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与时俱进的“服务业者”
2012-04-09何永芳
何永芳
“在经历多年出版编辑工作之后,我一直认同的一个观点是:出版业属于服务业。无论你有任何想法、企图、抱负,最终目的都是要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以及满足作者出书的需求,因此心态上面最合理的选择就是将自己定位为服务业者。”在笔者的采访中,陈颖青感慨道。
猫头鹰出版社社长陈颖青,是一个从事出版工作27年的老编辑,主编过200多种图书。在1994年到猫头鹰出版社任职之前,他在台湾一家小型出版社做编辑,就像所有小型出版社那样,出版流程中的环节事无巨细,这段宝贵的工作经历对他全面了解、进入出版行业打下了基础。
猫头鹰出版社于1992年成立,初期以开拓工具书为主要出版目标,创业作是引进英国DK出版社的《新世纪彩色图解百科全书》,这本書成为台湾,甚至是中文出版界首见全彩、图文整合、单卷式百科全书。此书首印一万册,采用塑料提把纸盒包装,提着一本大书走,是当年台湾的街头一景。作为工具书的开拓者,猫头鹰逐步推出“剑桥百科全书”、“家庭图书馆系列”、“自然珍藏图鉴系列”、“口袋图书馆”、“大学辞典系列”,并陆续从国外引进文学经典与学术经典作品。2000年起,猫头鹰开始出版自制书,“台湾珍藏”系列的问世,意味着猫头鹰由此进入全面展现编辑创意阶段。
专注,带来专情
猫头鹰出版社每年出书数量并不多,以2011年为例,全年总共出版48本图书,包括工具书在内,还有小说、科普以及以台湾本土主题作品。这些书的选题,一部分是出于主题性的兴趣,一部分则是出于市场性的兴趣,但无论如何都要通过编辑部团队讨论:这个兴趣和读者的关系是什么?“出版是这样的,一本书做出来,成千上万本复制出去,作为读者的服务者,大家心里应该要清楚这对读者的意义。”陈颖青如是说。
在多年积累的出版品中,最令陈颖青自豪的便是百科图鉴书。百科图鉴不同于百科全书,在网络时代,后者直接与线上资讯起了正面冲突,读者过去要从百科全书中得到的帮助,如今都能轻易用google这样的搜索引擎来满足,所以不光是台湾,几乎全世界的纸质百科全书都没有了竞争力。百科图鉴则与百科全书“No keyword, no answer”的查询模式完全相反,可以说是搜索引擎的逆向操作,即当百科全书(搜索引擎)以陌生的关键字(人名、地名、事物名等)去检索,寻找解释的时候,百科图鉴则是以详细的描述,去寻找最终的那个陌生关键字(人名、地名、事物名等)。这是网络世界仍然没有好的方案去模拟百科图鉴的原因,也正是百科图鉴能以纸质书本继续繁茂的核心原因。
难能可贵的是,猫头鹰出版社在百科图鉴上积累了近二十年的资源,从翻译书到自制书,从图片、摄影、编排,到与各领域的专家合作都有了丰富的经验。“这对于我们的好处就是,图鉴书是需要很长久投入的出版领域,所以当长久在这个领域耕耘,就无形当中建立了一个很高的门槛,别的竞争对手要进入这个领域的前期投入是很高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图鉴书一直是猫头鹰的主力产品线。
对于不同文类的经营,他亦坦言,在小说的经营上并不像其它有特别品牌表现力的文类那样成功,但很稳定。例如科幻小说,虽然在整个书籍市场上很不起眼,却总能获利,像这几年经营得最成功的“时间回旋”三部曲,前前后后总共卖出超过6万本,从第一部的第一册开始到完结篇,整套出版时间跨越5年。“小说,特别是科幻小说,对我来说一方面是我的个人兴趣,一方面它并不会造成亏损,所以我没有理由不去做它。当然整体市场确实没有那么成熟,所以不需要大冲大撞,我们就稳稳地做,长久地专注经营,让这个市场慢慢累积培养对这种文类的喜好。稳中求胜,即使是小胜,也还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
专注的态度,让市场规模不大的文类出挑,猫头鹰的次产品线中有“猫咪”系列,经营包罗从漫画、摄影,到猫的科普知识。由于该系列经营时间长久,内容全面,越来越受到猫咪爱好者的认可。今年2月,此系列推出绘本《猫之星系》,书充分发挥了绘者妙卡卡的绘画功力,结合作者田田的奇幻点子,甫一上市便大受欢迎,在博客来宠物类排行榜高居榜首。“经营一个好的系列,也是一个不断挖掘的过程。我们看到出色的作品,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协调它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在有才气的作者和读者之间建立一个顺利沟通的桥梁。”
未来,拥抱数字出版
在出版行业中,作者与读者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而作为中间介质的出版社则可能随时被取代,这个取代出版社的狠角色叫“数字平台”。猫头鹰出版社成立21年来,出书逾千种,在数字化大潮中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纸书发行量逐年下降的境况。陈颖青说:“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数字化是一个无法避免的冲击,所以出版社想要生存,一定会将数字化列入计划中。”
对很多出版社来说,数字化就是将纸本书做成电子书。这在陈颖青眼里是远远不够的,他的计划是:回头检视自己做过的书,根据不同类别书的特点去寻找最适合的数字化面貌。例如小说等文学类的书籍数字化的方式是做成电子书(ibook),逐页翻阅并可以通过目录检索章节的方式是它理想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对于图鉴类的工具书,ibook的呈现方式却不再适用,没有人会将一本工具书从头翻到尾,于是猫头鹰为工具书制作的呈现方式是网站——“自然系图鉴Online”(Naturesys.com)。网站提供跨文本搜寻服务,可查询动物、植物、岩石、矿物等自然物种,值得一提的是网站人性化的搜索方式:根据输入不同的条件,搜索工具按照所有符合的条件得分的积分去排序,这里的关键点是,若按照旧的逻辑,一旦输入错误的条件,查询结果可能发生严重偏差,但“自然系图鉴Online”的搜索工具则很好地避免了这种现象,当因描述了错误的细节而输入错误的条件,也不会让搜索进入错误的方向,只是让这个条件的得分相对低,并在其他条件中进行模糊比对,根据各个条件的积分进行排序,最终找到准确的答案。“自然系图鉴Online”现已以B to B的模式,向学校和图书馆售卖查询权限,针对个人的B to C模式则还在寻找一个合理的盈利方案。
陈颖青表示,作为内容持有者,只要有数字化的权力在手上,“谁愿意买,我都愿意卖”。虽然目前数字化的方式大体有了电子书和网站两种,但他亦有担忧,因为不同种类的书需要不同的数字呈现方式,小说和图鉴的问题解决了,还有旅行类、食谱、DIY生活类等等书籍,它们可以有更合适的数字化面貌。
对于未来,陈颖青也给出了详细的计划。对猫头鹰而言,目前市场上的营收还是从纸本中来,所以纸本方面的出版不会放弃,但会拨出一部分力气去迎合数字化的未来。
回看美国出版界,纸质书出版社面临的问题,除了亚马逊的数位化竞争以外,还包括很多作者不再满足出版社给出的10%的版税,亚马逊会给到70%的高价;更有甚者,例如J·K·罗琳干脆绕过“中间人”,直接将电子书卖给粉丝,赚取了100%的利益。出版社存在的固有前置成本使其不能像亚马逊那样拆账,也不能眼睁睁看着作者都像J·K·罗琳那样“单飞”,出版社必须要做的就是让自己保有内容。“所以猫头鹰的未来的出路之一,便是从作者导向的书转向编辑导向的书,即由编辑选题、策划、组织制作团队,编辑不一定自己去采访写稿,但必须找到人来写,并能很好地协调整个协作团队,将编辑的角色慢慢转变成类似制作人的角色,将提案完成。”
“另外,对很多作者而言,纸质书出版的平台仍然很有局限性,需要编辑的协助,过去我们以出书为营业重心,未来会有一个部分改成服务作者,即作者从零写成一本书需要的服务,从内容结构到封面设计,再到行销上架。从出版社角度看,作者从新手一直到畅销级别,就像是一条光谱,越靠近新手一端的作者越需要协助,一直到他累积品牌和行销力量之后,这当中的空间是很广阔的。所以猫头鹰的第二条路,就是为作者提供协助出版服务,直到他羽翼丰满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