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超薄皮瓣对手背创面急诊修复
2012-04-10王淑娟李晓莉张宏山王庆伟
王淑娟 李晓莉 张宏山 王庆伟
双手常因电击伤、挤压伤、烧伤等因素致手背侧皮肤皮下组织血管神经甚至骨骼和肌腱受损,根据其受损程度修复的方法很多[1-3],传统的腹部皮瓣术后易致手背外观臃肿,活动受限,我院自2007年10月至2011年10月选用腹部超薄皮瓣修复手背部损伤89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9例,其中男78例,女11例;年龄4~57岁;受伤原因挤压撕脱伤47例,热压伤8例,电击伤21例,热力烧伤13例。
1.2 手术方法
1.2.1 局部清创:采用全麻或臂丛+基础麻醉,患者取仰卧位,患肢外展彻底清除创面上的污染和坏死组织,直至正常组织层,修复撕裂的大小鱼际肌、关节囊等组织,反复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创面3次,并测量手背侧皮肤缺损的面积。
1.2.2 覆盖创面:根据清创后手部皮肤缺损的大小设计皮瓣,位置选择在脐周、季肋部或者下腹部区域,大小在1.5 cm×4.0 cm~13.5 cm×21 cm。沿设计线切开皮肤在深筋膜面掀起皮瓣,制成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去除皮瓣的脂肪颗粒至肉眼见皮瓣真皮血管网,在蒂部保留脂肪约1~3 mm,注意勿损伤血管,覆盖创面并缝合,加压包扎,供区周围皮肤皮下广泛分离后直接拉拢缝合或者用中厚皮片移植覆盖并打包固定,术后1周即可做手指各关节活动,两周后做蒂部血循环阻断实验,3周后断蒂。通常选择在术后21~28 d断蒂。
2 结果
皮瓣出现水泡,边缘皮肤坏死,经换药后愈合2例,背侧皮包坏死大小2.5 cm×3 cm,再次植皮手术后痊愈1例,其余病例均1次愈合,其中术后3月后再次入院行分指手术治疗27例,因肌腱及骨骼损伤严重功能欠佳8例,随访结果,外形满意不臃肿,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3 讨论
3.1 超薄皮瓣的优点 手部创伤多数发病急,损伤重,如果早期未能选择正确的方法修复手背部皮肤损伤[4]。极易造成患肢患指的各种复杂畸形。这些畸形在后期很难加以全面矫正,应享受的外观和功能,所以手部创伤的早期处理极为重要,传统方法采用腹部皮瓣,存在皮瓣不易成活,臃肿,需要再次手术修薄皮瓣,外形丑陋缺点,我们采用的超薄皮瓣修复手背侧皮肤缺损,能够很好的减少术后各种畸形[5]。
3.2 手背创面的处理 无论热压伤、烧伤还是挤压伤,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创面污染,入院后及时对创面进行清创处理,双氧水,0.9%氯化钠溶液,反复冲洗创面,剪除坏死组织,尽量保留肌腱骨骼,保持基底组织健康,有利于皮瓣成活。
3.3 皮瓣设计 采用逆转法设计皮瓣,皮瓣的位置和蒂的方向根据受区创面的情况及腹壁结构的特点进行选择,上腹部皮肤较薄柔软,沿肋间动脉走行方向,从腹壁后上方向前下方做皮瓣或沿腹壁浅动静脉设计皮瓣形成单蒂皮瓣 ,长宽比例可适当放宽,如果不考虑血管走形,任意设计皮瓣时其皮瓣的长宽比不可超过2∶1,皮瓣的厚度修剪到能看到血管网走行。蒂部需保留1~3 mm脂肪以保持血液供应。形成皮瓣后注意保护皮瓣。避免钳夹、挤压等。
3.4 注意事项 皮瓣供区及受区创面均需要充分止血,避免血肿形成,以免影响皮瓣成活,皮瓣形成后,采用0.9%氯化钠溶液纱布包裹,保护皮瓣,固定肘部关节时,用棉垫将患肢与胸腹部分开并粘连固定,外用多头胸腹带包扎,避免皮瓣张力过大,或者牵拉撕脱,术后注意检查皮瓣血运情况防止蒂部受压以及牵拉影响皮瓣血液供应,做好皮瓣护理,同时适当给与抗生素以及血管活性药物[6]。
总之,腹部超薄皮瓣易于设计,无需解剖血管,操作简单安全,可根据腹部血供方向及手部皮肤损伤的程度进行设计,供血面积大,能够一期修复手部损伤,皮瓣血供丰富,易于成活,供区隐蔽不影响美观,皮瓣质地好具有弹性无需再修薄,而且术后手部外形美观,超薄皮瓣易于与裸露的神经建立感觉,可以恢复部分感觉功能,因为蒂部宽松,有利于术后护理及功能锻炼,是一种理想的修复手背损伤的治疗方法。
1 侯春林,顾玉东主编.皮瓣外科学.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9.
2 张科学,周广华.带蒂超薄随意皮瓣在手外伤的应用.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1,5:146.
3 芮永军,李向荣,张金荣,等.上臂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4,8:52.
4 司徒朴,陈杰,陈金火,等.暴露真皮下血管网的带蒂皮瓣.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86,6:60-61.
5 袁相斌,陈卫平,杨勇,等.随意超薄皮瓣的超薄层次及长度比例的实验研究.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4,8:71.
6 梁智,周晓天,俞宝木,等.真皮下血管网超薄皮瓣血运重建的实验研究(一),(二),(三).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4,8:76,178,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