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蛴螬的发生特点与治理对策
2012-10-10黄朝炎刘尚友余小清余旗红
黄朝炎 刘尚友 余小清 石 磊 余旗红
(1.襄阳市植保站 441021; 2.宜城市植保站 441400)
花生是我市重要的经济作物,随着鲁花集团等油料加工企业在我市落地,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对花生的原料需求急剧增加,近几年花生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8年至2010年全市花生种植面积达到4万hm2以上。
1 蛴螬的危害特点
蛴螬即金龟子的幼虫,是危害花生正常生长,严重影响花生高产的一个重要地下害虫。在我市以暗黑鳃金龟、大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为主。以幼虫咬断幼苗根茎,断口整齐,使幼苗枯死,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荚果期钻食幼嫩荚果,造成空壳。
2 花生蛴螬的发生特点
蛴螬在我市一年多发生一代。大多以 3龄老熟幼虫在30cm以下深土层越冬,少数以成虫或1龄~2龄幼虫越冬,翌年4月 旬开始活动,形成春末夏初4月~5月的第一次危害高峰,而后化蛹羽化产卵孵化幼虫,形成8月~9月的第2次危害。
2008年~2011年4年灯光诱测观察,结果表明,金龟子在我市一般在6月中旬出现成虫,高温年份发生期相应提前。灯光诱测2008年为6月16日见成虫,2009年和2010年均为6月11日见成虫,2011年4月份气温异常偏高,在4月15日即在灯下诱见金龟子成虫。成虫的高峰期在6月中下旬到7月上旬;2008年6月下旬灯下诱虫量为594头,占总虫量76.25%;2009年6月中旬灯下诱虫量为1082头,占总虫量87.97%;2010年6月中旬灯下诱虫量为 1898头,占总虫量28.27%,6月下旬灯下诱虫量为2415头,占总虫量35.97%,7月上旬灯下诱虫量为1689头,占总虫量25.16%,6月中旬到7月上旬合计灯下诱虫虫量为6002头,占89.41%;2011年6月上旬到下旬灯下诱虫量为140头,占总虫量的76.27%,其中6月下旬72头,占总虫量的30.51%。(见表1)
表1 2008年~2011年太阳能频振杀虫灯诱金龟子数量统计分析表
3 花生蛴螬的综合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
3.1.1 推广轮作换茬种植模式
花生“老虫窝”区,统一集中换茬种植玉米、大豆等作物,减少病虫发生机率,阻断虫源积累进程。
3.1.2 加强田间管理
深耕灭茬,精细整地,改良土壤;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施足基肥,适时追肥,平衡施肥;控制旺长;合理轮作;中耕除草。
3.2 物理防治
实行树枝把和灯光诱杀成虫、人工捕捉成虫,杀一灭百,降低田间虫口基数。经过我们观察证实,金龟子虽以幼虫态(蛴螬)隐藏在地下危害,但其成虫在每年的6月上旬开始出土,昼伏夜出,在地面上完成雌雄交配过程,然后再将卵有选择性地产于花生根部土壤表层,每一头金龟子雌虫产卵50粒~200粒,其活动高峰在每天的傍晚至黄昏,对灯光和杨树、柳树有较强的趋性,利用这些特点,大力推广普及毒树枝把和灯光诱杀成虫、人工捕捉成虫等简便易行的治虫措施,在花生连片种植区从6月上旬开始,每667m2插10个~15个柳树枝把,然后将诱集到的成虫采取集中药物毒杀或人工机械灭杀;架设频振式杀虫灯或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范围更广,控害减灾效果更好。
3.3 生物防治
使用生物农药白僵菌防治地下害虫,具体操作办法:每667m2称取生物农药白僵菌1000g,兑黄豆面1kg混合均匀,再与5kg潮麦麸混匀,撒地表后中耕。相同剂量生物农药白僵菌在夏花生下锥盛期(7月中旬左右)第二次施药。
3.4 无害化化学防治技术
3.4.1 药剂拌种
药剂拌种是在花生播种前集中用药,不必在作物生长季节施药,突破传统的叶面喷雾、沟施、穴施等施药方法,它给种子用药,而非向土壤或植株用药,减少了施药面积,降低施药剂量;施药不受天气影响,暴雨和灌溉对药效发挥影响不大。对环境友好,保护田间害虫天敌,无淋溶污染。
防治蛴螬等地下害虫可采用 60%吡虫啉悬浮剂(Imidacloprid)进行种子处理,用量20mm~30mm/667m2,能有效防治蛴螬的为害,能促进花生根系发育,花生出苗整齐,保障花生增产。它通过作物种子或根部吸收,被迅速传导至植株各个部分,从而彻底防治作物早期害虫,包括叶面害虫和地下害虫。它具有极高的生物活性及适中的溶解度,加上特殊的助剂和加工技术使得高巧有着较好的持效期和防治效果。
3.4.2 微囊悬浮剂防治
微囊悬浮剂(CS)农药是一种水基化环保新剂型,是利用微胶囊化技术将含有原药的囊芯包封在特殊囊壁材料中形成的微小粒子的悬浮剂,而微囊技术是一种利用合成(或天然)高分子成膜材料把分散的固体液体或气体包覆使形成微小粒子的技术,农药微囊剂的胶囊直径一般为1m~2m。目前防治花生害虫可使用30%辛硫磷微囊悬浮剂或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