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县苗圃小地老虎发生及防治
2012-04-10杨坤
杨 坤
府谷县苗圃小地老虎发生及防治
杨 坤
(府谷县松宏湾林场,陕西 719400)
主要介绍在陕西省府谷县苗圃,幼林地主要地下害虫之一,小地老虎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危害状况及防治。
小地老虎;发生;防治
小地老虎()属鳞翅目、夜蛾科切根夜蛾亚科中的切根夜蛾属和地老虎属的幼虫总称,俗称土蚕,切根虫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危害百余种以上植物。主要以笫1代幼虫取食发芽的种子,幼林与苗木,幼根、嫩茎及幼芽,严重时常常造成缺苗断垄,直接影响苗木生产。
1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7~23 mm、翅展40~54 mm,头、胸部背面暗褐色、足,褐色,前足胫、跗节外缘灰褐色;中后足各节末端有灰褐色环纹。前翅褐色,前缘区黑褐色,外缘以内多褐色;基线浅褐色,黑色波浪形横线双线,黑色环纹内1圆灰斑,肾形黑色具黑边、其外部1楔形黑纹伸至外横线。中横线暗褐色波浪形,双线波浪形外横线褐色,不规则锯齿形亚外缘线灰色,其内缘在中脉间有3个尖齿,亚外缘线与外横线间在各脉点上有小黑点,外缘线黑色,外横县与亚外援县黑褐色。后翅灰白色,纵脉及缘线褐色,腹部背面灰色。
卵 馒头型,直径0.5 mm、高约0.3 mm,具纵横线。初产乳白色,渐变黄色,孵化前卵一顶端具黑点。
幼虫 圆筒形,老熟幼虫体长37~50 mm 头部褐色、具黑褐色不规则网纹;体灰褐至暗褐色。体表粗糙、布大小不一而彼此分离的颗粒,背线、亚背线及气门线均为黑褐色;前胸背板暗褐色,黄褐色臀板上具2条明显的深褐色纵带;胸足与腹足黄褐色。
蛹 体长18~24 mm、宽6~7.5 mm,赤褐有光。口器与翅芽末端对齐,均伸达第4腹节后缘。腹部第4~7节背面前缘中央深褐色,且粗大的刻点。两侧的细小刻点延伸至气门附近,第5~7节腹面前缘也有细小刻点;腹末端局短臀棘1对。
2 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小地老虎无滞育现象,只要条件适宜,就可以连续繁殖,在府谷1年发生2~3代,越冬情况待研究,是一种迁飞性害虫,成虫白天隐藏在草丛、土缝内,夜晚出来取食,交尾、产卵等活动。有较强的趋光性、趋化性。3月份可见成虫,4月上旬到5月上旬为成虫活动和产卵盛期,。卵主要产在灰条、刺儿菜、小旋花科植物等杂草上、每头雌蛾平均产卵800~1 000粒,卵期约为5 d、幼虫为6个周期,3龄以前幼虫体型较小,食量也小,白天和晚上都在植株叶心上或幼嫩部分取食,将叶片咬成小空洞,或取食边缘、4~6龄幼虫白天隐藏在土中,取食部分根部、将苗子从近地面部分齐茬咬断,这时食量也大,危害也最为严重。有时还将植株咬断拉到土中,幼虫有假死性,剖出后会卷曲成环状。第1代幼虫为30~40 d,幼虫老熟后在深5 cm土层中化蛹,蛹期为9~19 d。
小地老虎喜欢在低洼、土壤水分15%~20%的环境中,内涝和杂草多的地方活动,川水地区严重,总之小地老虎不论发生多少代,造成危害的是第1代幼虫。
3 防治方法
3.1 黑光灯诱杀成虫
3月底至4月初开灯诱杀,“春杀一头蛾,等于夏杀千头虎”
3.2 糖醋毒液诱杀成虫
用红糖3份,酒1份、醋4份,2.5%敌百虫粉2份、水2份治成糖醋毒液,用盆装着,每天晚上放在地内高1 m的三角架上诱杀,早上盖好。
3.3 人工防治
5月上旬是成虫产卵盛期和孵化期,及时清除地内及周围杂草,并带出地外集中处理,对卵和幼虫有一定消灭作用。
3.4 保护利用天敌
鸟类、蟾蜍、步行甲、草蛉、姬峰、寄生蝇等有益生物防治。
3.5 化学农药防冶
根据1~3龄幼虫喜群集在心叶和幼嫩部位的特性,采用90%敌百虫800至1 000倍液。戓48乐乐斯本1 000倍液进行喷雾。
根据4~6龄幼虫白天潜伏于土中、夜间岀来取食的习性,采取用鲜草饵诱杀,将灰条、苜蓿、沙打旺等柔嫩多汁鲜草切成半寸长小段,将50%辛硫磷乳油50倍液喷在鲜草上,傍晚撒施在地内,用量:15~25 kg/667 m2,效果良好。
2012-01-15
杨坤(1965-),男,工程师,陕西省府谷县人,主要从亊森林病虫害害防治工作。
S 763.42
C
1003-2630(2012)01-0051-02
(责任编辑:王团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