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校长谈高效人生

2012-04-09卢志文舒畅

神州·校长 2012年1期
关键词:家庭生活工作

卢志文 舒畅

2011年11月底,新教育研究院院长、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辗转江苏、四川、重庆、贵州,三天奔波五千公里,为新教育实验区展开系列公益讲座,记者随行。在一次长达8个小时的车程中,记者突然请教卢院长一个问题:现在你管理的事务这么多,社会活动如此频繁,看上去还是这么自在自如,你是如何平衡工作、生活与家庭关系的?回答是,时间管理大有学问。

如何平衡工作、生活与家庭之间的关系

首先,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在事业上做点实事的人,我想第一要紧的,就是只能保持一个家庭——这听起来像是开玩笑,其实这是最大的时间管理。

现今的社会比较复杂,有显性家庭、隐性家庭、法律层面的家庭、非法律层面的家庭,牵涉得越多,就越费时间精力。所以我的观点是,维持一个家庭,并且确保稳定不“起火”,不要在这个层面启动重大的“工程”,不出现各种重大危机,其实就节省了许多时间。说得不好听,一个人如果要离个婚,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难以想象。

在家庭方面我觉得自己还不错,孩子越来越不用我操心,妻子的工作、心情等各方面也照应得还好。当然之前她的一些重要事情,比如工作调动之类我也花了些力气,但把家庭理顺了,就不会在工作上拖后腿了。男人总是把事业放在第一位,但是没有家庭,生活将是一团糟,工作也将打折扣。

其次,工作也是个牛鼻子,工作理顺了,常常生活、家庭就顺多了。

这要说到我在时间管理上的另一个体会:要把工作当生活,也要把生活当工作。在我的生活中,确实分不出哪一块是工作,哪一块是生活,我每天24小时享受工作,也享受生活。

我认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工作是不会含糊的,而这样的人要将工作完全保证在8小时以内也是比较难的,所以我们工作的时间是远远不止8小时,有很多工作内容是渗入8小时以外的,于是我的生活和工作是互相渗透的。比如,我能把上班的一段时间立即变成一段很好的生活。举个例子,我上班时间跟一位老师谈心,跟老师谈话是工作,但如果方式很艺术、交流很投机,它也就实现了我生活的目标——与一个智者对话是多好的休闲时光啊,走进另一个人的心灵,简直太享受了。再比如,我晚上接到一位校长的电话,向我咨询一件事情,我告诉他应该怎样解决,这是在生活时间内做的,但是否对生活有影响,就看你接电话的态度,如果不把它当做一件很烦的事,而是作为一个给自己提升和挑战的机会,帮助他想出一个方案,还可以记下来作为自己的素材,这不是一份令人愉悦的工作吗?所以我的同事们都知道,我是24小时不关手机的。

从某个角度看,我工作的时间比别人长了,生活的时间也比别人长了,两个时间都比别人长,所以大家会认为一方面我蛮享受生活的,一方面也丝毫不妨碍我工作的时间和效果。

第三,生活需要纯粹休闲的时间,那么我建议校长们寻找一项跟工作相关的爱好,然后把这种爱好变成休闲。比如我喜欢书法,拿起毛笔写字的时候,对我来说就是休息,坚持很长一段时间后发现,字慢慢的写好了,这对我的工作也是一种极大的促进。

当然我们可以找另外一些休闲活动,比如打打牌,钓钓鱼,但是,你会发现打牌打了很长时间,但能积累下来的内容,和对自身的提炼,就没有书法这类的爱好积累的效果好。而且书法完全是个人的,到了某个境界是丢不掉的,即使一段时间没写,过一段时间把它捡起来,原来的基础还在,你还可以往前发展,因为这种爱好是积累型的。另外书法承载文化,跟我的职业有一定的关系,我是学理科的,理科思维容易枯燥,所以我就选一个艺术方面的爱好,它的创造和有趣,跟刻板严谨正好互为补充,这是我体会比较深的。

此外,我还有一个观点:我是反对人睡懒觉的。小时候,我爷爷就是早早地把我们从床上拉起来,一遍遍嘱咐教训我,勤奋是一种美德。所以这一点我表现得比别人明显一些,我是非常勤奋的人,好多人喜欢走捷径,这是我最不愿意的,我宁愿勤奋。

我觉得睡眠跟身体其他机能是一样的,用进废退。我们锻炼身体,可以通过锻炼某一块肌肉,使得某一项机能变强,比如我们期待胸大肌发达,那么我们做举哑铃的运动,这就说明人体是有一定调节机能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适度的锻炼,使得人体向着我们所期待的方向转变。我就希望睡眠可以少一点,那我就适度地、有意识地让睡眠时间略为缩短一点,身体就自动调节睡眠的质量,使睡眠时脏器的休养、合成速度加快。我们每天24小时,8小时是工作,8小时是生活,8小时是睡眠,我们除了在效率上做一些提升外,会发现可以动用的时间其实不多,这样看来,一个人能从睡眠中节约出两个小时,其价值还是很可观的。我想我基本上是做到了这点,有没有科学依据呢?我不知道,只是个人实践。

如何高效地使用时间

想事在先

在工作中是有许多东西值得去思考的,我的原则是“想事在先,管事在后,作事其三”——这件事情如果我没有想透,就不会盲目去做,我宁愿放一下。“想事情”会比较费时问,但是可以把一些“边角余料”的时间都利用起来,比如坐车,睡觉前,等待吃饭,飞机晚点……我认为“想事”恰恰提高了“管事”和“做事”的效率,因为路径想好后,管事、做事就能水到渠成,所以任何时候都要不惜花时间去想事。比如说教书,我经历过刚开始入门阶段的痛苦,没有章法,不会用各种教学方法,无所适从。学会不同的教法之后,我的方法又太多,出现堆砌方法的问题。再往后呢,我觉得真正优秀的好老师,有时候不一定要用那么多的教具,那么多手段,动用那么多方式方法,那很浪费时间不是吗?甚至就一只粉笔、一张嘴,就可以把课上得精彩绝伦。因为你通过对孩子的心思、学习规律的反复思考,就可以在教学中了然于胸而信手拈来,就可以事半功倍。

第二,做事先看看能不能不通过自己,而通过管理来实现。我们一个人真的做不了多少事。我是教化学的,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教4个初三班化学,连续5届,工作量很大,现在一般2个班都满负荷了,加之我带的这4个班就是一个年级——这个科目这个年级没有别的老师了,相当于我既是老师,又是备课组长,又是教研组长,这个工作量是很大的。怎么办?这就要会管理。把学生调动起来,可以省很多事。而学生们可做的事就多了,比如批改作业。那老师不批改作业行不行?不行,这样就了解不了学情。那批改多少为合适呢?这就需要“想事”,想通了,通过管理去恰当地分配,有些是可以让孩子去做的,有些是自己必须做的,否则工作品质就下降。

这方面多说一点:首先我布置作业的时候,尽量减少那种简单劳动批阅的作业,然后我让课代表和小组长帮我批改部分作业。而在了解学情方面,需要调查错误率高的是哪一类题目,那就现场在课堂上调查效果更好,比如选择题,这一题选B的同学举手,一句话立刻把了解学情的问题解决掉——如果把一个班60张卷子中多少张选B给统计出来,那要多长时间?

所以提高时间效率的技巧有很多,当你做一件事情感到精力不够的时候,就会逼着自己去思考,因为在需要的时候去做的,往往效率是最高的。所以在管理中,先要调动,给予需要,这就是为什么教孩子学习前,要先把他“夹”起来,把他弄得嗷嗷叫,因为他特别想知道的时候,积极性是最高的,就好比我们饿的时候吃饭,消化吸收得最好,困的时候,入睡最快,质量又高。

最后,在“想事”和“管事”的前提下“做事”,做的就都是必要的事,有价值的事,没有花费时间在不必要的事情上,这本身效率就高了。

激发潜能

谈到这里,就涉及到如何激发潜能的话题了,而潜能被激发后往往是效能最好的时候。所以我做了校长之后,就把副校长的潜能发挥出来,“无限相信师生的潜能”,我觉得新教育这句话说得太好了。我们也许会发现,如果一位妈妈又会做饭,又会洗衣服,做家务做得很棒,那她的女儿一定是不会做家务的,为什么?因为女儿做的时候,妈妈不放心呀,会说放在那里,我来我来,结果女儿永远都做不好,如果你放心地让她做,她今天做不好,鼓励她改进,下一次一定会做得比这次好。所以,放权,并相信你的伙伴,我认为是省事的,不旗心放手放权,就永远不省心,永远费时费力。

坚持与专注

然后,我认为坚持也很重要,要相信专注、聚焦的力量和效率,就像钉子,一头面积很小,专注于一点,但它穿透的力量和速度却很强。一天花1个小时在某一个领域,坚持10年,一定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另外—个提高效率的方法,就是专题式阅读,以前没有网络的时候,我就想方设法地把我需要的这类书全找过来,然后这段时间就全沉进去。现在有了网络,就更方便了。这样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入门,在入门的基础上可以迅速提高,接着你就可以快速进入这个领域,和这个领域里中等或中等以上的人对话,那么你提升的速度就更快。

我们也常常会做浪费时间的事,比如QQ聊天,网上浏览,不知道聊了些什么看了些什么,无意识的行动,最后发现什么东西也没学到,倒是奇奇怪怪的事看多了,多了许多知识,反而少了很多常识。还有就是脑袋没思考,东摸摸,西摸摸,一轻松,时间就浪费掉了。但也不是说不能给思维留白,而是要有价值地留白,比如我们端一杯茶,眺望远方,看看晚霞、星空,都是积极的休息,就像中国画里的留白,不着笔墨,但比着笔墨更好。

指令明确

还有一种节省时间的方法,就是我把我的目的明确地告诉对方。我看到别人有时布置下属做事的时候,我都着急,为什么?看得出来下属根本没有理解他的意思,就更别谈创造性地工作了。

比如你发出一个指令,“准备一下,下午要用会议室。”对方不知道要准备什么。但你说,“下午3点,某某要来学校,我要和他在会议室谈一个什么问题。”这样,下属会很快速地反应,要准备哪些文件,安排哪个时间点空出会议室,以及以哪个规格接待客人等等。所以,要最快速地让对方理解你,就是先让对方知道你的目的是什么,你想干什么,先把这个部分说明确,你接下来再说步骤和需要时,对方就能很快把握方向,甚至能向你提出更好的建议,他也就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更优秀,也知道怎么努力。但很奇怪,有些人喜欢隐藏目的,其实隐藏目的是很浪费时间的。

简单生活与专业工作

除了方法论之外,内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简单生活,随遇而安,这是我的特点。我是蛮有包容性的,即使遇到不好的环境或者挫折,我不会花很长时间在里面纠结出不来,也不会对某些事务要求很刻板,达不到心里就很难受。我以前坐飞机基本上是头等舱,但并不妨碍我也可以坐拖拉机,从头等舱到拖拉机我也不会不适应。出差住宿,五星级宾馆可以,快捷酒店也很好,小旅馆也没问题,这可能跟人生经历有关,使得我的耐挫力和包容性多一些,物质生活上比较简单,能将就便将就。

但对工作就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有些完美主义。比如写一段文字不满意的,痛苦得不行。有人会说要是像生活一样马虎一下多好,不行,我内心就是过不了这个关。

我接触各样的人中,有一类人,非常尊重时间,你叫他把这个东西3点钟给你,他一定是2点半就交给你,这样的秘书(或下属)好不好?你会觉得很好,但这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你让他3点钟交给你,没问题,但至于好不好,那就是你的事,你认为不好,你自己修改一下,反正他完成任务了,这一种情况我不能接受,我是把品质放在第一位的,所以有时候很痛苦,会追着自己熬夜。

关于工作的内在动力问题,我还建议一条,人们常常说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其实更重要或者更现实的是,喜欢自己选择的工作。选择自己喜欢的,很容易,但喜欢自己选择的,很难。职业是这个样子,生活是这个样子,家庭也是这个样子,仔细想想,人生会有很多不恰当的选择,甚至人生每个阶段都未必正确,谁能在年老的时候说我的所有选择是正确的?不如换个角度,说我喜欢所有我选择的。

我怎么会做教师呢?我是没考好才上师范的。这个领域有那么伟大的人物,是无法超越的,那还有什么资格说我选择这个行业错了呢?那我就调过来了,既然不能选择我喜欢的,就喜欢我选择的吧,我就心态很快调整好,去喜欢教书,并不断地强化、追问自己:还有比这更好的吗?没有。

如何面对不必要的会议和应酬

作为一个总校长,工作量总是比一个校长的工作量更大,学校运转本身就事情繁多,加上像你刚才说到各种会议、应酬,迎来送往,很多。

我的观点是,对付形式主义最好的办法就是形式主义,这是最省事,最简单,最快捷的办法。比如开会,很好的会议,有价值的会议,我往前排坐,会议不怎么样就往后排坐,只要有机会,就脚底抹油去做点实在事。如果你的会议没什么内容,我逼不得已又非得要去开,那我可以同时做别的事情呀,我把电脑带着,也不影响你。我到了,就是尽了我当尽的义务了。

说到这里,岔开一下谈谈关于合理利用时间。其实人脑就相当于电脑的中央处理器,只要分配恰当,它是同时可以开几个窗口、做几件事情的。比如开会时一面领会会议精神,同时发几条微博,写一篇文章等等。我以前也浪费了一些时间,不懂得怎样合理利用,比如监考,语文2小时,数学2小时,而监考期间不能看书看报,也不能批改作业,就一直在教室里转?怎样能既履行好监考的职责,又能做些事呢?其实很简单,监考期间没有人能管住我的脑袋呀,我可以想事,比如创作灯谜,我有一次监考做了几十条灯谜,那段时间就没有被浪费。

回到开会的问题,如果要说经验的话,用形式主义对付形式主义算是我的经验,其实这是不适宜说的,但确实是大实话。如果这个会议只是追求形式主义,那么为了节省时间,我也就形式主义地配合你;如果这个会议是来实在的,我肯定会实在地对待这个会议,建言献策。

当然,我做了总校长,有机会给教育局提一些建议,有机会去争取的时候,我就跟教育局讲很清楚,教育局的所有会议我申请不参加,但我会派副校长参加,而且我保证会把会议精神落实得比所有参会的人都好。

再说说应酬,这就需要巧妙应对。比如有人突然来个电话,问,你在哪里,我说我在学校,那对方说,那我马上来。可这个人是你不想见的,而他就想守株待兔,逼着你见他。所以沟通要看对象,你不知道他的目的的时候,尽量给自己留回旋的空间,不然你将在莫名其妙的事情上耗费很多时间。举一个例子,你接到一个电话,不清楚目的,对方问,你在哪里?我在外面呢。对方再问,跟谁呀?跟朋友。又问,什么时候回学校?我们事情办好了就回来。而如果这个人要谈的正是你要解决的,可以回答说我马上赶过来见你,对方还觉得你特热情。这样,既不会被困住,也能很礼貌地应对。

总之,生活简单宽容,做工作学问严谨执着,同时在具体的事情上不失灵活巧妙,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无限价值的事情来。

编辑李丰池

猜你喜欢

家庭生活工作
家庭“煮”夫
不工作,爽飞了?
恋练有词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寻找最美家庭
选工作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