状;相反这些不良情绪变化所引起的情志失调,反过来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因此对中医心病患者的心理调护显得尤为重要,应尽量给予安慰鼓励,开解心中不快,减少烦恼焦虑,使之保持心情愉快、情绪稳定,从而安心休养,避免病情加重。不少研究已证实,通过不同方法改善不良情绪均可明显缓解中医心病症状。

赵春艳对85例冠心病人研究发现,观察组病人焦虑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可见认知行为干预能减轻冠心病病人的焦虑。[3]邱玉清观察心理行为干预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影响,结果显示心理行为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建立良好生活方式,从而达到有效控制血压的目的。[4]吴平彬观察抗抑郁治疗对心律失常伴抑郁患者抗心律失常疗效的影响,结果显示抗抑郁治疗可明显提高心律失常伴抑郁者的抗心律失常效果,减少复发率。[5]刘芳研究证明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焦虑、抑郁情绪,促进心功能改善。[6]

上述研究证实,不管是药物、还是认知行为干预、或是心理护理,只要改善异常的意识思维,均有效减轻中医心病的症状;这也再次证明了心主神明理论在指导中医心病心理调护中的重要性。

3 指导中医心病的预防和改善预后

近年来,我们逐渐认识到,相对于疾病的治疗而言,预防疾病的发生显得更为重要;那么如何避免疾病的发生,就应追根溯源于其病因病机。中医心病的病因病机包括心肾亏虚、寒邪内侵、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情志失调就是其中之一;不管是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或气郁化火灼津为痰;还是忧思伤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致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血行不畅,气滞血瘀,或痰瘀交阻,心脉失养,发为心病。因此保持情志舒畅,避免情志失调,无形中就阻断了中医心病发病的一大重要病因病机;而心主神明理论对于中医心病的预防具有相当的指导作用。

那么,一旦患上中医心病,我们的焦点将更多集中于辩证治疗和改善预后。有研究观察抗抑郁治疗对29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伴抑郁症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证实抗抑郁治疗能明显改善不稳定性心绞痛伴抑郁症患者的近期预后。[7]曾影红评价心理护理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焦虑、抑郁情绪障碍的有效性,显示心理护理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焦虑及抑郁状态,加速身体康复。[8]又一研究也证实心理治疗是AMI后精神障碍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心理治疗是替代抗精神障碍药物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见情志调畅对于中医心病的预后有着积极作用,也证实心主神明理论对于中医心病的预后有着一定指导意义。

4 完善中医心病综合治疗模式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为取得更好的医疗效果,我们不再满足于药物治疗本身,而更多关注于疾病预防、疾病预后、疾病护理的全方位综合治疗模式;当然,中医心病也不例外,也急待完善综合治疗模式。

我们通过对心主神明理论在指导中医心病中药治疗、指导中医心病心理调护、影响中医心病的预防和预后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从中不难发现,心主神明理论的应用已贯穿于中医心病整个发生、发展过程中,并且均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可见,心主神明理论对于中医心病治疗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为心主神明理论成为中医心病综合治疗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有力依据。

那么,我们提出是否可运用心主神明理论,通过中医心病综合治疗模式,对中医心病的预防、药物治疗、心理调护、预后等多方面干预,进一步深入临床研究,为完善中医心病综合治疗模式提供有效地临床依据。

[1] 毕榕.张泉.姚平,等.养心安神药改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心肌缺血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01:1135-1137

[2] 蔡玉宇.吴沃栋.陈之祥.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疗效比较[J].海南医学,2009,08:62-63

[3] 赵春艳.认知行为干预减轻冠心病人焦虑[J].全科护理,2009,01:33

[4] 邱玉清.刘付逸湘.心理行为干预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09,08:16-19

[5] 吴平彬.肖德明.林建华,等.抗抑郁治疗对心律失常伴抑郁患者的疗效[J].广东医学,2003,08:869-870

[6] 刘芳.方淑华.赵强,等.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情绪及心功能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9,32:926-927

[7] 张慧敏.抗抑郁治疗对29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伴抑郁症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J].福建医药杂志,2004,04:15

[8] 曾影红.张晓璇.心理护理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焦虑、抑郁情绪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2009,07:609-611

猜你喜欢

心主心安神心病
基于“心主血脉”理论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思路
养心安神常按神门穴
心悸失眠方
便秘是否也是一种心病?
关注孩子的“心病”
古人医心病
入秋藕如玉
“心主血脉”理论浅析和临床意义研究
莲子灯草饮能治疗失眠
西红柿的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