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玄应《一切经音义》注释指瑕

2012-04-10韩小荆

关键词:大藏经大正藏音义

韩小荆

(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玄应《一切经音义》注释指瑕

韩小荆

(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玄应《一切经音义》虽是佛经音义的典范之作,然其注释校勘中也存在一些疏误之处。由于玄应所用藏经底本存在许多讹俗字,而玄应承用误本,疏于校勘;或者以不狂为狂,妄作改易,导致了一些注释错误。如误将“娑卸”作“娑郵”,误将“餳贡(赉)”作“锡贡(赉)”,误将“捩身”作“拔身”,误将“区款”作“区疑”,误将“枕()骨”作“亢(颃)骨”,这些都是失查、失校所致。

《一切经音义》;注释;指瑕

唐代高僧释玄应是佛学界的一代宗师,他精通字学,知晓梵语,周涉古今,括究儒释。在参与玄奘法师译场译经之余,他披阅了数百部佛经,逐部收词,逐词音释,撰成《一切经音义》(简称《玄应音义》)二十五卷,又名《大唐众经音义》,诚为佛经音义著作中的典范,对后世影响甚大。可惜此书草创方就,玄应遂即谢世,未及仔细修改完善。正如唐释道宣《大唐内典录》卷五所言:“恨叙缀才了,未及覆疎,遂从物故。惜哉。”①无庸讳言,由于该书内容广博,注释校勘分量庞大,其疏忽舛误,势所难免。笔者在研读过程中就发现了一些问题,今就个别条目提出异议,不当之处,还望方家不吝赐教。

【例一】《玄应音义》卷一《大集日藏分经》第二卷音义:“娑郵,于鸠反。”(57/140a永乐南藏本)②

按:五代经师可洪认为玄应给“郵”字的注音有误。《可洪音义》卷三《大方等大集日藏经》第二卷音义:“娑卸,思夜反,经自出。应和尚作于鸠反,非也。”(59/628c)玄应、可洪所释经文今《大正藏》本《大方等大集经》卷三五《日藏分陀罗尼品》作“娑卸”,原文如下:“阿跋啰摸跛麼娑卸(思夜反)鞞也(三十八)。”正如可洪所言,经中本就自有音切“思夜反”,各版本的大藏经皆无异文,玄应为何还改为“郵,于鸠反”呢?

原来,中古时期,“郵”字俗书常讹作“卸”,与卸货、推卸、拆卸之“卸”同形。例如,《慧琳音义》卷八三《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玄奘传序》音义:“郵骏,上有求反……《说文》:境上行书舍也。从邑,垂声。传从作卸,音星夜反,是卸马鞍字,与本义乖。”(59/44a)所释经文如下:“法师于彼国所获大小二乘三藏梵本等,总有六百五十六部,并载以巨象,并诸郵骏。蒙霜犯雪,自天佑以元亨;阳苦阴淫,假皇威而利涉。粤以贞观十有九祀,达于上京。”《大正藏》校勘记曰:“郵”,宋、元、甲本作“卸”。又《慧琳音义》卷八七《甄正论》下卷音义:“杜郵,有求反……郭璞云:道路经过所也。亦作卸也。”(59/128b)所释经文如下:“白起之坑赵卒,身死杜郵之下。”校勘记曰:“郵”,宋本作“卸”。又《慧琳音义》卷九一《续高僧传》第四卷音义:“郵驲,上音尤,《文字集略》云:境上舍也……传文作卸,非也。卸音星夜反,非此用也。”(59/189b)同书卷九五《弘明集》第一卷音义:“杜郵,下有求反……《说文》从邑,垂声。集本作卸,讹误也。”(59/248a)《龙龛手镜·邑部》:“:俗,司夜反,解。又音尤。”“”音“司夜反”即“卸”之俗字,“又音尤”则指的是“郵”的俗

①本文所引佛经均来自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免费提供的《大正藏》电子佛典数据库,并且核对了纸本原文。

②本文所引《玄应音义》分别出自《高丽大藏经》(第32册)、《中华大藏经》(第56、57册)影印永乐南藏本和金藏广胜寺本三个版本,括号中斜杠前面数字表示册数,斜杠后面数字表示页码,a、b、c分别表示上、中、下栏。所引《慧琳音义》和《可洪音义》出处表示方式与此相同。字。《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隋卞鉴墓志》“起家扬州高郵县正”,其中“郵”字亦写作“卸”(10/152)。《可洪音义》卷二六、二七、二八、三十中,“郵”皆讹作“卸”。中古时期从抄本到碑刻,“郵”写作“卸”非常普遍,以至于《可洪音义》卷五《大悲分陁利经》第一卷音义曰:“郵楼,上于求反,正作卸。”(59/714c)所以,《大方等大集经》的译主之所以为“卸”注音,应该也是为了防止有人把它认作“郵”字。而玄应竟不顾原经夹注,径直把它当作“郵”字处理,未免武断。

【例二】《玄应音义》卷四《贤劫经》第十三卷音义:“锡贡,星的反。《尔雅》:锡,赐也。谓赐与也,上与下之辞也。”(32/50a丽藏本)

按:金藏广胜寺本、永乐南藏本同;《慧琳音义》卷三四除了词头转录作“锡赉”外,释文内容相同;永乐南藏本、慧琳转录本“锡贡(赉)”条前面都有“竿蔗”一条。

五代经师可洪认为玄应所用底本的“锡”字是“餳”的讹字,玄应失校。《可洪音义》卷八《贤劫经》第十卷音义:“竿蔗餳,上古寒反,中之夜反,下徐盈反。竿蔗谓甘蔗也,吴、楚、襄、邓之间谓甘蔗为干蔗也。下《经音义》作锡,先击反,非也。”(59/833c)该词条所出处的经文原文如下:“梵氏如来本宿命时,从颁宣尊佛所初发道心。时作大官,令以石蜜甘蔗餳,贡上其佛,缘斯积德,自致正觉,度脱一切。”经文正作“甘蔗餳”,其他版本同。

“餳”指用麦芽、谷芽或者甘蔗汁熬成的饴糖,《玄应音义》卷四《菩萨见实三昧经》第十二卷音义“餳哺”条释“餳”曰:“似盈反。《方言》:凡饴谓之餳。《说文》:米糵煎也。”(32/49丽藏本)经意是说梵氏如来前世未成佛时,用石蜜甘蔗餳贡献给颁宣尊佛。

“贡上”一词在《贤劫经》卷八中总共出现了82次,如:“威神如来本宿命时,从德铠佛所初发道心。时作长者子,以明月珠及红莲华,贡上其佛。”又:“焰光如来本宿命时,从善见佛所初发道心。时作贾客,数入大海,以赤栴檀好床卧具,贡上其佛。”又:“执华如来本宿命时,从悦意威佛所初发道心。生彼世时,为长者子,以身好衣用乳浣之,烧好名香,贡上其佛。”其例甚多。而“锡贡”或者“锡赉”一词经文别处一次都没有出现过,明显不合于该经行文风格。况且,“锡”的意思是赐予,一般用来指上级赐予下级,怎么能说普通人赐予佛物品呢?“锡贡”不通情理,不合经意。可洪所言极是。玄应所用底本有误,玄应失查。而慧琳转录《玄应音义》作“锡赉”,“赉”当为“贡”字之讹。

【例三】《玄应音义》卷五《不必定入印经》:“拔身,蒲沫反,廻也,谓拔然廻身也。古字通用也。”(56/899b金藏广胜寺本)

按:五代经师可洪认为玄应作“拔身”有误,《可洪音义》卷五《不必入定入印经》音义:“捩身,上力结反,回捩也。《经音义》作拔,蒲末反,悮。”(59/730c)今《大正藏》本《不必定入定入印经》正作“捩身”,原文如下:“若复更有若是男子、若是女人,于菩萨所,起瞋恶心,不用眼看,捩身回面,此罪多彼过阿僧祇。”《大正藏》所参校各本皆同。

窃以为可洪所言更有道理。“捩”指扭转、回旋,是其常用义。《玉篇·手部》:“捩,拗捩也。”《慧琳音义》卷十四《大宝积经》第五十六卷音义“捩齿”引《韵英》亦云:“拗捩也。”(57/661b)又卷七九《经律异相》第三十卷音义“捩取”引《考声》云:“捩,绞也,扭也,手拗捩也。”(58/1056a)“捩身”指转身、回身,又如唐孙思邈撰《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十二《养性》:“两手相重按,徐徐捩身,左右同。”又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六一:“夫服气导引,先须舒展手足,鼓咽,即捩身左右,精思入骨节,行引相应,令通不断,谓之行气导引。”又明钱子正《三华集》卷六《鸱攫鸡行》:“邻翁岁岁畜乳鸡,众雏啾啾依母栖。天晴日暖风力微,场头逐队群相嬉。饿鸱垂涎作意窥,捩身一掠无空归。不烦老拳苦禁持,吞肠食肉曾无遗。”

而“拔”的意思是抽出、超拔、摆脱、动摇。《说文·手部》:“拔,擢也。”《广雅·释诂》“:拔,出也。”陆德明《易·干·文言》“确乎其不可拔”释文:“拔,移也。”《玄应音义》卷三《放光般若经》第九卷音义“拔擢”引《苍颉篇》曰:“拔,引也。”《慧琳音义》卷三《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三七卷音义“拔有”引《考声》释“拔”曰“抽也”。古籍中“拔身”一般指脱身。《晋书·周虓传》“:虓厉志贞亮,无愧古烈,未及拔身,奄陨厥命。”唐李华《寄赵七侍御》诗:“茂挺独先觉,拔身渡京虹。”自注:“萧天宝末知乱弃官,往江东殡葬先人。”

综上,窃以为作“捩身”更切合经意。玄应所见经文作“拔”,或为“捩”字之讹,玄应失校。

【例四】《玄应音义》卷十三《寂志果经》音义:“区疑,去虞反,区,别也。区区,亦小貌也,又处所也。”(32/178a丽藏本)

按:五代经师可洪认为玄应所见底本作“区疑”有误,当作“区款”,玄应失校。《可洪音义》卷十三《寂志果经》音义:“区,上丘愚反,小貌也。下苦管反,爱也。《经音义》作区疑,悮。”(59/1023a)“”同“款”,《龙龛手镜·欠部》“:款,或作;,正:苦管反。”中古时期“款”通行作“”形,以至《龙龛》中竟以其为正体。

今《大正藏》本《寂志果经》经文作“区疑”,与玄应所用底本同,原文如下:“远离男女,不乐居家(宋、元、明本作‘处’)妻子爱欲,省除区疑,其心清净,无所荣冀。”但校勘记曰:“疑”,宋、元、明皆作“欵”。而“欵”正是“款”的俗体,《字汇·欠部》:“欵,俗款字。”那么,“疑”“、款(欵)”二字到底哪个更切合经意呢?今按,“区”,重言“区区”,有爱恋、诚挚之义。《广雅·释训》“:区区,爱也。”《玉台新咏·繁钦〈定情诗〉》:“何以致区区?耳中明月珠。”《文选·古诗一十九首》:“一心抱区区。”李善注引《广雅》:“区区,爱也。”“款”字单言可表“爱”义,《广雅·释诂》:“歀,爱也。”王念孙疏证:“歀者,《说文》:‘款,意有所欲也。’款与歀同。”重言“款款”,也有爱恋、忠诚、诚挚之义。《广雅·释训》:“款款,爱也。”《楚辞·卜居》:“吾宁悃悃欵欵朴以忠乎?”王逸注:“志纯一也。欵,一作款。”洪兴祖补注:“款,苦管切,诚也。俗作欵。”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诚欲效其款款之愚。”皆其例。

窃意“区款”当即“区区款款”之缩略,经言“省除区款,其心清净”,即“除去爱恋,其心清净”之意,而“区疑”则不可解释,“疑”字当是“欵(款)”之讹,玄应失校,可洪所言庶几是也。

【例五】《玄应音义》卷二十《治禅病秘要经》第三卷音义:“亢骨,又作颃,同,下堂反。《苍颉篇》:亢,咽也。《说文》:人颈也。”(32/271b 丽藏本)

按:《慧琳音义》卷五四转录如下:“亢骨,又作顽,同,下堂反。《苍颉篇》:冗,咽也。《说文》:人颈也。”(58/520a)“顽”、“冗”分别为“颃”、“亢”字之误。玄应所释《治禅病秘要经》即《大正藏》之《禅秘要法经》,对应经文《大正藏》作“枕骨”,原文如下“:尔时世尊,即放顶光,此光金色,有五百化佛,绕佛七匝,照祇陀林,亦作金色。现此相已,还从佛枕骨入。”五代经师可洪认为玄应所用底本作“亢”字或者“颃”字皆非,玄应失校。《可洪音义》卷十三《禅秘要法》中卷音义:“枕骨,上之审反,正作。又《经音义》作亢、颃,二同。下堂反,咽也,颈也,彼非。”(59/1054c)

窃以为可洪言之有理。古籍中“亢(颃)”多用来指咽喉、喉咙部位。《说文·亢部》:“亢,人颈也。颃,亢或从页。”徐锴系传:“亢,喉咙也。”徐灏注笺:“颈为头茎之大名,其前曰亢,亢之内为喉。”《广韵·宕韵》:“颃,咽颃。”且“亢(颃)骨”一词它处未见,古籍中指这个部位的骨头,一般用“项骨”或“颈骨”二词。而“枕骨”一词则古籍常见,指头颅骨的后部分。又作“骨”。《说文·页部》:“,项枕也。”《慧琳音义》卷九六《弘明集》第十卷音义:“首,上针稔反……《声类》云:项中有所枕也。《考声》:脑后骨也。今谓之玉。”(59/265b)《禅秘要法经》原文作“枕骨”或者“骨”切合经意。玄应所用经本盖本作“颃”字,乃“”字之讹,玄应失查。“亢”是“颃”的古本字,故玄应以其为字头。

[1]释玄应.一切经音义[M]//影印高丽大藏经:第32册.台北: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

[2]释玄应.一切经音义[M]//中华大藏经:第56册.影印金藏广胜寺本.

[3]释玄应.一切经音义[M]//中华大藏经:第57册.影印明永乐南藏本.

[4]释慧琳.一切经音义[M]//中华大藏经:第57、58、59册.影印高丽藏本.

[5]释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M]//中华大藏经:第59,60册.影印高丽藏本.

[6]北京图书馆金石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7]释行均.龙龛手镜[M].北京:中华书局,1985.

[8]徐时仪.玄应《众经音义》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5.

H11

A

1001-4799(2012)03-0126-03

2011-09-09

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资助项目:0932;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110

韩小荆(1973-),女,河北保定人,湖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音韵学研究。

熊显长]

猜你喜欢

大藏经大正藏音义
以北齐响堂山石刻佛经看《大正藏》文本变化
北齐响堂山石窟刻经与《大正藏》用字比较研究
“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字音义的词源学解释
宜宾市博物院开展珍贵文物修复工作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与《大正藏》异文比勘
“普洱”音义考
甘肃永登发现元代雕版印刷《大藏经》
《海外新发现<永乐大典>十七卷》之《法运通塞志》残卷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