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沦陷区奴化教育的基本内容
2012-04-08李秋红
一、宣扬反动谬论
1938年11月日本宣称:“此次征战之终极目的,在建设一个可以确保东亚永久和平之新秩序”,“关于东亚再造,日本具有指导的任务和权利”,尤其“日本具有指导中国的权利和义务的”。其实质就是要把中国划入其统治范畴。这种欺骗性的宣传,目的是麻痹沦陷区人民的思想,使中国人相信“日本来中国,是为了帮助中国人建设新生活”,从而心甘情愿地跟着日本人的步伐前进。作为日本统治工具的河北省公署教育厅厅长孙今善也随声附和“要使东亚和平之大意灌输于各级教育之中”,“使人人对于中日共存共容之重要,皆有普遍之认识与了解”。
为了使这一宣传深入进行,首先,从教材内容着手,河北省各级学校的教材必须经华北临时政府教育部审定,关于教材的精神“要适合国情,适合时代性”。所谓“国情”、“时代性”,就是服务于日伪的殖民统治,满足于日本侵华的需要。可想而知,这样的教材一定充满着“中日亲善、共存共容、日满华一体化”等奴化青年思想的毒素。
其次,为了增进“中日亲善”,培养“亲日”“媚日”份子,日伪不惜采取各种手段,例如派遣大学毕业生赴日考察、派遣留日公费生出国进修、中小学学生与日本学生进行文化交流、组织教育行政人员访日视察等。当然是让中国人观看日本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及教育机构,目的是在潜移默化中让这些人受到熏陶,从而在内心中产生作用,回国后为日本宣传。日伪河北省公署教育厅厅长孙今善在《赴日视察后感》一文就充满了“赞叹”、“惊奇”、“感激”之情,他说:“此次访日使我们对中日亲善的信念格外增强,在感激之余,不仅为东亚和平之前途额手称庆。”
二、宣传中日所共有的“东方文化”
日伪利用中国的封建伦理道德维护其统治,竭力提倡“尊孔读经”、“振兴儒教”。伪华北临时政府提出要做到“尊崇东方固有道德为告诫,期予以心理上之再建,而收效于潜移默化之中”。在河北各级学校中,经学和修身课被摆到重要的地位,如1942年,伪河北省公署令各校一律购置《兴亚课本》和《剿共课本》为修身课的补充教材,因为这两本书都是“提倡东方文化,确立纯正思想之重要读物”。而且,在《各级学校学年学期及休假日期规程》中规定,在纪念日假期中,第一个便是孔子诞辰纪念日,第二个才是国庆日,规定“各级学校在纪念日应举行纪念仪式及演讲”[6]。在社会教育中,为了“改善人民的思想”,1941年,河北省公署令各地举办儒学讲习会,讲习科目有“新民会现状、尊孔与反共、新时代儒教讲说”等,可见,日伪所宣扬的儒教赋予了“新时代”的内容。
三、战时教育体制
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华战争后,把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工作都转向了战时体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战时体制进一步强化,日伪教育也纳入战时体制的轨道。实行战时教育体制的重要措施就是加强“军事训练”,推行“勤劳奉仕”运动。
军事训练主要是通过新民会组织的青年团、少年团、少女团进行。日伪把河北沦陷区的中小学学生都编入青少年团,实施“军事的、精神的两者不即不离之训练”。精神训练主要灌输“新民精神”、“复古文化”等,目的是“对他们进行亲日奴化教育,从而使青年不参加抗日活动”。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做一些简单的军事模拟训练,如“根据本村部队之训练操典(以步兵操典内务规则等为基干)实行训练;体操与军事训练令施体操及团体游戏等”。由于条件不同,在不同地方的训练方式也有所不同。
勤劳奉仕是“建国精神”的教育和所谓“实务教育”为一体的教育。“勤劳”即干苦力活,“奉仕”即无偿劳动。它一方面是要使“建国精神”教育“彻底化”;另一方面,它还旨在解决日益严重的劳动力不足问题。这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事情。1943年,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明确规定华北教育界进行勤劳服务训练,“以协力食粮增产为中心工作”,如果有富裕时间酌量举办“凿井、筑堤、修路、架桥等项”,“各级学校得斟酌情形,将勤劳服务比照职业学校实习课程列为正课”。可见,日伪在“勤劳奉仕”的名目下,任意地剥削教师和学生的劳动力,实现其在河北地区经济掠夺的目的。
四、新民教育
新民教育是当时宣传最为多的一种教育。它具有明显的殖民地教育特色,其内容有两点,“一为新民主义的教育,就是新民教育,这就是说,教育要新民主义化,目的是要造成新民主义的中国。二为革新全国民(或全世人)的思想及精神的教育,目的是教化全国人都要“作新民”。这可以说是理论与实践双轨齐下的教育。
所谓“新民主义”,即为新民会的指导思想。它是封建文化和殖民地文化的混合物。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大成的典籍《大学》里有一段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新民会就是抓住“新民”这个词,提出所谓“新民主义”。新民会中央指导部部长缪斌”论证“新民主义”,分“礼治主义”、“德治主义”、“生产主义”和“平天下”等四个部分,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亲乡、治国、平天下的“克己复礼”过程来达到新民主义的理想境界。
为达到“新民教育”的目的,日伪采用的方法是“纠正思想与改善行为有效进行的步骤,就是先使一般人接受了这种思想,给他们一种强力与大量的灌输,使他们内心里残余的旧思想,一切不合需要的旧印象,感受重压而涤除净尽,然后使他们进而为自然的行为的改善”。因此,新民会利用戏剧、电影、图书、杂志等,指导民众的思想;成立青年训练所、少年团、少女团等组织,对青少年进行新民主义教育及集团训练;日伪还利用各种集会、讲演、映画大会等群众活动,邀请各界人士进行宣传活动。其名目可谓繁多,但其中心目的却是不变的,即灌输“新民主义”,创造“新民”,稳固统治。
从以上日伪在河北沦陷区奴化教育的基本内容上,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对“中日亲善”“共存共容”“东方文化”的鼓吹,还是对“战时教育”、“新民教育”的加强,都显露出日本“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中华民族的心理”这一目标,并始终贯彻其文化侵略的企图,最终达到磨灭沦陷区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反抗意识,使之成为日伪统治下的“顺民”的目的。但日伪的各项措施终究无法消除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斗争,反而使中国人民更加認清日本人及其汉奸伪政权的嘴脸,各种斗争相应而起,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参考文献】
[1]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1931-194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孙今善.教育厅厅长孙今善在各种集会上的讲话稿[Z].1940.
(作者简介:李秋红,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教师)