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中一个新的世界观

2012-04-09柯领

神州·校长 2012年1期
关键词:信仰美的人类

所谓革命,就是世界观的改变。——柯领

人类的教育在奔波了二千多年以后,现在正走向转折点。我们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对人的态度,才能根本上改变对教育的态度。人不是工具,而是目的——教育要回到“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人的美好生活”的理念上来。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类的教育摆脱功利主义的纠缠而真正实现为人谋幸福的理想。

当今人类的教育变革,不仅需要对教育经验作出现象学阐释,而且更需要对人类几千年教育经验进行理性反思,并提炼出科学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教育的经验是灰色的,唯有科学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之树长青。没有科学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指导的教育实践必然是盲目的、片面的、事倍功半的,很容易被现实中的功利主义所左右而使教育失去为人谋幸福的理想主义的光辉。

教育最高精神成就的真正基础应该在教育的本质中去寻找。教育的科学化,首先应该确定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什么?也就是要回答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教育的本质是困扰古今中外教育界的世界学术难题。我的观点是:“美是教育的本质。”那么,如果美是教育的本质,对改进我们当今的人类教育究竟有何现实意义呢?

一、美与教育的本质

简单的回答就是,它表达了一种普遍性,意味着人类教育有了一个永恒的精神发源地,教育的中心由认知转向了情感,使教育的本体论产生了转向;意味着人类教育要按“美是教育的本质”这一根本规律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建立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新体系;意味着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材编写与教育实践要整体地发生朝向美的转变;意味着为人类的教育建立了共同的基础,为实现人类教育的统一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教育应围绕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这两个维度展开。内心要有一种高贵的人文精神,在此基础上去掌握求生存的专业技能,也就是“内圣外王”是人类教育的共同信念——人类的教育需要经过“美是教育的本质”这个收缩点,才能确立一个新的存在,即美是教育的本质,构成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在此教育思想的彻照和穿透下,教育内容的五育结构,就应该是“美、德、智、体、劳”的有序结构才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此,教育的实践就应该在“教育为立国之本、美育为立教之本、审美为立人之本”这三大信念的主导下,以培养学生“艺术的感觉、哲学的思辨、科学的实证”这三大核心素质为目标,围绕建构人生的三重境界,即“审美境界、天地境界、功利境界”全面而系统地展开。

总的来说,教育的核心理念决定了个人、民族与国家的生存状态。如果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教育模式,使教育成为人们幸福的源泉,成为引领社会文明进步的灯塔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力量,我们就需要把“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的本质”这一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通过教育实践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体验并受益其中,让更多的人体验并理解。

审美教育是一种最大程度超越功利的为人谋幸福的教育;是一种把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的感性与理性、人的现实性与超越性充分协调起来的教育;是一种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至0尽可能和谐的教育;是一种立足于培养我们的审美鉴赏力的教育,即美教会我们对待自己的民族文化,该继承什么,该遗弃什么;教会我们对待世界文化,该拿来什么、该回避什么;教会我们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价值世界里,如何学会选择、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创造,进而学会艺术化的生活。因而,审美教育也就构成了“人类最高境界的与最完美的教育”。不仅如此,境由心造,我们还需要整体地建立起“精神高于物质,精神成功高于物质成功,精神享受高于物质享受”的生存信念,并把这一信念贯彻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全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教育永远有一个最根本的目的,这就是为人最大程度谋幸福。

二、教育美学三阶段

人生需要有根本,教育必须要从人生的根本上下功夫,循序渐进,个体才能健康地茁壮成长。教育就像种树一样,最关键的就是根部的培育,根部茂盛与扎根深入,生命的种子才能长大成材。

从根本上看,教育就是训练身体与陶冶心灵。用玩耍与体育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文学、美术来陶冶心灵。生命要“野性而又高贵”,这一教育思想应作为灵魂贯穿在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中。

玩耍与体育使人“野性”,音乐、文学、美术使人“高贵”;野性就意味着身强力壮、吃苦耐劳、追求自由;高贵就意味着情趣高雅、追求卓越、严于律己。这一奠基性的品格,为一个人的一生打下了强大的精神基础,这是一切杰出人才的共同素质。好的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主要就是围绕这两个维度展开的。这是教育的普遍法则。

突出了以上建设教育根部的重点,现在我们还需要对教育更上一层楼地建立一种“新的世界观与新的方法论”——教育要以人的幸福为中心。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感觉,来自内心对学习、工作与生活之美的体验;人的心理是“情、知、行”合一的结构,情感为本、认知为末,与教育是“心脑手”合一的结构相对应。从宏观上看,教育是围绕“情、知、行”合一这一结构而展开的,情感是主体认识与行动的动力,主体的任何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情感活动主导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情感活动的强弱,决定认识活动的深浅程度,决定实践活动的方向与大小。

就培养人的过程来说,教育根本的规律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人类的教育经验表明:高尚的情感与健康的价值观主要产生于密切接触伟大的文学、艺术与哲学作品的过程之中。伟大的名著之所以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就在于名著是许多为美、真理与正义而献身的高尚心灵的创造,在于它怀着爱与崇高的情感保存了人类最多最丰富的美、真、善、爱的价值,是人类价值体系承上启下的最坚实、最完美与最可信赖的纽带,对人类能健康地生存与发展起永恒的价值导向作用。

就全面培养人来说,美感的培养永远是教育的逻辑起点。美感由内而外地激发人们对学习、工作与生活的热爱并使人心领神会地享受其中;美感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教育说到底就是对人的自我意识、对美感的唤醒;教育需要通过审美把激情、诗意、意象、冥想与概念、判断、推理、体系引入人的感觉,以发展出一个感性与理性融为一体的新的需要系统,这个新的需要系统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系统,它使人既能享受感性的狂欢又能享受理性的狂欢。

人类的教育实践要以培养人的美感为中心而阶梯式的系统地展开:人的美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美的内化到美的外化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被动感受——主动接受——实际表现三个阶段,与此相应的教育也可大致划分为感美——立美——创美这么三个阶段。婴儿时期主要着重进行感美的教育,即侧重用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的形式来培养小孩感受美的能力,并逐渐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美的

观念;幼儿与小学时期要以培养审美的人为中心,着重进行“立美”的教育,即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使儿童已萌发的对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的审美趣味和美的观念得到确立,并积极引导孩子进行简单的创造美的活动(课程主要有音乐、文学、美术、舞蹈、生态世界观、公民与社会、数学、科学、朗诵、写作、手工、游戏、运动、自由活动、野外体验式学习等);进入中学后要以培养具有审美精神的和谐发展而又有创造能力的人为中心,着重用世界文化的精品来进一步提高感美与立美的水平并重点进行“创美”的教育(课程主要有人文学科的课程: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摄影、戏剧表演、艺术史、公民与社会、中西人生哲学、生态世界观与生态学、宗教、科技发展史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外语、历史、地理、艺术设计学、社会学与生活、人类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市场营销学、投资理财等;活动课程:体育、劳育、实验、社会研究、兴趣活动小组、野外体验学习、各类型的专题讲座、参与寒暑假的各种训练营等),即逐步使学生们的审美意识的冲动在对世界文化精品的欣赏、模仿与创造性的表现中,在对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科学美与哲学美的综合理解中,得到较复杂和较高级的实现;进入大学后就要以培养具有世界文化胸怀的善于解决问题的人为中心,进一步拓展学生们的审美空间,更全面地提高学生们的感美、立美与创美的水平并向熟练应用专业技术方向发展(课程主要有人文学科的课程:中西哲学史、中外艺术史、科技发展史、生态世界观与生态学、美学、宗教、伦理学、文学、音乐、绘画、设计艺术、舞蹈、道的哲学、禅的艺术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空间科学、系统科学等,外语、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与生活、人类文化学、历史学、地理学、军事学、逻辑学、法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管理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专业技术课程:理、工、农、医、文、史、哲、教、法、财、金、管、音、美、体、舞等专业课程)。在这一课程结构中,人文学科课程是核心、是灵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程是理论基础、是方法,专业技术课程是理论联系现实的实践、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训练、是多向度的拓展。

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应把人文学科的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建设放到核心、灵魂与本体的地位。因为人文是埋在地下的精神基础,是国家走向强大的必须的精神土壤;人文、民主与科学是一个整体,人文能充分唤醒人的自我意识,为个人灌注有浪漫、有深度、有品味的精神生活,为民主灌注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为科学灌注充满创新精神的审美价值,为社会灌注生态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因此,人文是立人之本,科学技术是立人之术;二者合一,才能造就出抱持健康价值观与充满创造活力的个体。这就是教育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我还要进一步重点强调的是美育、德育与宗教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在我看来,人的内在道德力量是靠完美人性的培养来完成的;美育是德育的基础,美确定方向,美是人们内心深处的向导;一个人与一个社会道德素质的整体提高需要从美育开始。美育、德育与宗教的最高价值就在于建立人类超越个人功利的崇高信仰。信仰就是在人们心灵深处产生的恒定不变的内心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是一种审美的价值判断,是人生摆脱精神空虚、走向幸福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具有无限自我意识的有限自我对人生与宇宙的一种把握方式。

人类走向健康的信仰主要有三条道路:

(一)由美育模式走向信仰:受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崇高形象的启示而走向对美、真、善、爱的信仰。

(二)由理性模式走向信仰:受人生哲学、科学、道德伦理、政治信条的启示而走向对美、真、善、爱的信仰。如对“人生即选择”的信仰、科学信仰、伦理道德信仰、绿色和平信仰等。

(三)由宗教模式走向信仰:受启示而走向对美、真、善、爱的信仰。

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对美、真、善、爱的崇高信仰就没有真正的道德。所谓道德就是内在美、真、善、爱价值的自律。以上的教育结构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核心的教育结构。审美情感是一种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心理动力,它鼓励人们冲破结构性的生存,追求自由,追求变化、多样与创新,追求动与静的内心体验,追求动态平衡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走向自我实现与社会实现。美育已突显为整个教育的中心,教育就其本质上来说只有发展到美育的高度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美育,就是美的教育,也就是以美为中心来实施的一切教育。

三、美与我们的生活

美是教育的本质,建设人类高度生态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统一的社会,需要我们通过审美教育在人们的内心营造一个变革的新基地,在这个基地上,美的本体论、认识论与实践论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从这里出发去建造—个以美为本体的世界。

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在当代,朝向“艺术、美学与生活一体化的教育运动”作为一种新生的文化运动正在世界范围内渐渐地兴起。当转变正在发生时,衰落中的文化与教育及其传统的习惯是会拒绝变革的,甚至会更加僵化地固守过时的思想,机械而又可怜巴巴地作最后的抵抗。但是,历史会超越它们,它们都将不可避免地继续走向衰落和解体。

编辑王建卫

猜你喜欢

信仰美的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信仰
漫画
人类第一杀手
打破平衡
美的校 美的人
谁变成了人类?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