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浪子”李永平
2012-04-09编辑部
编辑部
婆罗洲(Borneo),由北婆罗洲、文莱、加里曼丹等洲所组成,是世界第三大岛和亚洲第一大岛,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分属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三个国家的岛屿。著名作家李永平的作品,就多与婆罗洲有关。
李永平的父母都出生于中国大陆,父辈在二十七八岁的时候到了砂拉越,本想存够钱后返回大陆,由于战争原因,未能如愿。李永平就这样出生在婆罗洲,成长在婆罗洲。早在高中时期,李永平就对文学有着深厚的兴趣,并尝试创作。高三那年,为获得高额奖金以作出国留学之用,李永平参加了由婆罗洲文化局举办的征文比赛,花费一个学期完成了中篇小说《婆罗洲之子》,并获得第一名。牛刀初试就脱颖而出,这不能不说是李永平文学天赋的最初展现。
中学毕业后,李永平到台灣就读于台灣大学外文系。李永平说过,到台灣是他个人命运的一个转折点。在砂拉越成长的岁月中,虽然对文学有着懵懂的偏好,但受教育水平所限,李永平对文学没有太明确的概念,直到进入台大外文系开始,才真正有机会接触并了解文学,“才知道写小说不是写一个故事而已,是有意思的,还是境界极高的艺术”。可以说,在台大念书的经历,才是李永平文学之路的启蒙,更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后来在美国接受更高层次的文学教育,但对李永平来说,理论化的内容远不如在台大外文系的九年更有实际意义。当时的台大外文系正是台灣文学的重镇,早期有白先勇、陈若曦、颜元叔教授,任教于师大的余光中也在台大兼课。众多优秀的文学教授带来了一波文学热潮。在这样的氛围下,李永平深受熏陶,在大一暑假时权当消遣所创作的《土妇的血》,受到颜元叔教授的赏识。在颜教授的建议下,他将这篇小说修改成《拉子妇》,也由此走上了小说创作的道路。
大学毕业后,李永平留系担任助教,并任《中外文学》杂志执行编辑,后赴美深造,获圣路易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后回台灣高雄中山大学任教。期间历时八年创作了《吉陵春秋》,被余光中赞誉“为当代小说拓出了一片似真似幻的迷人空间”,该书更获得了1986年时报文学奖小说推荐奖。
那时的李永平,突然不想再教书,而想专心写小说。在他的创作受到经费牵绊时,联合文学发行人张宝琴表示愿意为他的创作提供经费支持。李永平遂辞去教职,蛰居四载,终于完成了长篇浪游小说《海东青》。李永平说,这部作品本想写一个南洋来的人对台北的感受,但是写着写着就变成了浪游小说。写完《海东青》上卷,李永平就决定不再写了,因此这算是一部没有完成的作品。一些评论家甚至认为,《海东青》没有写完反而是一件好事,因为浪游本就不可能有尽头,不可能有结局。
2002年9月,李永平出版《雨雪霏霏》一书,借由记叙主人翁与一位似真似幻的童龄女孩,漫游在时空交错的台北街头与婆罗洲古晋城,述说着童年的记忆。这段虚实揉和的旅程,不仅揭示了人性中的某种魔性,也靠近了那个始终处在漂泊感之中的作家内心一个永远安稳的地方。这本书也被他视为婆罗洲三部曲的第一部,写的是他十二岁以前的经历。
婆罗洲三部曲的第二部,则是李永平耗时六年完成的《大河尽头》。该部作品分上下两卷出版,下卷完成期间,李永平更是经受住了心脏手术的巨大考验。作品讲述的是少年的成长故事。15岁那年的农历七月,少年永与洋姑妈克丝婷和30名洋人男女,开始了一趟奇幻旅程,顺着婆罗洲第一大河卡布雅斯河溯流而上,想要在月圆之夜登上当地原住民心中的圣山“峇都帝坂”。他们进入情欲激荡的原始密林,看到奇特的部族,甚至见到乘船归乡的亡灵……故事的线性时间只有15天,七月初一到十五,但故事的氛围却前后纠缠数十年,气势亦如婆罗洲雨林似的磅礴与滂沱,使得这一部李永平再三强调是“抒情浪漫小说”的作品,成为华文界大河小说的典范。
可以说,《大河尽头》就是婆罗洲版的《海东青》。一个是生养自己的地方,一个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在李永平的心中,婆罗洲和台灣就像是自己的两位母亲。《大河尽头》和《海东青》就是书写这两位母亲的代表作,同样带有自传色彩,同样讲述浪游故事。婆罗洲和台灣,都是李永平心中将自己养育成人的土地,他对它们都怀着深切的爱。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永平一再强调自己对马来西亚毫无感情,并对于自己一直被界定为“马华作家”而耿耿于怀。他认为,自己对婆罗洲的书写,与马来西亚毫无关系。在他看来,马来西亚是一个政客炮制出来的国家,因此他对自己的马来西亚公民身份缺乏认同感,也不乐意被视作“马华作家”。他认为,马来半岛是马来西亚联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马华作家书写中的重点,而自己描写的是婆罗洲,并不适合冠上“马来西亚”的标签。相比之下,他更希望被称作华文作家。
尽管如此,仍不能改变李永平作为最具影响力的旅台马来西亚作家的事实。而纵观李永平的作品,便能发现一个共同点:作品总逃脱不了“浪游”的意味。除了早期的《拉子妇》和《吉陵春秋》之外,《海东青》、《朱鸰漫游仙境》、《雨雪霏霏》、《大河尽头》都是这样的作品。李永平认为,这是受到了三十年来漂泊流浪的经历的影響。父辈从中国大陆去到婆罗洲,自己从小生长在婆罗洲,自认为是英国公民,却不想有一天突然变成了马来西亚公民;而后漂流到台灣求学,远赴美国深造……地理位置上的变迁以及身份上的不断转变,使李永平的一生似乎一直处于四处漂泊的状态。生活一定会影响心境,心境则会反映在作品里。于是,本没有刻意书写浪游的李永平,总是会将作品写成浪游小说。
处女座的李永平说自己不喜欢肮脏——不是实体的肮脏,而是精神上的肮脏。李永平希望通过创作小说,把内心的杂质清除掉,达到心平如镜的境界,因此,写小说让他觉得很快乐。
台北市的十二个行政区,李永平几乎全都住过。离婚之后,更是居无定所。至今为止,他还没能在同一个地方住超过二十年。朋友说他是天生的浪子,喜欢漂泊不定。但到了现在的年纪,这位漂泊一生的浪子也想要回归。他希望能在砂拉越丛林盖一间小屋,不时往返于台灣和婆罗洲两地。人,还是要落叶归根,而李永平说,他的根,在婆罗洲这块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