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贺淑芳:从成就自我,到面对自我

2012-04-09何永芳

书香两岸 2012年3期
关键词:淑芳理工华文

何永芳

马来西亚华文作家贺淑芳,在今年年初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迷宫毯子》。书中收录了她自2002年以来的12篇短篇小说,其明显的多重时间性的“时空体”,让有小说家和学者双重身份的黄锦树赞誉有加。

“我一直这么做:只要一觉得现实成了一堵墙,就会拼命从书里一字一字地吃掉,然后再一字一字地吐出来。”封面上的这句导语让人很有深入窥探的欲望,细细读完之后才明白,那“一字一字吐出来”的,不光是贺淑芳的写作欲望,更是对现实里各种声音的强烈回应,以及她塑造“自我”的艰辛。

文学启蒙

贺淑芳出生在马来西亚吉打州,小学二年级时,大姑妈来到贺淑芳的家中小住。大姑妈在新盖好的厕所旁(“因为抽水马桶的厕所很新,为了维护它,所以有好几年的时间,整家人都舍不得使用。”),摆一张折叠椅,教贺淑芳看报章上的连载小说。她带来一些小说,又发掘出家中不知哪位长辈保存的一大柜子的文学作品和刊物,甚至还有父亲那辈人留下的课本。“都是已经过时的东西,我却看得津津有味,”对于贺淑芳来说,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上一代人留下的课本,都是有趣的故事书。在厕所旁的小空地上,在狭小的楼梯上,她走进书中的纷繁世界而不自知,更不知道与文学的不解之缘已然萌发,何况日后还有盘根错节的交集。

小时候的贺淑芳与其他女孩一样在意自己的长相,经常问大人眼中的自己是怎样的。大人有时候会回答道:“你的样子最丑,无论搽什么都没用。”这令她非常难过。此时的贺淑芳已看了不少言情小说,“最早看到一篇小说是叙述一个样子长得很丑的女孩,长大后奇迹般地变成了美女,我就开始模仿所看到的小说文体来写作。”于是,贺淑芳的小学作文也写得像小说,第一次受到老师的称赞,并在小学毕业时收到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礼物——一本稿纸。这是贺淑芳的写作初尝试,对她来说,那既是一种出口,又赋予了自我想象,以及想象的乐趣。

上中学以后,因课业繁重,贺淑芳对文学的态度是“控制”,即便这样,还是接触到茅盾、梁实秋、郁达夫、张爱玲等的作品。而定期关注的文学杂志如《蕉风》和《椰子屋》,对贺淑芳的影响不容忽视,她从里面知道了外国文学,知道了西西——一位对她在文字和构想上都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家。年少的贺淑芳,每读一本小说就会更喜欢文学一次,但对于写作,一直不敢投入,因为几乎每天都在为了应付考试而做准备,就连假期也不敢放松。贺淑芳的大学选择理工,“因为大人告诉我,只有理工才有前途。拜马哈蒂尔总统当时的政策所赐,我几乎是全盘关注学数理,我怕如果没有考上大学,就会像其他女人一样永远住在小镇上的屋子里,操劳过一辈子……”由于写得少,心里没有信心,可又朦胧地有这样的愿望,“觉得这或许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情。起初我想如果几年都不写也没有关系,只要还活着的话,总是有一天会写点东西出来的。”

贺淑芳用“幸运”来总结大学生活。理工大学中有华文学会,这是当时大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华文聚集地。贺淑芳参加了一个叫“思想探讨组”的读书小组,十几个成员都是铁杆书迷,从萨特到尼采,甚至有人读马克思主义。“我们的大学,本来没有这些科系,这些成员的科系也都是理科,所以我們阅读的困难可想而知,都是自己摸索和诠释。小时候的写作像是去试验语言,看它可以组合成什么模式,然后组合成不同的阅读经验,但就是到此为止;而这些热情的书友虽然没有创作,但爱阅读和思考的方式,让我觉得跟他们相处就像是有了一种可以弥补和学习的标杆。”

大学毕业后贺淑芳在一家美资电子厂担当工程师,这里对于理工生来说可能是理想的去处,却是贺淑芳想极力逃脱的地方。工厂领域的原则就是要去除人性,隐形而深入地支配人的行为,每个步骤的设计都在于减低人为错误的可能性,工程师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赢过人的特性。印尼女工的性格温顺,视力却多数因长期使用显微镜检查晶片而损坏;而工程师们日常聊天的话题可以完全被晶体生产表现所占据,就像正常人讨论蔬菜一斤多少钱一样……她们使贺淑芳感到内疚。当时的经济很景气,这样麻木的生活过了两年多,“那时我经常幻想,死如何能够自然地降临。我跟自己说:这里没有我。我把自己收在了别的地方。”

之后,贺淑芳选择出国留学,前往台湾政治大学修习中国文学。

猜你喜欢

淑芳理工华文
卜梅玲、荆忠杰作品
Visual Storytelling and Globalization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91岁开画展
ChineseStudents’PerceptionofEnglishLanguageLearningActivitiesintheclass
高冷理工也有呆萌专业
新奇的伞
基于CDIO的“教产结合,工学一体,一体化课程”的新型高职理工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杭州特产
理工人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