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的叠音现象评析
2012-04-08陈鸿
汉语词汇里存在大量的叠音词和叠音语素。这些叠音词语从古至今,从口语到文学作品,被广泛运用在社会生活中并有发展得越来越多的趋势。然而,查阅各类汉语词汇研究资料和中文教材,词汇的叠音现象却少有提及。汉语词汇的叠音现象既然广泛运用在社会生活中就值得深入研究。充分认识汉语词汇的叠音现象,对于我们更好地运用它们来充实生活,服务社会,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有重要的意义。
汉语的叠音词,一是由不成语素的音节重叠构成的,形成一个完整的语素,如猩猩、灿灿;二是由相同的词根语素重叠构成的,如姐姐、仅仅。马克思主义语言起源观点认为,人类语言从一开始起就是有声语言。叠音现象,从人类语言一开始起就存在,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汉语词汇叠音现象只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存在形式,而其类型则很多:有AA型,如天天、走走;AAB型,如呱呱叫、娘娘腔;AABB型,如清清白白、拉拉扯扯;AABC型,如牢牢把握、楚楚动人;ABB型,如乐呵呵、毛茸茸;ABCC型,如文质彬彬、野心勃勃;ABAC型,如挨家挨户、不三不四;特殊类型,如想一想(A一A)、收拾收拾(ABAB)。
一、汉语叠音词的作用
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使得叠音现象的存在成为必然,这个必然性体现在它们的作用上。归纳起来,汉语词汇叠音现象有如下作用:
强调。词叠音后使人觉得说话的语气更重了。例如:“过来走走,看看你就会知道事情真相”这句话比“走过来看,你就会知道事情真相”更能引起听话人的重视。又如“扎扎实实工作”比“扎实工作”语气显然更重,更有说服力。
拟声。为了形象说明声音,人们总是把音重叠起来。例如:“狗汪汪叫”“水哗哗响”,听之,仿佛狗活灵活现就在眼前,水就在面前流淌。
表达爱怜。把亲人或宠物的单名重叠起来,是爱或怜悯情感的表达。例如:称呼自己的孩子不叫姓名“刘媛”,而叫“媛媛”;给漂亮的小狗取名“花花”。
渲染。在诗歌,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常用叠音手段渲染气氛或景象。例如:“风萧萧”,“雨霏霏”表现自然景象的恶劣;“轰轰烈烈”说明活动的热闹。
表达委婉。在某些场合采用叠音词语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往往使说话者容易与人沟通而达到目的。例如:“帮帮我”,“多多少少也算个意思”,这令人生怜的诉求,让听者很难拒绝对方。
起逼真效果。叠音词语描写事物或事件往往有更逼真的效果,例如:“毛茸茸的虫子”把可怕可恶的害虫展现眼前;“滚滚浓烟”使人仿佛见到了猛烈的火势。
表现音乐美。叠音词语在诗词里让人听起来朗朗上口,在歌曲里让人听起来更有节奏感,例如歌曲《洗刷刷》里的歌词有不少叠音词语,其中的“洗刷刷洗刷刷”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在音乐中也十分合节奏,所以该歌曲公开后被传唱得很快。
增强情感色彩。由两个相同的字重叠起来,还能表达悠然、深沉、缠绵等情感。例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她那首《声声慢》中连用了十四个叠音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尽管这些叠音词无一愁字,却把愁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汉语叠音词的构成及其语法功能
汉语叠音词大部分由实词构成。由哪类词构成的叠音词,就会相应具有哪类词的语法功能,因此,这里将汉语叠音词的构成及其语法功能一并解析和分述:
构成叠音名词:如爸爸,毛毛虫,区区小事,猪宝宝。在语法功能上,这些汉语叠音名词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例如:句子“这些婆婆妈妈真难伺候”中的“婆婆妈妈”就是主语。换句话说,“你要伺候好那些婆婆妈妈”,“婆婆妈妈”就成了宾语。
构成叠音形容词:如深深,整整齐齐,悶闷不乐,傻乎乎,大名鼎鼎。在语法功能上,这些汉语叠音形容词在句中作定语。例如:“绿油油的稻田”, “雄心勃勃的计划”中“绿油油”和“雄心勃勃”都修饰了名词作定语。
构成叠音动词:如想想,嘻嘻笑,学习学习,看了看,滑溜溜。在语法功能上,这些叠音动词在句中作谓语。例如“她看了看孩子走了”中的“看了看”是谓语。
构成叠音量词:如个个,一遍遍,一年又一年。在语法功能上,这些叠音量词在句中作主语,状语或定语。例如:句子“瞧,个个都显得兴高采烈”中“个个”是主语;句子“天上一片片云飘了过来”中的“一片片”是定语。
构成叠音副词:如悄悄,眼巴巴,随随便便,挨家挨户。在语法功能上,这些叠音副词在句中作状语或补语。例如:句子“他慢腾腾地走过来”中的“慢腾腾”是状语;句子“小马做事嘻嘻哈哈”中的“嘻嘻哈哈”是补语。
构成叠音象声词:如哗哗,咚咚锵,叽叽喳喳。在语法功能上,这些叠音象声词在句中作状语,谓语或定语。例如:句子“小溪水哗哗流淌”中的“哗哗”是状语;句子“我讨厌那条汪汪叫的狗”中的“汪汪叫”是定语;句子“雷声隆隆”中的“隆隆”是谓语。
三、叠音词的广泛运用与发展趋势
前面说过,叠音现象,从人类语言开始起就是存在的。汉语叠音词在口头上的表达究竟何时开始的显然很难考证,但从有文字记录的资料上看,汉语叠音词语使用在书面上的历史悠久。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诗经》时代,人们在歌唱的时候,就曾经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语。例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周南·桃夭》),“河水洋洋,流水活活”(《卫风·硕人》)。
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凡是可以记录语言的载体,不管是音像的还是书写打印的,都成为人类使用叠音词语的场所。叠音词语一方面在被人们越来越广泛使用,一方面自身也在不断发展。而且,叠音词的数量有越来越多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是文学艺术:作家们为了体现文字与曲调和谐之美,不知不觉中创造了新的叠音词语。如前面提到的《嘻唰唰》歌词“嘻唰唰嘻唰唰”就是新造的叠音词。其次是网络:在因特网,网民把“东西”说成“东东”,把“发财”说成“发发”,一旦网上这些叠音词语被普遍使用就约定俗成了。再次是取名:不管是人名还是动物名,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叠音手段来取名。如熊猫“盼盼”,“欢欢”,人名“刘媛媛”。值得一提的是,新闻媒体往往给新叠音词语的出现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如“躲猫猫”十分形象描述了新闻事件,一时该词家喻户晓。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徐世荣.汉语语词结构的音乐性[J].中国语文,1959,(2).
[3]雷友梧.语言理论纲要[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
[4]常敬宇.谈动词的叠用[J].语言教育与研究,1981,(2).
[5]邹嘉彦,游汝杰.当代汉语新词的多元化趋向和地区竞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2).
(作者简介:陈鸿,南昌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