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岸三地,课改激辩

2012-04-09

神州·校长 2012年1期
关键词:改革课程学校

对话嘉宾/中国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教授谢小苓

香港教育学院副校长李子建

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

主持人/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

策划、承办/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21世纪教育研究院

整理/《校长》记者王建卫

我们仍有梦想杨东平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来自全国各地第一线的校长、教师,我首先代表21世纪教育研究院、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等机构对大家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任何一场真正教育改革的成效最终体现在课堂和教学上。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十年,需要总结和回顾、评价和反思,需要传播和推广成功的经验,需要在过去十年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和前行。

十年来新课改取得了积极成效。新课改提倡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根据调查显示,有94%教师认同新课改理念,93%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在所在学校得到了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比例明显提升,学生主体作用受到了重视和体现。

但与此同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师对新课改的成效评价却没有那么高。只有32%的教师认为有很大或者较大的改变,只有四分之一教师对成效表示满意,有47%的教师认为新课改之后学生课业负担反而加重,包括评价和考试标准没有改变、教育资源不足、教师培训跟不上等都被认为是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础教育的整体面貌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公众对教育改革强烈企盼和信心不足依旧并存。今天我们来到这里是因为我们有梦想,因为我们有行动和建设,我们相信教育是有内在动力的一门科学,我们认为教育难点都是可以解决的。

我们推崇行动、勇于实践和努力变革,今天作为行动者力所能及的改变,比作为批判家重要得多。我们相信这样的整体性教育变革必定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正是公民社会建设的本意。

乔布斯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名言,“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难道有其他原因吗?”我们来到这里,因为我们有榜样,因为总有一些地方、一些学校做出不同凡响的业绩。今天来到这里的既有两岸三地的优秀教育家,也有在基层学校教改第一线的改革者,也有精英学校的名师,他们带来了更具有草根性、民间性自主改革的探索,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各自的课改经验和模式,还有不甘平庸、勇于实现的精神。这是当前教育改革最稀缺和最珍贵的资源,体现在深化改革当中,也是走向教育家办学的重要方向。

迄今为止各种改革探索仍然在实践之中,远非完美。人们对各种不同模式都有批评和质疑,我们需要通过交流和讨论凝聚共识并提升和超越。需要从课程改革走向素质教育,从教育方法的变革走向真正的制度变革。中国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改革,我们有理想、有实践、有榜样、有经验,因此也有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力量。

谢谢大家!

我心中的课改刘坚

主持人: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坚老师介绍新课改十年历程。

课程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文章标题叫“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迷失之旅”。在文章当中有一段话说:“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变成了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充斥着虚假的自主、虚假的合作、虚假的探究、虚假的渗透”。文中认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一个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唯有迷途知返,方能欲火重生。

作者邢红军阐明说:“断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一个方向迷失之旅,盖因为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关键十字路口误入歧途——以学生自主探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而摒弃了教师传授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依照基础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师理应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教学理应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理应以接受学习为主。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这个最为关键的问题上迷失方向之后,任何理念、理论、创新、转型的装璜与修饰都于事无补,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

我们的课改是这样么?

2011年8月11日,《南方周末》发表一篇文章叫做“美国高中生中南海访问记”。里面讲述美国佩顿中学学生访问我们国家领导人所在地并与部分大陆学生交流,回去后一个学生如此写到:中国的教学课虽然有老师的演讲和学生的自主解题,但绝大多数自主解题并不自主,学生只是按照老师刚刚灌输的方法进行练习,他们只是在练习教学,而非探索或发现。未满18岁的美国高中生听了中国两节课之后,并不是要证明美国高中生多高明,而是认为我们真地做得太喜剧,最好的学校不是在学习数学,不是做探究,只是仅仅在练习。

我们的课改是这样么?

2011年10月13日上午,在北师大实验中学有一个研讨,一个学校的校长如此描述说,我们学校的通用技术课程几年来成为最受孩子欢迎的课之一。一个学生讲,

“一个暑假的设计、布局、制作看似简单,但其中的耐心与细心培养了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学期通用技术课程难道不值得期待吗?”孩子把自己作品带回家,或者自习课不想自习,却要跑到通用技术课做自己的产品。

我们的课改是这样么?

我们继续十年前的追问。我们往往关注门类、课时、内容、教材,但这不是全部。我想老师们是否认可学术界仍然批评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管理方式,可能比门类、教材、课时的变化来得更加重要。更让人期待的是新的课程文化,我们建国六十年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如此多的一线教师、校长来关注课程问题、课堂问题、教研问题、文化问题,希望通过课程改革影响学校,并通过学校向全社会传达文化的追求。我愿意用这样的词汇来描述它,就是民主、开放、科学、平等、对话、协商,这些诉求可能就是新课程改革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

十年前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教育方式变革可能需要五到八年,但是文化改变需要二十年甚至更长。课程改革集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明于一体,自然需要假以时日。

如果没有困惑、苦恼、甚至彷徨,则说明改革还未真正启航。没有争论、甚至反对的声音,说明改革还没有触及问题的要害。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一定伴随制度重建,一定冲击文化传统,一定触及人的心灵。我们需要做的是,能够有勇气摒弃错误的言论并走出误区,而且有能力辨别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谢谢。

课改与社会发展同步谢小芩

主持人:接下来的三位演讲者是来自中国台湾的谢小芩教授——她是新竹清华大学教授、共同委员会委员,也是台湾新课改参与者——以及香港教育学院副校长、课程与教学论专家李子建教授,和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巡视员、新课改十年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朱慕菊女士。先请谢小芩教授。

我个人以民间教育团体的角色参与了台湾地区的教改以及课程改革过程,我希望从此角度提供对这一段历程的观察和体悟。

·一、大背景·

中国台湾地区的教育改革或者课改持续约达二十年。从1949年到1987年台湾属于戒严时代,国民党政府为保障“国家安全”,因此冻结了公民社会权。但在另一方面,政府又积极普及、推广了义务教育,到1968年,义务教育从六年延长至九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权刚意识也渐渐觉醒,在教育水平提高方面也开始有更高的要求。

因此整个1990年代在台湾地区非常重要和关键。原来各地全部用统一的课程和教材,每一个学期、每一个科目都进度统一,具体到要上几个小时,甚至第一周、第二周上什么果都有仔细规定。在升学竞争之下,我们被迫做应试教育,实际并不符合教育本质。因此987年之后,民众大量组织民间团体,所关心的已不只是课程和教学的问题,更重要的还包括建设更好的教育环境、教育架构和文化。

从学校课时改变最终带动了整个教育文化的改革,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但另一方面,民众希望建设的外部整体架构能否在学校、课堂里实施下去,则需要老师、学生、家长自身有更充分的发展。因此可以说这是互动的过程。在台湾地区,一开始就将它称之为“体制外教育改革运动”。

民间团体发起了各式各样的教育改革,其中最重要就是观念典范的转变。过去我们常说教育是民众的义务、读书是学生的责任,总要求学生应该做好什么,但我们很少谈学生可以要求什么样的教育。以前我们要求老师必须配合国家政策,但是从来没有听过老师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是什么。现在我们觉得教师应该有权利落实心目中的理想教育。甚至如果家长觉得学校不适合我的孩子,或者说家长自己想办一个学校,同样可以。这是父母的教育权。因此典范转移非常关键,是调动民间教育改革力量非常重要的精神和原则动力。

民间团队经常讨论的问题包括:究竟国家教育权和国民教育~522_问的界限是什么?教育的改革的内涵是什么?大家都为未来考虑,但看法有很多不同,导致可能实际效果与想象并不一样。但不可否认,这段时间有一些团体作出了重大贡献。例如教师权利促进会,主旨为争取教师的正当权益。再如主妇联盟教育委员会,他们主张家长教育权,希望组成家长会参与各种各样的学校事务。还有人本教育基金会——主张儿童受教权,大学教育改革促进会——主要针对大学教育的改革。到目前为止,他们的很多主张已经落实。

·二、民间推动·

1994年,台湾地区发生了教育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四一〇教育改革大游行”,民众呼吁推动小班化,制定教育基本法。不久“教育部”举办全国会议,形成了“教育改革委员会”,并用两年时间规划21世纪蓝图,主旨就是落实教师、家长、儿童的教育权。这一年法律修订和新增非常多,比如用《师资教育法》替代了《师范教育法》,通过《教师法》确定开放教师专业自主的空间,《大学法》也修改了,这一年相当于重构了教育大环境。

1995年,政府再次修改了《国家教育法施行细则》,特别强调教科书应该开放给民间出版社,老师可以自由选用教材。1996年,通过《家长会设置办法》,要求每个学校有家长会,家长会代表要参予老师的聘任和校长遴选,以及其他很多学校事务。1999年,通过了《教育基本法》。

除了增加升学的供应量之外,升学方式的改进也非常重要。1999年颁布《大学多元入学方案》,其中包括推荐甄选、申请入学、考试等三种方式。现在每年2月都有学科能力测验,凭此成绩学生可以自己申请学校。推荐甄选由学校负责,但一个高中在一个系只能推荐一个人,如果没有通过,超过15%的人都会采用申请制。每年7月份制定考试科目,由每个系指定招生科目。学生考哪个领域的系,就去看什么科目,然后去考试。

2001年,通过了《教育经费管理法》以及课程改革方案。广泛地讲,我认为我们整体进行的都是课程改革,比如专门针对义务阶段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2002年的高中高职多元入学方案,2004年的性别平等教育法以及2007年由清华大学提出来的繁星入学方案等。我们不希望大学成为中小学教育的元凶,我们现在希望有更多管道和更多不同的方式把学生不同的才能展示出来,同时学校也有比较大的选择学生的空间。

·三、《教师法》的作用·

《教师法》修订期间,民间团体、老师代表和学者专家不断参与制定,因为社会的变化,我们需要把基本架构制定下来,即第一就要非常清楚为什么定《教师法》?其中明定教师权利和义务、保障教师工作与生活、提升教师专业地位,成为《教师法》三大目的。到现在已经历经了几次条文修改。

制定之后,在教师资格鉴定、审定、权利义务、教师待遇、退休、保险等方面都按照这个办法。比如第五条讲教师资格获取途径:一般大学通过设置教育课程让学生修学分,学分满了之后实习,实习以后由大学发放教师实习证书,凭这个证书可以参加教师资格鉴定的笔试,通过笔试之后再拥有教师任职资格证书,然后再经学校面试。

再比如,教师怎么样聘任?高中以下学校聘任分初聘、长期聘任,全部由教师评审委员会通过之后再由校长聘任。

教师评审委员会包含教师代表、学校行政人员代表、家长会代表。学校一般会特别强调,没有兼行政和董事之教师代表在其中不得少于总额的二分之一。在聘任老师的时候,不担任行政工作的老师不得少于委员会的二分之一。教师权利包括对学校教学、行政事项等发表意见,可以参加教师组织,如果权利受损可以申诉。当然老师也有义务,比如遵守聘任规定,有责任维护学生受教育权利,依法做课程教学,辅导学生学习及自己研究进修等等。

第27条讲教师组织。规定要教师自愿自主,除跟教育部协议教师聘约及聘约准则外,中小学教师组织还应该跟地方教育主管单位讨论教师聘约,协助处理好老师各种各样问题,并派代表参与教师聘任、申诉等。在教师自身来讲,也要制定教师自律公约,除了要求权利,还要不断提升自己。

有关国民中小学用的教科图书要经过审查。由“教育部”组成审查委员会,由学科专家、课程专家、教师及教育行政机关代表组成,其中教师代表不得少于三分之一,由全国教师会选出,最后每个学校通过校务会议自己决定要使用哪个教科书。

最后说校长。台湾地区的校长非常羡慕大陆校长权力大,台湾地区校长限制很多,一般国立学校校长任期四年,在同一个学校只允许连任一次。教育局有校长遴选委员会,由行政官员、学者专家、社会人士、教师代表、家长会代表共同组成。遇到重大事件则在学校校务会议会中大家集体参加讨论。

学校本身是一个组织,它既是一个工作的职场,也是教育的机构。我们要谈民主、开放以及全民参与的时候,实际架构布置和组织本身运作当然也必须符合社会基本原则。

·四、课程多元化·

课程改革基本上把过去国小六年课程标准和国中三年课程标准中科目内容加以贯穿,并且跨科目整合为八大学习领域,即语文、数学、社会、自然与生活科技、艺术与人文、健康与体育、综合活动、生活课程。每个学校每个领域都有指标,以使学生获得连续、统一的知识。

学校也被允许有一定比例的校本课程。文件自2001年开始试行,到2004年全面实施。这对老师来讲是很大的挑战,比如过去教社会或教历史都有专职,但现在把历史和社会并在一起教怎么做?在整个改革过程当中,如果有家长说我的小孩想要自己教。因为子女没有成年,家长拥有监护权,那么这样可以吗?2004年由县市政府邀请家长、老师、教育学者等相关人员制定《非常学校形态教育办法》规范,允许各个县市可以有不同的办法,当

然民间组织也可以积极地且有正式的管道去参与监督和决策。

像这样的挑战很多。再比如目前台湾地区还有一类特殊的另类教育,我简要介绍一个“森林小学”。它1989年由人本教育基金会设立,是第一个以自己教育理念成立的另类学校,他们课程完全由自己制定,当然也要符合法定九年一贯能力的指标。它反对体罚、反对不正常教育理念,没有分数、没有排名,老师和所有人都很认真地想怎么样避免教育异化,希望让孩子真正发展。家长送孩子来要经过一些申请过程,而且家长必须要上“家长成长班”,因为它的教育是学校和家长共同完成的,学校和家里都要一致。

举个例子。有一个电影叫《赛德克·巴莱》,学校教师把它发展成了一套教材。一开始上课老师在黑板上先写上“赛德克·巴莱”,问小朋友这是什么意思。因为是二年级,小朋友也看到很多宣传,他们就说是不是叫做莫那·鲁道,于是老师就会找出有关1930年日治时期非常重要的“台湾雾社事件”的描述。他们就来阅读,老师就会找小朋友一起讨论这当中谈了哪些人、哪些事,时间是什么、地点在哪里,然后让孩子们找线索拼凑对“雾社事件”的理解。接下来分析莫那·鲁道什么样?族人对他怎么描述、日本人怎么描述,勾勒出当时整个历史氛围和文化环境。最后谈到在族语中“赛德克·巴莱”的意思就是“真正的人”。那么什么叫真正的人?进一步探讨在这样环境下人为什么做这样选择以及每一个人对于生命的看法等,做很多这样的讨论。

这是人文课、历史课的进行过程,小孩子很感兴趣。后来决定在期末每一个学年结尾的时候都进行期末公演,这个公演要自写剧本,自做道具,自做宣传,结果非常好。这是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再比如说生活课程。因为森林小学的孩子要住学校,很多孩子不爱洗澡,如果采取强迫方式则与立校原则相悖。于是老师就演绎洗澡的故事,开始说医生不洗手可以严重到产妇死亡,再讲到法国路易十四是全世界最不爱洗澡的人,一年才洗一次,宫庭习惯带动整个国家以此为风尚,最后欧洲中世纪黑死病蔓延就跟整体公共卫生很糟有关系。然后回到1997年,海洋学家发现了新大陆,其实是垃圾岛……从一连串讲述中把个人卫生习惯与人类公共卫生史甚至整个人类命运的关联性架构起来,让孩子看到它不是一个个人的问题,而是跟整个社会、整个人类命运有连接性,这当中的价值和意义让孩子再决定要不要洗澡时,结果跟一开始已经不一样了。

另外人本教育基金会也发展一系列数学课程。比如五年级上学期第一册里边要教的概念——最小公倍数,课本上是一幅非常大的、很漂亮的画,把人的眼光投向无限星空,里面标有非常多的讯息,诸如水星每8个月往返一次,土星每12个月往返一次,请大家计算一下两个什么时候才会见面。接下来还有讨论。如此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有艺术、星空和文学等等。因为完全跟传统数学教科书不一样,所以被国家审定了好几次在不断修改以后才终于通过,现今第一册已经出版上市,学校可以选用。

·结束语·

台湾教改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虽然我们高等教育已经普及,升学率没有减少,但学生补习也没有减少,学生负担仍在,且依旧存在明星高中、大学。拉平高中、高职之间学校水平,能让每一个学校对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样的选择标准非常不容易,现在我们仍在努力的是撑起教师专业自主、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老师、学生有机会发展各式各样的教育理念。这个时候当然不能放弃不断反思教育本身意义。只有用更开阔的视野、更大的架构不断反思,才有能力给学生真正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谢谢大家!

提问:

谢教授能不能再比较详细地介绍下家长代表的情况?教师专业化方面有没有特别的经验?再请具体介绍一下森林小学?在家自学这种实验在台湾发展现状如何?

【谢小芩】

台湾地区长期以来学校都有家长会,比如班级家长会、全校家长会,但以前因为学校需要请家长捐钱,大部分老师拿到班级名单以后,会挑学生父母是医师、律师这样有头有脸的人来组成,这里边有很多问题。

现在要找有心的人参与学校事务。有钱人出钱就可以了,不用当代表,当然有些事可以做。每个学校或者每个班级家长会组成不太一样,有些学校一方面支持家长,但也很有意识组织家长帮助校方,比如过马路出入指挥、打造故事妈妈等。家长也参与制定教师评选、校长遴选甚至教师考级。在制定政策过程当中,甚至政府也会邀请全国家长联合会派代表参加。

在家自学需要遵守法律。义务教育阶段都有学区,家长假如希望在家教育孩子,如果学区学校愿意,他可以请求在校保留学籍。有时候学校会要求小孩参加期末考试,有个成绩记录等。很多自学的家长也会联合起来运用各种资源一起教育孩子。它的发展规模没有办法回答,因为地方差异很大。

关于师资培育数量,它远远供过于求。因为学校班级缩编,所以对老师需求不是特别大,现在有一群流浪教师,他们也觉得权利受损,常常到处抗争。但供过于求可以使学校比较能够去选择好老师以保证质量。我个人认为也有助于提升专业化。

目前为止森林小学还没有被“教育部”正式承认。但是因为一般在小学没有升学竞争,空间很大,所以1 989年森林小学成立以后,我们有非常多实验学校出现。很多学校有很厉害的老师并发展有相当数量类似的课程。学生后续发展情况我没有具体的资料,那要看学生后来到什么学校。

谢谢大家!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香港经验李子建

主持人:下面我们有请香港教育学院副校长、课程与教学论专家李子建教授。

香港课程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间比大陆、台湾大概稍迟九个月,开始是在2001年,到2006年是短期发展,现在已经完成中期发展。

香港教育法注意沟通能力,设计有八个学习领域,比较注重把学习观、核心态度整合起来。因此整个改革以学生为本,首先是从四个关键项目开始:一是德育及公民教育;第二是小学阅读学习;第三专题研习;也即研究性学习;第四是运用信息科技互动学习。

因为以前香港是英国殖民地,所以很多学校有帮学团体、校本会,改革时最大的挑战就是说服这些办学团体进行支持合作。两岸三地中校长在学校的权力以大陆排在最前,台湾校长最差,要经常协调教师。香港因为有校本会给他的权利,在学校影响力比较大,所以处于中间。香港教师工作量三地最大,一个星期五天,平均一个小学老师每周大概25节~26节课,中学大概是27节左右。

·一、基本情况·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不能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谈课堂改变却不谈教育结构改变几乎不可能,因此香港做课程改革时,同时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它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建立学与教的新文化。

2.均衡的课程。增加办学空间、体育设施、价值观辅导等各方面的配套服务。

3.学校课程改革的关键四个项目,学校可以任选一两个。

4.政府提供资源,强化学校和教师发展战略。香港政府首先建立了课程的资料库,比如香港课程发展处网站就可以看到课程改革的案例。另外大量做校长、教师培训,除了官方培训之外,还找了很多大学教授与学校建立关系。第三提供总体项目计划。第四共同协

作发展校本课程。

香港政府从2002年开始,每一年都定期做调查看香港课程改革进展如何。根据2008年第三次全线调查看,推行课改以后,多数教师开始扮演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数量由原来的31%~37%增加到66%~71‰大部分学生表示教师已采用更有效的学与教策略,85%受访小学生、75%受访中学生普遍认为老师鼓励他们发表意见、提倡不同的方法等等。

这是教育局本身做的调查,香港还有外聘监督制度。同时不但考虑外部专家的考量,还要兼顾学校内部评价,也就是自我评估和外部评估并行。2008年香港教育局技术保障分部做了一个报告,从第一周期外评结果可见课堂教学模式在慢慢多元化,教师主导情况逐渐减少,师生互动学习机会增加,有效加强了学生参与学习、学习动机提升等。

但是我们下一步还要加强什么?重要的有两点:1.如何针对学生能力和兴趣设计课程,给学生参与、思考的时间以提升他们的思考能力。2.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是课改中期目标之一。现在仍需改进学生自学策略,养成学生主动学习、自我改进的精神和习惯。同时,要激发能力稍逊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必须设计适合他们程度的课业。经调查发现,专题研习是有效的学习与教学策略,它是我们未来要改革的重点之一。

·二、自主学习与课堂环境·

现在看,我们对自主学习概念框架一直有不同的思考纬度,包括为何学?如何学习?何时学?学什么?在哪里学?和谁一起学?

无论西方、中方,经常争论课改中究竟以学生中心还是教师中心。但我们认为,在华人社会的课堂里,通常是以教师为中心的。香港更是如此,相对于两岸来说,首先我们时间很紧张,竞争比较严重,和西方课堂中能够有学生互动或者以学生为中心是两个完全不同境界的问题。

我们为此做了两个研究。第一研究是针对自主学习与课堂中心两个关系性因素的联系,调查问卷里边包括内在价值、自我效能、考试焦虑、策略应用、学生之间互动以及教师支持与参与等,数据越大则影响力就越大。结果显示在香港,学生的内在价值提升与教师的支持影响相对成正比。所以如果要问学生重要还是老师重要?我会说两种都很重要。我们第二个研究专门针对中学。问卷包括学生协作、课程制定、教师参与等。结果显示教师支持和参与的作用同样非常显著。

说得可以再明白一点:我们整个研究都发现学生本身对自主学习成果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教师支持和参与与否则相对影响比较大。

·三、怎么看待课程改革·

西方有一个学者说中国文化里边有一个文化学习模式,他归纳一个很关键的词就是“好学性”。香港有其特殊性,中小学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均高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结合上面的调查,我们认为老师的知识、经验非常重要与关键,虽然课程改革、教育改革慢慢偏向多元,但是教师中心这部分从不可缺。

在西方,以教师为中心是一种很积极、很正面的教学,它通过关注、提问、学生反馈,激励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协作,保证孩子们积极参与一种教师带领的教学。虽然我们受制于考试文化下的竞争压力,但重新界定教师为中心的概念不代表“满堂灌”,我认为我们以这种方式现在也能做到西方所说的理想状态,同样能够带来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

那么教师需要哪些基本素质?有六个部分非常重要。1.经常愿意回答学生问题,愿意反馈学生。2.认真而有耐f生教导学生。3.详尽地解释教科书内容。4.协助学生在测验和考试前复习。5.经常奖励在学业成绩上有进步的学生。6.鼓励学生检视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有用,并帮助学生制订学习目标。

最后从学校改革层面,我们通常做三个部分——学校整体、层面(我们香港用法)、科组部分(一个学校最关键部分),当然最基础的地方仍在课堂教学。

总体而言,香港就是通过一个一个循环,结合校本课程发展和教师发展进而使学校发展,并通过反思、自我评估及行动研究,最终促进整个学校领导力的提升。谢谢。

提问:

李教授你好,在改革中我觉得目前大陆批判性思维非常缺乏,大量以教师为目的的老师其实是误人子弟的骗子,香港是不是也有辅导班机构,你们会帮助他们做一些教学软件么?幼儿园园本课程书在中国推行比较艰难,请问香港情况?

【李子建】

香港制度有点不一样,如果你是出试题的老师或者专家,通常不能参与商业活动,也不能授课。这些教师有一定的考评制度,当然他退休或者不当老师去补习学校当专家是另外一回事。

我觉得大部分老师不专业通常有几个原因:

1.在工作间、课堂里找不到成功的经验,在学校里边看到一些不合理现象或者有工作不愉快的经历,让他觉得没意思,就慢慢业绩下降。

2.无论是考试、家长还是社会需求都让自己感觉专业发展能力跟不上,产生一个落差,就用另外方法面对。

3.薪酬很低、地位很低且不受尊重。

怎么处理制度瓶颈?我想还是一起努力,尽量用我们认为好的方法教学生。

香港幼儿园是私立的,政府资助部分相对比较少,它的体制比较多元化。作为园本课程相对灵活一点,每个学校都可以做自己喜欢的课程。

十年改革的成果与挑战朱慕菊

主持人:下面我们有请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老师。

·一、基本概况·

2001年,国务院专门开会构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整个推进过程当中,行政力量比较强。像美国也如此,虽然各个州有很大的教育主权,但美国联邦政府对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然紧抓不放,比如最近联邦政府不仅组织了美国的科学院专家,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找了几十位搞教育的科学家,来共同研制美国科学教育的标准。

中国教育部在这十年当中为改革做了非常关键的设计和支持,包括整体规划、整个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协调各个方面力量以推进改革等,并成立了基础教育工作小组,这个领导小组由8个部委协助,包括新闻出版署、中宣部、外交部等有关部门。在教育部部内有9个司局参加领导小组,包括考试中心、师范司、督导办等都是领导小组的成员。在下边还成立两个专业机构,一个是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邀请了科学院、工程院、社科院、各个大学社会知名人士一共38位。另一个是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它以学科为建制,现在一共邀请了148位专家。这个委员会根据各个学科,从标准研制到修订以及学科在教育实践中一些问题都会追踪研究。

各个省里边也都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而且每个省不管穷富都有固定课改经费。通过十年改革历程,结果显示,大家开始对课程建立了系统的认识。

课改的发展历程也比较艰苦和漫长。比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事实上从2003年开始我们曾经有过三次大规模的调研,进行过三次文字上的修订。调研范围覆盖全国,一共有11.7万人参加整个问卷调查,各个学科加起来将近1000个座谈会,规模很大。2011年4月一5月又组织对各个学科课程标准的审议工作,现在已全部结束,教育部党组已经通过标准,最近就要正式颁发。

在十年的实践检验和跟踪中,经过修订和完善后,课改标准体现了对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坚持改革初期所确定的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改革方向也得到高度共识,下一步主要

还是提出更加精细化的建议。

·二、原则上兼容并蓄·

我们反思十年改革基本经验,它必须能够回应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比如我们学段之间衔接问题、学科之间衔接问题,还有内容取舍不当、概念表述不清楚等。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与时俱进,需要同时表现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

1.坚持义务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突出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任务,也即坚持国民教育。为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这次修订标准具有比较显著的中国特色,即关于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问题。随着时代不同,我们对“双基”内涵赋予了时代的要素,从“双基”发展为“四基”,加入了学生一定有基本活动经验,形成数学基本思想。

学校教育应该有基本的定位,不能够把教科书内容看成学校教育的唯一内容,这里边需要有其他课程形态做为补充,让学生学到更多价值经验和知识。比如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等,像这些都不是只学基本理论可以解决的,必须要有学生活动才可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整个标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特别突出渗透和弘扬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

3.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对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引导。

4.在课程理念、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评价、课程文化特征等方面立足于中国国情,又与国际课程改革方向高度一致,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创新·

在人才培养、政策制度与机制方面探索与创新。

1.人才培养方式。(1)观念上创新。(2)人才培养要聚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分析的态度和独立的精神。(3)人才培养要适应当代社会和未来生活。这里边谈到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以及生活各个方面,比如说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的情感,还有初步人生规划和创业思想等。

2.人才培养方式。在课程实践和开发层面做了一些探索,引用印度的课程改革方案里的话则是:“将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联系起来,将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联系起来。”学校教育不是封闭的。

我们也在改革“教与学”,杜郎口学校在课程改革过程当中寻求自己的策略、建立自己一套系统非常了不起,下一步我们要回到课程层面和教学层面,研究怎样教好每一节课、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怎样办好每个学校,它的标准是什么。杜郎口说“先学后教”,那么先学学什么?怎么学?后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学层面改革非常复杂,我觉得需要有一个新框架,这些问题都要做进一步研究,这也是我们改革“教与学”的聚焦点。

再说评价与考试。我连续九年收集了140个有命题单位的卷子,连续多年做中考试卷的分析,已经看到考试评价在进步,但是还是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下一阶段,高中课程改革将成为主攻方向。

3.政策层面。(1)三级课程管理给了我们学校很大的开发课程自主权,很多老师都是在校本开发实践层面成长起来。同时课程开发者不再仅仅属于专家,许多原生态内容进来以后,降低以前对完全学科中心知识观点和结构造成强烈冲击的效应,使教育更加回归生活。(2)校本教研制度。下一步在学校里边研究什么、怎么样研究也是课程改革深化的主题。(3)网络教研。我们曾有37个网站,有过将近四年辉煌,全国老师免费在网络上交流,以后还会有这样的网络平台。(4)培训方式的变革。

4.教科书管理制度突破。坚持和发展“一纲多本”的教科书政策,建立教科书编写的立项制度,建立对教科书编写人员的资格审查制度,建立教科书的选用制度,以及教科书评价机制的探索——评价工具的开发、评价程序的设计、评价结果的使用。

·四、问题和挑战-

1.激烈的升学竞争对深化改革负面影响仍很深刻。

2.老师们观念都发生很好的变化,但是怎么样回到自己课堂上去自如的做一些很有理论依据的事情,目前还有很大距离。

3.当前城乡二元化造成农村改革相对滞后。

4.怎么样生产、共享、发展优质资源。

5.教师培训问题,它的针对性、时效性如何把握等。

6.新课程给了学校很大自主权,但是怎样自治、自律。

7.现在有很多创新、特色,但是我认为都在探索阶段,缺乏在系统和专业平台上对有价值经验进行提升和引领。

8.高考改革现在为止没有实质性进展。地方政府用升学率来评价学校的负面影响制约了我们改革积极性。

谢谢大家!

提问:你心目中高考改革应该怎么样?高考改革背后是理论支撑,作为专家如何看待民间对话?我们未来三年新课改需要关注什么?

【朱慕菊】

高考改革是综合性改革,改任何一个环节都解决不了一个全局性问题。从教育部来说我们首先确定高考改革是综合改革,具体措施如2009年发布了一个文件,提出高考改革有利于在基础教育过程中推进素质教育,并把学生学业水平学业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直接纳入高考录取分数。

今年会出台加强学业水平考试的意见,会督促省一级对学生学业水平进行考试,希望学生能够在基础教育阶段完成最基本的要求,当然这是政府责任。

另外大学招生改革现在正在紧锣密鼓研究当中,特别是自主招生这一块。高考改革是很复杂的事情,从国家来讲也有很多需要平衡,比如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权利问题等。

至于教科书选择是两难的问题,因为不同人群对教科书期待不一样,比如在边缘的地方、信息闭塞的地方希望教科书内容更加丰富,信息非常丰富的地方希望教科书比较简单,给他更多的空间。教科书作为公共产品,肯定只能满足一些人。但我觉得事实上世界很多研究已经把教科书功能、教科书定位说得比较清楚,最重要是怎么样能够编好一本教科书。

三年改革的重点将在学校层面。学校是教育中很重要的细胞,因为学生都在里边学习。另外是校长对于课程的领导力,我们要把校长对于课程领导力包括哪些部分、哪些重要的要素讲清楚,比如具有很好的领导力都有什么标志等。另外学校是不是有很好的教学研究制度?还有教师专业发展、家长委员会、学生学习质量的反馈、分析、测试和整个系统的建立都是我们学校的基本建设,都需要用一种很现代、很开放且具有教育先进理念的宗旨来指导我们学校发展。

教学模式及其现象张卓玉

主持人:下面我们有请山西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先生。

因为时间关系我只讲我思考的结论,不再展开讨论一些问题。因为十年课改中全国各地新的教学模式非常多,我接下来讲新教学模式,侧重交流初中以杜郎口为代表、高中以山西新绛中学为代表这种模式的改革。重点讲一下对这样现象怎样评价和看待。

一、基本判断。1.全新的教学模式正在形成,这种模式是课程改革十年最重要的成果。2.新模式自下而上、遍及各地的特点,已有星火燎原之势。3.新模式体现最先进的价值追求,是一次不可逆转的进步。4.现在这种模式是以课堂为主,但新模式将从教学领域拓展到教育领域,从课堂走向学校,从教学走向教育,它必然引发一系列的教育变革。

二、新模式的基本框架。这种模式从学习程序上讲大体分三个阶段,首先是学习小组自主学习,这块时间为40%或更多,自主学习和最后成绩、教学质量的关系占有45%左右的比重。课堂展示所占的时间40%,学生在前两个环节基础上有自主反思的时间,差不多在20%,最后学生成绩、学生成长质量比重35%。

三、新旧模式对比。新模式核心概念:学生自主、问题解决、学习中心。传统的模式也有三个核心词:基于教师讲授、知识习得的教学、以教为主的学习。我认为新模式是一次社会进步,原因有三大基石:

1.哲学基石。就是以人为本,它的人本主义价值追求具备自主合作、权利享有、责任担当、生活生存的意义。

2.科学基石。我用几个关键词来说明发达国家学习科学的主要成果——探究、体验、构建、展示,这四个词和传统的教育理论距离很大。

3.技术基石。哲学、科学、技术分别提供了这场变革的必然性、必要性、可能性,这使变革有坚实的基础,体现出了哲学必然性、科学必要性和技术可能性,我们有理由对它的发展充满希望。这场变革将是现代学校出现以来,一次全球性的最为深刻的教育变革。

这场变革最核心是四个方面:

1.教育重心的变化从如何教到如何学。

2.学习重心的变化从知识习得到问题解决。传统教育中我们关注学生获取知识有多少,而新的模式切入点则要求看学生能解决多少问题。

3.课堂功能的变化。由学习的起点变为学习的中间环节,学生的学习起点不是老师开始讲课,而是学生自主学习,而且这个起点决定后边整个学习环节,包括最后中考、高考的质量。课堂由听讲的场所变为交流、探究、共享的场所。现在的课堂更像今天我们的研讨会,学生进入教室前必须意识到自己准备跟同学分享,同时认识到还有自己不清楚的内容希望通过讨论可以知道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思考,没有资格进教室。

4.课程性质的变化从某学科的知识体系到某学科的学习轨程。虽然指示体系还存在,但是从老师、学生层面讲,更看重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程序,课程重心由记些什么转变为做些什么。

四、新模式可行性分析。

1.在我们人口大国、大班制条件下,推进先进教育理念的可选之路是学习小组化。许多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到中国行不通,因为我们国情不同,像发达国家20人一个班,而我们是60、70个人一个班。不过,现在不少学校、校长为此找到一个出口——小组化学习,这样学习的基本单位不再是某个学生而是某个小组,不仅解决了这个现象,而且实际上也培养了学生合作的能力。

2.中国教改的独特国情是,一场改革首先必须经得起中考、高考检验,也即要求必须可以稳固提高应试成绩。新模式在许多方面体现出非常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此同时满足了家长、社会和政府关注点,《中国青年报》李欣玲记者有两篇文章,都是从家长、社会关注的角度关注教改,第一篇文章《教改等于成绩下降的怪圈正在被打破》,讲述山西许多学校在初中到高中只要使用这种模式,中考、高考成绩都在稳步提升。第二篇文章《只上半天课,高考录取率不降反升》,这所学校就是新绛中学。我在新绛中学做过几次调研,下午完全学生自主学习,上午是上课,更是学生展示研讨。

3.有框架性别、程序性的操作模式,可普遍推广。我借用雨果一句话,它是“科学的、我们的、艺术的、我的”。必须有模式、有框架、有程序才可能被更多学校推广,现在讲的这种模式恰恰具有这样特点。

五、新模式将会引发教育变革。

1.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影响将成为可能。为什么信息技术还没有对中国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我认为信息技术现在仅服务于老师教,而没有服务于学生学。计算机、多媒体每个教室都有,但它是帮助老师灌输起来更生动,而没有真正走向学生。学生学习过程不能用信息技术,或者老师不主张、不鼓励、不引导,但新模式可能改变信息技术走向,为学生带来一种机遇。

(1)信息技术从服务于教走向服务于学。山西准备做一批学校,给每个学习小组配一套电脑,我们叫“组组通”,让学生学习过程中就像使用字典、钢笔一样,离不开网络和计算机。

(2)从班班通到组组通、人人通的配置。

(3)信息资源开发从过去服务老师备课,走向现在服务学生学习。

2.学习空间的变化。新的教学模式改革对于学习空间做了大量的拓展,从课堂到一切可能发生学习的地方都可能有教育和学习。

3.从自主学习到自主管理:学生社会的出现。从灌输的德育到践行的德育,学生担当责任的时间前移,现在我们有观点认为学生就是学生,任务就是学习,等到工作以后才担当责任,这是错误的。一个人享有权利的时候同时应该承担责任,享有人类文明给他好处的时候,就应该回报人类,从学生开始就应当担当责任。学校将会成为公民社会摇篮。

4.这些做法最后都要体现从政府到学校评价体系的变革,包括学校评价标准、教师评价标准、学生评价标准、对政府部门评价标准等等。我相信它还会引发其他一些变革。

谢谢。

学生成就杜郎口风暴崔其升

主持人:现在开始优秀案例展示。第一位发言是山东杜郎口中学崔其升校长。第二位是新绛中学的宁致义校长。

1997年,我成为杜郎口中学校长。当时学校非常困难,如果再没有改变就被撤并了。1998年我主持的教学改革开始起步,通过听课我发现上课时睡觉的、做小动作的、不专心听老师讲课的问题生特别多。而且初二同学的精神状态不如初一,初三同学比不上初二,虽然初三是升高中的关键一年,但是他们精力投入在课堂当中却大打折扣。当我把这些学生叫到一边问:为什么明知校长在课堂听课你们还要睡觉?她说我跟你说实话,不是不想听,而是老师讲的这些我根本听不懂。

我想起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案例。1977年我上高中,在期中数学考试中考取全校倒数第五名。有一次,我们的刘老师让另一个同学到课堂找我,我想我学习这么差老师来叫我能有什么好事?但见了面她说,今天下午我去城里出趟差,办点私事,例题可能没时间准备好,我希望你自学,明天代替我做一个小老师,你觉得怎么样?我觉得老师没有瞧不起我,一个差生突然被尊重,尤其是明天只有我一个人站出来走在讲台上,要把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探究、认识、归纳、总结,以及其中的难点、重点、解决方法介绍给大家,我很感动。这个例子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现在杜郎口中学改革十几年了,我因此不断追问自己,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

现在我得出结论,就是让每个学生得到尊重。这个尊重不是在表层意义上,而是要真正打动心灵,能够让学生走出来站在讲台上,把自己对学习的理解、心得、感悟及其生成,对这个问题的总结、解析、解读,把他整体的思路、聪明才智演示并讲解出来让大家欣赏。

当—个人是普罗大众时,他不在乎自己的行为和结果。但当一个人不是大众,而是走在聚光灯处、走向大会舞台面向几十双眼睛的明星人物,这个人对自己要求会不一样。我认为一节课如果没有同学站出来提出自己的观点,没有提出他自己解决的方法,那么课堂就是不成功的,要给老师画零分。当老师站在讲台上说同学们我们换一个方式,我不给大

家讲,让班里某个同学给大家讲讲对这个题目的构建、思考、寻求时,这个课堂就是让这个同学出彩、站在聚焦处,把他自己的聪明、才智,对这个问题的独到见解,甚至超越老师对这个问题的独到见解和解决方法讲出来,对这个同学来说,可能是一种荣耀、自豪和自己价值的实现。

所以课堂灵魂是什么?我想就是要把每个同学学习过程当中的欲望、热情、灵感,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简介以及独到的观点,能够展示、表达、书写、质疑出来并碰出火花来。当一个人被欣赏、被聚焦、被更多人认同的时候,那么他内心世界的动力已经不是靠家长或老师,而是在众人面前的尊严和形象。他学习的欲望以及积极的进取心被激发了。

我觉得教育本质不是学了多少知识、做对多少题或者考的成绩怎么样,而是这个同学积极、进取、向上的心灵,或那种意志、愿望被烘托、激发、感染有多少。当一个人时刻要求自己进取、向上、不甘人后,并把自己在这个问题探究过程中收获、体会也能够进行交流、书写、辩论,使他心灵的感动、心灵的振奋被激发出来,已不光是课堂学习的问题,它将对学生终身起到关键作用。这是教育的本质,不能只从知识层面单纯以知识为载体条件作为参考和参照。

现在学生大量辍学原因何在?就是课堂出了问题。甚至有学生这样跟我说,我在这里就是痛苦受罪。那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学一学,查一查,写一写,用一用,做一做?一节课下来学生占比重能有多大,是我们14年对课堂重点改革的核心价值观。我们不看老师讲的多精彩,而看学生学的是否主动,尤其要看倒数同学在课堂上出头露面后的所作所为是什么。

谢谢大家!

半天授课制的新模式宁致义

主持人:下面有请山西新绛中学的宁致义校长。

新绛中学课程改革是从2005年开始探索,到2008年开始对课堂流程进行改造,现在逐步形成了导师引领下的半天授课制。

·一、改革中班级授课制几个弊端必须克服·

1.我们认为班级授课制是在完成教师教的任务,而非完成学生学的任务。我们有个被动的实验,2003年的时候我教高一一个班的物理课,有一个叫李秀源的男生,他在运动会上摔断腿,所以不能上课,因此是另一个同学把课程笔记带回去教他。期末考试时李秀源考第13名,教他那个学生考第1名。以后李秀源返回课堂,再也没有考过比第13名更好。我说这个案例的意思是,我们老师教他的效率非常低。这是被动的案例。

还有一个主动的案例,2002年的时候我带着两个高一班的物理课,有一个班按传统由教师授课,另一个班只做一件事情一一批作业,一个月后进行考试,结果授课的班比做作业的班级平均分高了1.5分,当时我想老师价值就是1.5分。这个价值需要好好琢磨体现。

2.学生是学习的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如果教师价值得到实现,而学生个性得到压制,最终将使学生厌学。

3.班级授课制与现行的考试制度相结合,使教育成为杀人的教育。

4.择校与生源大战是教育的悲哀,更是民族的灾难。像我们新绛县地区民办学校很厉害,前100名学生被用200万全部买走,与此同时,择校也使校长没办法静下心思考正常的教学。

·二、改革目的的三个层面·

在学生层面是以提高教学成绩为课改的首要目的,而让学生主动学习是课改的直接目的。学校层面是为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层面则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方式。

·三、半天授课制·

具体方法是后半天自主学习,前半天导引展示,两种课型交替进行,而学校提供自主学习空间包括教室、交流室、报告厅等。

我们认为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而编写的学习方案,其编写原则应该简单明了,问题引入迅速直接,不可成为学生负担。最终实现用学案引领学生读书学习。一开始我们学案非常复杂,复杂到学生把学案直接扔垃圾筒了。

第一种课型是教室里边的自主课,它是高二主要课型,在教室读书思考、查资料,完成学案布置任务后写一个报告,就是为第二天展示课做准备,还要填写互动卡,老师巡视指导。所谓导师引领,就是每个学习小组有一名称为导师的指导教师,任务是指导、检查学生报告,组织学生看专业视频以及到报告厅听讲座,和学生一起深入工厂车间等,与学生共同成长。

第二种课型是展示课。我们半天授课制是逐渐形成的,开始因为学生展示的时间不够,数学老师把晚自习让学生自主准备并在第二天展示,后来就形成后半天完全自主了。

由于需要,我们教学采用了无线上网。一开始我们反对用多媒体,因为如果课堂本质没有改变,那么用大屏幕不过是把“人灌”变成“电灌”,但后来发现展示课新生成问题太多,比如地理课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老师讲运输方式时提到“公路、铁路、水运”,有学生就问运载火箭属于哪一种运输方式。出题人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那么此时必须需要网络即时解决问题。在学生强烈要求下,我们最后让电脑走进教室,现在是每个小组配一台电脑。

我们的学习报告不是简单的做几个习题,不但是对知识的总结,还是学生思想观点方法问题的集中体现,反映学生对书本整体的理解,甚至含有对教材的原创造。比如我们临毕业的学生能够写出“论台湾问题”、“论电场”等高水平的学习报告。我们现在的要求是,中学学生三年可写100篇属于自己的报告。

谢谢。

猜你喜欢

改革课程学校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学校推介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