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县玉米螟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技术
2012-04-09曾正国韩兴涛张万磊
曾正国 韩兴涛 潘 冬 张万磊
(1.湖北省郧县植保站 442500; 2.湖北省郧县农业局 442500)
郧县地处我国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最北部,位于鄂西北山区,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冬少严寒,夏少酷暑,属典型的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非常适宜玉米的生长。郧县常年春玉米种植面积0.4万hm2,夏玉米种植面积2万hm2,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51.3%,是本县第一大秋粮作物。玉米螟是玉米上最主要的害虫,在郧县常年发生面积1.8万hm2,秋玉米受害损失率一般在10%~35%,严重时达到50%以上,极大的影响农民经济收入。近几年来,玉米螟的发生为害呈明显加重发生趋势。笔者对玉米螟在该县发生规律和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了一些探索。
1 危害特点
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昆虫,俗称玉米钻心虫。在郧县主要以幼虫危害玉米、高粱、向日葵、辣椒等作物,也为害柑桔果实。玉米螟幼虫具有趋糖、趋触、趋湿、背光等4个特性。在玉米雄穗抽出前,玉米螟主要在心叶内为害。初期为害的叶片,展开后呈不规则的透明斑痕;幼虫稍大,为害心叶,展开后呈横排小孔,称为“花叶”;在孕穗期,心叶中的幼虫钻入幼嫩的雄花内,集中为害雄花。当玉米雄穗抽出后,大部分幼虫分散转移到雌穗以上的茎杆钻蛀为害,造成雄穗及上部茎杆折断。在穗期发生的一代,初孵幼虫喜群集在花丝内为害,一部分大龄幼虫则向下转移蛀入雌穗着生节及其附近茎节部钻蛀为害,破坏营养物质运输,严重影响雌穗的发育和籽粒灌浆,是影响玉米产量最严重的时期。
2 发生规律
郧县地处鄂、豫、陕三省结合处,海拔157m~1 824m,玉米螟每年发生2代,玉米螟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杆内越冬,次年春季开始化蛹、羽化、产卵为害。玉米螟老熟幼虫于8月下旬、9月上旬在玉米、高梁等茎杆中开始越冬,第二年5月中下旬陆续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越冬代成虫开始羽化。第一代幼虫成发于6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虫盛发于8月上中旬。初孵幼虫潜伏在雌穗以上各节叶腋间,取食积存的花粉,3龄~4龄后开始钻蛀为害,大部分幼虫集中在雌穗顶端花丝基部取食,4龄~5龄开始从穗顶蛀入穗轴或从雌穗茎部蛀入穗柄为害。二代玉米螟是在夏玉米穗期发生的一代,如果在产卵及孵化初期雨水较多,湿度大的条件下,有利于卵粒大量孵化,被害株率可达90%以上,为害加重。玉米收获后老熟幼虫在最后生活的部位化蛹。
3 绿色防控技术
玉米螟是钻蛀性害虫,采用单一的防治方法往往达不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在玉米螟防治过程中,要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综合运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措施,集成诱杀灯、赤眼蜂、生物农药(如白僵菌、BT乳剂、苏云金杆菌)等技术和产品,实现玉米螟防控“无害化”。对主害代通过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现玉米螟防控“低毒化”。
3.1 农业防治
3.1.1 处理寄主秸杆
在春季玉米螟越冬幼虫化蛹、羽化前,通过沤粪、碾压、焚烧等措施处理玉米、高粱等寄主秸杆,降低虫口基数。
3.1.2 选用抗螟品种
购种时应选用抗螟性强、性状优良、产量高适合本地栽培的玉米品种。
3.1.3 改善耕作制度
一是改春播为夏播或压缩春玉米播种面积,切断一代玉米螟食料来源,达到断代的作用。二是推广玉米与小麦套种技术。玉米与小麦套种成熟比春玉米晚,比夏玉米早10d~20d收获,穗期与玉米螟幼虫为害期不一致,达到避虫的目的。
3.1.4 隔行去雄
隔行去雄,特别是剪去雌穗上部有虫粪的部分,带到田外销毁处理,能明显降低下一代危害株率。
3.2 物理防治
3.2.1 灯光诱杀
利用玉米螟成虫的强趋光性,在玉米螟种植相对集中的乡镇,可安装频振式杀虫灯,灯距160m,可大大降低玉米螟田间落卵量。据调查,安装杀虫灯的玉米地田间落卵量相对降低50%~65%,被害株率降50%以上。
3.3 生物防治
3.3.1 以虫治虫
有条件的玉米产区,于玉米螟产卵始、盛期释放赤眼蜂,一般寄生率可达70%~90%。
3.3.2 以菌治虫
一是在玉米心叶大喇叭口期,用白僵菌颗粒剂或BT乳剂或苏云金杆菌乳剂(颗粒剂)丢心;二是利用白僵菌封垛,在越冬玉米螟幼虫化蛹前,对未处理的玉米、高粱等秸杆用白僵菌100g/m2喷粉处理。
3.4 化学防治
在玉米心叶期,特别是心叶末期,可用毒土或商品颗粒剂放入玉米喇叭口内,可选用的药剂有48%毒死蜱乳油或75%辛硫磷乳油200ml加适量水,拌过筛细土25kg搅和均匀,闷堆1h~2h使用,每株放入2g。
[1]夏敬源.全面推进玉米螟绿色防治技术的集成创新与产业化推广.中国植保导刊[J],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