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2012-04-09吕海芳
李 丽 吕海芳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enous port access,VPA)又称植入式中央静脉导管系统,是一种可以完全植入体内的闭合静脉输液系统,可用于各种高浓度化疗药物、肠外营养液的输注及输血、血样的采集等,可以减少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和难度,防止刺激性药物对外周静脉的损伤,并且患者日常生活不受限制,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国外1982年开始将VPA用于临床,国内尚未广泛开展。我院于2009年7月引进植入式静脉输液港,通过对患者的精心护理,确保了各项治疗的顺利完成,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9年7月~2011年5月为25例患者植入了VPA,其中男8例,女17例。年龄14~68岁,平均年龄52岁。血液病患者6例,恶性肿瘤患者17例,脑梗死后遗症1例,顽固性低钾血症1例。
1.2 适应证 肿瘤患者化疗药物的输注;长期反复输注血制品、营养液、抗菌药物等;造影剂的推注。
1.3 禁忌证 穿刺部位确诊或疑似感染;患者体质、体形不适宜任意规格输液港的尺寸;患者确诊或疑似对输液港的材料有过敏反应;严重的肺阻塞性疾病;预穿刺部位曾经放射治疗;预插管部位有血栓或经受过外科手术[2]。
1.4 材料 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输液港,输液港由硅胶导管和输液座两部分组成。硅胶导管长30~40 cm,头端为侧孔,具有三向瓣膜设计,导管连接注射器回抽压力<-1.07 kPa时,瓣膜向导管内打开,可抽取静脉血;当输液或接注射器推注,压力>10.67 kPa时,瓣膜向导管外打开,可向血管内注入药物;不使用导管时,瓣膜处于关闭状态,可有效防止血液反流入导管或注射座,也可防止气体进入血液循环形成气栓。输液座呈扁圆形帽状,底面直径约3 cm,顶面直径2 cm,侧面开口处连接硅胶导管,其顶部具有自动愈合功能的硅胶材料的穿刺隔膜,使注射座的穿刺次数可高达2000次,使用寿命可达20年以上。
1.5 方法与步骤 输液港由医师在导管室或手术室植入,患者仰卧于诊疗床上,穿刺侧肩部垫高,头后仰并偏向对侧,局麻后医师用穿刺针自锁骨下缘中外1/3处进入锁骨下静脉,并在导丝的引导下将导管自穿刺鞘放入静脉中,导管头端的最佳位置是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同时在锁骨下窝皮下
0.5 ~1.0 cm处钝性分离皮肤和皮下组织做1个皮袋及隧道,以固定输液座和导管,最后将导管与输液座连接,回抽见血后用肝素盐水封管。术后行X线检查确认导管位置及有无血气胸等并发症。VPA也可通过颈内静脉植入,25例患者中6例通过颈内静脉植入,19例通过锁骨下静脉植入。也有文献报道经颈外静脉或股静脉植入输液港[3]。
2 护理
2.1 植入前的护理 患者在接受此项技术时,都会有恐惧心理,担心操作带来的痛苦,担心植入失败。护士在操作前应协助医师做好解释工作,耐心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VPA的目的、优点和意义、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防治措施,帮助患者掌握VPA的自我护理技巧,解除患者的顾虑,并让患者签字,取得合作。同时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指导患者行心电图、胸片及血常规、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等检查,了解患者有无禁忌证,如为化疗间歇期应待血常规基本恢复正常后行植入术[4]。
2.2 植入中的护理 植入过程中,护士应指导患者进行穿刺时的配合,避免说话、咳嗽、上肢活动,以免影响穿刺位置的确定。同时注意观察患者呼吸情况,询问患者的感觉,了解有无胸闷、疼痛等不适。操作完毕,仔细检查穿刺部位有无肿胀、渗血等,VPA植入后即行X线检查确认导管位置及有无血气胸等并发症。
2.3 植入后的护理
2.3.1 一般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输液港植入部位有无肿胀、渗血、血肿、感染等并发症,按时换药,遵医嘱适当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指导患者保持输液港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擦洗不可用力,避免局部摩擦损伤皮肤,不能用力撞击植入部位,上肢勿做剧烈外展活动。询问患者有无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术后患者有时会感觉切口局部酸痛不适,这是由于输液港刺激皮肤所致,一般1~2 d可自行消除。
2.3.2 输液港的穿刺 输液港植入后1周,切口愈合后即开始使用,也有文献报道术后当天或术后第3 d即可使用[5,6]。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以注射座为圆心,用0.5%碘伏消毒3次,消毒半径为10~12 cm。戴上无菌手套,以非优势手的拇指、示指与中指将输液港拱起,无损伤蝶翼针接20 ml注射器,抽液排气后,针头从中点处垂直轻柔插入穿刺隔,有落空感或针头触及硬物感时即提示针头已进入注射座内,回抽血液确认针头位置无误,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输液港,夹住延长管,将纱布垫在蝶翼针针翼的下方,用透明贴膜固定蝶翼针。穿刺时注意无损伤针的出液口要背对着给药盒的导管出口,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冲洗给药盒,防止药物沉淀在输液港的给药盒里。输液港应使用无损伤碟翼针,这种针尖的斜面不会切削注射座的穿刺隔膜,可防止反复穿刺损伤隔膜而造成渗漏[7]。还应根据注射座储液槽的深度、皮下组织的厚度选择穿刺针的长度,针太长会导致晃动不稳,太短会致皮肤组织压伤或针头脱出储液槽。25例患者中3例患者第1次穿刺时由于穿刺针长度不够而失败,换用较长针头后穿刺成功。
2.3.3 输液港的应用与维护 输液港主要用于输注各种药物、补液和输血。输液前先用装有生理盐水的10 ml注射器回抽,见回血后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输液时压力不高于25 kPa,因为过高压力会损伤导管的三向瓣膜结构,治疗时使用不小于10 ml的注射器。长时间输入胃肠外营养液时,每4 h用10 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1次,以防输液港内有药物沉淀。为患者输入多种不相容药物时,中间必须用10 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以免因配伍禁忌而导致药物沉积甚至堵塞导管,危及患者生命。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注射部位有无渗液,如发现异常,立即停止输液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常规输液后用10 ml生理盐水正压脉冲式封管,输血和输注胃肠外营养液后用20 ml生理盐水正压脉冲式封管。一般不主张使用输液港采集血液,以避免导管和注射座堵塞,必须采血时先用10 ml生理盐水冲管,抽出至少5 ml血液弃去,再用20 ml注射器抽出所需血量,然后用20 ml生理盐水进行正压脉冲式封管。
输液港的透明贴膜每周更换2次,蝶翼针7 d更换1次,更换的前1 d输液结束后拔针,拔针时护士左手用无菌棉球或纱布稍稍用力按压注射座针眼处,右手垂直向上拔出针头,用无菌棉球按压针眼处,然后用敷料贴贴好,防止感染。拔针时用棉球或纱布扩充按压范围,手不要靠针眼太近,避免拔出时的惯性扎伤自己[8]。
2.3.4 常见问题的处理 (1)无法回抽、冲洗或注射。可能原因有多种,若因穿刺针位置不正确引起,应调整穿刺针位置使之进入储液槽;若因导管末端贴于血管壁上,可让患者调整体位,活动胸部和上臂;若出现输液港导管打折或注射座翻转,及时通知医师解决[9]。25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因穿刺针位置不正确出现无法回抽,调整穿刺针位置后抽出血液;2例患者因注射座翻转致导管打折出现无法回抽,1例经皮外纠正注射座位置,X线确认位置正常后使用至今,另外1例纠正无效输液港弃用。(2)穿刺隔上及注射座周围皮肤肿胀。穿刺隔上皮肤肿胀通常是由于穿刺针扎入深度不够,可将穿刺针继续向下扎入至穿刺座底部,用生理盐水注射器回抽回血并做引导注射,如穿刺隔上皮肤肿胀无增加,即可恢复正常输注。注射座周围皮肤肿胀可能是注射座与导管连接处渗漏所致。立即通知医师,行X线检查确认原因,若确为注射座与导管连接处问题,应行手术处理[10]。25例患者中2例患者出现穿刺隔上皮肤肿胀,调整穿刺针插入深度后穿刺隔上皮肤肿胀无增加;1例患者出现注射座周围皮肤肿胀,行X线检查后确诊为注射座与导管连接不妥,行手术纠正后使用至化疗结束。
2.4 出院指导 出院时评估患者对输液港护理常识的掌握情况,指导患者输液港植入侧上肢减少剧烈活动,避免做重体力工作,防止注射座翻转、导管扭转,若植入部位出现红肿、疼痛及输液不畅等问题,应及时请医护人员处理。告知患者随身携带输液港卡片,记录植入时间、位置、医师姓名和联系电话及使用注意事项,以便发生问题时及时处理。指导患者治疗间歇期必须每4周到医院用20 ml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并保证正压封管,冲管时必须使用无损伤针。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临床使用,既攻克了普通深静脉置管无法长期留置的难题,又较好地解决了传统的外周静脉输液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较大、活动时易造成渗漏的困难,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在管理中,加强健康教育,做好静脉输液港的管理和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是保证静脉输液港长期使用的关键。
[1]王灵晓,宋慧鹃.应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病人的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5):28 -29.
[2]张雪花,王秀芬.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和护理[J].基础研究,2006,12(1):34 -35.
[3]戴宏琴,薛 嵋.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J].上海护理,2008,8(1):57 -58.
[4]吕 萍.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2):1146 -1147.
[5]沈 煜,路红玲.不同术式植入静脉输液港的临床应用及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99 -100.
[6]艾小琴.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输液外渗患者1例的护理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5):698 -699.
[7]张光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应用及维护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8,23(3):77 -78.
[8]杨 英,林 丽.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常见问题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9,23(9)2471 -2472.
[9]沈 煜,路红玲.6例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并发症原因分析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0,8(8):2115 -2116.
[10]苏仲玲,朱洁梅.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化疗病人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5,19(11):2302 -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